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下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可以凝练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具体操作路径:以大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坚持“三个结合”原则,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下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心理素质下思想教育论文 篇1:

自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更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成才。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健康成才

“思想修养”是课改以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以及心理和行为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更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学分析和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区别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思想受大众传媒影响非常密切。在自媒体产生之前,大众传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单向的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播。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大众传播就随即实现了双向的和散布型的传播,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又可以自由发帖、写微博阐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观点,还可以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自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和迅捷。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灌输式思想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从教学方式、教学平台、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着手,科学分析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网络传播对“思想修养”教学的影响,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以增强“思想修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宗旨,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理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加强校园论坛、校园网的建设,构建可管可控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创建充分交流和平等讨论的空间,通过网络进一步掌控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自主地净化和利用网络阵地,并通过网络阵地逐步扩大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新媒体上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加强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导,促使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思考。

自媒体时代,正是热点增多、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若仍坚守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进行填鸭式思想灌输,势必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思想修养”课需要认真研究自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主动以思想引导代替信息控制,既对教材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又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剖,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类热点话题,学会理性地、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引导其正确认识各类政治制度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很重要,但“思想修养”课程不能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动辄将“思想修养”课程理解为单纯的爱党爱国教育,必须认识到,在将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领域。

当前,以信息网络为核心技术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网络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全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要成为各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一起抓,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从业意识,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毕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受自媒体的影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思想修养”课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尤显重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包括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积极树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树立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的义务观念和责任观念,树立起个人作为公民应有的良好修养。

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爱情本是美好的,但充斥各类媒体的交友、征婚、速配和充满自媒体时代特点的QQ、微信等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甚至沉溺于此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个别严重的甚至被网络所欺骗和伤害,给美好人生留下阴影。“思想修养”课就是要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择偶标准和原则,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重点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爱情与事业的辩证关系,着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婚恋道德观,明确婚姻的本质中所包含的伦理关系,明确婚姻必然以爱情与义务的统一为根本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态势,但我们必须明确,网络时代不是性开放时代,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性伦理教育、贞操观教育和性卫生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不能把性欲作为追求爱情的手段,正确认识和理解性行为和性关系,自觉树立正确的婚恋和性价值观。

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凸显重要和急迫。“思想修养”课一定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启发道德思维和自主构建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网络道德行为。在“思想修养”课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觉遵循网络沟通、游戏规则,有效规避网络犯罪,使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伸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形成网络自律,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成才关系重大。大学生一般具有正常的智力,但是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未来走上社会后,我们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拥有和保持适度的情感、积极的情绪、成熟的心理行为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思想教育功能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挫折,不免会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就业以及感情方面,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是否需要心理帮助都有相对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又不善于作自我心理调节。为此,“思想修养”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健全人格,学会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心智健康同步成长。具体来说,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必须确定为“思想修养”课的一大重要教育和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健康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也应作为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修养”课可以考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好恋爱交友、择业求职、环境适应、情绪调节、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优化心理适应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缓解和预防心理问题。

(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温茹

大学生心理素质下思想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

摘要: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可以凝练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具体操作路径:以大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坚持“三个结合”原则,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分类引导; “三个三培养模式”

一、引言——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政策溯源

为贯彻团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年)》部署,团中央决定于2009年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从理论上将全体青年分为四大类,他强调:“面向不同类别青年群体的试点工作要各有侧重。对于大学生,既要向他们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又要善于引导他们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企业青年和农村青年,要特别注重简明化、通俗化,善于将党的‘大道理’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小道理’,要特别强调结合企业和家乡的实际;对于进城务工青年,要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发展进程中统筹城乡仍然存在的不平衡性与激励他们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2009年6月16日,共青团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座谈会,华中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湖北高校大学生群体试点单位。学校团委在试点工作中坚持分类引导、分层教育、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实践要求的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案例管窥——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发微

团校是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以分类教育试点为契机,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变革传统“说教式”、“单一化”、“大而空”的教育方法,初步探索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团校新模式,即“三个三培养模式”。

“三个三培养模式”包括“三大平台”——核心班——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三分教学法”——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法。这种新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更加体现“分解目标、分类引导、分层教育”的精细化趋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深邃的政治理论于通俗易懂的道理之中,变传统思想教育的“虚”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实”。

1.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将思想教育目标科学分解,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架构

如图1所示,“三个三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团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置于全部思想教育的逻辑起点,把“集中”与“分类”统一起来,设计出由团校教务部管理下的“理论学习→素质拓展→技能提升”全方位教育环节。

“理论学习平台”是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教育平台。以校(院)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马列研究会等为单元,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开展政治学习、时政沙龙、演讲辩论、读书会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素质拓展平台”是专为青年骨干设计的长期培养制度,该平台由“校(院)骨干培养计划”和“恽代英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组成。依托各院系思想教育的优势对基层班团学生骨干进行定期的轮训,从政治素质、领导艺术、管理技巧等方面加以培训。“恽代英骨干培养计划”是以传承青年领袖恽代英的革命精神为主题,贯通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精英培养工程。每年从全校各院系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历时四年全过程的跟踪和培养。

“技能提升平台”包括三个特色班,即“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这一平台是着眼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分年级、分对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教育体系。“新生起点班”是为刚入校的学生提供适应大学环境、选课选导师以及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规划班”是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就业创业、考研辅导等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课程。根据四年级学生面对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团校“未来技能班”分专题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中学校长素质培训(师范教育特色)、企业家素质教育课程等。

为使以上分类引导教育的“三个三培养模式”顺畅运行,经校团委科学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标准的团校分类教学课程体系供大学生选修。团校四学年共设置87学时、49个学分,参加团校的学生除必修理论学习平台的7学分外,其余均可在素质拓展平台或技能提升平台中选择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总共获得15学分以上的学生认定课程结业、25~40学分为良好、4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并与素质拓展学分对接。

2.再造团校教学管理流程,有力保障分类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如图2所示,参加团校学习的全体学生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团校的有关规定申请入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参加团校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团校各培训班设立“小组长岗位、班委会岗位、班主任岗位”,三大岗位确保分类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学业结束后,对全体学员进行考核,合格者结业,并就其表现给予奖励或惩戒,并记录个人素质学分网上登记表。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特殊情况导致学员不能正常结业的可在团校教务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

学校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专兼职团干、优秀学工、政工干部等均可参与团校分类教学。原则上团校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团校教师授课申请(见图3)。确定团校教师名单后,教务部将组织任课教师集中备课学习,各任课教师根据分类教育课程安排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团校课程。自主开设团校课程培训的院系或组织应按照教务部制定的团校课程申报流程进行团校课程申请,团校课程申请须在一周前提交,以便教务部排课,同时课程主讲人、时间、地点由教务部统一协调安排。

3.下拨团校分类教学支持经费,规范管理团校财务制度

校团委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团校分类引导和教学,并规范分类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使用支持经费的各个平台(理论学习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及技能提升平台)、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及社团联合会)以项目化方式向校团委提出申请,报至团校财务部,统一整理后经校团委审批后决定支持金额。各平台及组织报销费用时,需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将已背书的票据及《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交到团校财务部,统一送至团委审批,报销总金额以预算总金额为准。财务部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发票及其他有效票据妥善保存、认真整理,见图4。

三、结论与启示——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现实路径

1.坚持“三个结合”原则,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坚持将思想引领与解决青年思想问题相结合。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具有普遍性的关键点,深入剖析其内在深层原因和逻辑关系,在“个性”中捕捉“共性”,从而找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顿的“泥沼”。[1]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开展大学生群体自我“纠偏”的教育活动,这种以“解决某类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使他们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更稳定。其次,坚持将思想引领与服务青年具体需求相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就学难”、“就业难”、“创业难”、“婚恋难”、“维权难”等热点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成长阶段性需求差异,相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存在兴趣偏好难以完全一致的现实,这要求思想工作“以人为本”,细化思想教育的目标,分类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用服务吸引青年、感召青年。最后,坚持将思想引导与尊重青年时代特点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21世纪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善于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教育大学生,善于用生动活泼的教育表达方式,善于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时尚元素创新教育手段,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时俱进。

2.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创新灌输法,使其与渗透法相结合。高校思想教育中正面的理论灌输仍然是需要坚持的。但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灌输法教学加以改进,把它与渗透式教育方法结合起来。[2]为此,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扩大“第二课堂”作用,发挥学生党校、团课、社团活动等思想教育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优势,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系统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科技竞赛、爱心教育、心理辅导等差异化、丰富化、现代化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分类引导和分类教学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3]

3.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流程再造”是思想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方式、程序、制度等整个过程和运转机制的重新设计,以保证分类教育青年的有序进行。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日益习惯于从全球和人类的视角认识问题;日益把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能力发展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4]实践证明,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教育目标、方式、程序、制度进行再造是分类引导模式得以实行的机制保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本身就是对青年教育目标的区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建设国家的本领和技能,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塑造则更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当前,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交流沟通技巧等培养都是吸引青年、凝聚青年的拓展领域。因此,伴随教育目标的重设,必然要对教育的方法、程序、配套制度予以变革。具体而言,确保分类引导的效果,应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实际需求与偏好、重新调整师资力量、规范教学管理各环节、提供必要的分类引导资金、创新大学生激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2]马先锋,汤仁虹,余维生.理论灌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7):14-15.

[3]陈海,李春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5):87-89.

[4]王艳华,于卫军.应对变化与挑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53-56.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方堃 麻旎

大学生心理素质下思想教育论文 篇3: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日益开放化和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迷茫、人际障碍、感情挫折等等一系列的心理,从而产生厌学、学习无用论等之类的不良思想。高校应该加大对此类人群的关注,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如普及大学生思想教育之类的策略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 实效性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教育也在不断的随之而改变着,变得越来越重速度而忽视教育质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分析其产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原因,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健康教育,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更好的教育准备。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由于内外部的生活环境以及求职的挑战,外界的压力等等,大学生的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据统计,每年都有两到三成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严重的思想问题。这些思想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

1.1大学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迅速转变障碍

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学生基本都是习惯于老师、父母的管理式学习,老师给你布置任务,你只需要完成,而不需要自我计划。而大学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你自己来规划,而这与初高中的依赖式习惯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许多大学生到大学后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1.2人际交往的复杂化

大学又被称为一个小社会,校园里有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与初高中的都是本地人的情景是大为相反的,所以也就加剧了人际交往的困难。具体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有很多,像宿舍矛盾、师生互动性矛盾等等。而有的人因习惯了初高中的交往方式就会倍感棘手,变得害怕与人交流沟通,从而也有可能引起一些焦虑症、封闭症之类的思想问题。

1.3学习择业困惑

由于大学实行专业教育,而有的同学因为报考专业的不理想或者对本专业没兴趣,而开始出现厌学,出现对学习和对未来的迷茫感。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的日益严峻化,他们的思想负担就越来越重,更加重了对未来的担忧和迷惑思想。

1.4生活情感挫折

大多学生从出生到高中是在父母的层层呵护之下成长的,他们很少经历过挫折,更没有太大的思想负担。而大学却是一个向社会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他们会面临诸多的挫折和思想压力,如就业焦虑症、失恋等等。这些生活情感挫折都会加剧他们的思想压力。

2 当代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之一,是他们迈出校园的前奏,而社会的竞争激烈和竞争压力远非他们所以往能感受到的,从而也就引发了许多思想的负荷。第一是社会的高快节奏以及其竞争的激烈性,超出了他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从而加大了其对社会的思想恐惧感,也会对他们的团队思想、价值观思想产生负面效应。二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而当前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年代,大学生会有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权,而这种文化混乱交杂的状态就会扭曲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造成他们思想认知上的混乱。而且,由于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普遍存在着腐败、贪污,而这都会冲击他们的思想认识。

2.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加上父母的监管式教育,学生的自由独立意识淡薄,使其现在普遍缺乏独立自主的思想认识,更会导致他们没有自主处理挫折的思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向家人寻求帮助。二者都是与当前的时代思想要求不符的。

而且,由于小时父母的惯养,使得他们缺乏尊重他人的思想认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的思想认识,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合作精神要求,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当代的社会。

2.3学校因素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大学生们便会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冲击和震动。大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的接触十分多,而且学校的教育是开放的自主的,老师对学生很难像高中那样仔细掌握其思想认知情况。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袭,也造成了他们的思想认知可能产生偏离,如学习无用论之类的,这些都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以后的未来发展。

2.4自身因素

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比较低,尚未有清楚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辨识能力,而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思想认识的调试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尚不健全,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此时他们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情绪波动比较大,易冲动,易走极端,出现逆反、对抗思想,如果思想认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3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改变和正确思想认知的塑造,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教育实效性普遍低下的现状,找到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就十分重要。

3.1社会客观原因

在当代的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抱着一种思想教育无用论的思想,认为其对现实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其实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的一种浮躁的风气。然而,不得不说,正是思想教育的不重视和正确的思想认知的缺乏导致了当代存在一种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学生虐猫事件、大学生毒杀室友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思想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

3.2自身主观原因

人是有自主意识的动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他们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好有坏,对其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却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而每个人由于其对教育的学习和接受程度不同,也造成了他们对各种好的坏的思想认知的价值判断不同,而一旦其选择了坏的思想认知,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甚至可能造成他们成为社会的危害者。所以,每个人都要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4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从教育上突破,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等,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4.1层次教育

孔子曾经就指出,对待学生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应如此。大学四年,每一年学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如大一的新鲜好玩感、大二的迷茫感、大三的压力感、大四的就业恐惧感,因此,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就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实行分层次教育。

4.2开设思想教育专业课

开设思想教育专业课最能体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视,也能借此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问题。并通过志愿者思想解答活动、课堂思想畅谈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准则,从而使他们走出思想认识中的误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3课外思想教育的延展

课堂固然是教授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课堂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东西,课堂的学习更像是一种知识的了解和储备,而社会实践才是这些理论的践行地。只要到课外去践行这些理论,拓展一下视野,从而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也能最快最能深入学生思想,加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

5 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对策研究

5.1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观念科学化。首先,需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思想意识,只有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观念化,才能具有较高工作热情,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外在要求。其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随着社会教育价值观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以高质量教育与管理为依托,那么这样就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作为支持与保障。但随着我国社会主流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这样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表现出一定局限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基本保障,这需要教育方法和理念科学化。

5.2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化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现状,大学生思想教育缺乏制度化制约。首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制度化。制度化约束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制度化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际与社会思想教育实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化。

5.3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专业化

首先,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这样要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具备综合业务能力,要具有较强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要用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其次,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具有科学化和专业化,这也要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树立踏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服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修养,通过自身的不断理论学习,让自己具备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宗旨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教育。

5.4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教育手段。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众多有利之处,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所需信息,信息化是时代要求,同时大学生思想教育受到时代发展的限制,大学生思想受到社会发展的不良的影响,但在高校中必须及时处理好大学生思想问题,以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之处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培养的新挑战,搭建思想教育的网站,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员建设天地等专栏,尽可能的做到具有思想性、趣味性,以吸引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信息化虽然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具体应用中也存在众多问题。信息化是构建一个虚拟管理平台,这样认为是不能察觉其存在的问题,一般不容易发现虚拟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信息化的开放性带来了众多弊端。因此,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采用信息化虚拟管理平台去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一定要注意信息化的弊端。

6 结语

文章基于大学生思想的现状,如环境适应能力和角色迅速转变障碍、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学习择业困惑、生活情感挫折等问题,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探讨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原因,并探讨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在于社会客观原因和自身主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层次教育、开设思想教育专业课、课外思想教育的延展的对策。此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有利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寒.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新西部,2006(24):194-195.

[2]刘斌志.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其社会工作处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4-27.

[3]于秀梅. 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4]张建东. 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作者:马肖华

上一篇: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分析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