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武装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功能,总体来讲即在培养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通过文化的酝酿、形成、继承、传递、传播、再创造,促进受教育者逐渐的成长为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探究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新途径与新方法,目的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未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其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推动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小、落细,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点也是落脚点。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的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助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提升全校师生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发挥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术、文化、价值以及生活观念等方面,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以及学术文化等,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积淀,它是大学校园学风、校风、教风的外在体现。从高校来讲,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除了这几个基本的功能之外,更深层次的还有文化传承功能。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培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的优劣,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优劣,而且关系到培养学生质量的优劣。高等教育是校园文化产生的母体,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风貌和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讲话中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与其所处的校园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四)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能够起到凝聚和认同的作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教育导向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加以熏陶和引导;规范行为和凝聚共识,转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易变性、双重性以及功利和实用意识;凸显审美调试和健全心理功能,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中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缺乏完善。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的体系。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传统及各项规章制度能集中体现出校园文化先进性。随着依法治校的快速推进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旧的条例及规章制度渐渐不适合现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的行为状况,如果我们仍使用过去的制度来约束教育学生,那么就违背了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偏离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弱视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校园文化普遍地存在着社会性内容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各种时尚资讯、流行文化、社会热点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另外,大学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一些缺乏自我约束力,沉迷于谈恋爱、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大学生随处可见;其他部分学生缺乏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储备,弱化了校园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活动主题不够鲜明。校园文化活动有的偏离学生实际,其中不乏充斥着一些主题不够明确、学术与文化结合不够、专业特征不明显以及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不广、娱乐化庸俗化的活动,活动的开展显得有些盲目和无序。如果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辅之以学生兴趣爱好就会为更多的大学生们所接受、认可,那么这种校园文化就会更有市场、更有生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加精准、贴切。

(四)“课程思政”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普通教师的重视和参与,部分教师重视教学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潜在教育力量。有些教师极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与普通教师的脱节,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空洞性和肤浅性。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观念的转变需要全校上下的重视。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成因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化也受到社會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学校师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思想、行为等都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具有主体结构相同、年龄相仿等特征,其层次、品位相对社会其他文化均要高出许多。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所以,结合当前社会形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狭隘理解。有些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容就是以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为主的校园群体文化。这种观点狭隘地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这样势必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而对那些道德文化、政治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却重视不够、关心不够。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特征,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而要注重活动“精品化、层次化、全程化、全员化”的构建,以此形成上下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与当下大学生的特点契合度不够。当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目前,零零后加入高校大学生队伍,他们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思想境界以及言行举止都有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网络、交友、兼职、服饰、消费、休闲等都凸显新时代青年人的特点。过去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适应不了这一代学生。加之这些青年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在文化认同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四)把握时代特征不够全面。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在高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特征、适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校园精神,使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汇聚开拓创新强大精神力量。目前,高校中存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弱化,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淡化,以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开展与组织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这样才能激发巨大的号召力。

(五)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充实自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得到调节。有利于渲染学校的文化氛围,增添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强调“量”忽视“质”的文化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过多的参与活动而忽视课堂。频繁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过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组织者以及参加活动的同学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达不到原有的效果。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几点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培养新时代“六有”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引领作为工作遵循,与学生的思想特点紧密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主题,依托“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我的肩膀——能挑多重的担子?”“青年大学习”为主要阵地的线下引领,和以微信、微博、网站、APP以及易班网、青年之声为平台的线上引领,将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到理论学习、基层讲堂、学术报告、舆论环境、文化平台、平安校园之中,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与引导,师生共同筑牢“学校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希望形成与发展的校园价值、校园意识等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系列宣传活动予以推行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报告会、讲座讲堂向师生宣讲学校精神的内涵,将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予以强化和固定。还要创新宣传方式,大力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加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短视频、抖音、H5和小游戏等方式予以传播,切实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学校各层次、各种宣传活动所倡导的观念与主流思想体现出一致性和系统性时,一定的校园精神就可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平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要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有效的发展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覆盖面广、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形成届次化、精品化的文艺、体育和学术科技类的大型活动和赛事。其次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常态开展,打造“校级品牌活动,一院一品活动,社团精品活动”的“三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精准服务。第三积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推行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发挥博物馆群功能,开展文化建设专项研究等工作。

(四)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隐形文化”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历史,厚实的文化积淀以及校训精神、办学特色等隐形文化,完善并优化校园环境与设施,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爱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建设和谐氛围的大学生宿舍、教室、餐厅文化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部分。宿舍文化能够使舍员建立并长期形成团结协作、规范行为的氛围和影响力。教室也要增加适当装饰,营造“会说话的墙壁”,比如民族教育特色的高校,可以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照标语结合使用增加民族团结氛围。餐厅文化的营造从饭菜质量、文明秩序、功能开放以及餐厅内的装修设计入手解决,从而起到校园文化凝聚力的暗示、陶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敏敏,谢晓亮.浅谈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J].《当代经济》高教研究,2009,(01).

〔2〕謝纳泽.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

〔3〕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张伟 白玉堃

第二篇: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武装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功能,总体来讲即在培养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通过文化的酝酿、形成、继承、传递、传播、再创造,促进受教育者逐渐的成长为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将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探讨,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的育人功能,无论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还是学生大学享受育人服务及管理等,说到底,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及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相对个性化的文化标示和特征,它对于大学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实际的功能和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以下简称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概念从文化的存在形态上来讲,包含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积淀和标志,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所在,而制度文化则是将精神文化付诸和作用于物质文化的手段和媒介,三者共同组成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和外在即校园文化。而狭义的校园内化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大学的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素养,表现为一种区别于气态学校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尊则的共同体。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加强的必要手段,也是大学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现代大学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事实上,各类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并没有落后于理论的研究,因为大学作为一个机构在运转的一开始,无论是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然而,不尽人意的是,在各类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单一

首先,真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大学中人,包含所有部门和教职员工、学生,即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而当下很多的大学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影响和作用和主体认识不清楚。表现在,无论是针对于各种的规章制度,环境打造等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还是精神文化影响下的主体,都片面的付诸于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的主体推动者方面,则认为该项工作只是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有关,例如学生处和校团委。这样就造成了校园文化视野上的狭窄和短缺。单个的部门难以影响到理应共同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部门和人群,而这些部门和人群的参与恰恰是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其次,对于教职员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到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的教职员工的资源形成浪费,更导致教职员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加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某个部门的只能或者只是针对于学生而已。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集中于某个职能部门,而在一些教职员工眼中,这项工作是带着学生在小打小闹,领着学生玩耍而已。这种缺乏全局眼光和观念的情况导致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却是,从而使得无论是从施加影响还是受众两个发明后面的主体范围缩水和所缩小。

2.校园文化建设同质化

校园文化并非一时兴起而大兴土木或者提出某个口号便可,既然是文化,那么必然是经过长期的纵向各时期的文化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良性的校园文化从逐渐形成开始,便具备着大学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以及趋势,而现实中的很多大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来打造校园文化。

呈现出来的“大学就是有大楼”,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甚至是毫无特色的玻璃建筑,如果地方地皮足够便挖个湖,感觉过于现代了便建一个貌似传统的亭子以示文化传承。更直观的是,大学校训的雷同和完全相同情况,大多以“厚德”“自强”“求实”“创新”字眼或它们的近义词作为校训,毫无特色。校训应该是作为学校建设和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每一个学校都是以此为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定是单一的,更何况,同质化的校训说明,这些学校根本没有立足于本身的特点和文化个性来量身定做校训,那么校训的存在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从当下很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讲,多数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层面上。校园社团组织机构、职能、内容、活动等方面单一,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单一、传播手段单一,这些对于形成良性和生态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作为受众对此无新意的传达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内容,那么自然对这样的校园文化导向是不认可的,尤其现在的青年学生喜欢张扬个性,那么就不会认可同质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到最后也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而非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大学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匹配

在校园文化的内涵中,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理,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只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以及进一步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手段,这才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而当下的部分学校却认识错误,将物质文化建设置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的地位。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已经背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更不必说很多大学将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建几栋大楼、增添多么好的硬件设施,从数量和外型上引以为豪,这只能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所谓的物质文化建设最终也只能成为真正“毁了大学形象的形象工程”。

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的不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故而将目光放在了物质的外在建设上。其次,大学的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得物质的外在建设变得理所当然和符合潮流。无论是新建的图书馆、体育馆、多功能厅等设施,因为没有文化的归属而只能作为毫无精神和感情的设施而已。缺乏精神文化的设施自然不能够吸引有思想的和精神的青年学生的关注,那么也自然的不能够使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到最后也只能是建设一些设施而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于校园文化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能停留在外在的表现上,而是要追本溯源,找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渊源或者发展特点和个性,从而在方向上予以个性化的定位,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性。

大学校园文化即是大学校园的精神所体现,是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是面向全体大学中人包含部门、员工、教师、学生的,他可以促进学校其他方面工作诸如党建、教育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全面认识就要求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地位,树立全员共建、全员共参与、全员共接受的意识。在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目标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和学风是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受众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可和接受与否,直接影响着校风和学风。而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良好的成长,成为人们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反过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受众也会自觉的投入到维护校园文化的队伍中去。如此的良性互动,必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实在大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突出的现象,它与某些存在于社会上的形态相似,便是换一位领导,工作便换一个方式和方向,即“换将换令”。此类情况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新上任的拥有话语权的领导功利性的想创新创造,从而不沿老路走,甚至仅仅是为了改变而改变,名曰“创新发展”。拥有的只是与之前不一样,具体是不是可以成为创新发展,犹未可知。而在大学中,新上任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一旦也出现此类的想法的话,那么,可能在之前依然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可能就要被打破和改变。其实,这种状况很常见。举例说明,某校一领导注重学生审美教育,意欲通过良好的审美教育来提升普通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于是耗费人力物力建设出类似“审美教育基地”“审美教育展览室”“审美教育作品巡展”等场地和活动,一时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和内容,而一旦换了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之前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可能成为“烂尾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这种情况便是在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呢?

人们常在生活中说“理论要联系实践”,甚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先进正是因为它的与时俱进,而非机械的结合或否定。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也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立足于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和载体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保持其选择方向的先进性和发展态势的时代性,在深层挖掘、重新审视中。纵向挖掘和横向拓宽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保持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中。增强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淀。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速度必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当代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决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根基而任意创建;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中的某些部分常以一种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渗透于全部历史过程,当然也作用于大学校园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都是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并都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只青睐现代化,而把传统简单地视为陈旧和需要改革的对象,或者只是把文化传统简单作为现实改革的历史背景。现代未必是科学的,传统未必是落后的。大学校同文化必须保持它的批判性功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做出符合规律的选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追求现代先进文化的过程。

3.发展学校特色

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即是一种独有的个性化表现。大学的特色即是大学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和优良的个性风貌表现,它要求遵循大学本身的本色,遵循着本色来发展,便会形成特色,有特色便会有优势和实力。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在纵向的历史的潮流中积淀着文化传统,在横向的社会形态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既有所有大学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发展学校特色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首先需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尊重校园文化发展历史,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拓和创新,已形成古今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其次,结合学校具体办学情况,根据办学传统、办学优势、人才结构等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每个大学的情况不同,故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这项特殊的要求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掘内部各种潜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部门、员工、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蔡红生:正确处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2]孟凡华:试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作者:侯朝洞

第三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安全文化建设,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安全 文化建设 安全教育 长期任务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安全问题是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如何有效地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而意义深远的问题。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探讨如何做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会专门在“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应用性研究课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说明目前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做好安全教育对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等三个方面,阐述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一、安全文化建设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安全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也是永恒的问题。所以说,在人类的文化范畴中,安全文化是第一文化。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教育的理念,学习的精神,服务人类的意识等方面,所有学校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并以此为依据来塑造校园文化,不断推广和弘扬。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却很少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加以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高校,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的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校园管理的一大问题。大学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呢?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把安全问题始终贯穿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并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才能创造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并据此开创学校发展的美好明天。

二、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积淀,才能以看不见的影响来支配师生的行为和精神,从而形成具有潜意识力量的烙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长期工作,具体地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并长期坚持。任何组织和单位,要做好一件事,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带动。校园安全问题作为学校存续的首要问题,校长、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学校的安全问题出现任何情况,校长、书记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领导所承受的安全压力是最大的。但问题是,很多领导意识到安全责任,意识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却不付诸于行动,没有主动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带动学校的安全发展。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也是制约高校校园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从组织领导层面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准备和推动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2.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并长期坚持。人治不如法治,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势必出现偏差和拖沓。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尤其需要制度的保证。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以校长、书记为首的大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制定校内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住宅区和宿舍区的管理规定等。从而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让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是成立以校综治委牵头,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等职能部门为主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督导小组,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普及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是校园安全知识的普及,其次是安全意识的提高,最后才是安全文化的形成。所以,要做好安全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做好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依赖于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普及,那么如何有效做好校园安全教育,从而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呢。在此,以笔者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借鉴。

1.实行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最大程度普及安全知识,最大程度纳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传统的安全教育,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全体新生几千人坐在一起听讲座,在人员众多的情况下,教学气场小,效果不佳。而且这样仅靠新生进校时的有限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开始按学院分别实施安全教育,尝试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教学,人数多的学院还分批进行。这样,首先从教学环境上确保了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院的特点设计教学重点,如男生多的学院,着重讲述酗酒、打架斗殴的危害,女生多的学院则侧重诈骗防范、身体侵害防范等问题。使安全教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自然较好。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使安全教育的受众最大化,也使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最大化,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設奠定了群众基础。

2.安全教育过程中多种参与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带动同学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情和自觉性。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参与教学的师生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融听、看、做、教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有目标和要求的思维环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参与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

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法成为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依托多媒体技术,采用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小品表演、案例分析、安全措施提问、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各类安全事件贯穿其中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牢固掌握,教学气氛热烈,学生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效果。

长期坚持参与安全教育体验,学生就能自觉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安全教育,组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云南农业大学保卫处组建了一个部门下属的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成立几年来,已成为保卫处力量的有益补充。近期,还根据安全形势的需要,与相关学院合作组建了另一个学生社团——消防志愿者(益公馆)。依托这两个学生社团,吸收积极分子参与校园安全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人力资源和学生社会网络,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信息收集,并利用学生社团成员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影响深远而持久。

同时,保卫处为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增加师生沟通联系的渠道和方式,消除保卫部门在学生中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还有计划地组织保卫处干部到学院担任班主任。在感受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点滴的同时,也作好四年的安全教育,此举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学生社团全体同学的努力,目前军事爱好者协会和益公馆两个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同学的行为和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影响。这一切,使得我们拥有了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4.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利氛围。在实施安全教育活动方面,云南农业大学借鉴省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运动会、消防文艺晚会汇演、冬季消防安全宣传启动仪式、春冬季、节假日安全知识宣传、收缴的危险用品展示、校园安全案例宣传、校园每月案情通报、校园安全简讯,邀请交警、派出所、消防部门到校讲座、消防技能表演等方式,多层面、多形式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通过几年的努力,云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初步做到了安全知识的普及,师生员工逐步具备相应安全意识,为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现今面临的内外环境发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只有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努力建设一校园安全文化为首位和底蕴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使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芬.“情感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大众文艺,2011(12)

2.王柳如,王敏.論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教育,考试周刊,2011(5)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 通讯作者:翟兆斌)

(责编:若佳)

作者:熊雁兵 翟兆斌 张勇

上一篇:戏剧作品与鉴赏论文下一篇:学校发展之我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