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大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 篇1:

高校公共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摘要:探讨当前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对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公共美术;现状

高校公共美术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视觉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课程,在现有的公共美术教材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的作品介绍以及美术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其内容较多,时空跨越古今中外。因此,在课堂欣赏教学中,需要链接的信息量非常大,特别是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而现有的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小的缺点;加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进具有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整合,才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完成美术鉴赏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集影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讲授形象生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全方位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全面分析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篇文章将探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对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上存在误区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长处,又可以克服教学手段简陋、不能有效表达教学内容的缺点,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普遍融入高校的课堂,深受高校师生的喜爱,但一些教师对于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存有一定理解上的误区,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从此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的时代,因而屏幕遮挡住了黑板,课件代替了板书。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是将课本、板书搬上屏幕,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未能得到体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视听设备有机地与教学相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只能流于形式,较难实现使用它的应用意义和价值。根据教学经验分析,适当的多媒体课件配以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都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记忆的作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书写板书时的动作、圈点重点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是仅仅单独使用多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使用效率不高、师生互动环节薄弱

地方高校已纷纷投入巨资用于购置各种现代教育设施,但据目前了解,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和办公的工具,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时,仅在公开课、汇报课、参赛课时使用。教师在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模式,尽管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一些,但主动性无法发挥,教师将板书结构、资料、课堂作业等都制作成了课件,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控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保持稳定和有序,按照预期目标进行。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是演示工具而且起到信息交互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达到相互交流思想的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仍需加强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讲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青年教师在语言上的一些不足。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是认可的,学院也支持改造和建设硬件设施。但多媒体教学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学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而研制优秀的课件对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既要充分反映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只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和应用还有待加强,需要相应的培训才能帮助教师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四、开发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应实现教育信息管理网络化。学生网络具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课、成绩登记、查询、学生评教等课程管理功能和艺术知识普及。主讲教师对各层次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浏览网页或下载教学资源,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从课件制作的要求来看,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件应集欣赏性、互动性于一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设计出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获得较多信息,又有一定想象空间和演练机会的优秀课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

在教学活动前精心策划和准备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是作为高校一线教师的重要职责。目前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多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教学负担重,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需加强培养,但却缺少专业人员的帮助。也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教学效率、追求课堂容量,忽视板书作用的同时偏离了学生实际。由此可见,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并没有完全接轨,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课堂,对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邹娜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 篇2: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摘 要:在大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发展。文章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以国画艺术赏析课为例,以小班制教学为依托,将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的模式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创新中,提出将理论与笔墨实践相结合应用于高校国画艺术赏析公共选修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能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画艺术赏析课;教学改革;公共艺术课程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指的是艺术教育,而广义上指的是运用一切美的形式所进行的美化身心、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充分揭示美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全面各类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理应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文件的深入解读,以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案例来反映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的改革意见,从而引发同行及相关教学部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通过课程的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艺术实践机会。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意义

公共艺术课程是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传播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二课程”,是大学生主修课后的审美补充,是艺术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练习、实践和应用的过程。

2019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并进一步指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从国家下发的有关工作文件中可看出国家对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公共艺术课程是普及艺术教育,实现大学生美育重要的方式,具有以下作用:第一,陶冶情操。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使大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第二,开发智力,培养学生个体独特的自由创造思维。第三,培养意志。公共艺术课程的多元化熏陶,一方面使人产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另一方面使人获得自制能力,以克服非理性的情绪和观念的影响。第四,增进健美。公共艺术课程具有多样性,不同艺术領域的知识普及可让大学生自觉意识到健康和美的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态美、动作美、行为美、举止美的培养,实现身心均衡发展。王国维先生曾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显然,他的观点与蔡元培先生的一致,都认为美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现状

“要重视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艺术课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经过3—5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课。”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教体艺〔2002〕6号),以上要求便是该文件特别强调的内容。该文件引起了全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纷纷按照文件精神,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需要。

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6〕3号),该文件成为全国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指导依据。文件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等内容。根据对笔者所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统计,全校约有4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包括书法、影视艺术欣赏、国画艺术赏析、舞蹈实践、音乐欣赏、中国花鸟画赏读等等。教育部的课程方案针对的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仅针对非艺术类专业,不包括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就近年来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具体落实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较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不够完善,课程门类的丰富性不够,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单一,对学校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不重视,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制度保障,等等。为了使高校美育工作,尤其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予以财政及制度上的支持。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方案

——以国画艺术赏析课为例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设置国画艺术赏析课的现实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画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求形似而重神韵,讲究线条、笔墨、设色和构图,提倡“以书入画”的独特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普通高校中开展国画艺术赏析课通常面向所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对国画的正确认识和兴趣,提高广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认同和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个人艺术审美修养,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笔者当前在国画艺术赏析课上主要围绕国画的历史发展、国画的绘制工具材料、技法介绍以及各个朝代典型作品分析开展教学,以达到引导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并学会赏读国画的目的。诗书画印本为一体,学习中国画对学生提高个人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画艺术赏析课的实施方案——理论与笔墨实践相结合

第一,以小班制形式优化国画艺术赏析课的课程设置。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较明确的普及性,大部分欣赏类课程如油画鉴赏、影视艺术赏析等在限定学生选课人数时可最多达到80—90人,此类课程如同讲座形式,目的是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笔者所在高校设置的国画艺术赏析课,限定选课人数在25—35人,并设置理论知识讲授占60%,实践体验教学占40%,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学习与示范教学、点评作业等。笔者以为,面对非艺术类学生讲授中国画传统艺术,除了要普及国画的相关知识点外,鼓励学生动手尝试笔墨实践也是课程的亮点之一。经过几年的课程探索,根据学生们对课程的评价反映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进行笔墨实践的同时也学到了一定的国画理论知识。小班制教学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笔者会根据课程的每个板块的知识点进行阶段性小结,学生的随堂笔墨作业也会在课堂上进行阶段性集中汇看,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在课程中得到较好的互动效果。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公共艺术教学中,使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国画艺术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在课堂中体验笔墨实践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国画艺术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的笔墨熏陶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第二,在国画艺术赏析课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与整合课程资源。传统的国画艺术赏析课大多会在课堂上讲授基础性知识点,利用PPT課件向学生演示讲述历代绘画的笔墨技法和历史背景等。在如今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国画艺术赏析课的教学也得跟上信息化的潮流,如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艺术类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例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主动游览艺术馆和博物馆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总认为与自身的专业无关或者看不懂,便极少前往学习。笔者经常在阅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展览后,整理图文资料或者设计专题用于公选课教学中,目的是将展览信息及时与学生分享探讨,如2019年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大型书画文物展“又见大唐”。展览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为主体,辅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种品类文物,可谓众彩纷呈。当分享到的展品涉及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时,学生会显得更加好奇从而更有兴趣。例如:笔者会从展览中的《簪花仕女图》(图1)、《虢国夫人游春图》(图2)两件文物入手,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结合视频和文献资料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将实地考察的展览“移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公共艺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灌溉。

第三,将文艺类书画比赛与课堂笔墨实践相结合,强化国画艺术赏析课教学效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提到:“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个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参加校级或者省级以上的非专业组书画类大赛,必须有平时的学习积累。我们不主张功利性的艺术培养,但也要让学生有艺术实践的机会,如可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适时根据校园文体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项目内容,于课堂中开展主题性训练。这样既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尝试笔墨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从中发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比赛的苗子。国画艺术赏析课上可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而“以赛促课”亦是提升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十分重视的美育工作,可在实际教学中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作为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笔者也希望从广大优秀的教学案例中找到适合自身教学的方法,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教育经验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策略与建议。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其中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是比较有效且直接的实施美育的手段。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选课的热情以及对艺术的热爱。“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是蔡元培先生较早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的美育主要阵地在学校,要想走出大学生的美育困境,必须得从学校审美教育开始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有一定比例的理论知识讲授,也应该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如舞蹈艺术、影视作品赏析、国画艺术赏析等这些公共课程,均可在涉及相关专业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广泛的生活内容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将自然生活的美与社会美的内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渗透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在体会艺术美的同时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融入生活、工作中的独特审美。

(二)创设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学的覆盖面。重视课件中高清艺术作品图的选用,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如亲临现场观看作品般的清晰度。结合课程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术平台等优秀的网络资源,分享与课程相关联的网络展览、学术视频等,让课程变得更多元化,进一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认识。鼓励学校教师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的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的贫困农村学校,以“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为契机,切实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创新学校的美育模式。

(三)拓宽课程交流渠道,实行“引进来”与“送出去”的实施机制

以特有的岭南文化背景和地域优势为主,寻求周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传统国画艺术教学有积极作用。例如,通过走访当地艺术博物馆,艺术助力社会调查,对接“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以及与外校或专业领域的艺术家近距离交流,让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形式多元化,使得学生了解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

(四)课程教学成果的多元化呈现

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其最终目的绝不是展现个别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而是在普及美育的背景下体现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艺术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课程的教学成果可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展现,如:结课阶段,学生分组进行课件制作与上台分享;小班制课程作品汇总,集体互评;主题性研讨与阶段性作品汇看;利用校园文体艺术节等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引起更多学生对艺术的热爱;课题研究项目展示。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尚在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美育工作,各地区的高校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优化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因为地区发展不同而存在条件上的差异。很多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显现短板,教学体系上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顺应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发展这一趋势,提出以国画艺术赏析课作为案例和研究对象,将案例中提出的实施方案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创新中。本文针对国画艺术赏析课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及时总结、不断改进,试图建立起一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进而为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提升,培育具有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就目前而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与总结分享。

参考文献:

[1]彭立勋,陈鼎如,汤文进.美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作者:莫淑莹 刘琦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 篇3:

高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摘  要:在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之下,越多越多的老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性发展,因此在现在的很多高职学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美术这一门课,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从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开设的艺术美术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其并不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公共藝术美术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改变教学内容,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就多年对高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的教学经验简单地论述下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校  公共艺术美术教学  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多越多的人开始觉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富强都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现在的高职学校中,都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想上的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例如,现在很多的高职学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但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依旧偏向于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的也不怎么合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教学效果不怎么样好。所以,对于现在高职学校所开设的公共艺术美术课来说,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1  高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会不会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上公共艺术美术这堂课之前需要合理地选择好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需要应选择基础性的美术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不易讲述过难、过于深奥的知识点,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此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相关性的知识点,使得美术课教学之上可以得到有效的丰富,使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够言之有物,避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流于形式。

第二,高职学校教师还需要将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重点学习。在高职学校的艺术美术教学中,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基础性的专业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巧,这将影响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艺术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绘画技巧,让学生自己真正地体会到绘画的技巧,老师还要告诉学生绘画的比例,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到绘画的技巧,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其绘画水平[1]。

第三,高职学校在设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内容的时候,除了要把基础性美术教学知识和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在美术的绘画教学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对于学生能不能学好美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进行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色彩理论知识、色彩运用方法、色彩运用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于美术绘画中的色彩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运用技巧,进而使得学生在色彩的运用过程中更加熟练。因此,在高职学校的公共美术教学中,其色彩运用知识将会影响到学生能不能深入地学习美术,也关系到高职学校能不能达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2]。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要教学过程中要牢记将色彩知识运用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提高美术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2  高职艺术美术教学中应该要做好色彩和绘画技巧的教学

作用一名高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除了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设计好之外,还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得学生尽量不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尽量喜欢上美术这门课。第一,教师在上美术课的时候,要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色彩运用能力,让学生可以知道颜色搭配的具体规则。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作品可以充满着创新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室内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写生。通过室外教学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景色、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二点,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会学生最为基础的绘画技巧。学生学习美术这门课虽然是从小学开始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比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最为基础的绘画技巧。在美术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基本绘画技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尽量使得学生的绘画方法可以更加规范化,让学生越来越熟悉绘画的技巧,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可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第三,高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向学生讲述一些基础性的绘画知识。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其基础性的知识非常多,有色彩运用、美术理论、艺术发展史、绘画技法、绘画风格以及别的基础性知识。学生只有学习好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把基础性知识学习牢固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学习美术;同时,这些还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艺术成就和绘画过程[3]。基础性的美术知识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际效果,关系到高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教学能不能取得积极性的教学效果。

3  高职学校中的公共美术教学应该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也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公共艺术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出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教师在高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构建良好愉快的学习氛围。在高职学校上学的大部分学生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性格也是比较活泼;学习新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快的。所以,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可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的绘画想法,老师再对他们的绘画想法进行解说,这样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需要认识到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并不是学习的主动者;此外,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需要认识到以上几点,才更加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越喜欢这节课的教师,就越喜欢上这堂课,这也将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体块立体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先用小的正方体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用切割、拼接、穿插等手法将立方体打散并且将它们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富于美感的立体图形。

第二,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相互结合,从而构建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立体书设计作为主题引入教学的训练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专业的设计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大家显示相关性的图片或者教学视频,构建一定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做一份立体书设计,让学生学会用文字、图形、色彩等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设计的实用性,增大了学生的满足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艺术是有非常大的实用性的,让学生体会到艺术是和生活相分不开的。

第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艺术家的故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不给学生讲述一些基础性的艺术知识。因为这些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都是比较枯燥无味,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讲课之前给学生讲述著名艺术家的故事,创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开始慢慢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始讲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4  结语

在高职学校中,其艺术课程虽然作为一门公共课,但是其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上,其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合理、教学方法使用的不正确、未构建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等,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公共艺术美术这门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其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慎重考虑,要将基础美术理论知识、绘画技巧、色彩运用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好基础性的知识。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色彩运用能力、基本绘画方法、绘画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第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构建,可以使用小组学习讨论法、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方式创造出相关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教学改革充分的发挥高职学校中公共艺术美术这门课的基础作用,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学好艺术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玉婷.UMU互动平台在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 张春娥.谈艺术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以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2):48,72,81.

[3] 万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142-143.

[4] 曾琳.论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4(7):121.

[5] 陈峰.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的必要性——以美术欣赏课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2):131-133.

作者:俞晓敏

上一篇: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