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各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日益重视,根据经济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进行自主创业、企业化实践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1:

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特征,在进入社会之后往往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在分析当前经济类专业教学对社会技能提高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大学生情感上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在毕业之后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关 键 词] 社会技能;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者将社会技能与实践技能等同起来,认为高校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可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顺利地适应岗位需求。但是笔者在对社会技能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技能和专业技能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如果说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大学生智商的体现,那么社会技能则是大学生情商的体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呈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倾向,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之后要么团队合作意识较差、要么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导致其在社会中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社会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深入地剖析当前专业建设对大学生社会技能掌握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

当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实践由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组成,课外实践则侧重于第二课堂的开拓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分析目前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其更多的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社会技能掌握,具体如下: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在机房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相关软件的操作,类似于理工科的验证性实验。从理论上说,实验教学是完全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明显存在着对学生社会技能掌握的不足之处。首先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在学校机房进行,教学内容是以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自由交流空间,也缺乏相应的团队协作机会,这和社会技能中对谈话技巧、合作行为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其次是经济类各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重复性教学现象普遍,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参与性,这对于社会技能中参与行为、任务完成等要求是弊大于利的;最后是实验教学的专业性远大于社会性。虽然说专业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主要处于社会大环境下,因此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是必要的,而当前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明显是围绕课程的知识点设置的单项性实验,缺乏一定的社会性。

(二)集中性实践教学

当前经济类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实习、培训和论文,其中实习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环境,具备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内容,其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走进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实践中经济类专业实习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使得学生社会技能的提高大打折扣。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没有培养人才的义务,而经济类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更多的是管理层,而企业的管理层数量又极为有限,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难以找到足够的岗位供学生实习,不得已让学生自主实习或者转到其他岗位实习,如此一来学生就难以接触到真正的社会现实,其社会技能的提高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实习的时间难以保证,社会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其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岗位实践中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与客户的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而实习时间的不确定则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掌握社会技能;三是实习的考查以论文形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考查。社会技能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查的,但是当前经济类专业的实习考查仍旧以论文考查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考查。

(三)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顾名思义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当前经济类专业的课外实践逐渐偏离了“实践”二字,呈现出理论化倾向,这对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掌握是有害无利的。例如,第二课堂的开拓是课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类专业大多数所谓的第二课堂主要指的就是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和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也就是说目前第二课堂的开拓充其量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但是对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却毫无帮助。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外实践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相当悬殊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是难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外实践的风险性;其次是学校缺乏课外实践途径,理想中的课外实践基本上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等,而经济类专业课外实践则主要是通过对各公司的调查访问完成,如果学校缺乏足够的公司支持和沟通,课外实践难以进行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素养的需求,也有社会技能的需求,因此在确定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当将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位置,然后针对性地制订出实践教学方案。具体而言,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思考和整合;二是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三是学生要具备能够大胆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四是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权威下谦虚接受正确思想的心态;五是学生要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思想;六是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思想和行为。然后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达到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提高的目标。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必须相应的做出改变,为确保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技能发展的需求,笔者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完善:首先是设立社会学分,即根据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社会技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该学分主要是针对那些能够量化考核的社会技能而言的,例如学习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其次是设立可选实践教学项目。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社会技能也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例如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表达能力较差等,对此可以通过可选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立来确保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实现社会技能的全方位提高。最后是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当前,除了继续完善按课程知识点设置单项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以外,重点增加各专业、各管理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议围绕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系统的模式规划经济类专业综合实验课。

(三)改革实践教学评估内容

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在提高学生社会技能上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集中到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同步提升上来,逐步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新型考核机制。具体包括,实践考核的内容要从以基础知识测量为主转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考核的评价尺度应从正确与否转向具备社会技能与否。考核的评价标准应当鼓励学生在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社会技能,只要学生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就应得到相对较高的评价等级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将社会技能放在和专业技能同等的位置上,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社会技能。

(四)落实实践教学管理

将社会技能作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之一需要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保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实践教学管理:首先是强化学校四级组织功能,即主管校长强有力的领导和决策功能,教务处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功能,院系的专业指导功能,教师的检查、管理、执行功能。其次是规范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喊口号”上,社会技能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只是空谈,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将相关理论和学校文件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一方面专业负责人要根据社会技能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要将教学大纲落实到实践中。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经济类专业已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前实践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的问题,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毫无疑问是背道而驰的,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英奎,陈明,郑庆华,等.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苗雨君,李喜云.基于ERP实验平台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3]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周泽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3(2).

[5]柳秉毅,徐锦康.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作者:孔宪丽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2:

浅议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各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日益重视,根据经济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进行自主创业、企业化实践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特点;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三)高质量实践教学

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其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需要从多方面配合和努力。学校需要科学系统的组织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要从软硬件方面安排配合学生的实践,并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需要发挥主动性,积极认真地参与完成实践,社会更要从政策、措施、配套等方面支持扶持实践教学活动。只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才有益于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一大生力军的经济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中。从实际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因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还将继续提升,其实践教学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杨卫平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3:

高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使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初步探讨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类 实践教学 建立 高职

一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虽有特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目标主要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凸显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体系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计划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课时相对过多,没有做到“必须”和“够用”;实践课时安排较少,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

二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使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

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应该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和多变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每个经济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进新技能的实践,打破传统手段带来的实践教学的局限。经济法不仅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严谨的法律规范不是泛泛的一两个案例所能讲清的。因此,经济法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无可厚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理论讲授,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优化教学手段。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可以开发经济法电子教材,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每章的板书、典型案例等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第二,减少板书时间。板书教学用于逻辑推理性强的学科无可厚非,但过多的板书,会使授课速度减慢,课堂容量减少,课程进度放慢,学生在等待中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如果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讲授,采用板书标题、重点解释、课后留题的方式,会使学生有的放矢,在轻松学习中又有压力。同时,正确选择教材,辅以正确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经济法课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三,突出教学重点。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讲解应该是教学的主基调。笔者认为,让学生简单了解立法时间和立法变迁就可以了,“深入探究经济立法背后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应该是课后思考题,而不应放在课堂上讲授;部门法中的立法原则与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立法原则是一致的,没有必要重复讲解。

2.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大有裨益。可以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3.强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建设

校内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学生模拟训练主要在教室和实训室内进行,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大部分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都有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例如,在金融、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将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三 课程改革的目的

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使学生从“厌学”变成“愿意学”,从“不会学”变成“会学”。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之后,我们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否则,再好的目标或要求都等于“零”。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达到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好,能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再迷茫毕业以后的工作在何方,企业也不会再感叹难找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峰.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11)

[2]龚发富.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3]刘玲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http://www.pep.com.cn/xgjy/zcjy/jyyj/jxlw/201204/t20120410_1117924.htm

[4]李新萍.关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外资,2008(7)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徐火军

上一篇:独立学院创新性毕业论文下一篇: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