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影响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2022-04-30

摘要: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同时,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绘画语言,其在国内外文化艺术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绘画艺术是众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使中国绘画在文化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魄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绘画影响现代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传统绘画影响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篇1:

从有意味的形式谈起

关键词: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主观;简约;形式;意味

西方绘画从模仿现实的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到现代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直到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才为现代绘画做了界定。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简单地说有这么几方面。第一,“形式”,即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有机组成,也就是艺术作品独特的结构合成,如构图、色彩、点、线、面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画面效果。第二,“意味”,这是艺术品本身的形式所散发出的打动人心的部分,或者说是对观者精神刺激的部分,或愉悦或恐怖或联想,是一种审美的界定。意味和形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绘画“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艺术自身散发出来的,与现实没有利害关系。这种感染力完全来自绘画自身。由此,就生成了现代绘画—主观,简洁,关注本体,关注艺术语言,偶然,随意,强调绘画自身的审美,不强调社会性。对形式和色彩的特殊强调,最终使绘画走向抽象。

19世纪末,西方绘画在经历了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和印象派之后,突破绘画传统,不再把绘画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而是从绘画本体出发,从个人出发,对绘画的方法和语言进行深入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画家自身个性特点,以及对色彩的主观认识和运用。这样的绘画作品通称为现代派绘画。代表人物有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波洛克、德库宁、勃拉克、马库斯、米罗、霍克尼等。

塞尚衣食无忧,不愿与外界有太多交流。他对绘画色彩及造型开启了主观思考,把物体看成几何形体,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现代派画家对其推崇备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马蒂斯为“野兽派”代表人物,其绘画色彩主观、鲜明、亮丽,造型不拘于现实。毕加索是一个艺术明星,一生不断出新,一刻也不让自己的绘画停留,“变动”成为他绘画的永恒主题。“立体派”更是其标志性的名头,彰显了绘画中“形式”和“意味”对视觉和精神的冲击。而波洛克和罗斯科的出现使有意味的形式发展到了极致。由于对形式和意味的深入探索,绘画不得不走向“抽象”。而这种极致的抽象绘画又不得不让人去洞察绘画背后的隐秘以及其创作过程,“行动绘画、抽象表现”[2]等名词因此而产生。然而,无论是后印象派、野兽派还是立体派等画派,这些绘画大师都不约而同地对东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凡·高就对日本绘画情有独钟。他临摹过多幅日本绘画,并把日本绘画作为自己绘画中的背景。马蒂斯说:“我的启示来自东方,我效仿中国人。”[3]51毕加索更是赞赏中国绘画和书法,曾经说:“我若是个中国人,我或许就不是画家,我的画或许就是写成的。”[4]他还由衷地说中国有最优秀的艺术,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还来西方学习绘画。米罗把中国书法中的抽象性线条融入绘画,使他的绘画更加奔放,酣畅淋漓。霍克尼在游历中国之后摒弃了“灭点”[5]的观念,这种突变使其艺术达到高峰。

那么,是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让现代派绘画大师们为之倾心呢?根据克莱夫·贝尔的论断,意味和形式以及产生二者的观点和方法成为现代绘画大师们手中的宝器,并成为与中国绘画融合之处。

一、主观

西方现代派绘画正是在绘画观念上抛弃了传统写实绘画的客观性,而使绘画回归本体的。它注重画家本人的感受和主观认识以及情感的表达,由模仿走到表现。

马蒂斯和毕加索绘画中的人物形态、色彩的运用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形变”成为马蒂斯、毕加索造型的重要特点。画家强调物象的韵律、动感以及符合画面的布局,面对物象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画面的需要而不是符合现实的物象;在色彩上也抛弃了印象派及以前学院艺术对客观、科学的色彩关系的描绘,从画面需要出发,用色主观,并且以纯色为主,使画面亮丽,更有装饰感。马蒂斯认为包括色彩运用在内都是创作,无论是在色彩还是被描绘的对象上,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感受。这些方面与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姚最提出要“立万象于胸怀”[6]5。而北宋文人画家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6]7这些都是对绘画主观表达的看法。而自入元朝以后,则所谓的文人画风日渐隆盛。

盖当时诸家所作,无论山水、人物、草虫、鸟兽,不必有其对象,凭意虚构,用笔传神,非但不重形似,不尚真实,乃至不讲物理,纯于笔墨上求神趣,与宋代盛时崇真理而兼求神气之画风大异。论者美其名,曰文人画。

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文人志士寄情于书画。

凡文人学士,无论仕与非仕,无不欲借笔墨以自鸣高。故其从事于图画者,非以遣兴,即以写愁而寄恨。其写愁者,多苍郁;寄恨者,多狂怪;以自鸣高者,多野逸;要皆各表其个性,而不兢兢以工整浓丽为事,于是相习为风。

中国画中, 墨竹以墨代绿, 无中生有,虚中有实,画家通过主观理解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不是去模仿。元人汤垕曰:“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7]320从绘画观念上来看,不拘泥于物象,强调画家主观认识和个性的主观表达使得西方现代绘画与东方绘画在观念上相通相合。

二、简约

“简约”存在于主观之中,也就是绘画中说的“概括”一词。塞尚把物体概括成几何形体才有了现代绘画的开端。他善于分析,专注形式,将形式简化,呈现出质朴的画面。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又把一个复杂的人体概括地结合到一个平面上。而马蒂斯的老师莫罗就认为方法越简单,感觉越明显。莫罗曾预言他的学生马蒂斯是“为简化绘画而生的”[3]39。在马蒂斯的绘画中,线条的简练成为主要特征,在灵动和简练之中让线条赋予形体以特定含义。他用简练的线条、简洁的构图、简明的色彩表达最深邃的情感。“简约”贯穿于马蒂斯的整个艺术人生,成为他的艺术标志,而“简约”也成为马蒂斯乃至现代派绘画造型的一个原则。而这一点恰恰来自马蒂斯对中国绘画的认识。—他竟然认为他是在巴黎的中国人。无独有偶,毕加索通过研究塞尚的几何理论,掌握了简的要素,用简练的造型构成物象。更有甚者,在西方现代绘画中把“简”做到了极致,變成无,在“极简”中传达艺术家的思想。

东方绘画对“简约”的表达更加深入。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写道:“故以笔墨论画,元人实能以简逸之韵,胜前代工丽之作,不失为绘画史上一次进步之现象。”[7]294写意画又被称为“简笔画”。写意画不仅仅造型概括而简练,笔不到而意到,留白处见精神,且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情怀。简是概括、精简而不是简单。倪云林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7]319寥寥数笔,便自成画。中国绘画更是达到简的极致,少一笔不行,多一笔不可。如画家八大山人的绘画,寥寥数笔,便入神髓。

三、形式

在现代绘画中,形式是艺术家在创作绘画时的主观逻辑,往往与现实的存在形式相背离,在绘画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形式在西方绘画中表现为构图或者画面构成。它是有机的综合组成,构成画面的框架,使形式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画面的形式反映着画家对绘画规律和审美的理解。在毕加索看来,绘画的形式非常重要,因为形式能固定绘画。在霍克尼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他把中国的散点透视改造成反转透视,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高峰。霍克尼在1981年来到中国,在游历中,他开始对东方艺术产生了兴趣。他发现中国人在11世纪时就摒弃了“灭点”的观念,在他看来“灭点”意味画家是静止的。但是,在中国的卷轴画中,观众就可以在城市里穿行。他认为这就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天壤之别。为此,他创造反转透视,使其绘画产生了独特的形式感。米罗将书法变化的形式带入他的绘画,使画面更多地出现书写性和动感。1966年,他第一次去日本旅行,对亚洲文化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日本文化的强烈影响,使他采用了新的形式。他一直被日本书法家的作品吸引,东方的书法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大写意绘画的点线面布局,简约的几笔模块构成了动感的形式,灵动而简约,多一笔不可,少一笔不行。这种形式感更加强烈和突出。南齐谢赫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被张彦远称为“画之总要”[8]54,道出了“形式”的重要作用。中国画家为构成感人的形式总结出丰富的表现方法—取舍、宾主、呼应、虚实、疏密、露藏、开合等;在透视上采用散点透视,总结出高远、平远、深远、迷远、幽远等绘画规律。而这些形式规则正是东方韵律的体现。

四、意味

在强调绘画性的基础上,克莱夫·贝尔提出“意味”是特殊形式、构图、色彩综合组成的画面趣味。这种趣味更多地呈现绘画本体的可观赏性,如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罗斯科的绘画有强烈的个人意味。在他们的绘画中“形象”被消解,画面的痕迹不具有某个现实的象征性,是艺术家的自我释放。这种释放造就了对观者具有强烈吸引的形式,从而滋生了让观者无可名状的意味。波洛克通过滴洒技法使画面产生高密度的彩痕,这种色彩在画面自然留下的痕迹交织在一起,使画面产生一种迷幻感。而罗斯科的绘画通过平涂的色块产生对观众的刺激,让人走近观看会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久观又产生出一种宁静的意味。观者可以感到自己被吸入画面,并感到某种难以名状的敬畏感。这一切正是现代绘画中形式意味的最恰当阐释。这种意味在西方现代绘画中既表现为趣味,又是一种精神的指向。

中国绘画中对“意境”的强调有“趣味”的成分,但是中国绘画又把那种“意境”引申为一种人文的情怀。宋代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8]81,苏轼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8]82,都体现了“尚意”“重神”的理论观点。而宋代陈去非(简斋)论画也有“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8]82的表达。而倪瓒的画“逸笔草草,取其逸气”,更是不重形似而直抒胸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都以“虚”为依仗。屠隆之言确是精到:“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不求工巧,而自多妙处。”[7]358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对“意味”的强调。西方现代绘画从古典绘画到学院派绘画,直到印象派绘画,更多地注重绘画中的“科学性”,强调绘画与现实的接近。而回到绘画本体的观念,使西方艺术家产生了对绘画“意味”的探索,最终使现代派绘画中的独特韵味自然形成。而中国画对意味、意境的主观表达却出现在文人画的滥觞期。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不得不说西方现代绘画在某些因素上带有了东方意味。

由以上可以简略地看出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个叠合期,这就是西方现代派绘画时期。它与中国绘画在形式、意味、方法、观念上有奇妙的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绘画理念的产生和技法的运用产生了西方现代绘画。而这些绘画理念早在中国的元明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比西方早六百多年。然而,中国写意绘画最终走到“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现代繪画则走向了“抽象”的极端。

作者:王桂勇

传统绘画影响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篇2:

中国绘画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

摘 要: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同时,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绘画语言,其在国内外文化艺术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绘画艺术是众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使中国绘画在文化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魄力。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国绘画艺术与新兴的科学技术日益紧密融合。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提供新的动力,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催生了新的文化艺术创作方式方法与艺术形式,文化艺术中新的艺术形态悄然形成。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及组成部分,中国绘画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现实技术中的中国绘画交互设计,利用实时交互以及对环境、信息的熔融再造,创造虚实物体和数字信息与用户环境无缝融合的互动审美空间。全新的互动审美空间,丰富了用户审美体验,全方位地实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新媒体的结合。

关键词:中国绘画;数字绘画;人机交互;增强现实技术

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数字绘画艺术语言。数字绘画汲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利用数字技术模拟性、传播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数字绘画在创作、传承的广度与深度上远远超越传统中国绘画艺术,数字绘画中继承了传统绘画特质,为其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环境。

传统中国绘画具有独立的绘画美学和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结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描写人物都是对生活、文化、精神的反映。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现代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绘画的传承方式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科技的发展影响并推动了现代绘画形式的形成——数字绘画,现代数字绘画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绘画形式。

一、中国绘画与数字绘画

媒體历史研究专家Christiane Paul在她 2003 年写作的Digital Art一书中指出:数字技术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工具,与作为艺术创作,并充分表达艺术本身的手段,两者是非常不同的。当今时代,所谓技术,并不只是意味着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使用的工具,技术本身已超越媒体本身的意义,更多是作为艺术家与其创作行为物化之间的媒介角色。在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学的发展、硬件软件技术的提高的基础上,新的绘画形式——数字绘画产生了。数字绘画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汲取传统绘画艺术表现语言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语言。

数字绘画的成熟与发展为绘画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段。在数字绘画中,创作形式比传统绘画更加灵活与自由,传统绘画通过数字绘画语言更加充分地表达了艺术创作的内涵与魅力。数字绘画的发展使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成为可能。数字绘画技术手段的应用扩大了绘画艺术创作空间。数字绘画中数字化表现技巧变得越加成熟,应用艺术表现手法也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在数字绘画艺术与技术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绘画创作、普及与传承更加进步。数字绘画的完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交流。

二、科学技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的结合

关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探讨,自柏拉图时期就已开始。亚里士多德对此发表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技术作为艺术的新物质载体,能够改变艺术创作手段,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在文艺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著名的艺术创作者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创作出高产量的伟大艺术作品,恰恰昭示了文化艺术技术化的美好前景。

人机交互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了自然的、灵活的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在交互过程中,手势识别、身体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成为增强现实技术中的交互方式,实现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方式的增强现实技术交互。把传统中国绘画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形成了现代新媒体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文化艺术信息。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国绘画上的应用,使我们对中国绘画作品具有全新的体验感、满足感,同时,这种形式促进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普及。

(一)中国绘画艺术与数字艺术融合

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及其外硬件设备和软件为主要创作工具,是新媒体时代下的全新艺术形态。它与传统绘画种类使用的工具以及绘画技法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几千年积淀下的绘画哲理、内涵及绘画技法为数字绘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从而使中国绘画艺术通过新媒体数字绘画艺术得以广泛传承与发展,为我们积攒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中国绘画从艺术理念到艺术处理技法深深影响了数字艺术创作方法,为数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成熟和完善,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这个新的传播平台中,不仅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绘画的魅力,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技法和内涵,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认知与大众化普及,同时,结合前沿科技手段对中国绘画的诠释与表达融入新颖的时代内涵,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理解。

(二)新媒体中中国绘画表现方式

“本雅明认为,有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技术手段,有什么样的可资表达的特定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的物质载体、传播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文学艺术的体裁、样式。”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改变了这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形成推动当代艺术生产的技术化艺术生产力。在此条件下,各种新艺术样式不断涌现,呈现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审美特征。传统的绘画艺术必然会受到新媒体技术及环境的影响,在这新的时代,中国绘画与文化形式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提高,中国绘画在多媒体时代下拓展了更为广阔的传承空间。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觉设备、全息影像技术等人工智能设备的产生与完善,为新媒体中的艺术形态以及艺术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传播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同时也衍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吸收了传统绘画精髓,扩展并增强了现代绘画艺术之间的交互性与体验感,并且构成现实中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在新媒体中集成绘画艺术语言和虚拟技术方面的优势,最终使绘画艺术获得崭新的艺术语言,新媒体中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出了其自身价值与特殊的视觉表现方式,为传统绘画发展赋予了新鲜的血液。新媒体中的绘画艺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而言,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大力的技术支持,它对现代艺术影响最重要的是:在虚拟空间可以使绘画符号互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绘画

从绘画创作形式的方面看,中国绘画中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参观质量,更加突出的特点是增强互动性,加强审美体验者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互动,而且在我们参观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同时,通过在绘画作品周围叠加的图片、资料以及相关信息,丰富了我们的信息来源并扩展了信息量,使我们对中国绘画的认知、了解、学习以及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增强现实技术让中国绘画作品更具有交互性,让我们通过相关信息元素(数据、图片、视频、声音)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欣赏方式。

从传播方面来看,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传播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线性、集中的传播,是少数的艺术创作者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传送给大众。在艺术家与审美群体之间,太多的因素影响艺术作品的传播,决定作品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式、时间缓急等等,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欣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传统的绘画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很小,但新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使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前所未有地強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绘画作品大多以原作的形式被收藏、保存,大多数人根本无从接近,再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难以影响到更多的人,供大众瞻仰、欣赏,更别提使群众能够有机会与优秀画家进行交流了。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些情况都通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增强现实技术可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和定位的在线绘画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新创作的作品,分享信息,把创作者的胸中丘壑更直接地表现、传播给欣赏者。新媒体时代,形成了双向、互动、辐射式的传播系统,在这种传播系统中,甚至可以使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合二为一。艺术欣赏者再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可以借助于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媒介,随时转变为艺术创作者,并通过电子媒介使作品得以广泛的传播,新的艺术欣赏者可自由下载、再创造、再上传。可以说新媒体的便捷性、多向性、开放性、低成本性,打破了传统媒介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束缚,也使更多的绘画艺术爱好者能够参与绘画创作,形成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环境,实现艺术民主。

四、结语

艺术史上,艺术从未如此深入、具体地参与大众审美,也从未对现实生活发挥过如此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新媒体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全球化传播,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界限,使中国绘画艺术通过高速的信息技术,进入全球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增强中国绘画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艺术流通,进而在流通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1-24.

[2]宫林.新媒体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2.

[3]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现代传播,2000(6):70-71.

[4]杜书瀛.媒介对于审美一艺术的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7(2):37-40.

[5]姚文放.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5(2):59-62.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4.

[7]沈叔羊.谈中国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101.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作者:石毓遥 赵忠波

传统绘画影响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篇3:

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摘 要:吴冠中先生被称为中国绘画界的一代宗师,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国画与版画现代化的探索。其无论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创作,始终站在东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思想交汇口,思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会贯通,绘画作品中强调“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对真实的情感表达与艺术精神的肯定与思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思想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其中西融合的理念、强调艺术精神的重要性、绘画情感的真实表达都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冠中先生通过绘画艺术的表现来打破艺术思想领域的封闭禁区,其力度是令人惊讶的,其艺术作品中笔法的應用、强调的形式美感等,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创造创新思想适应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需求,更为中国当下的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吴冠中;绘画情感;中国绘画发展;影响

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其作品被公认为是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的典范,作品涉及了水彩、油画、水墨写意、版画等多种绘画形式。其高超的绘画艺术和对绘画不断创造探索的能力,对中国的绘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对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详细的解析之后,不难发现先生主要的艺术主题就是中国美学在面对西方美学时所持有的态度,而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在面对西方社会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打破了因为国界存在而产生的局限,而且还突出地表明了中国民族的立场。这个一直被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被推向了关于艺术评判价值观的风口浪尖之处。

从最初对西方艺术文化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到现在反对声远远超于支持的呼吁,吴冠中先生将问题推向了极端。先生本人不在乎外界的质疑,坚持自己的思想,始终要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改革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绘画艺术才最终突破重围,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吴冠中先生用其一生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在创作中强调艺术精神的重要性、绘画情感的真实表达、美的信念与艺术形式的高度敏感,其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宏观上分析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首先,对中国社会关于艺术美辨识度的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绘画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众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观念有助于长期发展我国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美术教育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说时下学生思想浮躁,厌倦绘画艺术,而只是片面追求技巧、过度关注结果等等。

吴冠中先生在早期绘画学习与艺术创作阶段就经历过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艺术教育体制,并且都有着自己深入的理解、思考。中国美术艺术经历着多次转变,从早期的模仿型到如今的创造型,多元化的绘画艺术将成为将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国绘画艺术有了明显的发展,从以前的狭窄、局限到现在的多元化,每一个艺术形式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架,大致可将中国绘画分为油画、中国画、水彩等几个方面,而中国画又可以继续划分,比如说山水画、人物画等等。这正是吴冠中先生主张的中国绘画艺术所需要走的多元化道路,因为东西双方对最高境界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主张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绘画艺术的内容,只懂得一种,而对另一种只知毛皮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观念,并且为积极培养出艺术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多元化的绘画艺术观念的作用也在于此,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高度,用艺术的形式去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吴冠中先生因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脾性,其画作充分运用了东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以独特的构图,点、线、面的表现和画面“留白”的方式,就简删繁,寥寥数笔就尽显东方绘画的艺术神韵。确切地说,先生用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极力体现出了中国画的情趣神韵,在融合中很好地表达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社会辨识度。

其次,对创作者绘画个性的影响。吴冠中先生的创作无论是风格还是情感表现都有着独特魅力,不断地创新与更新传统绘画理念是先生绘画艺术创作的核心。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家们应该拥有不断思考的能力、创造的精神,这样的话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一点与吴冠中先生自己对待中国绘画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他的绘画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其画作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逸趣横生,在抽象与半抽象之间,彰显个性化形式美感,例如先生的《水巷》《山花》《怀乡》等作品就能可见一斑。先生的画不做作,更不存在仿造的情况,这便是具备创新精神最好的证明。针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形式,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将来,从提升审美观念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这样不仅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也能够推动中国当下绘画艺术的发展前行。

最后,包容思想的验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便接踵而至,促进了绘画艺术从材料、表现力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球社会信息化的到来更使得我国绘画艺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中外艺术的交流日渐频繁,中西方艺术不断深化融合,在艺术层面上面可谓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吴冠中先生对待中国绘画艺术的观念是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意味着中国绘画艺术需要更加开放,甚至是能够与国际接轨。当科技和艺术产生交集的时候,便需要良好地处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用科技为艺术打下夯实的基础,才能有助于中国绘画艺术向世界迈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更加强调对美学创新的思索,引领人们向体统、整体、宏观的方向去挖掘深造。这就体现具备国际性的艺术理念的重要性,一旦失去这一理念,其创造出的绘画作品便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吴冠中先生坚持这一理念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把中国文化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从而由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转变成中国文化精神,进而步入全世界的殿堂。综合性的艺术理念是吴冠中先生主张中西融合的最好体现。如何与世界接轨,是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引来新的课题,比如说如何适应当今国家政策以及我国绘画艺术教学的发展情况等。相信只要具备了国际性的艺术理念,将会给国内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微观上分析吴冠中绘画情感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吴冠中先生也与其他艺术家们一样,强调借洋兴中的重要性,需要参考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与此同时还要与现实社会同步,和大众保持一致,这样的话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才会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吴冠中先生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一致都处于动态考查的阶段,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揭示绘画艺术的真谛,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现代国人对吴冠中先生思想的支持是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史来看,存在许多遭到质疑的中国绘画艺术,然而经过时间的考证,现今已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中国绘画艺术作品。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绘画艺术存在的现代问题仍然处于争执状态,只有不断地摸索前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弄清楚中国绘画艺术的范围以及其自身所处的立场是什么,中国绘画艺术对国人对世界而言带来的是什么。

为了与当今社会接轨,就必须引入许多现代色彩,当然与传统的联系也不能减少。通过现代高科技例如电影、摄影设计出动漫主题的内容,可以看出現代中国绘画艺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现实社会。处于当今社会的画家们仍然需要记住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要求,具有创造精神,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在研究语言形式上,画家需要根据自己的风格设置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形式。从道具材料的角度来看,用什么彩具、染料都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而选取的纸张、画板也需要加以注意。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与现代、传统不同派别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艺术不能成为阻挡创新思想的绊脚石,中国绘画艺术作品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对于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来说,吴冠中先生习惯用现实的东西去阐述一个很难理解的道理,比如说吴冠中先生曾用一个苦瓜去代指曾经受到过的艰辛与磨难。这原本是很抽象的事物,却用苦瓜所带来的苦味指代,从而将灵魂深处隐藏的内容挖掘出来,所以许多评论家认为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作品带给人们一种不轻浮的美。

实际上,吴冠中先生绘画的艺术情感是多元性的,比如在他的绘画风景当中便融入了许多色彩,利用色彩的提炼来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及写实精神等等。吴冠中先生对中国绘画的研究为发展油画以及水墨彩画提供了长期考查的依据,所以他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了时代巨人、创新绘画艺术大师。

三、结语

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与改革,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美学艺术的特点,而且还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内容;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本土,还要秉承传统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之路。吴冠中曾经讲道:“造型艺术不讲形式,那是不务正业。”其绘画一生都没有放弃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因为先生坚信创新者更有能力发扬传统,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用西方的绘画艺术表现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并在东方与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下将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相结合,开创了属于中国式的言语以及风格,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吴冠中先生俯瞰中西的世界眼光才能既达到与现实接轨的目的,又完成融合民族特色的目标,这些在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绘画作品中的绘画情感饱满而又充实,这是中国每一位艺术家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吴冠中绘画艺术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中国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文集(艺术散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2]吴冠中.画眼[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3]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朱亚明

上一篇: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重点项目档案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