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审美趣味差别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然而,这些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逐渐没落,愿意去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究其根本,是由于大部分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大众思想观念产生了脱轨。因此,我们要想大力发展传统音乐,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艺术审美趣味差别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音乐艺术审美趣味差别研究论文 篇1:

自然无为的艺术境界

道家美学讲求为无为、事无事的处事态度,在中国汉代强调无为而治,在政治中随着入世态度的强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为文人绘画、音乐艺术所标榜的境界,道家美学思想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对艺术的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自然无为的审美观,朴素自然、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探索了道家美学观对艺术标准、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道家;美学观;审美观

徐飞(1977—),女,南昌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江西南昌330031)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解构主义的盛行,海峡两岸学者重新解读道家哲学思想,从而开始了老子、庄子哲学的重新阐释或建构。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之纯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中国的艺术精神是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此种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庄子本人说来,是闻道、是体道、是与天为徒,是人与寥天一”[1]?穴P46?雪。《老子》和《庄子》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反对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对美学的追求是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它与传统儒学并行成为艺术发展的两大思想基石。

一、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为儒道互补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混乱,儒道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统治观念,儒家所掌管和操纵的礼乐文化,目标是在成就秩序化社会的同时,以物化礼教的形式推进统治阶层艺术的发展。但是,道家面对着社会出现的混乱提出了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认为万物生于道,社会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道家思想中尽管有消极的处事态度,但也是一种哲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纯净境界。

(一)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审美标准

这是道家思想对审美提出的标准,道家思想认为: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朴素,素:白,没有任何装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认为事物本来的面貌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美是最美的。老子针对孔子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2](P68)对艺术的论述,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3](P29),孔子所述的“洋洋乎盈耳哉”的壮观,是人为征服的结果,而道家主张应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地改造,人为地改造势必损害人本身,这与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的。儒家的另一大家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P374),性:本性,事物本身,没有经过任何装饰的事物自身是不能体现美的。这是一种对艺术人工美的刻意追求。庄子及其后学对那种雕琢和文饰的人为努力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凡溢之类妄” [5]?穴P61?雪,深化了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穴P192?雪,过多的装饰过多的溢美之词可能会妨碍事物的本性,认为那是破坏了事物本来的面貌和规律。顺其自然的美才是大美,是人为不能企及的。

(二)涤除玄览、澄怀观道——处事态度

道家不仅对事物的发展提到了自然无为,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也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从艺术的角度说即作为艺术家应该怎么对待艺术,在“礼”“乐”文化中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7](P20),“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8](P164)。孔子对待音乐的观念是文以载道,艺术所承载的是社会的道德和规律,但道家认为如此功利的处事态度是不得要领,老子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进入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穴P72?雪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艺术是真实的、自由的、无功利的,因此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或者欣赏作品时要达到涤除玄览、澄怀观道的心态。庄子及其后学者在努力追求“乘物以游心”的审美理想,用现代意义的表述则是在追求“自然生态”的审美观。

(三)道可道,非常道——宇宙运行规律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有自身的物质化载体的,世人应遵循各自的等级标准从事不同的活动,社会才会更好地、更有秩序地运转,而被孔子所指责的:八佾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秩序的现象里有着具体载体:八佾。一个六十四人组合的舞蹈或者音乐是天子应该享受的待遇。孔子主张各得其位,通过具体的载体体现社会的默契,但季孙氏却超越了大夫的标准和规则去欣赏八佾舞。然而对待语言符号的态度道家则与儒家刚好相反,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穴P2?雪在他看来,社会的阶层关系就不应该存在,又何来的各得其所呢?没有八佾舞,又怎么会体现越位呢?社会的阶层关系不是人为的约束所能够治理的,而是本身便存在自身的运行规律,故此他提出“道隐无名”的理念,而进一步强调“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1]?穴P119?雪。这种理念从政治体系扩散到整个社会。

从以上的三重理念中可以看出,道家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道家美学观讲求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是与艺术背道而驰的,艺术是人为的,道家讲求无为,但从创作心态来讲,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处事态度又是对艺术家心态最好的诠释。老庄对待艺术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待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12](P52),此处的道是社会之道,治国之道,而非道家的天地之间的规律,孔子认为君子或者仕人的主要任务是志于道,孔子说:君子不器,是孔子儒家思想对待艺术的态度,艺是君子必备的技能,但是不能玩物丧志,有损于道。而老庄通过庖丁解牛告诉大家:技近乎道,是一种游刃有余、非常美妙的境地。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艺术形式

《庄子》“在宥”中讲的:“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以观。”[13](P169)不存在规则的规则,不存在目的的目的,只要顺应自然,世界的事物就像春夏秋冬、四时朝暮一样变化丰富,但它却没有任何有目的的追求。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穴P63?雪,最终的法则便是自然而然。

中国音乐艺术从先秦时期开始很大程度上推崇这种顺其自然的艺术形式,反对精雕细琢,像先秦时期古曲《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尽管出自《列子》比喻人遇知音,但从曲目的形式上看,却是从现实中吸取了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而创作的,在乐曲中出现的旋律犹如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淙淙铮铮清澈的泛音,其韵律悠扬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避免加入人工的痕迹,唯恐破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追求的便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也形成了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相对的一种美感或美的理想。

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在古代人们的音乐艺术中体现这种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乐于创造音乐和倾听音乐,音乐是一种人为化的艺术,西方亦有之,但是对比中西,差异自在其中,中国音乐讲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5]?穴P31?雪的思想境界,情感的塑造,音符的迭起,意境的显现,将人与大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富有内在的生命力,倾听时使尘世间的凡念涤荡清澈,达到“心旷神怡、耻辱皆忘”的净化作用。但对比西方的音乐,严谨的对称、多种的乐章、复杂的织体,无处不显示着人为的力量,而泯灭了自然的博大精深。谢赫(东晋著名的理论家)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16]?穴P46?雪这便是艺术中的“境外之境,像外之象”。竹林七贤之一音乐家、文学家阮籍就将道家这种“恬淡虚无”的观点在他的《乐论》中有所阐释:“律吕谐则阴阳和,音声适则万物类。”他强调作乐是为了“自然之道”。他所作的《酒狂》,正是艺术追求成就了他的绝世之响,也正是“心写心声不失真”的具体体现。“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的破坏。就艺术而言,道家认为“六律”坏“五声”,“文采”坏“五色”,“璋”坏“白玉”。主张艺术创作中追求“天籁”、“天乐”的本性自然美。

(二)解衣盘礴的艺术家境界

《庄子·逍遥游》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儒家的入世功名心不同,是一种自由的、无功利的、逍遥的状态。这种超越心态在中国艺术界或者艺术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阮籍曰:“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孙绰曰:“淡然怀古心,濠上岂伊遥。”人在世界面前是如此渺小,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状态,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其誉为最高的人生境地。有我之境,那是儒家学派所主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7](P291)是以人的感情色彩把握世界,而道家主张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种心无杂念的境地也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

《庄子·田子方》载:“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作画时庄子认为须达到解衣盘礴的境界方能真正进入无人之地,创作出酣畅淋漓的艺术,故:吴道子每每作画必畅饮,与号称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比画工,三千里嘉陵江,一日而蹴,成为画界的佳谈。“天地间无遗物矣”《广川画跋》中记录范宽的绘画境界,范宽画中的大气磅礴,集天地间的灵气于山水,部分来源于作画者的心态。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曰:“昔者吴人,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草书的泼墨挥洒,剑器的上下翻飞,都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涤除世间的凡念,方能创作出如此潇洒的艺术。故古人在评价艺术时将逸、神、妙、能的逸品放于第一位,“逸品从神、妙、能三品中脱颖而出” [18]?穴P127?雪,“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能尽矣。逸虽近于奇,而非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而更过韵”[18]?穴P85?雪 。

老庄思想针对艺术形式提出了朴素的美学观,推崇质朴自然、古拙之美,反对哗众取宠或以人力改变自然的既雕既琢,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作。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老庄思想最强调自由、无功利、无目的的艺术家精神,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纯真的艺术作品。

三、老庄哲学思想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

20世纪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给物质、精神文化带来毁灭性破坏,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被颠覆,各种现代艺术层出不穷,总的趋势是对传统艺术的解构,艺术家追求直觉体验,注重自身的直觉,注重随心所欲的、偶然的、纯粹自然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形式,这种追求自然的表现和对待艺术的态度,自然或者不自然地与老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契合,并于20世纪80年代始,在西方哲学家的推动下成为一股解构主义思潮。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回归真正的自然本真

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的真正的束缚时,会使人们忘记了欣赏大自然、欣赏周围世界中美好的事物。20世纪初叶,伴随着西方传统艺术受到的冲击,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被颠覆,各种现代艺术相继出现,1952年,作曲家约翰·凯奇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安静地等着,1分钟,钢琴家没有动静,2分钟后仍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钢琴家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这便是当代著名作曲家约翰·凯奇所创作的一个具有解构传统艺术的音乐作品,他摈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音响形式,让观众自己体味大自然的味道和天籁之音,这是一曲现代艺术的解构之音,也使我们回想起两千多年前老庄提到的“大音希声”。面对发展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艺术,西方艺术在技艺上一步步精深,从一个单线条的音乐形式发展为复杂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曲等等种类繁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并极尽所能地走向完美。古典艺术也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峰,而这种艺术也显示出一种人为的创造力,成为一种真实天性的束缚,也成为20世纪艺术攻击的对象。约翰·凯奇就是用一种无为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它是人为所无法企及的,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这也便是两千年前老庄所讲的:空纳万物,海纳百川。

规则的训练也是西方在20世纪艺术创作中所反对的对象,过于学院派成为墨守成规的代名词,注重随心所欲的、直觉的、偶然的音乐成为一种艺术追求,斯特拉文斯基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现代派音乐家,他所注重的已不再是传统节奏的表现形式,而是注重自身的直觉,他的《春之祭》之所以在法国首演引致大骚动,是因为受尽传统艺术熏陶的法国人无法接受它的原始野蛮与直率,这是对19世纪欧洲文化传统的挑衅。斯特拉文斯基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技巧对艺术的束缚,张扬了音乐自身的天性,他表现得更多的已不再是文学、戏剧,而是富有生命力的音乐本身。在绘画艺术中随心所欲成为艺术本身——行动绘画,波洛克(如下图)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抽象绘画的艺术家。他所注重的已不再是在传统的画架上绘画本身,而是自身直觉的行动,整个绘画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挥洒点燃的颜料铺满了整个画面。波洛克认为:“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他们用一种没有任何形式的形式解构了传统的艺术技艺,也体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直觉体验。

这种追求自然的表现或者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自然或者不自然地与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契合,并在西方哲学家的推动下成为一股艺术潮流。

(二)涤除玄览,无为而作

道家美学观进入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艺术行业逐渐商业化,面对着艺术逐渐转化为金钱、名誉,艺术家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但是艺术的形式却并无多大的进步,艺术家参与商业势必会带来功利色彩,艺术家自然洒脱秉性和审美嗜好也受到了社会的约束,在进入艺术市场时,艺术家已经由原来的全面排斥到目前的基本接受,并沿着市场的轨迹从事创作,艺术家在古代存在的理想化状态被打破,从而心系杂念,创作的单纯性不存在了,艺术也便无从陶冶情操,老庄在两千年前便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9](P182),道家思想把那个时代的混乱归结为欲望使之然,个人欲望的不断增加,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社会,在现代之所以成就不突出,可能存在的一点便是艺术商业化成了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而失去了艺术家心境中所具有的涤除玄览,自然的、自由的、无目的的自身解放的状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0]?穴P6?雪,艺术本身便是为了陶冶情操,人的整个身心陶醉于艺术之中,才能得到净化。而现代艺术家也需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节制自身的追求,净化艺术家的心态。

道家自由无为的审美观对艺术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这些思想深深作用于中国音乐、美术、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理论、审美趣味和创作主张之中?熏给予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艺术营养。艺术家们以道家思想作为人生取向的依据?熏在“德”、“艺”双修之下?熏驾驭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它们。而道家的思想之所以得以建立,正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的解构思想之上,这种思辨的精神正是社会得以进步,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几千年前的道家审美思想已经为我们的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论语·泰伯[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老子:第十二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荀子·性恶[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庄子·人间世[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老子:第八十一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论语·八佾[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论语·阳货[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0]道德经:第一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1]道德经:第四十一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2]论语·述而[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3]庄子·在宥[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老子:第二十五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庄子·齐物论[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沈伟.文人画“境生象外”观念的张扬与流弊[J].西北美术,1995,(4).

[17]孟子[M].万丽华,兰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黄专,严善淳.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9]道德经:第六十三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0]道德经:第二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叶萍】

作者:徐飞

音乐艺术审美趣味差别研究论文 篇2:

浅谈传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然而,这些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逐渐没落,愿意去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究其根本,是由于大部分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大众思想观念产生了脱轨。因此,我们要想大力发展传统音乐,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传统音乐;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保护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传统的音乐艺术可以说是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每个阶段最优秀的音乐形式和创作思想都汇聚其中。但就现状来看,传统音乐的传承似乎并不乐观,无论是当年多么红极一时的艺术形式现在都有了没落的趋势。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大部分传统音乐与现今社会人们所习惯的生活节奏及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差别,这使得传统音乐看起来离人们的生活十分遥远,而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绝不可能脱离了“人民”这片最基本的土壤独立生长的。因此,笔者认为,想要给予传统音乐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

一、传统音乐创新的必要性

艺术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但目前为止最为人们所认可的几种学说都逃不开对艺术起源意识性的认可。模仿说虽然起源最早,可它却被广为诟病,其原因就是过于注重艺术的表层形象,忽视了对艺术根本性质与社会功能的考察,只能在一定层次上对原始艺术进行阐释。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学习可以来源于模仿,但是艺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恰恰就是人的意识赋予其的灵性。因此,后续出现的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等都或多或少地肯定了意识的重要性。

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代代音乐人的意识不断更新,随之带来的就是音乐上的改变。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前代不同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音乐作为社会中一份子必然会受其影响,从而呈现出新的艺术主题与艺术题材,也才能更好地让音乐贴近大众。除了创作内容,创作的观念也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原始社会的艺术多为实用的精神武器,与生存息息相关,而到了20世纪,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艺术本体开始觉醒,有人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把艺术完全当成审美活动的口号。不同意识导致不同的创作观念创造出的音乐情感色彩天差地别。随着经济的发展,音乐的载体开始多样化,从最初的现场艺术逐渐转换向多媒体层面,这必然也会对音乐人的意识有所影响,进而影响到具体的音乐展现。

虽然大众的意识在不断地变化,但并不代表每一时代都只能根据不同的意识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不断尝试的艺术实践方式,也是艺术发展本体规律的内在驱动。所有影响深远的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而且意识的演变具有循序渐进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已有的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怕,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找准时代的发展规律,结合当代人们特有的意识特点找到一个新的传统音乐艺术的支点。

二、传统音乐的创新现状——以京剧为例

正如上文提到的,传统音乐艺术日渐式微。许多音乐艺术都曾拥有极为广泛影响,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列入重点保护的传统艺术形式。

以京剧为例,清代以来,京剧曾经红极一时、一票难求,如今却门前冷落。一方面是因为现今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生活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电影、电视剧等诸多快文化很难让人们慢下来、走进剧场静下心听一段京剧,更不用说听完整本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京剧的发音方式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内容也偏向文言化,观众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研究戏词和戏词背后的典故,自然也就品不出趣味所在。

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京剧是徽剧和汉调的融合,讲究的是湖广音、中州韵,中州指的是河南,也就是说京剧里有许多河南方言,而湖广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明朝的时候湖南湖北叫湖广布政使司,现在北京的湖广会馆就是当年湖广地区的商业人士包括学生到这里的汇集之所。京剧的湖广音准确来说就是以武昌为中心,所辖地区周围的一些方言特色。以《三家店》中的一句唱词“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为例,这一句用的是京剧中的西皮流水,每一个字都有讲究。普通话的一声音,湖广音也发一声音,而普通话的二声音,湖广音发三声音;普通话的三声音,湖广音发四声音;北京话的四声音,湖广音发三声音。例句中的“儿”“来”“至”“大”“口”都出现了这个问题。这与现代人的发音方式大相径庭,很难为观众所接受。部分京剧演出选择了配字幕,但很难协调京剧本身的观赏性与阅读字幕之间的平衡。因此,笔者认为,京剧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找到湖广音、中州韵与普通话的结合点,可以通过曲调的配合适当调整音调走向,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听觉感受。

当然,说到内容就不得不提到创作的题材。许多传统京剧的题材过于陈旧迂腐,其中涉及到的社会状态和思想境界早已与现实脱轨,无论是张君瑞、崔莺莺式的才子佳人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还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式的帝王将相谋略滔天的千古传说,都已经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部分迂腐的思想还会使得观众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京剧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更加现代的故事和更加先进的情感思想来满足观众的文化诉求。但是,求新是好的,新的思想和故事如何自然地衔接到京剧这一已经有自己固定模式的音乐形式上则是决定新式京剧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实验京剧《浮士德》面世,這一结合了西方经典的京剧剧目吸引了各界的目光,然而真正的演出效果却并不十分尽如人意。有人说它改编得体现不出原书的精神内核,也有人说过分浮夸的表演失去了京剧本身的美感。细究起来,其实《浮士德》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有对应的京剧行当,自身的结构套用到京剧的模板中也十分适合用折子戏的方式来呈现,因此,改编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浮士德》中复杂深刻的思考改编为戏曲的唱词和念白,同时还要适应中国的社会现状。总体来看,京剧在题材内容的创新方面缺少的是一个足以架构京剧与新内容之间桥梁的编剧,如何寻找二者之间的连接点,是决定京剧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除了内容上的创新,迎合当代大众审美诉求的宣传方向也必不可少。笔者最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京剧演出门票销售十分缓慢,而独独一家名为麒麟剧社的京剧社团门票却卖得十分火热。笔者对比了北京地区同一天中即将由麒麟剧社和陕西省京剧院上演两场京剧票房,麒麟剧社除了最后一排和二楼的寥寥座位以外,其他门票均销售一空,上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陕西省京剧院只卖出了一楼二楼比较靠前的区域,上座率不到百分之五十。再对比当天演出的剧目:麒麟剧社演出的是相对传统的《火烧向荣》和《宋士杰》;而陕西省京剧院则是现代京剧《老倔头斗酒传奇》。这一对比十分出乎笔者意料,是什么原因让传统京剧比改良过的现代京剧更卖座呢?通过多方调查笔者才发现,来麒麟剧社的观众大多是为了一睹麒麟剧社的台柱子——京剧神童陶阳的风采,甚至曾经有陶阳参与演出的剧目开票十天全部售罄,为了满足观众需求,演出当天现场又加了少许座位。每每赶上陶阳的戏,最后的谢幕总会谢很多遍,观众们的掌声仍然经久不息。这一现象其实与追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溯到清朝民国这就叫“捧角儿”,靠一个演员的能力拉动整个剧社的演出。其实有不少人在抨击这一现状,认为这样使得人们不在关注京剧本身,失去了本身观看京剧的意义。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契机,借由追星这一社会现象带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京剧、认识京剧,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广京剧的方式,只有先有了稳定的观众基群,才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的音乐艺术。

三、传统乐器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器乐演奏是传统音乐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统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器乐演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器乐的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技法,转而开始研究新式的演奏法,为乐曲的趣味性和多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统的古筝主要是使用古筝专用的指甲进行演奏,而2015年出现的用琴弓演奏的技巧使得许多人为之惊艳。由朱杰教授于2016年创作的五重奏《青梅煮酒》中还运用了用鼓槌敲击古筝泛音的技巧,效果也是不俗。这些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新式演奏法丰富了传统乐器的音色,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对传统乐器产生兴趣。

除此之外,许多乐器为了填补自身的缺点进行了诸多改良:丰富音色、稳定音高以及使乐器更加便于携带。以扬琴为例,许多民乐的作曲家在创作室内乐时都不太愿意使用扬琴,主要是因为扬琴共鸣声大,琴弦数量多很难手动止音,在室内乐中容易破坏乐曲句法结构。经过诸多扬琴学者的不懈研究,2002年扬琴止音器面世并申请专利,这一装置完美地解决了扬琴止音难的问题。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大三弦,由于其琴杆长且沉,全靠手臂的力量支撑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丰富的演奏技巧了,因此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们研发出了一种大三弦支架,可以将大三弦固定在演奏者腿上,解放了演奏者的手臂,为演奏技巧的多样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传统音乐有着其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应该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除了对传统音乐艺术做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之外,我们更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将其发扬光大,才是对传统音乐艺术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董子铭.新时代传统曲艺焕发现代活力的三个维度[J].四川戏剧,2017.

[2]吴琼.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8.

作者简介:王雨琦(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学生,大学本科在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

作者:王雨琦

音乐艺术审美趣味差别研究论文 篇3:

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模式探究

【摘 要】分析我国目前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一体化人文艺术教育模式,高效实用、立体化的简练学习音乐模式和特色音乐品牌模式来推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 校园音乐文化 建

设模式 一体化人文艺术教育模式

0169-02

一、音乐艺术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及其发展过程的总称。音乐艺术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它是由学校内部的音乐物质环境和校园音乐活动所构成的,体现高职学生审美感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想象力教育,反映学生和谐健康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氛围的一门艺术。

众所周知,音乐作为一种能够直接撼动人的心灵、强烈抒发个人情感的表演艺术。不但对大学生具有辅德、益智、审美育人的功能,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功能,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使其在享受音乐乐趣,参与校园、社会音乐活动的同时,逐渐认识自我、体悟人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综合素养,实现创新发展、特色成才,成为一名合格的、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参与音乐活动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提升大学生艺术道德修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加强音乐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音乐艺术文化作为建设和谐、健康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校园文化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较短,缺少文化底蕴和音乐艺术氛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高速的发展始于20世纪 90年代的大学扩招时期,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多以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主,强调科学教育和实用技术、技能教育,艺术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比重非常小。因此,与高职校园蓬勃发展的物质文化建设相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明显滞后。尤其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与一些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本科大学相比,更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和音乐艺术气息。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创新意识培养,重一般娱乐活动,轻人文综合素质的教育,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缺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理性思考和艺术效能的综合实现。

(二)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仅局限于团委活动、学工思想教育的层面。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口于团委和学工部门。把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对学生业余活动开展的常规手段或看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工具,并没有把校园音乐艺术文化建设放在学校整体、长远办学和学生特色成才、全面发展培养的大背景下来规划实施,割裂了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与高职特色办学、校园核心竞争力、文化底蕴积淀之间的必然联系。再加上学校长期缺乏对必要的艺术师资的培养、轻视教师音乐艺术实践的劳动成果。人为限制了校园音乐文化艺术效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发展缺乏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三)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推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全国各省区招生批次一般都比较后,远低于一本、二本高校录取分数线。很多高职专业学生在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面对高水平的校园音乐文化,缺乏参与热情和学习意识。这种教育对象文化层次的较低与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校园音乐文化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升。再加上音乐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没有受到过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听听音乐、唱唱歌”的原始阶段,这些现实情况也影响了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和推进。

三、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索

鉴于上述情况,必须全方位、系统化、多层次、多举措整体推进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一)一体化人文艺术(人文素质)教育模式。音乐活动作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最为普及和参与人群最多的艺术形式,是高职院校师生进行艺术交流的最好载体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甚至一些开办有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被迫停办,即使开设了人文音乐课程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学生只能简单被动地欣赏,没能和课外音乐活动、所学专业及相关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用。相关的音乐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也没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运用。因此,必须从大局出发,以战略眼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综合布局,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中重要作用。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模式有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模式、南开大学人文学院模式等。这些学校将整个大学的音乐艺术师资和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以艺术教育中心形式或人文科学形式进行一体化整合,既充分使得学校艺术教师积极地开展音乐活动,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艺术效能,使得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但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在国内外各类音乐比赛中脱颖而出、连续获奖,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丰富学校的艺术氛围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中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采取的“外语+音乐舞蹈”的双专业人培养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该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音乐选修课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和力度,普及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鉴赏力。夯实校园音乐文化的基础,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从大局出发,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才能不断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用简练、立体高效的音乐学习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手机网络的普及,合理运用网络媒体音乐资源,将有效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艺术氛围的营造。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面对无限广大和高效快捷的网络资源平台,学生应在老师正确引导下,看着听(感性认识音乐)→想着听(理性感受音乐)→用心听(理性思考音乐,感悟人生),学会感受、体验音乐的快乐,放松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性情,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大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技能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实践,精心编写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趣味乐理视唱、声乐、合唱、钢琴等实用、简练系列课程教材,并结合丰富的网络音乐资源平台,立体高效学习音乐。为音乐文化的普及传播提供的有力支撑。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人文素养课程,进行中外经典流行歌曲,经典民歌,经典歌剧、音乐剧和交响乐、民乐的专题艺术讲座的学习。开展校园艺术节、十大歌手比赛、红歌大赛、舞蹈比赛、周末音乐会、专家音乐讲坛等形式来积极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发展氛围。

(三)富有特色的音乐品牌模式。音乐社团是学生宣传普及校园音乐文化知识,展示学生艺术特长、培养音乐骨干,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应积极整合学工、团委、宣传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平台,在音乐团队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校园音乐社团的建设工作,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团学生骨干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参与到音乐社团的活动来,并通过音乐比赛、训练活动,进一步发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音乐骨干进入到艺术中心的音乐艺术团中,为校园音乐文化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为学校的各种活动、比赛提供强有力支持。逐渐形成以老带新的有战斗力音乐团队。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具有参与人数众多,便于组织实行,易于大众接受,宜于培养和发展音乐素质,和谐净化人心灵等特点。因此,合唱团建设应是校园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器乐、舞蹈实践是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合唱团、华中师范大学天空合唱团成功打造的音乐品牌,非常值得高职院校艺术团队学习和借鉴。值得欣慰的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音乐合唱团队品牌建设方面也开始走在高职院校的先进行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东盟合唱团自2008年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合唱二等奖后,三年一个新台阶,2011年获得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合唱一等奖第一名和优秀原创作品奖,2012年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全区高职院校中逐渐形成富有南职特色的音乐品牌。并连续两年在广西音乐厅成功举办了面向社会、面向东盟的新年音乐会。在校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有效地传播了校园音乐文化,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先进的校园音乐文化发展有助于展现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多彩的办学特色,促进校园师生的价值认同和校园归属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音乐的审美育人、辅德益智、和谐净化人心灵的教化功能,在实践中探索人文音乐教育的发展模式:首先,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成立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或人文素质学院,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合理运用网络媒体音乐资源,实用简练、立体高效学习音乐。同时积极整合学工团委工作,形成合力,促进校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并结合高校实际,努力打造符合各校特点的音乐文化品牌,有效传播校园音乐文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感受音乐艺术带来的快乐,在高雅的校园音乐文化的“耳濡目染”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色成才。

【参考文献】

[1]冯卿.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王尚斌.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J].才智,2010(22)

[3]殷锡武.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作者简介】邹建军(1972- ),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邹建军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与核心竞争力论文下一篇: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审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