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2023-02-01

培养一流的人才, 需要有一流的培养条件。培养方案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的竞争力。建立“理论水平高, 实践能力强”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师资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历提高、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质量考评中偏重教师课堂讲授水平, 忽视实践和实训能力, 造成了教师教学脱离实际, 知识陈旧, 实践能力差, 教学效果欠佳。实践教学缺乏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基本素质。因此, 提高实践能力, 建设“实践型”培养方式已是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1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1.1 抓好实验室建设

高等学校应该积极构建经济管理类教学实验和实践中心。其中实验中心要分级建设, 包括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并建设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 (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应该持续投入用于新增本科专业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1.2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能力。

首先积极发挥校企办学的优势,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 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 充分利用面向专业、特殊行业办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一些企业建立广泛联系, 不断加强与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使这些企业成为高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完善、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满足了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其次,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加强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保证学生实习、实践需要, 高等学校应该按照开放性、共享性、先进性的原则, 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改造、优化校内老基地, 拓展、建设新基地, 建设ERP、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工程管理、自主创业、房地产管理、营销等校内实习基地, 并建设企业工程训练中心, 较好的满足学生校内实习和实践的需要。

2 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高等学校在毕业设计 (论文) 方面, 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组织管理、选题、指导教师、学生、论文评阅、论文答辩与评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均应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建立学校、学院两级毕业设计 (论文) 管理体制;制定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程序, 以及学校抽查与学院自查相结合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检查制度和监控措施;坚持毕业设计 (论文) 任务书和毕业设计 (论文) 抽查和审核制度, 强化对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严格选题、指导教师、答辩、成绩评定等主要环节的管理, 有效保证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 同时保证毕业论文的综合性或实训性。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与结构, 是在研究了社会对高等工科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 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

依据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思维意识的原则, 高校应该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完善规章制度, 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二是不断改革、创新, 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 规范化;三是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体系采取分层次、模块化的管理模式, 共有三个模块组成: (1) 实验模块; (2) 实践实训模块, 包括校内外生产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和专项技能训练等; (3) 第二课堂模块, 包括社会实践、各种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种证书考试等。

4 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空间

高等学校应该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在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建立创新精神培养机制、做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两个结合的同时, 积极推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制定《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本科生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办法》, 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从制度、培训、参赛、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 对取得成绩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制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从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项目经费管理、项目验收、激励措施等方面对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明确要求。同时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活动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具备完善的本科培养计划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结构层次和四年不断线的要求, 整体设计, 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各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实验教学 (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上机训练) 为基础, 以专业实习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课程设计、专项技能训练、毕业设计 (论文) 等为重点, 以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和科研训练) 为补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上, 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要求, 按照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规划,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周数分别不少于30周, 毕业设计 (论文) 时间平均13周以上, 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

6 改革教学方法, 实行开放实验

6.1 推动实验室开放

出台《关于实验室开放的规定》档, 从实验室开放原则、开放形式和类型、开放具体要求、开放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应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应该组织开发有关开放实验的教学软件, 编制实验室开放项目一览, 并在校园网上公布, 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模和规范性。高等学校微机室要全部向师生开放, 开放时间每周均不少于80小时, 实践教学实验室也应该以不同方式, 在时间、内容和条件方面全部面向师生开放。

6.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实验中心应该研制开发或购买“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使系统具备实验预约和查询功能,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任意终端自由预约教学计划规定的或自己想做的实验项目, 真正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实践教学实验室应该利用假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并建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实践基地”, 由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设备、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6.3 增加计算机辅助实验的比例

高等学校制定《实验技术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支持实验教学研究和实验技术创新, 鼓励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把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以及分析。如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开发与实验。

6.4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采取三段式实验教学方法, 即基础训练牵着走, 能力训练引着走, 提高训练放手走的“牵、引、放”三阶段教学方式, 并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训练。经管各专业应该采取“主、辅线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课内必修实验”完成后,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外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具体实际问题的机会。

7 加强对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监控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应该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促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紧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 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学过程的执行标准, 从教师任课资格到备课, 从理论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质量, 从课程质量到专业办学质量, 从课程考核到学生毕业授学位等各主要教学环节都相应制定了质量标准。搭建现代化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有效提高管理质量、效率和水平。

建立实验教学效果 (专家、学生) 评价指针体系, 定期组织教学专家、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 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深入各学院实验室, 对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秩序等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各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专项检查与评估。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坚持开展包括实验室、实习等教学建设质量评估、检查, 以及教学状态综合评估, 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课程和普通本科专业教学运行评估;实行督导制;实行督查制;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加强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和质量监控;实行教师晋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8 结语

培养体系搭建, 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特点, 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做到按需设置, 随需调整。本文的研究将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实践教学缺乏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基本素质。本文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最后给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将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宇航.教师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4) .

[2] 邹晓东, 段丹.现代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 (5) .

[3] 陈秀平, 刘拓, 等.四所重点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的比较研究[J].电气电子学报, 2003 (2) .

[4] 李训贵, 邵国良, 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1) :1~4.

上一篇:以余额宝为例探析我国网络基金市场的兴起对公民投资习惯的影响下一篇:对油田井下作业大修施工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