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19

作者简介:王辉(1983-),男,本科,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民商法。【摘要】依法治国是保障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卫生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行法制教育,可以作为实现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实现途径,有必要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1: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立法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立法,更新我们的立法观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法律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法;完善

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兴办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从那时起,我们的大学就肩负起了“兴国”的重任。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其承担起更大、更重要的使命。因此,如何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就成为教育法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立法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立法,广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以及由国家立法机关授权国家其他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狭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高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活动[2] 。

二、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1980年第一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学位条例》的出台,其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等,至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通过,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从法律条文本身的内容、规范效力,还是从法律体系的建构程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等教育立法观念陈旧。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观念中,仍然是重权

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救济,重实体轻程序。以此观念为指导,势必导致立法内容的重心不合理,缺乏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规定。

(2)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缺失严重。从横向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法律不够完整,还存在不少法律调整的空白,规范的范围和内容不够丰富。立法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高校管理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让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显得捉襟见肘,立法被实践牵着鼻子走。一些在实践中亟需的重要高等教育法律规范尚未出台。此外,高等教育立法中普遍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强制性不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纵向上看,《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法律的规定概括性、原则性较强,而配套的下位法规、规章的立法步伐太慢,下位法大量缺位。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法律层级仅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等零星可数的几部法律,基本法律调整的范围十分有限。这几部法律内容相对又比较笼统,执行力度较差。这就导致下级行政法规可以对此加以任意演绎,在一定程度架空了基本法律[3]。在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法律、法规、规章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无法做到各层次之间的相互配合,诸多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就包括高校对“学位”的授予与管理、教师的职务与资格等。2008年发生的福州大学副教授刘卫民状告福建省教育厅一案中就围绕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是否属于行政复议法的调整范围,高校与当事人双方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也可以说是目前高等教育法制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3)高等教育法制的内容陈旧、规定模糊,原则性表述多,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名称较为混乱,“条例”“规定”“暂行”“试行”等用语比比皆是,缺乏科学性和秩序,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模糊,原则性太强,操作起来困难,无法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同样,由于高等教育实体法、程序法在内容上的缺失,涉及如何处理高等教育纠纷问题的法律条文较少且规定不甚明确,加上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认识不足,当相关争议发生时,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对高等学校学生因与学校行使管理权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案件,裁决结果以及裁决理由也都各不相同。

(4)教育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够。高等教育法作为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其专业领域的特色,从而弥补其他部门法的不足。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定位模糊,难以实现与其他部门法的协调,无法与其他法规相契合。同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规定模糊,导致实践中各部门法的适用十分混乱。

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社会总体法律意识薄弱。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领域几乎是空白,长期以来,“人治”“权治”思想根深蒂固,高等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目前,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校园始终缺少一种浓郁的民主与法治氛围。社会总体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三十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和形式日益多样,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体关系日益复杂多样,使高等教育法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4]。

(3)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水平不高。我国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时间不长,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其中既懂高等教育又研究法律的专家较少,研究水平相对滞后。

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立法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立法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观念的更新、转变为前提,创新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关系,均衡各方利益,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立法的完善,推动依法治教。

1.更新立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高等教育立法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在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以教师为本”,依法维护教师的尊严与权益;第三,要以办学主体即学校为本,实现依法治校与学术自由的和谐统一。

2.清理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1)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应当明确三大法律关系: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政府、投资主体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譬如,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的规模连年递增,学生上大学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样,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学生作为缴纳费用、接受教育的一方,与提供教育的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从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应当体现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当然,也不能否认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关系。

再如,近几年,教师与校方人事争议案件不断涌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下,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既非纯粹的民事法律关系,也非纯粹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兼而有之。这种模糊的状态就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法对此作出回应,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

(2)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规范。应当及时开展对现有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清理工作,加快高等教育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和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学位法》《高校学生条例》《高校教师职务条例》《高校教师聘任办法》《高等教育投资法》和《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法》等[5]。同时,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因此,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逐步制定高等教育中的程序法律规范,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完善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机制。此外,还需要对各高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依法进行规范,将高校管理工作真正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依法治校。

(3)实现高等教育具体法律制度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为背景,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新型法律制度。如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学校责任制度、领导制度,明晰高校产权结构[6],等等。

3.加强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素养

立法人员队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立法质量。因此,要提高立法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培养兼具法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立法人员,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立足我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先进成果,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水平,以完善立法为前提,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1998.

[2][5] 张彤华.现代学校教育的立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26,146.

[3] 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146.

[4] 伊 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20.

[6] 雷金火.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作者:张思思 何恩萍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2:

高校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与研究

作者简介:王辉(1983-),男,本科,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摘要】依法治国是保障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卫生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行法制教育,可以作为实现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实现途径,有必要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建设健全、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提高国民法律素质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制文化;法律素养;高等教育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开始进入了发展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良好的法律素质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素养。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经成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法制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二、高效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现状(一)校园法制教育之行力度不够

而当前高校在贯彻实施法制文化教育活动时,不仅教育形式单一,而且教学素材、知识相对陈旧,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很多高校在基础的法制教育方面,仅限于法律基础的教学,以考试合格为主要目标。同时,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全,难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的。这种基于“形式主义”的法制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比如,最近几年来,国内多所高校普遍发生了多起恶性事件,大学生犯罪率并没有降低,反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比如,“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清华大学故意“硫酸伤熊”事件等。这些犯罪事件恰恰反映了当前高校法制文化的严重缺失,校园法制教育之行力度不够。(二)大学生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总体法律素养和水平较低

根据官方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5%左右的高校学生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现状表示担忧,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则表示校园法制建设水平与在自己无关。此外,很多学生在法、理、情等方面的界定和认知方面存在障碍,特别对于道德、法律、人情等方面的概念和关联性没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很多大学生会把道德规范认定是法律规范,将道德准则当作是法律判断标准。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大学生在以法律意识处理问题时缺乏合理的、妥善的解决方法。(三)大学生法律执行力不够,法律信仰及依赖程度普遍偏低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虽然普法教育已经作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在以法律意识处理问题时,执行力普遍不够力度,过多的强调理论知识,对于法律知识的信仰和依赖性不够,理论并没有结合实际,因此导致结果差强人意。例如,很多大学生在自己的权益受损时,并没有以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有些学生甚至怕麻烦,还有些学生担心采取法律手段以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这些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没有选择正确的途径,最终结果是对法律的“不信任”。通过官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的学生在法律和权力方面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很多学生甚至认同“权力大于法律”,甚至还有些大学生在处理纠纷时选择“容忍”、“和解”,结果自己的权益并没有得到补偿,而放任不法分子逍遥法外。三、构建高效校园法制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构建高效校园法制文化体系,一方面是未来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环境;一方面也是为了践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宗旨,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未来培养高等人才,就必须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其中校园法制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心工作。通过构建校园法制文化环境,有利于推进公民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建设校园法制文化是推进教育民主,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和方式。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走向民主法制化管理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使用社会化的法律管理手段和规范来推荐高等院校教育法制化。同时,由于近年来多数高校在管理、制度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和院校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案件激增。因此,实现教育法制化是建设高校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建设校园法制文化体系,有利于保障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保障高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教育成果,但是依旧存在于法制建设不协调的方面,比如:因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改革产生的不协调因素。以往的封闭式办学开始转变为开放式办学模式,这加大了高校社会的开放化程度,多数高校失去了以往的重要管理权限,这就导致大学生和社会接轨时产生不协调的现象。三,大学生普遍存在自身的不协调因素。很多大学生因为去社会经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导致校园频繁发生自杀、斗殴等乱象。不论是校园内部的不协调因素还是来自校园外部的不协调因为,亦或者是学生自身的不协调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只有发展并完善校园法制文化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勞动成果和安全。

(四)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法制文化,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基础,更是贯彻实施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质的根本途径,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应该结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分步推进大学生法制文化教育,逐步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同时逐步转变他们的法律观念,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推进法制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和能力。久而久之,能够消除封建思想对新时代国民思想的侵蚀,从根本上加快社会形成法治环境的步伐,为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建设校园法制文化,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和应尽的义务。四、构建高效校园法制文化的若干策略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法律素质培养工作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中,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项举措也是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早在9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意识到教育法制化的重要性。为此,还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法制化建设途径,这就为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必须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真落实法制教育工作,以培养遵纪守法的民主法制公民为根本目标,构建民主法制服务体系为目的。

(二)构建合理、科学、完善的高校法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并实践有效的法制教育形式和方法,以确实提高法制教育实效为根本目标,帮助大学生接受完善的系统化的法制教育。

(三)努力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园管理制度体系,确实推进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

积极开展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工作也是一种实践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助于保障高等院校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健全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体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力争校园民主自治建设,制造良好的校园民主法制自治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制文化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在不知足觉中形成遵纪守法、尊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和素养,这样法制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四)健全教师法制教育机制,强化教师德行的培养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的学习榜样,那么教师本身就应该接受法制教育,也就需要健全教师法制教育机制,通过參观、学习、考核、检查、交流、互动等多种机制来提高教师的法制文化素养;此外,还应该强化师德培养工作,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能力,贯彻实施教师的依法执教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五)加强高校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及管理工作

必须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的整治及管理,加大力度整治不良社会环境,保障大学校园周边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将高校校园建设成为了良好的法制教育基地。五、结语

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前线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法制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建设并完善高校校园法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艺工.中日法制文化渊源与发展路径比较[J].社会科学辑刊,2011(03).

[2]刘鲁吉,于翊广,张玉霞,隋翀.大学校园法治文化建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3]刘小华.浅论高职院校法制文化建设[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4]吴亚娥.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德育再思考[J].人民论坛,2010(05).

[5]赵英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作者:王辉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3:

基于网络意识形态角度探析短视频发展

摘要:近几年,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在我国快速兴起,给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短视频的发展进行分析,首先探析短视频的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助推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治理对策,最后表达对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期望。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意识形态;主流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短视频APP喷涌而出,凭借着每个人都可以是视频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且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便于人们操作等优点,短视频行业短短几年便迅速抢占了国内市场。但是短视频的发展还是存在许多缺点。短视频行业以网络为载体,所以其内容也属于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会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的建设。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短视频的发展非常有意义,可以推动国家安全建设,更重要的是要让短视频这个新型产业持续地展现它的活力,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1 短视频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

1.1 短视频定义

短视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视频内容受制于时间,因此短小而简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阅读信息的方式也不断更新,为和人民大众快捷的生活方式匹配,“快餐信息”出现。人们阅读信息时的目的性更强、速度更快、获取的信息也更加碎片化,在这样的契机之下,短视频出现。短视频具体指的是制作内容短小精悍、时长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主题丰富多彩、可供观众自行选择分享、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内容。相较于传统视频,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创新的产物[1]。从2018年到2021年,短视频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短视频传播平台主要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

1.2 短视频促进了信息传播,便捷了沟通

短视频因时间短、内容简单明了、主题丰富多彩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人娱乐消遣时的选择,同时也是大部人获取消息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因自身的特点,在信息的传播上是十分快速、便捷的,这尤其体现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上。由于短视频的便捷,中老年群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畅游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特别是许多中老年人仍然觉得什么事都没有农历春节重要。随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媒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播报了疫情新闻,中老年人及时获取了相关信息,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态度,认识到了疫情是十分严重、危险的。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都设有疫情专区,可直击各地抗疫第一线;能及时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能及时发布寻找确诊患者同乘人员信息等,让全国民众在观看其他短视频缓解压力的同时还能及时获取重要的疫情新闻。更重要的是,深陷疫情中心区的武汉市民看到了各地人民為他们加油鼓气的视频,他们也通过短视频向各地人民报平安,大家一起互相加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1.3 短视频增强民族认同感,弘扬主流价值

2019年7月,《主播说联播》上线,央视主持人一改以往播报新闻时的严肃,变得亲切和蔼[2]。他们会把最近或者当天有争议的新闻和舆论细细讲述给百姓,言辞犀利、生动精彩,时长也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主播说联播》在民众中流行起来,民众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增强了责任感。同时央视官方的抖音号在2020年实现了粉丝破亿,账号上发布的短视频内容有国庆阅兵、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家科技发展等,观看量和点赞量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较好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短视频教育青年、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最显著的就是共青团中央每周发布的青年大学习。每周一个主题,通过几百秒的短视频让当代青年了解了党的发展史、国家最新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等,这是增强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的绝佳途径。

2 短视频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

2.1 影响主流价值

短视频的门槛过低、内容五花八门,有些视频为了博眼球,质量极其低下。首先,许多短视频隐晦地表现出“娱乐至死”的调性。随着视频用户的增加,许多人认识到了短视频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都想通过拍摄视频获取点赞量和关注量,为自己赢得流量。但是,他们的视频内容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为了娱乐而娱乐,缺乏深度和思考,使全民陷入了“娱乐陷阱”。又因为碎片化信息的盛行,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短视频,认为其内容精简、时间短小,可是很多时候一打开任意一个短视频平台就不知不觉地刷一个小时,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这样就逐渐导致文化市场进入浮躁期,人们的思维变得麻木,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2.2 冲击传统教育

短视频的设计理念是时长短、内容精,这样的理念不利于人们的认知建构。短视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用户黏度就得以不断提高。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会影响孩子自我思考和反思的能力,高强度的美化效果和音乐也会带来浮躁之气。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刷短视频成为获取信息的方式,会让他们产生从众心理。并且许多创作都是互相模仿与抄袭,缺乏创新;认为只要模仿就可以跟上时尚潮流,却不知已经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这会严重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3]。对于小学生来说,短视频里的成人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缺乏该有的童年甚至变得早熟。这与传统教育提倡的孩子要阶段性发展、适龄儿童要做适合的事相违背。

2.3 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短视频兴起的时代,在地铁、公交、火车等公共场合都能听到短视频的声音,缺失了公共场合该有的纪律。此外,还有许多视频拍摄者为了博取关注,拍摄内容粗俗,如在火车轨道上拍摄、做吃播反复催吐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也催生了道德和法律问题。随着“短视频+电商”模式的发展,许多商家为了利润,利用观众的信任出售三无产品骗取钱财,严重缺乏诚信。更严重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虚假消息也给国家防疫工作造成了困扰。抖音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专项治理的公告》,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的清理专项,持续加强整治。截至目前,累计处理相关违规视频 24922 个,涉及传播虚假疫情信息、野生动物保护、各类病毒谣言等内容。这透露出短视频平台在发展的同时,道德和法制规范未能相应完善[4]。

2.4 西方文化渗透

因为短视频平台门槛较低,用户年龄较小或者是文化水平低,极容易被影响。西方社会抓住了短视频平台这一弱点,所以在许多视频里都有西方文化的渗透。现在短视频让越来越多人上瘾,视频内容虽然碎片化,但是用户整体消耗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时间长。西方媒体也学会利用碎片化的信息,悄无声息地对我国人民进行思想传播,刻意恶意解读我国相关政策,使一些不具备独立思辨能力的用户被同化,转而攻击主流价值观,美化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西方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网络空间,影响了网民的正常价值判断[5]。

3 基于网络意识形态角度的短视频治理对策

3.1 坚持主流价值引导

我们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坚持宣传主流价值。要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意识教育、加强理论武装,用先进的理论浸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与时俱进,要结合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创新传播内容,要接地气、易被理解、易被接受等。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短视频官方账号要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内容,像《主播说联播》的创新尝试还需要很多,要争做各短视频制作者的榜样。此外,官方账号还可以创造热点话题,让民众参与其中,互动说出内心的感想。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活动时就开创了“一起看阅兵”的话题,这引来了很多用户参与讨论,在抒发用户感情的同时也弘扬了正能量。 最重要的是,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要防止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加强本国舆论引导的工作中,各地干部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传播弘扬主流价值。

3.2 优质平台内容建设

短视频的门槛较低,生产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要加强内容建设,在保证视频内容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质量。要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设严肃而又活泼有趣的平台。同时要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观看的视频内容区分开来,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要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禁止上线违背国家主流价值、缺乏道德问题的视频,要求创作者对视频内容的模仿与借鉴部分备注好出处等。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感到压抑、烦闷,那么就可以生产一些慢生活的视频,像旅游、做饭、手工等。让民众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忘记工作的烦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对于李子柒这样优质的短视频创作者,应该大力扶持,她的视频内容既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脱离民众日常生活,因而受到大家的一致喜爱。

3.3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还应该继续完善。短视频产业兴起后,出现了很多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未来短视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暴露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重视相关法制建设,继续完善法律,颁布短视频的细则法律条例,规范用户和创作者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审查体系,利用大数据检测网络舆论,实时反馈,预测事态发展方向,防止事态的严重化和倾斜化,对于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同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互助,树立忧患意识,防止西方国家的恶意舆论攻击。但在加强监管和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精准把握尺度,民众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不能完全扼杀掉民众的表达。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打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网络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知悉传播网络舆论的原则。

3.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及其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暴露,也让我们发现事实上短视频的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当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更多是与高新技术结合,所以需要更多科技人才的努力[7]。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障其未来的发展。首先应当培养创新意识,讓短视频工作者懂技术、会创新。和传统媒介相比,短视频的火爆是因为它有足够的优点和亮点,能吸引用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实体经济产业都面临破产,但是主打短视频内容的字节跳动公司却成为黑马,这与它的创新意识是无法分开的。其次,短视频工作者不仅要会创新、懂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言论,一些言论会严重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以要加强对短视频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及时辨析错误、违法、犯罪等言论,给民众打造一个舒适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对这些人才进行专业划分,培养出不同短视频平台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短视频在近几年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还存在一些缺点和漏洞,需要从人才、平台、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和调整,让短视频内容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优点和潜力。相信在国家对网络空间的严格监管以及各大短视频平台自身的努力下,短视频行业定会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其自身也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梁竹枫.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规范和创新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06):111-113.

[2] 陆玲玲,孟艳,曹宁.短视频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与对策[J].视听,2020(09):156-157.

[3] 王继新,李红红.大学校园抖音火爆现象审思与行为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1):60-64.

[4] 高根茂.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抖音对用户浏览疫情内容的态度影响[J].社科纵横,2020,35(05):6-10.

[5] 张深溪.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4):143-145,164.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2-203.

[7] 邱柳.如何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门[J].人民论坛,2019(19):116-117.

作者简介:舒婉(1998—),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道路。

作者:舒婉

上一篇:国家考试立法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影大众批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