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大力宣扬和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促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则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1:

初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责任感浅谈

摘 要: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学生一些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而是应该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当然,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责任意识,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及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的责任意识就会慢慢得以增强。

关键词:责任意识;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关注时政

我们经常提到“德才兼备”这个词,说的是一个人既要有过硬的才华,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而在当今社会,“德”显得比“才”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限于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品德。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将“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学生品格的铸造了。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呢?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

教师职业的精神位置,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都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职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行为,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影响着一代代学生个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反思如何做人、如何把培养责任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言必信,行必果。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极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使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提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攫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一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担负一定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并且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小组成员间的荣辱与共。为此,他们必须彼此增进互动、信任和合作。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我在初三思品第2 课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公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题:“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信箱’说‘伊妹儿’。请你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经过交流之后,全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肯定,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时尚;另一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否定,因为它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且势均力敌。这一教学生成,大大出乎我意料,是我在备课完全没有想到的。怎么办?教师强加的观点,肯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此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上,是否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学过”。我又问:有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事件?有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我趁势又问: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学生想了想说:有,抗战时期,日本政府在中国占领区,强制中国孩子学日文。我引势利导,同学们再回到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现在同学们认为“这些现象”是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时尚呢?学生发自内心的说:不是。

从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充分曝露了学生的思想,然而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终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案例来充实课堂,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关注时政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

思想品德课教学关注时政教育既是思想品德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总之,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继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陈兴美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2:

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摘 要:在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大力宣扬和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促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则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崇高的职业素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把握课程的内在规律,研读新课标,灵活地运用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拥有较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一个简简单

单、三言两语、一次两次的教学过程就能达成。需要广大的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现状,结合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全面地解析和挖掘,在历经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后方能实现。然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和娇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此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把握新课标、时政热点之间的关系,适当地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经典的至理名言,找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突破口

目前,教育部统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正逐渐被各地区的初级中学所采纳,其中的许多知识,尤其是至理名言,蕴含着无比深刻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不仅震慑力强,而且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欢,其潜移默化地德育功效更是无以伦比的,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握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言名句的内涵和实质,把其当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促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以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的内容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和感悟题目的主旨,更要对教材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分析,像“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同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可以要求學生进行识记,长期以来,学生必然受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从而逐渐培养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的大门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性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学生喜欢的生动画面,成功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思想情感,可以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形象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对教学知识进行恰当的补充,借助鲜活的资料,打开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大门。比如学生学习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让学生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垃圾成山的污染现象,水龙头长流不止的浪费现象,用活生生的事实,把学生带入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境中,从而增强学生爱护、善待、尊重、美化大自然的思想情怀,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道德的教育。

三、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把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资源挖掘出来,把生活背景纳入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完美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公民权利》这一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谈一谈生活实际中,宪法是如何保证公民的权利的,知道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然后上升到情感角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操,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充分体现知识的道德价值。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始终是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重要科目,而课堂则是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以及优秀品质形成的主阵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地采用上述方式,把握教学中的有利时机,不适时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拓宽教学渠道,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潜心研究全新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强大育人功效,把课堂当作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从而全面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倩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之我见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104-105.

[2]李新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4):136-137.

[3]谢新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助推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课程建设[J].考试周刊,2017(78):123-124.

作者:郭小龙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摘要: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精神也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抓好“社会热点、学习氛围、自主课堂、探究方法”等几个环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创新精神  社会热点   学习氛围   自主课堂    探究方法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及制约。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精神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抓好“社会热点、学习氛围、社会生活、还学生课堂、课程自主探究”几个环节。

一、把思想品德课与个人发展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从教学内容上看,其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面对竞争》这一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很喜欢的音乐播放器MP3的利润吗?曾有相关材料分析:一个售价为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才是1.5美元。还有西方跨国企业对中国DVD机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费,大批企业因交不起国家专利费而纷纷倒闭,让我国企业真切感受到国际化进程中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切肤之痛。”

学生听后感到很吃惊,然后我启发他们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大声地说:“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市场,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的大胆实践和勇于创新。你们一定要努力啊!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这些话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火焰。

二、创建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以及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位学生都会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来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种个性活动就是创造和创新的开始。我提倡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然、和谐轻松、充满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在教会学生基本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发展要求进行简单的创新。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更易于创新。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观察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创新,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还要在评价中多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不要紧张,慢慢说” “你的这个说法还比较独特”等。这些语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原本具有的创新欲望,以极其自然和谐的状态流露出来。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每一套教学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举例时结合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东西。

如我在教九年级《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时,以“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为例,告诉学生我国的航天科技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生都为我国取得的科学成果而自豪,爱国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我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去自己寻找资料,利用身边可用的东西,试着动手制作一架“航天飞船”模型,并相互学习,不断完善,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和应该做的。创新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创新就从今天开始。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实践中学习。“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已经针对教育的目的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里,大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观察、分析、学习、创新的能力。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中,按照目标,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注重学生的预习自学工作,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更强的能力,而不仅是只会记知识点、做些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

四、让学生在课程探究中掌握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要让学生丢掉原始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科学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踏来,令人目不暇接。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这些最新信息的能力。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产生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多教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刊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和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九年级的《思想品德》复习中,根据学生学科知识比较系统的特点,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这些信息,明确这些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汇成了自己的知识成果。如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并让学生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然后要求以班为单位出一期板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开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把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梁亚民,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思想品德教育专业。

作者:梁亚民

上一篇: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论文下一篇:结合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