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绘画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中国园林植物配置受国际设计思想的影响,存在模式化设计的弊端,传统植物精神内涵的传承在解决此类问题上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植物与建筑经营的角度入手,阐述文人画与园林结合的可行性,分析不同空间、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植物组合与建筑的关系,以期在文化传承、空间营造等方面为当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吴伟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吴伟绘画艺术论文 篇1:

海外道释画撷珍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信仰中积淀几千年的存在,其内涵已经渗透到了国人生活、文化等各个部分,特别是对绘画艺术,有极大的影响。郑午昌的“时代之画分”中就有“宗教化时期”一说,言“益此时之绘画,全在教化力之下”,足见其影响力。若要举个例子,中国书画艺术上,人物画中就有以道教、佛教为内容的“道释画”。道释画的肇始,与中国文化大环境分不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走向兴盛,“其时画家,要皆能作带宗教色彩之图画,其最著者,吴有曹不兴,晋有卫协。卫协以后,佛画益风行,大有代经史故实画而大盛之势。盖信奉佛教者,多供养之为对象;而寺壁之装饰,又在需此类绘画也。不宁惟是,自晋室南渡后,因地理学术之关系,绘画思想,益以革新。如卫之弟子有顾恺之者,相继崛起,兼擅佛画,及其他人物画,更别出心裁,为山水传真。于是山水画,始由人物画之背景脱胎而出,独立成门,实为我国绘画进步史上开一新纪元。”(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佛画兴盛之后,时人对于此种绘画视为灵光所寄,庄严不可思议,其信仰佛教之热烈,亦可知也。其实,善画佛画的顾恺之实为崇尚老庄之一人,故其作佛画外,亦作道画。所谓道画者,多以龙为画材,以附会老子犹龙之说,遂为宗教画上特有之象征。故晋代作品,自恺之所作龙头样及赤龙等图外,其余画家,亦往往有龙之作品也。令人奇怪的是,尽管道教美术有完善的规诫,却经常和佛教混同出现,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道教和佛教绘画走向同科,也促进了道释画的发展。而绘画之事,因宗教气息浓厚的道释画的兴起,被认为是一件神圣之事,及至山水画成立,风气才开始转变。

中华文明几经浩劫,流失海外的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散佚的古代书画更是令人扼腕,在流失海外的书画作品中,也有不少的道释画珍品,现选出一些,共赏佳品,一睹当年绘画艺术的风采。

五代佚名《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图1),绢本设色,194×179厘米,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内,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此画内容表现《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在七个场所九次说法的集会,用菱纹图案边饰划分出九个画面,分别表现不同的说法会,这七处九会是:(1)菩提道场;(2)普光明殿;(3)忉利天;(4)夜摩天;(5)兜率天;(6)他化天;(7)、(8)均为普光明殿;(9)重阁讲堂(即尸多林)。画面以佛为中心周围环绕听法菩萨、圣众,描绘繁复,除图中佛印相的细微差别外,其他大都雷同。下部绘金刚轮山、香水海和大莲花,莲花中城廓整齐划一,表现莲花藏世界。画中人物众多,线条细密流畅,色彩瑰丽,构图谨严。佛像则姿容丰美,宝相庄严。在每一会的上方二侧均绘有精美的飞天,衣带轻盈,翩然欲飞。令人叹为观止。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许多绘有七处九会的华严经变,在绢画中仅此一例。更为惊奇的是此画历经千年,依旧色彩靓丽,画面保存完整,是敦煌绘画中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珍品。

南宋赵璚《迦诺迦跋蹉尊者图》立轴(图2),绢本设色,85.6×47.5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赵璚,《中国绘画史》载其“属于龙眠派者”。宋代文风称盛,禅宗亦隆,画风多趋于文学化与赏玩的情趣,道释人物画也倾向于悟道境界之表现,作风野逸,不具形式。前代重视仪表规矩的宗教画逐渐消失,代之以安适自在的观音像,或高雅不俗的罗汉画。其中罗汉画到了南宋已深得士大夫之喜爱,且成为道释画科中主要的画题,而赵璚画中迦罗加伐磋尊者即为十八罗汉之一。

元代佚名《四睡图》(图3),纸本,墨笔,77.8×38.3厘米,東京国立博物馆藏。《四睡图》描绘了酣睡在溪流岸边双松之下的丰干禅师(据说丰干禅师常骑虎出入,曾与寒山、拾得交友同行)以及老虎、寒山、拾得的姿态。在整个画面中,丰干禅师与老虎、寒山、拾得,以及树木、岩石、土坡和云霞,整幅画面都采用白描的细密笔法,这是元代特有的浓淡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白描画盛行于元代,反映了文人的雅趣,而本图更是充分体现元代白描画特征的佳作。图上有元代禅僧平石如砥、无梦昙噩、华国子文所题的画赞。平石如砥在至正十七年(1357)90岁时殁于东严净日法嗣,无梦昙噩在洪武六年(1373)殁于元叟行端法嗣,华国子文在至正十一年(1351)殁于竺西怀坦法嗣,故本图是华国子文的殁年,即(1351)之前的作品。

元代至明代佚名《佛陀涅槃图》(图4),绢本,171×149.2厘米,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农历二月十五,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安住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弟子们围绕在佛陀四周,捶胸顿足号哭失声,百兽从山中狂奔而来,天人擂鼓打锣悲叹传报,万物萎谢凋零,整个世间呈现寂寞萧条的景象。画面上方,佛母摩耶夫人在天上掩面涕泪悲泣。据传,拘尸那迦为释加牟尼圆寂地,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涅槃地。亦译为俱尸那、拘尸那、揭罗等,意译为角城、茅城。

明代孙克弘《达摩渡江图》立轴(图5),纸本设色,99.4×27.8厘米,美国史密森博物馆藏。孙克弘(1533—1611)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人。父为进士承恩。孙克弘以父荫入仕,官至汉阳太守。孙克弘生性巧慧,声音洪亮,状貌疏野,在居处四壁上画苍松老柏。善书法,画上常题隶书。绘画擅花鸟、人物,有资料说孙克弘写道释人物学梁楷。此图画得很细腻,宗梁楷“细笔”一类画风,人物一袭红衫,回首顾盼,两目突出,神采毕现。衣纹线条虽简,但非常概括,转折有力。此画虽是细写,却有意笔效果。孙克弘另有《达摩渡江图》藏于宁波“天一阁”。

明代宋旭《罗汉图》册页(图6),绢本设色,28.6×29.2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宋旭(1525—1606年后),字初穤,号石门、石门山人(明画录作字初旸,式古堂书画汇考作字初旸,号石门)。宋旭一生喜云游,多居于寺庙精舍,日就禅灯孤榻,时人即用“发僧”来称呼他,即带发的僧人之意。后来他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祖玄,自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等。为“苏松画派”的先声,博宗内外典,通禅理。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师沈周,学有师承,故出笔逈不犹人。此《罗汉图》册页共十开,绘有迦罗加伐磋尊者、迦里迦尊者等等,人物形象传神,并有典故寓于其中。

明代赵麒《汉钟离像》(图7),绢本,设色,134.5×57.2厘米,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赵麒,画史无传,生平不详。明代对佛道二教非常重视,宫廷画家曾创作许多道释画。“八仙”是当时道教画最风行的题材,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此图绘诙谐飘洒的汉钟离,坦胸露腹,龙眼虬髯,立于波浪翻滚的海面,一副翩然于世外的姿态,雾气升腾的场面对渲染仙家的仙风道骨很是有便利之处。

明代仇英(传)《临贯休十六罗汉图卷》(图8),纸本水墨,34.4×524.2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著名画家,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仇英以山水、人物见长,而人物画中,尤以罗汉图成就最高。明代的人物画分为道释画、史实风俗画及传神三种,仇英在创作方面擅长运用道释和历史题材,描绘人物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形象优美,画面精丽绝逸。他的罗汉图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独自的风格特点。此画构图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诞而不失法度,线条疏密有致,用色艳而不俗。十六罗汉,或倚松坐石,或晏坐禅定,或阅经论道。这些罗汉形神兼备,罗汉头颅结构和面部表情夸张,眉毛浓密,眼睛上下使用双线或多层线条,加强眼部神态,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服饰图案极为精细,与衣纹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表现墨色和笔法的变化趣味,以及所绘的奇峰怪石,山石花木,多奇枝异叶,极尽庄严之能事,并在山树间烘染成云气氤氲,将罗汉那种“神通自在”表露无遗。

清代顧见龙《十八罗汉图》册页(图9),纸本设色,大英博物馆藏。顾见龙(1606—1687年后)字云臣,自号金门画史,江苏太仓人(一作吴江人),居虎丘。康熙初与顾铭同时以写真祗候内廷,名重京师。系曾鲸弟子。兼工人物故实,笔法粗犷,衣纹流畅。画佛像极庄严华美,其工细之作堪与仇英共席。描绘人物细致传神,注重人物的神气和动势,笔力劲健,画法近梁楷、戴进、吴伟一路,兼善花卉、翎毛。另外,其传统技法深厚,临摹古人的作品见功夫,能达到乱真的地步。 此罗汉图册,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十八罗汉。画面简洁,色彩清新雅致。人物或二或三,坐卧下棋,悠闲自在,人物神态各异,细致传神。

清代佚名《十罗汉图》(图10),绢本设色,98.6×182.7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该图又名《猿猴献果图》。山涧岩石上十名罗汉或盘或立或呈自在姿依势而住,有一随从侍立一侧。峭壁的老树丫上,有长臂猿一家三口,母怀抱幼崽,另一猿将一串鲜果递伸给树下罗汉。树下的罗汉们浓眉高鼻,身着汉式僧衣,也有的身着袒右式袈裟,服饰与面部均刻画得极其精细,用笔沉着稳健,神形兼备。五官刻画细致,具有神韵。罗汉们表情丰富,神态各异,自在洒脱。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色彩丰富。山涧流水及众罗汉和居高临下的猿猴,天上的祥云等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有力。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妙。

作者:张祁桐

吴伟绘画艺术论文 篇2:

明代文人画作之植物与建筑经营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中国园林植物配置受国际设计思想的影响,存在模式化设计的弊端,传统植物精神内涵的传承在解决此类问题上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植物与建筑经营的角度入手,阐述文人画与园林结合的可行性,分析不同空间、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植物组合与建筑的关系,以期在文化传承、空间营造等方面为当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明代.文人画,植物与建筑经营

园林植物是表达造园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其精神生活的反映。但是受国际设计思想的影响。当今中国园林植物配置存在模式化设计的弊端,园林风貌千篇一律,传统的植物精神内涵缺失。本文选取明代吳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画作为全文的研究范围,提取画作中的植物元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总结相关画作中植物的经营特点。探讨文人画中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以及植物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现代园林中植物与建筑组合的空间指导意义。

1文人画概述

文人画发轫于宋。大成于元,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风格体系。文人画也被称为“士夫画”,其创作者多数都是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在创作上强调诗、书、画、印艺术的结合。文人画讲究在画外看到文人之情怀。而非考究艺术上的功夫。明代中叶后,受元末战乱重创、明初重税压迫的江南地区开始复苏,造园活动和绘画创作开始繁荣。中国绘画在明代有“浙派”和“吴派”之分。前者是以职业画师戴进、吴伟为主,复兴皇家画院继承“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复古派”:后者是由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组成的画派。造园和文人画两种艺术形式在同一时期的繁荣,造成文人直接参与造园现象频现,明四家作为当时杰出的文人代表也曾多次参与造园。在收集到的352幅明四家画作中(基础资料收集于《明四家画集》),沈周画作占28.7%,以写实山水最富特色:文征明画作占21.3%,山水画参以沈周画风,兼善人物与花卉:唐寅画作占24.1%,不仅擅长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也颇具特色:仇英画作占25.9%,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著称。

2植物与建筑经营

2.1空间与尺度

文人画中最明显的空间特征是“高远”“平远”“深远”,文人将隐世渴望寄托于自然山水,希望达到物我两相忘的精神境界,因此自然本身就是“远”。从建筑外部来看,其本身不能形成空间感,但与植物搭配则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氛围。建筑为位置及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植物是随季节、年龄不断变化的。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带来的不仅是园林建筑环境在四季中产生的季相变化,还有伴随植物的生长而将景观空间丰满扩张。

在收集到的352幅明四家画作中,有253幅与园林题材相关,344幅包含植物素材,47.7%的画作包含植物与建筑经营的内容。其中,有25幅画作以庭院建筑为建筑主体,建筑的线条往往直硬,而植物枝干多弯曲,线条柔和、活泼,建筑生硬的轮廓柔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着重表达小尺度空间中植物与建筑的经营关系。此时在形态上采取何种比例为宜则决定于建筑在配合上的需求。另外有143幅画作以大尺度的自然山水为绘画主体。具有天然景观的特点,占地面积大,植物占有比重高,并以自然生态群落为主,人工栽植为辅,大部分建筑轮廓“融化”在绿色丛林之中,隐藏在山际、林冠线之内,宛自天成,不落斧凿,着重表达大尺度空间中植物与建筑的经营关系。此时是以建筑配合山水为前提。

2.2建筑类型

通过对明四家画作中包含植物与建筑经营的画作统计分析,发现绘画中主要包含亭、榭、屋宇、楼、廊、阁、轩、斋8种建筑形式,表明建筑在文人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文人精神表达上有重要作用。对画作中建筑形式出现的数量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屋宇出现的频率最高,达40.8%:亭、楼、轩等景观建筑出现频率也分别达26.8%、10.8%、9.6%,说明文人重视居住环境的景观营造,屋宇、亭、楼、轩4种建筑形式相对其他建筑形式更入画更富意境感。建筑类型虽不尽相同,但建筑与植物搭配时却表现出许多共性:一是植物与建筑不仅具有绘画的平面美感,且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空间深度。二是文人画十分强调意境的营造.在园林中亦有意境之说:植物与建筑搭配时注重植物文化的内涵表达,通过巧妙组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及思想内涵,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三是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使得建筑与植物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巧妙地解决了人工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体现了世之万物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哲学思想。

2.3植物种类

吴门画派的文人多集中于当时的苏州地区,虽然明四家画作描绘的并非均为苏州地区,但大部分作品描绘的是江南景象,其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因此,本文文人画植物素材以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为研究的基础条件。分析和总结明代文人画中植物与建筑的经营方式。

2.3.1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经营

在文人画的植物经营中.不同生活型植物与建筑搭配也是画意表达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收集到的明四家画作中乔木与灌木、常绿树与落叶树、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统计,得出散点图(图2至图4)。明四家画作中的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围绕3:1的平均线上下浮动,说明植株高大的乔木更适合利用其本身的质感及自然曲线衬托、消隐建筑突出的体量。一般体量大、视线阔的建筑四周,选择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四周,选择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明四家画作中的常绿树和落叶树比例较为分散,但多集中在1:2或1:3的区间内,说明常绿树远少于落叶树,落叶树四季的生长变化赋予建筑以时间与空间的季相感。如仇英的《桃村草堂图》,群山中四角亭旁植以桃树,空间与景色随四季更替而变化,春暖桃花开,绯红的桃花簇拥着苍古的亭子,空间郁闭私密:夏季亭旁树冠开展的阔叶树和桃树为亭遮阴,空间清凉私密:秋季亭旁桃树和阔叶树落叶,可赏秋叶之静美,空间随落叶而打开,视线逐渐开阔:冬季坐亭赏桃树冬姿,稍远的针叶树林为冬季增添色彩,挡风避寒,此时空间开阔明朗。明四家画作中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最为分散,两极分化严重,文人偏爱用松柏自喻,因此针叶树的比例较高,但在表达淡泊闲适的画境时又常用阔叶树表达情感。

2.3.2不同方位植物的经营

在收集到的168幅包含植物与建筑经营的画作中,85%的画作描绘的是大空间尺度的场景.包括自然山体中的植物与建筑经营、江河岸畔的植物与建筑经营。此时,建筑被植物包围,处在植物环境中。自然山体本身有阴阳面之分,山南水北为阳,南面阳光充足。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多以树林形式出现,飞阁重楼、寺宇佛塔常用树木掩其大半。建筑位于江河岸畔时,植物围绕建筑群植,而建筑向水一面开敞,或植姿态奇特的乔木一二株。

其余15%的画作描绘的是小空间尺度的场景,以庭院建筑为建筑主体,植物与建筑的经营细致。古时居住环境的营造离不開生产生活.因此屋宇四周的植物选择注重内涵的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前庭植小乔木如桂花、玉兰、紫薇、梅、李诸品,取“金玉满堂”吉祥之意:中庭广台植松、梧桐、槐树、石楠、银杏等成荫植物,数量一二株:后院植梨树、芭蕉,藤蔓竹丛:宅间隙地、窗外门前,常植芭蕉、石榴、竹作对景:台周栏旁,植芍药、牡丹、萱草:阶旁砌脚,多植草本花卉,如萱草、菊花。

2.3.3不同观赏习性植物的经营

1)植物形态的经营。文人画中的建筑线条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线条柔和、活泼.使建筑突出的体量和生硬的轮廓柔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明四家在艺术创作时,少用姿态挺拔整齐的植物素材与建筑搭配,以奇特的姿态入画的植物素材与建筑经营时最具文人特色。形态整齐挺拔的植物素材常群植,作建筑的背景,衬托建筑轮廓,常用的植物种类有竹、芭蕉、杉等。而姿态遒劲沧古的植物素材常孤植或一二株丛植,或作为前景适当遮挡建筑,或与建筑组合形成主景。

2)植物色彩的经营。明四家画作色彩淡雅,通过对墨色浓淡的控制体现丰富的色彩层次。受明代封建礼制、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色彩含蓄沉稳,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理性和朴素的视觉效果。植物素材的颜色,是调和建筑与环境的中间色。单体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多植物组合则可以通过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来保证四季景象的丰富。建筑的颜色是其固有属性。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当植物与建筑组合经营时,植物的季相变化就带来了色彩的变化。文人画中表现的是文人作画时的景象,但仍可以透过画面感受到植物与建筑经营的四季色彩。如唐寅《杏花茅屋图》早春杏花先于叶开放,颜色由红转白,点缀山谷里的茅屋,青山绿水作背景,奇松作前景,茅屋与杏花的搭配成为视线焦点:秋季杏树落叶,松树叶色深重,俯态的奇松与茅屋成为画面主景。文人画中围绕建筑的植物经营,色彩富于变化又不失清新淡雅。在大尺度空间中,植物与建筑经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建筑对植物的点景作用。自然山水中建筑与植物群落结合得更为紧密,建筑掩映于绿林之中,使之藏而不挡视线,露而益显风采,大部分建筑轮廓融于绿色丛林之中,掩藏山际、林冠线之内.形成“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的景象。

3)植物文化的经营。基于文人画角度分析植物与建筑的经营,更注重文人精神内涵的追求。明四家文人弘扬儒学,追随老庄思想.画面意境“淡泊”、“空灵”。文人画中植物与建筑经营的文化意境主要通过植物意象传达出来。文人画中有许多建筑是以植物命名、以建筑为标志的。如沈周《桂花书屋图》,庭院中植有桂花,画面主景则是以“桂花”为名的书屋,书屋前所植桂花突出主题,使建筑和植物相得益彰.植物使建筑主体更突出。文人画中的宫殿建筑一般都体量庞大、布局严整、色彩淡雅,多植柏、松等树体高大且长寿的常绿树种,这些树种耐寒耐旱、生长健壮、树姿雄伟.与宫殿建筑相协调,如沈周《两江名胜图之三》。而私家文人园林中,乌瓦白墙,暗栗色的柱栏,建筑色彩淡雅,以体现文人士大夫清高、风雅的情趣。由于画幅中描绘的范围较小,创作中力求小中见大,通过“咫尺山林”来营造大自然的美景,植物景观体现诗情画意的意境。窗前一株铁杆虬枝、清标雅韵的古梅,墙角一丛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的秀竹无不衬托出文人超尘隐逸的情致。

2.3.4常用植物种类

画家在进行文人画创作时,多用写意的手法,不注重写实。松、柏、竹、柳、梅等植物在文人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因其具有专类的绘画技法,易在绘画中辨识。但文人画毕竟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创作,由此作出细致准确的植物种类鉴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对明四家画作中的植物素材进行辨识时难度较大,结合画家创作活跃的地区气候特征和对绘画中植物的仔细辨认.得出明四家画作的常用植物种类12种。其中,以姿态人画的有松、柏、梧桐、柳:以枝干入画的有白皮松、梅、槐、石榴:以花入画的有桃、李、杏、海棠。上述常用植物种类,不止是人画的好材料,且其文化内涵也不可忽视。文人常用植物自喻,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创作情感。

3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文人画的植物与建筑经营方法对现代园林的建设有极大的启示。在进行大尺度空间的景观营造时,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注重自然原生林的保护,以自然群落为主、人工栽植为辅,建筑不宜过于暴露,宜掩映在植物之中,色彩不宜过分热闹,以朴素淡雅为宜:在进行小尺度的空间的景观营造时,如小区、庭院、建筑角隅等的建设,应仔细斟酌植物种类的选择、推敲植物的经营排布,注重植物文化的继承。不论大尺度空间还是小尺度空间的植物与建筑经营,都应把握不同方位不同生境下植物的经营方法: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经营宜遵循落叶树、乔木为主体,常绿树、灌木次之的经营方式,批判吸收西方的植物造景方式:在植物经营的过程中,融入植物文化,使植物与建筑经营的精神层面更为丰富。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现代建筑应与古时建筑区别看待,高层建筑为植物经营提供了墙面,植物与新建筑的合理经营,可打造出新时代的“粉墙花影”景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新建筑、新文化,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此外,今后在对此类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时,应重视古画真迹对研究中植物的科学辨认和画境揣摩的重要意义。亦可结合现代先进的VR技术重现平面绘画中的真实场景,便于将虚拟的意境体会转化为园林实景,打造理想的园林景观。

作者:戴亚男 陈月华

吴伟绘画艺术论文 篇3:

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比较研究

摘要:从原始社会起,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财富。鉴于中国明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绘画发展史上重要时间段,本文从中西绘画作品的双重角度,对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对此阶段能中西绘画发展能形成一个比较概况和系统论述,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以期在学术层面上能有所建树。

关键词:中西绘画;山水画;人物画;传统绘画

一、时代背景概述

(一)中国明代

明代自1368年建朝至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明代初期,社会稳定程度不高,朝廷严格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将勤俭淳朴的社会风气作为关系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这样的环境下,仍有少数画家承袭元代画风,但此时并没有设立画院,有的只是宫廷画家和少数名家画家。明代的中期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奢侈的消费行为盛行,社会风气不再简朴。再加上朝廷对文化的重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增长。书院等的设置如雨后春笋,绘画艺术上出现大量的名家名作,影响深远。明代晚期,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古典主义的作品,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一时期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趣味变形的人物画、讲究笔墨的山水画影响力极为深远。

(二)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它的产生对西方艺术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包括达芬奇、拉斐尔等。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艺术不再受宗教的束缚,在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画家们对自然、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科学方法的崇尚。

二、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差异

(一)中国明代山水画特点

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明代初期大部分的绘画作品是出自于宫廷画家之手。作品主要服务于政治,能够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后来由于画家和文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画坛上出现了文人山水画。初期的代表作品有戴进的《春游晚归图》、吴伟的《柳下读书图》。明代中期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作画自娱,但此时期的绘画以复古为主。代表作品有沈周的《江村渔乐图》、文征明的《古木寒泉图》、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称为这一时期的“吴门四杰”。到了明代的晚期,吳门画派进入全盛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在此前基础上偏重对美学的效仿,更增添了淳朴趣味。很多绘画作品中能够直接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韵,可简单概况成讲究笔墨山水的画风。明代晚期的绘画代表作有董其昌的《秋兴八首图册》。

明代的绘画艺术上重视情感的表达、追求意境,多寄情寓景,抒发高雅、古拙、天真、洒脱等情怀。在绘画艺术风格上除了注重笔墨效果之外,还格外追求对艺术形式的概况及审美情趣的处理。画面空间讲究高远、深远、平远,即所谓的“三远”法。绘画方法以皴、擦、点、染为主,通过控制用笔的快慢、轻重,灵活运用笔的正锋和侧锋,把握用墨的轻淡、干湿,从而进行绘画创作。

(二)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特点

维茨和杨.凡.艾克是文艺复兴最早尝试风景画的两位艺术家。虽然作品选材仍与圣经故事有关,但在描绘人物画背景时,却真实的还原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风景其应有的面貌。16世纪,风景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代表人物有帕提尼尔、阿尔特多费尔和胡贝尔。在帕提尼尔的作品中,风景占据了最主要的画面,人物居于次要地位。但他的风景画并不是实景写生,而是具有幻想全景画特点和人工雕琢的痕迹。《多瑙河风景》是由阿尔特多费尔创作与1520年至1525年间,描绘了雷根斯堡附近美丽真实的景色,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歌颂,是德国第一幅没有人物的纯粹风景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画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潜在要求下,绘画内容悄悄转向世俗生活。它的出现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绘画题材多为耳能熟详的圣经故事。当人文主义随着文艺复兴发展到成熟期,人才开始有意识去观察自然,并尝试自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想更多的表现自然情趣,而风景画也顺理成章独立了出来。画家们追求客观、写实,视三维空间的表现、不拘常规的构图、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歌颂。

三、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差异

(一)中国明代人物画特点

明代的人物画多以宫廷画师的人物肖像画为主。明代晚期出现了极为富于创造精神的人物画家,作品题材多为道释人物。人物造型夸张变化,笔法遒劲,设色古雅。其中陈洪绶的风格最为独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设色水石并用,以艳衬雅。他的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图》。除此之外崔子忠所画的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其擅长白描人物,颇有创意。代表作有《云中玉女图》。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特点

文艺复兴前期人物画的题材以圣经故事为主,创作思想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作为指导。画作的构图充满戏剧性,色彩细腻,运用科学的透视原则构建成理性的三度空间,重视对体积感的表达,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对写实技法的探索。人物画中注重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体积感、质感、明暗关系的表达。这个时期之后绘画题材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更多的作品中体现出科学的精神。画家们将解剖学、透视学的只是运用于绘画。代表作品有马萨乔的《出乐园》、《纳税钱》。到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三杰”尤其你是拉斐尔的作品最为突出,画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美术的消极影响,把写实技巧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创造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典范之作。他的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绘画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相同时期中西传统绘画体系所彰显的绘画特征。这一整理和归纳具有理论意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今后绘画理论和时间的研究与创作,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创作依据,推动我们绘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栋楠.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对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2016

[2]苏晓.中西传统人物绘画色彩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艺术硕士,2014

[3]范淼.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比较[J].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2004

作者简介:

田甜,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环境与建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田甜

上一篇:忧患意识分析论文下一篇:新闻评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