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警察在警械武器使用中存在技能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警械武器相关课程欠缺规范化、教学与训练中与法律相适应的内容欠缺。鉴于微课程教学具有灵活、简单、高效等优点,设计了警察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体系,分为3个模块,60个知识点,详述微课程制作的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评价与修改——上传与反馈等流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 篇1:

微课程教学法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摘要:利用微课程教学法进行视频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须完成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转变。鉴于此,笔者从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三个方面对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对如何扮演好各个角色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   教师角色   组织者   引导者   促进者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08

一、引言

网络教育和微课程教学法的飞速发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须完成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转变。尽快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教师角色的由来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角色”的分析,“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这个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和与其相适应的被期望行为。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三、从传统面对面讲授教学到微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生跟在教师步伐后面,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有很大不同,伴随着教学环境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变成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促进者和中介组织,须进行从“信息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转变。

四、微课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微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授和教材呈现方式,以多媒体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打破了课堂45分钟教师讲授时间的局限性,能够确保学生随时随地随处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进行学习。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有了改变,由传统的内容的呈现者、传授者转变为了学习的教练,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增加学习中的互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因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角色定位是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决定的,包括指导学生自学、引导讨论和提供具有交互性质的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微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交流互动的方法、学生行为的约束指导和评价等诸多内容。下面笔者将从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三个角度来展开详细分析。

(一)组织者角色

1.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和描述

由于微课程教学法开展异步教学的特殊性,学习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法中,仅仅侧重知识目标的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微课程教学法中的教师更需侧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教师在制定目标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目标表述方面:1)动词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学习者也能有明晰的学习目标,更能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2)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表述学习目标。以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描述,较清楚地表述出学习者的目标行为。

(2)在目标的公开性方面,教师应把本课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被期望完成水平明确显示出来,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理者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整合,是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包括指导学生学习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学习的配套学习资源微课(微视频)、能够实现深度拓展高效内化目标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源包。就要求教师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尽可能动态、多样化地组织安排和设计制作课程内容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微课视频上。此外,还要注意内容之间的条理性和模块化。

3.学习任务的设计和组织

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跳出“表演圈”,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实现从“教学者”到“导学者”的转变。教师导演整个学习过程和各个学习活动,而真正的主角则成了参加微课程学习的学生,学生“演出”的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任务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正如在前面目标定位与表述中提到的那样,学习任务的开展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因此任务单中的分层任务就是整个学习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设计任务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提倡学生在活动结束时将自己的任务成果以某种方式展示出来,可以个别完成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同时还可以进行成果互评的讨论活动,通过互评成果和互动交流,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者角色

由于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所以突然将他们推向舞台中央,不排除学生会有不适应、无从下手的情况,对此,教师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引导角色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课程引导;二是课时引导;三是任务引导;四是反思引导。

1.课程引导

课程引导中教师具体的引导性帮助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清楚整个课程资源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二是让学生明白本学习过程的目的和方法、步骤,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个清晰的轮廓了解。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途径对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进行引导教学。具体的途径有:(1)给学生分发纸质的微课视频学习指南;(2)课前为学生提供该微课程资源的学习指导视频。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程脉络和操作步骤。

2.课时引导

由于微课程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简短的小视频组成,较为碎片化,因此有必要做课时引导。课时引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内容的整体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以及整个课程的思路和经脉。学生明白这些就能明白整个学习过程如何开展,为什么这样开展,就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困惑,学习更加有方向性。

3.任务引导

任务引导也就是过程引导,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引导。过程引导的主要内容有对活动任务进行整体的介绍,告诉学生此次微课学习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要求,同时就任务的成果展示,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引导说明。

对活动的具体步骤进行引导性指导,特别是分工进行的活动,可以不用具体到每一个成员的引导,但是对小组的引导还是不可缺少的。

4.反思引导

反思引导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束时候的测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一个章节或整个课程后会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并不是测过了就没问题了。因此引导学生对其测评结果进行反思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促进者角色

在利用微课进行自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自我监控能力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就要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这时候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促进者,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担负的主要工作有参与、监督和反馈三方面。

1.参与

课堂中形成并维持下来的教师交互行为直接影响到教育体验的质量。美国一些研究者一致认为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课堂中的满意度直接受到师生之间的交互程度和类型的影响。Shea,Fredericksen, Pickett等人进一步论证了师生在网络课堂的交互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参与度越高,学生在微课程教学法中的体验质量就越高,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2.督导

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个人的进度,还要关注整个课程的学习活动过程。特别是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开始时的引导是不够的,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如果把握不到位就会变成“自由”,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开始时候做好引导,还要尽可能地关注整个活动过程,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对“跑出活动区”的学生进行引导。

3.反馈

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当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时,异步在线使问题很难马上得到解决。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后迟迟得不到回复,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和无助感,这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动机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学生进行微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反馈主要出现在两个环节:一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另一个是章节测验后或课程综合测试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疑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约定通过QQ或MSN等方式进行沟通解疑。随着微信的盛行,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异步交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

在测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章节测验后,教师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评定,提供反馈,有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总结和顺利开始下章内容的学习。整个课程学完后,教师对学生测验的反馈则是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徐丹.基于Moodle平台的微课程教学法学习活动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9(9).

[3]耿红卫.基于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研究[M].社科纵横,2007(8).

[4]李红燕.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5]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d62w.html,2014.3.28.

作者:刘晓玉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 篇2:

警察职业教育微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 警察在警械武器使用中存在技能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警械武器相关课程欠缺规范化、教学与训练中与法律相适应的内容欠缺。鉴于微课程教学具有灵活、简单、高效等优点,设计了警察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体系,分为3个模块,60个知识点,详述微课程制作的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评价与修改——上传与反馈等流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微课程;警械武器;课程设计;职业教育

目前,有关警务实战方面的微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建全,网络平台微课程建设将大大改善现有警察警务实战教学效果,实现全国200万警察在实战技能方面有相应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把微课程研究引入警察职业教育中,可以弥补警察培训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多、用时过长、教学效果差等方面的不足,能够创新警务技能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一、警察警械武器使用与教学现状

由于国家“五条禁令”对武器实施严管,公安机关“刀枪入库”导致公安基层民警对警械武器越来越生疏,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十分普遍[1]。2014年全国公安系统进行了使用警械武器专项训练活动。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训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培训学员操作警械武器的能力,也就是解决“会用”问题;二是训练学员合法使用警械武器的意识,也就是解决“使用合法”问题。通过对文献资料查阅和现状调查发现,警察警械武器使用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警械武器使用技术掌握不熟练

现阶段基层各警种对警械武器学习渠道主要包括在警校期间学习、在职民警晋警衔学习、业务培训等渠道。在教学中采用集中“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复杂,难以即时消化,缺少教学互动,教学效果无法保障。另外,学习时间不充足,技术掌握不牢固,随着工作时间推移,警械武器使用技术基本忘记,执法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警械武器使用效果不佳。

(二)警械武器使用教学欠规范化

目前,我国在职警察对警械武器使用教学中规范化内容很少,在教学中主要针对技术开展,往往忽视技术使用的程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教学中演练与实践操作环节少,只是在理论课上加以描述。现阶段理论研究和民警培训逐渐重视警械武器使用的规范化教学,国家法律也对警察规范化使用警械武器制定了规程,尤其是新修订《人民警察法》更加强化了这部分内容,促使警察警械武器使用朝着细节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警械武器使用教学与训练中与法律相适应内容欠缺

目前面向警察讲授法律法规课时,往往片面强调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视法律法规课的实操性。学员只是站在法律法规的角度去理解,只能了解到警械武器使用的法律界定,未养成依据法律程序在实战中使用警械武器的习惯,最终导致警察执法过程中仍大量存在“不敢用”的现象[2]。我国警察培训都有一支专业化的警务实战技能教官队伍,他们的擒拿格斗、射击技术高超,但在警械武器训练课上并没有将法律知识有效地整合到警械武器实际应用中,引導学员掌握法律条例,而是将法律法规课和警械武器使用课分别讲授,这样警械武器使用与法律相脱节,在执法中导致警察“不会用或者不敢用”,因此,加强警械武器使用与法律结合的教学势在必行。

二、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的内容以及设计

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主要是面向在职警察和警察院校学生,从合理、合法、安全、有效的角度对其在警械武器的训练与使用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惑进行解释,引导在职警察和警察院校学生学习与掌握警械武器使用安全操作、规范操作、协同配合等理念,利用所学的警械武器使用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合理的武力等级来处理与解决执法工作中的警务矛盾,建立警察执法良好公众形象,维护国家执法公信力。

根据公安部政治部编著的《公安民警警械武器使用训练教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范》《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规定》,结合在职警察的调查与实战教官访谈,抽取在职警察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将其分为警械武器使用的法律依据、警械使用、武器使用三大学习模块(详见图1),共60个知识点,构建了警械武器使用的微课程体系。这样将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60个微课程中,实现了整个警务实战课程的教学目标。

该微课程体系是针对警察群体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贴近实战需求,能够解决警察执法实际问题,并以适当的法律依据为准绳,定位于讲授应用型微课。本体系涵盖了理论支撑、技术使用、技能使用以及综合实战运用等,因此设计每一节微课的流程为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评价与修改上传与反馈[3]。

(一)选题

警察警械武器使用的微课程选题是关键要素。微课程主要特点是短小、精炼、易于理解,但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育,而应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巩固,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给定题目的讲授内容选择中应把握每一个微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微课程的内容加入贴近实战的内容,以案例重现视频导入教学的关键理念、技术、技能等;适当加入演示使用警械武器的视频。总之,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找准每个模块的核心内容;其次,要深入研究在职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困惑,对每个微课程内容进行贴近实战的加工,加强内容的实用性;最后,形式上要生动有趣、短小简洁。

(二)教学设计

警察警械武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结构设计、课件设计、语言设计、时间设计等内容。在结构设计上,由于该微课程体系中包括了法律理论应用和警械武器技术、技能应用内容,将法律依据和技术技能微课程的设计结构分为片头、导入、正文讲解、小结。而各环节中的设计思路有明显区别,一个是结合理论学习的心理设计的,一个是结合运动技能学习的心理、生理规律设计的,详见表1。

课件是“录屏式微课”制作的主要载体,课件设计上总的要求就是要有视觉美感,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视频有效整合,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更加直观、更易于理解。微课课件与平时课堂课件截然不同,一是时间短,一般是10分钟以内;二是平时上课有教师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可以利用黑板、教具等进行的知识点深入剖析,微课中无现场教师,这些方面均应在微课课件中设计出来。在具体制作课件过程中还要注意:一是内容上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论点明确,化繁为简,注重实际应用性。二是文字内容要进行提炼,要有层次性、精髓性、提示性(重点标注引起学生关注)。三是呈现的时候采取“渐进式”呈现[4],另外,要设置标题栏,让学生思路清晰能逐步跟上,保证学习效果。四是幻灯片文字精简或以动画、视频等转化方式表达内涵。五是字体和背景颜色选择好,同一页面字体要统一,不易过小、文字对齐,字行之间、段落之间要有空隙,另外,同一页面尽量不要出现多种颜色,亮度适中,总之,设计上以美观清晰为主。

微课程时间较短,在制作视频前设计教学内容的解说词时,语言上要简洁、易懂,在录制时应选择安静环境,可以请播音主持或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播读解说词,要求吐字清楚,语言柔和、语速适中,富有感染力,解说词与画面同步,用优美的声音与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时间上应控制在5~8分钟。

(三)视频录制

适合制作警械武器微课程的方法主要有录屏型、教学录像型、多媒体讲解型、视频剪辑型(混合式),一般运用录屏型、教学录像型,制作难度不大。而多媒体讲解和视频剪辑型制作有技术难度,需要经费多,一般由机构来完成效果较好。

录屏制作可使用画图软件、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等,硬件可用pc、绘图板[5],教师不出现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演示,这种通过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制作方法简单、方便,在制作警械武器微课程法律依据等理论课程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教学录像型主要是将教师讲授的警械武器的教学过程利用摄像机或录播系统录制下来,集锦成短小的教学视频。主要在教室、训练场馆进行,在授课过程中应有一定的学生听课、训练,教学环节中可以使用警械、武器、道具、演示设备等,录制教师应着警用作训服,配备警用腰带与警用装备,教师形象气质佳,语言表达清晰、普通话标准,动作技术示范标准,并配有1~2名辅助教师配合演练示范。这种制作方式比较适合技术、技能类微课程的制作,能够使微课的技术、技能更加直观地呈现给授课对象,且可以利用视频技术将动作分解、慢放、暂停等来突出技术重点与难点。

多媒体讲解型主要是利用PPT2010、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工具将警械武器使用的教学内容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同步展示给授课对象,再运用录屏软件制成多媒体课件讲解的微课。该类微课程的制作质量高低取决于多媒体课件质量,多媒体画面模板应符合课程特点,宜采用警察特点或者训练特点的,能够引起警察群体学习的共鸣。在声音的讲解中应流畅、动听,做到声音与画面同步,且在重点与难点的时候声音要掌握好节奏。讲课稿可以提前录制,后期再经过编辑去除噪声、错误等,避免实时录像或录音时出现不连贯、读错字等现象。在技术、技能微课程的制作中可以加一些动作视频,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提升,这种微课制作技术含量在课件、与后期声音的有效配合,在公安院校警械武器使用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视频剪辑型微课就是将微课设置呈教学片来拍摄,后期通过画图、编辑、视频、录屏软件等进行剪辑,最后制作出类似于电视教学短片。这就需要专门对要拍摄的内容、程序进行前期设计,制作拍摄稿;在拍摄时需要专业影视拍摄技巧,包括灯光、场景、画面;在拍摄后期需要利用各种软件编辑视频。在视频中有警务实战教师对警械武器技术、技能的示范与讲解,可以拉近、做出特效、加上字幕,也可以多机位拍摄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并生动、清晰、优美地展示警械武器使用的教学内容。这类微课视频效果好,但制作难度大,制作成本高,通常需要专业的策划、拍摄、动画制作、后期编辑,甚至配音、配乐等[6]。如果从警察警械武器使用精品微课的角度考虑,既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还应有一流的微课视频制作水平,建议以公安厅局为单位组织警务技能专家和拍摄视频制作专业人士联合制作,势必会会使警械武器使用精品微课程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四)评价与修改

由于警械武器使用课程专业性极强,又是与实战相联系的,因此,在微课程上传之前应找相关的基层实战教官、院校有实战经验的教授、多媒体制作专家以及影视制作的专家对微课程进行评价,针对微课程的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进行指导与修改;另外,还应采取对部分在职培训警察展开微课程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该微课程的实战应用程度、技术层面以及学习效果等,针对反馈再次对微课程进行修改,以这两种形式增强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

(五)上传与反馈

警械武器使用的微课程制作完成后,应上传至公安内网上,便于民警随时学习,同时将微课程上传于微信平台,在手机上就可直接观看学习,但不利于保密处理。不管是哪种平台主要以推广与学习为主,并在相应平台上做好学习者点评、提问、答疑、反思、质疑等,要不断听取基层警察的意见,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

三、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建设反思

警察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创新尝试,微课程制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应用效果,但目前警察警械武器使用微課程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警械武器使用微课程制作质量参差不齐,微课程制作方法手段多样,不同群体制作的微课内容不统一,容易混淆学习者的认知,应鼓励公安部、厅、局或有实力的院校开展该微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以建立高质量的微课程体系。二是微课程展示一般都是建立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现阶段专门的微课程网络平台基本没有,而警械武器使用应运用专门的网络平台,并在网络平台内做好交流、反馈环节,使网络的载体发挥效能,该微课程才能运行与不断完善,有效应用于警察实践工作。随着警察警械武器使用微课建设和网络平台应用功能的日趋完善,警察利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參 考 文 献

[1]潘宇鑫.警械规范化使用的环境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12):79-81.

[2][3][6]孟祥增,刘瑞梅.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5]俞益晖.录屏式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J].教育信息技术,2013(11):59-61.

On Construction of Micro Curriculum System of Pol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 curriculum; police weapons; curriculum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Huang Jiashan, lecturer of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117)

作者:黄家善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 篇3:

微课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其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对话教学的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了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内涵

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内容。“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其中的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具有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等特点。

微课程教学法的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意义。它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李海林认为:“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操作性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2]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虽然注重了对话,但对话存在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启迪心智、陶冶性灵的“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为考试服务的快餐式的、浅层次的“扫读教学课”,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教师的明示或暗示,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课堂上充斥的常是一些浅层次的“技术性”强的问题,学生缺乏真正的阅读体验;二是脱离文本,把需要细细品味的阅读课变成了泛泛而谈的“话题课”,课文成了跳板,课堂基本上是围绕“外在的言说对象”展开;三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忽略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使“对话”流于表面,出现了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现象。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停留在浅层学习的状态,徒有表面的热闹而缺少内在的深度。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将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具有时代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微课程教学法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其独到之处。

三、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老舍《想北平》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微课程教学法。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想北平》,通篇写的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念,处处闪耀着爱,时时流淌出真情。笔者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课前引领学生结合微视频《老舍的文学地图》进行预习,熟悉文本内容,并检查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带领学生充分品读,按文本的行文顺序进行鉴赏。

根据学情,笔者设计以歌曲《念故乡》导入教学,导入语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每当听到这首凄美、幽远的《念故乡》时,总让人想起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故乡是生命的脐带,更是精神的归宿,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故乡,陪着老舍先生想北平吧。

导入后,依次抛出如下问题:

【问题1】你认为作家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探究两相对比的结果,主动投入散文鉴赏的发现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2】老舍真爱北平,却为什么连续四次说“没办法,说不出呢”?这个爱真的说不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合理地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同时,突出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眷念,也为下文过渡到“落泪”描写埋下伏笔。

【问题3】假设你的故乡也是北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景象?若你也客居他乡,会落泪吗?

设计意图: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拓展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进行讨论探究。

【问题4】“真想念北平啊”有什么深意?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语文学习需要的鉴赏方法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首先设计如下总结语: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乡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假设若干年后,大家身在大洋那头万里之外的异国,或者处在秋雨笼罩的寓所之中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她会变得更加美丽。

接着,让学生齐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送给学生一句话:“故土之思,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最后,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微信、博客、QQ空间等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这一教学设计,以“爱”贯穿始终,而课前微视频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进行教学后,学生反映:“喜欢微视频将文字直观化的方式,喜欢自己上网寻资料的方式,喜欢老师以此介绍更多优秀书籍、影视作品的方式,喜欢课堂外还能聊QQ、聊微信的方式,觉得学习热情有了,学习劲头足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微课程是方法更是资源,教师须合理有效地整合微课程和学生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并始终围绕文本,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组织教学。总之,微课程教学法为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是教师结合改革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提高专业素养并不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6-51.

[2]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 语文建设,2006(3):7.

[3]何克抗.微课程是教学模式的创新[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3-9.

(责任编辑:方龙云)

作者:周刚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下一篇: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