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世纪初,《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西部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将推动西部民办高校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问题,在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任务艰巨。高校办公室能够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其运动效率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档案管理是高校办公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新学期背景下,档案管理方式也与之前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发展,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时代对于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高校属于一个综合化系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良性运作,与此同时,它也是由千千万万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大家庭,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习提供服务。高校的各项工作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其实涵盖了诸多内容,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进入网络化时代,也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随着网络办公软件的快速普及以及自动化办公理念的逐渐渗透,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以往的办公流程进行转变,对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亦是如此,要求高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除此之外,为了提高高校办公室工作效率,还需要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的档案管理工作与网络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互联网的突出特征都能够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凸显,以下是对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的分析:

(一)信息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日益普及,也要求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其逐渐开始向电子化办公方向发展,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对整个办公环境进行了优化。高校是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应该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新事物接受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档案管理方面,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档案信息存储的信息化、通讯的网络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不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化

高校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与社会必然会存在很多联系,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是要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完成教育培训之后,将这些人才输送到相应的企业或单位,而这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学生从入校的那一刻开始,高校办公室就应将其受教育情况、科研成果、受奖励情况、学习成绩等记录在到案,最后还要由特定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这些档案,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人品素质、学习成绩来进行衡量,而这也是其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凭证之一,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办公室在对学生档案进行整理时,通常会与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个人等取得外在联系,而由此也决定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特征。

(三)综合化

对于高校办公室来说,除了常规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外,对于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所产生的专业档案、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档案、财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档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人事档案等,也要进行高效综合管理。进入网络化新时代,纸张不再是档案的唯一载体,同时也包括光盘、磁盘等,多种形式的档案也从侧面凸显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化特征。

(四)竞争化

高校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才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管理活动当中,与学生相关的文书档案管理至关重要,高校在和相关的用人岗位进行互动时,招聘单位首先就是要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了解,之后再确定人才是否与用人岗位相匹配,最终决定是否录用学生,由此也凸显了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竞争化特征。除此之外,高校的技术发明、科研产品等也会成为竞争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高校办公室的科研档案来说,其应该结合相关的市场准入法则,逐步的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这一般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竞争机制所决定,明确了高校档案管理的竞争化特征,能够为本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新时期做好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背景下,也对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高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积极转变工作理念

目前,高校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开始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电子文书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档案信息逐渐实现远程传输,由此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必须要与现代发展相一致,具备一定的新事物接受能力,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软件,从行为到意识上都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变化,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構建,建立起具备高校特色的档案管理数据库,从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

(二)积极应用现代化设备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还需要对各种现代化设备与软件进行应用,创建一个网络化办公环境。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高校能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在对现代化设备进行采购时,必须要考虑其先进性和性能,以此建立起现代化先进的网络系统,所应用的软件必须要具有规范化和先进化特征,但要注意的是,在对这些高科技软件进行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病毒入侵,以此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特征以及相应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总之,高校档案与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在此情况下,高校办公室必须要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使其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作者:蓝小凤

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 篇2: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做强一批西部民办高校

摘要:本世纪初,《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西部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将推动西部民办高校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对此,我们要正确面对西部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大的政策扶持,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按照民办高校发展客观规律办事,深化教育改革,凝聚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一批西部民办高校,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振兴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西部民办高校;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核心竞争力

西方的民办(私立)高校已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发展历程中有过人之举和超人之策,其中蕴藏着超乎寻常的办学理念、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丰富的办学经验、超强的竞争力。中国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中国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到了本世纪初,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西部民办高校再次得到迅猛发展。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战线的重要生力军,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发展民办高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跨世纪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西部民办高校更具生机和活力,它将更加突出体现中国民办高校快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西部大开发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貢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雄辩地说明,民办高校这一新生事物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成功与辉煌为中国教育理念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开了新思路,为中国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当前,做好西安一些成功民办高校未来的战略规划,进而思考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们西部民办高校的社会责任。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客观面对西部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做强一批西部民办高校,引领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的发展,开创中国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一、《纲要》开创了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下,掀起波涛汹涌的改革开发浪潮。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中国民办教育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势不可挡,在中国古城西安,有近百所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吹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号角,其中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就是这些民办高校的领头羊。

第二个阶段是世纪之交以来,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给民办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个阶段是民办高校上规模、上档次的重要时期。民办高校在这个时期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规模得到快速扩张。西安的七所万人民办大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许多民办高校建起一批大楼和美丽的校园,培华等民办高校率先跨进本科院校的行列,有的专业已经进入二本序列,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奠定了西部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推动中国民办高校迈进民办教育发展历程的第三阶段。这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做强一批民办高校,创建一批一流民办大学的历史时期。对于西部民办高校来说,是双重利好,除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春风,还具有西部大开发的独特优势。《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描绘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民办高校开创了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我们要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注重实效,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好、落实好。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质量。在深化高教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做强一批民办高校。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强度,拓展质量管理的宽度,加快三个质量体系建设的速度。即创建涵盖各专业、各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健立建全以教师、教材、教学法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推动西部民办高等教育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道路。力求在5~10年创办一批一流的民办高校,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二、西部大开发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们要做强西部民办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这个独特优势。对于西部民办高校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国“西部大开发”口号中的“西部”涵盖范围较宽,它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新西部。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西部民办高校亟需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西部民办高等教育,促进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对西部大开发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计4000多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青藏铁路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华东四省一市商业供气;西电东送新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2800多万千瓦,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库43座,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两河下游胡杨林开始复活;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累计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机场30个,其中,竣工15个,在建15个。西部地区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棉花、糖料、水果、肉类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优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和新兴的产业亟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这是西部民办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西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社会资源。毋庸置疑,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就业市场。我国西部地区的公办高校,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其战略目标主要定位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上。然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所需人才的特殊性,当前更需要的是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西部大开发大幅提高人才需求量,扩大就业范围,必然能够吸纳大量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推动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带来了一批新兴行业,如农林、畜牧、治沙、采掘、医药、电子、信息、航天、环保、新能源、生物工程、生态食品等,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旱作农业转化,各行各业的生产已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由对初、中级人才的需求到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和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力资源需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西部民办高校来满足。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由于其自身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落后,必须通过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就义不容辞的落到西部民办高校的肩上。排除各种干扰,致力于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崛起的重要保证。

3.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民办高校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全国2007年统计的295所民办高校中,西部12个省份有46所,2008年,民办大学100强排名中,西部有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13所民办高校榜上有名,还仅仅集中在西安、成都和重庆三个大城市。2002年,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西部各省份都相继制订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各省市教育部门相继成立了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在土地审批、发展规划、基建、招生、毕业生就业、贫困生资助、用工等政策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倾斜,这为西部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毫无疑问,西部民办高校做大、做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办高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的智力支持,西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西部建设中也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因此,西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参与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

三、西部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西部地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点到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西部民办高校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为西部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成绩是可喜的。但是,要确保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做强一批西部民办高校,必须正视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路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任务的艰巨性和长远性,充分认识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纲要》颁布为契机,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发展。

1.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战略目标。有些西部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清,应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准备不足。战略目标是对未来发展的提前设计,战略目标不清楚,必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盲目状态,有些西部民办高校,过于贪大,既不顾未来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也不管专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眼下什么是热门,就办什么专业,注重短期行为。也有些民办高校将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最低层次,认为民办高校就是三流本科,不必追求教育质量的高水平。这些错误的理念和想法都严重影响了西部民办高校战略目标的正确定位。没有高水准的目标定位,就不能对未来社会有效需求和自身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次启动,对西部民办高校专业发展、办学层次提升的影响力认识不足;对于2009年以后,教育人口发展趋势对西部民办高校的影响考虑不周,一些西部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得过且过的想法,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亟待转变的陈旧观念。

2.办学方式必须改革。西部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必须彻底转变,一定要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控制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路径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逻辑顺序。在现阶段,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在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上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如何把战略目标中量的扩张转化为质的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思路就不清楚了。地处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民办高校由于受自身财力制约,对于教学质量工程和科研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基本建设较为薄弱,实践设施设备相对陈旧,实习实训条件简陋,整体办学条件不够完备,严重制约着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运用国外著名私立大学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经验,走出一条特色化办学之路。

3.用人制度必须改革。要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西部民办高校应具备应有的战略资源。在公共政策资源、财政资助、人才资源等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方面准备不足,参与度不够。特别是在人才资源的战略储备上,严重不足,造成师资力量薄弱,西部民办高校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均很难满足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用人制度必须改革,迫在眉睫。即使是本科院校,开课的专业教师也十分缺乏。明显表现为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能课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的现象。况且西部民办高校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导致不能按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要求组织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4.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在西部民办高校中,有些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有的却门庭冷落,原因无非是专业不对口,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要求。必须花大力气切实解决适应性差的问题,对西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突出西部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西部民办高校与西部地区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人才信息渠道不畅通,企业介入学校参与西部民办高校定向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办学形式单一,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民办高校内部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西部民办高校的专业人才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提高。

5.办学经费渠道亟待拓展。从西部民办高校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制约西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要变单一渠道筹资为多渠道筹资。高等教育既具有私有产品性质,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西方國家私立高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政府给予一定财力资助和政策支持,国家实施了对民办高校的有限管理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经费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各级政府需改变作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应当实行一些政策倾斜,财政给予经费扶持。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理论及国家公共管理理论决定的。由当前西部民办高校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同西方国家支持私立高校相比,尚有差距。地方政府对西部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财政经费的投入,校舍和教学设备、教职工住房等问题均由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解决,没有落实多元受益主体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对民办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经费资助等政策待遇等方面也不能和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性政策。在世人看来,民办高校属于“三等公民”,处处低人一等,没有和公办院校取得同等的法律地位,这都可能影响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做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措施

为西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要把这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我们必须积极推进西部民办高校改革创新,保证西部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国第一线服务,按照西部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机制的灵活性的原则,不断拓展西部民办高校人才市场机制,为西部跨跃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1.政府为西部民办高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度环境是西部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也是政府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所在。各级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尽快制订和采取有利于西部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了七年的时间,由于西部个别的地方政府,包括政府一些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理解不太一致,造成了地区性的政策差异。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现象。包括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科研课题立项等等一系列的方面,民办高校没有获得应有公平待遇。西部各省份教育相关部门应当检查调整、补充《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中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路径指明发展的方向。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西部民办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途径就是引导西部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品牌化战略,按照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高西部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针对性。例如,西安培华学院成立各专业的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实行校企联办,产教结合,工商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训基地,并且在师资、仪器设备上提供支持;而学院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分忧解难,通过实践,西安培华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很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西部民办高校,充分盘活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西部民办高校尝试在大中型现代企业中参与生产,作为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的针对性,实施西部民办高校品牌化战略,让西部民办高校更多地培养西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西部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增强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动力。未来十年,西部民办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人口的下降,其次是和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第三是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西部民办高校应该将压力转换成动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西部民办高校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修炼内功,提高质量,增强西部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和交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考核等方面,面向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承担企业亟需的科研项目,培养符合西部社会经济要求的人才。西部民办高校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措施构成了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内涵发展也有待于教职工的努力,西部民办高校必须在国家现有的政策范围以内,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激励或奖惩措施,调动校内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各方面工作产生明显的发展性、进步性的变化,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西部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西部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迫,也是民办高校增强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深化改革,创办中国一流民办高校。西部民办高校要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个机遇期,积极发展自己,深化改革,争创一流。历史告诉大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向公司个人倾斜,必然推动文教事业的长足发展。经过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正在强劲复苏,西部经济回升的一系列指标都远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西部区域经济水平以两位数的速度提升,西部民办高校的周边人文及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校园环境及师生的生活质量会跨上一个新台阶,教学设施及科研条件显著优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深化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更多的博士、硕士到教师队伍里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后劲;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东部地区和国外企业的介入,给西部民办高校带来更多的合作对象及科研项目、新型专业技术,据此,可以开拓更多新型专业、新兴学科,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开拓科研活动新领域,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源地的范围,扩充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在此基础上,西部民办高校可以扬长避短、凝聚特色,更加准确选取自身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造就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和名牌公办高校相媲美。西方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得到。最近,西安地区有的民办高校已在上述几个方面行动起来,顶着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知难而上,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有的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敢于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大胆推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行理事会、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合理地规范了理事会或董事会、校党委、校长的合理分工及其职责权限,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以领导体制改革带动教学科研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后勤服务的改革,决心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坚定不移的向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大学努力奋斗,这将成为西部民办高校再次腾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又一个新起点。

总之,西部民办高校正进入一个战略发展的转型时期。西部民办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决策,从西部地区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落实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標,走出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应用型本科的内在要求,制订战略规划,明确战略路径,为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是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2]李文鹏.私立学校办学的目的何在[J].教育与经济,2002,(3).

[3]曹淑江,朱成昆.关于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产权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7).

[4]刘培鸿,胡卫.开拓民办教育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潘懋元,胡赤弟.民办学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1).

[6]张宝敏.天津建立民办教育办学风险储备金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2-10-28.

作者:姜波

高校教育改革下人才市场论文 篇3:

构建高校新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策略分析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解析了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翁兴旺(1965- ),男,湖南岳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移动通信;张潜(1983- ),女,湖南岳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邮电管理、营销。(湖南长沙410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包的管理与开发”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6BZC004)

教学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即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资源,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广义的教学管理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本文将从狭义的教学管理角度来分析建立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一、当前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质与量的不平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落后

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改革与更新是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首要问题,并视之为改革的先导。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是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所积累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扭转改变。而且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新思想、新观念的确立,必须要经过长期对实践的观察与思考之后才能稳固下来。更何况教育教学改革仍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仍在不断地涌现,人们必须在头脑中不断地调整、转变、适应,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所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继续改革与更新,依然处在当前和今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位置。①

目前我国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削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对科学的前沿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而且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问题,结果既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以上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是由我国高校传统教学观念思想引起的。实际上,只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解决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才会减少。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前提。

(二)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此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岗位不够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相应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未能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到位,也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内外教育研究信息沟通机制,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研究氛围,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研究,对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没有重视教学管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只是在有教学检查或教学质量评估的时候,才大抓教学管理,但随着检查或评估的结束,管理力度也大打折扣,很少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进步。②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不重视。管理干部的素质结构和水平、教育观念等,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轻质重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各个普通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以投入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建设,如大搞教室、实验室、行政办公用房的建设,而且积极增添体育设施、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力求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标准。③但是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快速增加,而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设则略显缓慢。

高校在处理教学管理方面的教与学关系上,对“教”的主导作用十分强调,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经常组织高校教师去其他兄弟院校考察、学习,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加大对教材的改革力度,改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却考虑得不是很充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学校忽略了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很多学生上课迟到、无故缺课、考试作弊,缺乏学习热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缺乏远大志向和学习动力,不能约束自己、管理自己。④但学校往往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觉得这些属于学生自身的问题,不归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但这些其实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管理缺乏创新

教学管理一直遵循着多年来的老套路,维持性色彩浓厚,缺乏因时因势进行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计划缺乏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教材的重复编写、粗制滥造的情况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⑤二是教学管理陈旧,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虽然这些能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有好处,但它却是以牺牲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活力为代价,使教学管理丧失了其个性与创造力。三是管理制度陈旧,管理者常会要求事事服从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对象服从管理者。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工作量统计制度等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如教学检查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学生是否听课,忽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的程度、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教师的工作只注重量而忽视质;考试内容大多为教师所讲过的且偏重于记忆的知识,创造发挥性的题较少。四是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不善于采用精讲多练的启发式教学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当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发生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和新情况时,教学管理适应性就会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

(五)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高校教学管理思想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持续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评估体系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评价缺少规范,诸如教学评价由谁来操作,在什么时候进行,如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的结果是否公开等问题,在许多高校中并无定法,导致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且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少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使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构建新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大高校都要建构适合本校特色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管理思想观念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是服务的过程,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对于高校来说,直接的顾客是学生及其家长,间接的顾客是社会或用人单位。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即管理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人才质量标准也不一样。因此,高等学校要努力加强自觉经营、自负责任、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使其能够积极地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导向,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只有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采用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才能改变目前有些高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生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使学校和市场紧密结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富有弹性”,并将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列入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要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与社会形成了一种供需关系。学校要做好招生宣传,保证有理想的生源;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同时,学校还要经常调查研究,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动向,努力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二)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公众对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政府及公众在管理主义影响下,要求高校向企业学习管理技巧,提高效率。于是,处于危机中的英美等国的大学纷纷引进企业界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应对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在美国,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1995年的调查估计,美国所有高校中有65%采纳TQM。⑥在国内,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界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是付诸实践的例子极少。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功能、结构复杂的系统,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运行理系统、教学反馈系统、教学监控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教学决策系统是整个体系的中枢,教学运行系统是体系的基础,教学反馈系统是体系运行的动力,教学监控系统则是体系良性运作的保障。这四个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闭环系统。其框图所示(见下图):

1.教学决策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强化与之息息相关的领导与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强化教务处在系统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教学工作指挥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协调作用。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学校应赋予教务处相应的权力和地位。凡涉及教师利益的各种决策,校领导均应充分听取和尊重教务处的意见,并支持教务处行使对教学工作的指挥调度权,对教学物资和经费的分配调节权。教务处应充分履行教学管理职能,一手抓教,一手抓学,把培植良好的教风、学风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强化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院系处于教学管理的第一线,直接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院系教学工作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调动院、系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再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对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质量教育,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教学运行系统。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运行系统,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有效运行的基本程序与手段,也同样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以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的任务是按照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最优方法,将各教学单位和管理机构科学地组织起来,并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得到有机协调。在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员性原则。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院系是基础,教师是保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做到每位人员的质量意识强,教学与管理水平高,工作自覺自律、尽职尽责,才会有高的工作质量。第二,全面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新生入学的质量和素质、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的完备性、教材的先进性以及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科研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就是学校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对学生的入学、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全面性管理。第三,全程性原则。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强化过程控制,将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招生、教学计划制订、计划实施、教学运行、辅助教学和考试等全过程的诸环节和各个阶段。第四,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与设备、教材以及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⑦

3.教学反馈系统。教学反馈系统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估体系来表现的。所谓教学评估就是对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输出结果做出观察测评并与期望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诊断出教学工作的优劣及偏差大小。教学评估是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运行的效率和效果。构建新型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管理有着必要的联系。教学评估系统包括专家评估分系统、学生评估分系统、教师自评分系统、院系自评系统和用人单位评估系统等。专家评估分系统主要通过对院系教学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调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学生评估分系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时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自评分系统是以教师为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估。它使教师通过内心的体验,评价内在的价值,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点,调整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高效率地开展通向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院系自评系统主要通过院系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检查本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并改进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和评价,以便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整体性的教学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系统主要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教学质量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只要有教学就会有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应贯穿始终。

教学质量监控的五大主要要素为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设施、设备、教材、图书资料)、方法(教学与学习方法、测量课程、考试、考核)、教学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教学管理(机构、制度、手段)。针对这些要素,我们应按照“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的理念和“紧抓两头,严控中间”的思路,重点加强教学输入过程监控、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和教学输出过程监控三部分。在加强全程监控的基础上,我们应对教学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为监控面进行重点监控。这几个重点监控面是生源质量、师资质量、课程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以及教学计划工作、院系教学工作、专业教学工作、考试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教材建设工作。针对这些重点监控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全过程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全方位与主要素监控相结合;多渠道与主渠道监控相结合;多形式与主形式监控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⑧

三、结束语

要实现高等教育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型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国成为一个教育体制和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更高、办学效益更好的高等教育强国。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运用者灵活且长期坚持。

[注释]

①蔡中宏,王永斌.高等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策略[J].蘭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122.

②张利庆,李文裴.浅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高教探索,2003(1):25-27.

④王海燕.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2.

⑤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53.

⑥向欣.提高教学质量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5(5):19.

⑦井明伦,高勇.论高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综合性教学质量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3(2):10.

⑧陈文贵,曹娟.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基本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7-18.

作者:翁兴旺 张 潜

上一篇: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职业中学教师城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