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90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体,随着90后的不断成长,“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基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抓住“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各方面原因,尝试性提出如何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年轻的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关于“90后”高职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摘 要:针对高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针对性对策,即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加强职业教育,重视心理教育、重塑学生信心,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疏导,提高辅导员素质、做好宿舍管理等。

关键词:“90后”;高职生;思想特点;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姜丽(1977-),江西玉山人,同济大学在读博士生,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鄢云(1982-),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编号:MKS1118)的阶段性成果。

“90后”是相对“80后”概念而言的。笔者对“90后”的界定就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高职“9O后”学生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国公民。高职“90后”学生首先既有“90后”这一群体的时代特征,也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研究高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好他们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90后”大学生总体特点

根据直接与笔者所带的“90后”大学生对他们的施教和所作的调查问卷情况,以及对所能检索到的有关“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诸多材料的分析研究,高职“90后”大学生在生源特点、思想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学习特点等分别如下:

(一)生源复杂,文化素质差

由于受招生的限制,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最后一批次录取。首先,生源情况复杂。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来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甚至是社会青年等。生涯复杂,不易管理。其次是生源文化素质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大都是基础知识薄弱或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他们文化素质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这些都使高职学生特点不同于本科院校招收的高中生。

(二)思维活跃,责任感弱化,人生观趋向务实

高职“90后”大学生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大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既有对传统的理想信念的崇敬与怀念,也有对理想世俗化的迷惘和困惑。“90后”的一代,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90后”高职学生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加上父母的溺爱,凡事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调查发现,高职“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如不愿意打扫宿舍卫生,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所以,高职“90后”大学生在思想特点表现为爱国意识强烈,但理想信念薄弱;思维活跃、但责任感弱化;人生观趋向务实,功利思想严重。

(三)自卑心重,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感强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内心矛盾更加突出,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同学进入高职院校后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多或少有一种自卑感,认为高职院校是高考失利后无奈的选择。因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的难度等因素加强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高职“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受到父辈的庇护,社会经验、阅历都很欠缺,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与普通高校同龄人不同的是,高职学生的挫折主要是来自家庭、宿舍同学关系、男女朋友之间的挫折,长期以来家庭的中心地位减少了他们直接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以致他们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弱。所以,高职“90 后”大学生在情感上总体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耐挫能力弱;长期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淡漠。

(四)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最后一批次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素质较差,往往是基础知识欠缺或不全面的学生,其生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所以这些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以致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遇到困难便退缩放弃。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的,或者是被父母所逼来学习,加之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高职“90后”大学生在学习特点上表现为上课随意散漫,时间观念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影响。“90后”现象产生的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2]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构成了“90后”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中国的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一切向钱看”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这也造成了“90”后学生对金钱的依赖和追逐。而计划生育人口控制,造成了“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加倍的宠爱,使得他们大都娇生惯养,独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抗挫能力低。其次是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民族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种种抽象的社会思潮,通过媒体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方式,这些多元文化影响着这群“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再次是网络文化的影響。网络在传递科技文明信息的同时,也有一些颓废、下流、反动的文化信息垃圾冲击着高校的德育环境, 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良莠不分, 失去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导致了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环境因素。第一影响因素是家庭方面。“90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家庭环境,大部分比较优越,正赶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均生活标准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增大,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进行隔代教养,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家长本身素质低或外出务工而导致无暇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因素是学校方面。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正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扩张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一些工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出现重能力、轻品行的不良现象。高职“90后”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基础差,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不适应。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调动不起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三)个体自身因素。“90后”高职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在家中唯我独尊,占有欲强,与他人相处、合作能力较差,由此造成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受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的影响,对社会问题思考深度不足,由于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总觉得比本科生要低一等,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偏激的看法。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深入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国情,相反,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盲目推崇。同时,“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迷恋网络,沉迷电子游戏,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外部影响极大,社会责任感普遍弱化,他们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寻找外因,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对自身的认知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

三.加强高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采取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

鉴于“90后”高职大学生以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鼓励和更多的宽容与爱。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爱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教育。[4]恰如其当的赏识教育有利于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当然,高职学生毕竟不同于普通学生,教师使用赞美语言时要真诚恰当,否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同时,赏识教育离不开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等有所不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因材施教还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如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社会实践,加强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高职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高专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例如,一所医学专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面向基层的医学人才,教师要把专业的发展前景告诉学生。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资金投入额度,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保障条件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的医学人才还是很紧缺,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学生们才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他们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兴趣点和动力。

(三)重视心理教育,重塑学生信心

高职大学生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和环境的变化,承受着学习负担重、就业难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困惑、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成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新生入学的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分析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大学一年级新生应普遍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选修课程以及学校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激起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渴望,进而转化为追求上进的实际行动。班级可专门设立心理保健员一职,负责了解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沟通。

(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疏导

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让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建立网上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观的净土。教师可鼓励学生把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通过微博或QQ等形式及时发表出来。微博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媒介,“织围脖”(写微博)已经在高校成为一种时尚。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思想上遇到的困惑等发表在微博上。QQ等聊天工具也是大学生日常交流的手段之一。很多班级都建立QQ 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进行沟通疏导,所以,通过微博或QQ等聊天工具形式的交流和疏导,既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沟通,又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健全积极的人格。与此同时,要继续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5]

(五)建议辅导员入住宿舍,加强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地方。因此,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相应的宿舍规章制度,加强宿舍管理,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90后”学生与以往学生也存在本质的区别,他们独立性更差,心智相对不成熟,所以学校最好安排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经过调查和访谈表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喜欢辅导员入住宿舍。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同时,辅导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等,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注意“言传身教”。辅导员要加强师德建设,要做到以身作则,要言而有信,才能树立威信。[6]由此可见,当好一名高职辅导员不容易,根据责权相当的原则,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建设和提高薪酬待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9/14/c_12550237.htm.2010-09-14.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5).

[3]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4]杨一仁.走进周弘:感受賞识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7(1).

[5]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P37.

[6]万馨.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90后”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姜丽 鄢云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2: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体,随着90后的不断成长,“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基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抓住“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各方面原因,尝试性提出如何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年轻的学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文化生活较为丰富,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即享受了较为开明的成长环境,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同时心理抗挫能力差,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实。他们对公共事务态度冷漠,却有着很强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善于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却可以在虚拟网络中成为“左右逢源”的“智者”。然而与这些“矛盾”的冲突相伴的是“90后”大学生们求知的渴望。在物质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有如下几点特点:

(一)独立意识强,但依赖性较大

“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庭和高中时学校的严厉管教,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不喜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管自己的事情。他们过分相信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发表一定的主见,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但“90后”大学生空有独立意愿,会学习却不会协调日常生活,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得不够成熟。因此,深感应该独立自主的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经济独立性的欠缺,对家庭的依赖就更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芽要推迟一些。这种依赖性让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既积极又不知所措。

(二)热爱生活,而缺乏理想信念

“9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有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尽管这些还不成熟。他们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他们追求“享乐”,也懂得“享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着向往,信心十足。但由于社会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多元价值体系的存在,使“90后”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缺乏理想信念,少人生目标,缺少信仰的支持,时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

(三)爱好交际,又不会经营友谊

“90后”进入大学后,成人式的交往取代了以前的儿童式交往,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交往的主动性极大增强。他们有自己“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关系网更加复杂、庞大,他们尽力以此来展现自己成熟的一面。但有研究也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在交际场合,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化自我责任,而忽视他人责任。少数大学生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使得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四)敢于挑战,却韧劲不足

敢于挑战,勇于接受挑战是“90后”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挑战对于“90后”,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的来源于各种挑战。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然而,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远远比不上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小小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有的还可能误入歧途。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中的“90后”大学生特征更加鲜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又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若想采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的教育方法,就必须从各方面深入剖析90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处于青春年华的正值时期,但是心理年龄还处于向成熟化转换的过渡期,普遍都在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成长。他们看事情往往过于主观,加之抗挫能力比较弱,面对困难与失败,就出现焦虑、烦躁、灰心丧气、抑郁等症状。

(二)家庭原因

90后的大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学习之后能够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力、培养更多爱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长辈的溺爱,使其他们对家庭会过于依赖,特别是经济方面,甚至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父母面对他们的要求通常是不会拒绝的,从而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懒惰性与自以为是的心理。

(三)学校原因

中国教育目前重视体制上的改革,各大高校都逐渐将提升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其实还是占据了主要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无法让学生与教育者实现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无法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因此,90后的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都会感觉大学生活与学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生活角度来看,需要加强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从学习角度来看,大学生活靠的是自己,靠的是自主学习与坚持;从认知角度来看,很多困难与挫折都必须自己去面对。面对这些变化,“90后”大学生普遍都会不知所措。有些在高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到大学以后,由于“高手如云”的影响下,会觉得自己没有优越感。由于强烈的落差感,必然会使这些学生在心灵上造成失落感,逐渐失去应有的平衡心态,促成心理障碍。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与方法上显得比较困惑。大学与高中有天壤之别,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反而注重独立思考、规划与学习。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上没有主观意识,通常是在父母与教师的建议下完成,结果真正在大学生涯中却没有理想那么好,这些因素也会造成90后学生的忧虑情绪。

(四)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文化信息多样化、开放化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孩子们对这个社会的了解会更多,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代,90后的大学生崇尚流行,喜欢娱乐,特别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现实主义中夹杂着拜金主义、权势主义的影响下,会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这些观念会逐渐腐蚀这些“90后”大学生,使其他们缺乏集体集体主义感,在理想追求方面会不断物质化。而且“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其成长环境必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另外,加之物质丰富与获取容易的优势,使其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观念,在他们意识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享乐主义、索取主义。

三、“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强化教育队伍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普遍性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者专业素质较差、工作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起完整、稳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把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和家长组织起来,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和家庭四级教育体系,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90后”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惑,健康成长。

(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90后”大学生特征非常鲜明,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针对其心理特点,可进行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个性完善辅导、学习适应辅导、人际和谐辅导、职业适应辅导和心理障碍的预防等。辅导的内容还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来进行。重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优良的心理品格,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改变心理咨询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寻求咨询

大学生中有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的。我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一般也都是等待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其中的误解又阻止了他们接受咨询,因此双方都显得很被动。我们应帮助“90后”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常识,咨询和辅导人员应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与之进行“聊天”式访谈,从做朋友开始,拉近距离,帮助学生研究和探讨,妥善解决各种心理矛盾,促进个体发展。引导其接受心理咨询,达到自助自强,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多数是网民,对网络有偏爱,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我们可以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比如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网上留言、博客、bbs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比较随意的气氛当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集体讲座、个案辅导、心理影片、专题讨论、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90后”大学生是与众不同的一代,我们要坚持对他们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才能让高校教育机构完善,追求健全的教育模式,真正为90后大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

[3]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

注:本文系210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CX2012018)。

作者:黄伟,黄蕾,杨金云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篇3: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丁静(1974-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宁(1977- ),女,河南安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时尚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SJB880002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项目编号:08SJD6300039)、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重点项目“南邮‘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及行为模式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C208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简历、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1.768,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不诚信现象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管理、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在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121,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59.9%,选择“家人”的占26.4%,选择“辅导员老师”的占7.1%,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6.6%。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求职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职业教育。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赵波.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价[J].学海,2009(6).

[4]旷永青.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7(27).

作者:丁 静 刘 宁

上一篇: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核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