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下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医学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对具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等做出改变,从而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国防教育下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国防教育下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从目标定位看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缺憾

[摘要]高校学生军训工作是国防教育而不是军事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所以,它具有素质教育特征。目前普通高校军事课内容虽然丰富了许多,但大多数还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国防教育的目标,也与素质教育的特点不相符。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意义和国防文化等内容的缺失。

[关键词]目标定位 高校军训 军事理论课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由课程目标所决定,而课程目标又是由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军事教育的目标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课程内容也随之变化。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过去相比,丰富了许多,但是,与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军事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来看还不相吻合,结构不够完整,有一些必要的内容尚需补充。

一、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培养目标由“准军人”向“新人”转变

建国初期,学校国防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抗美援朝为中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为保家卫国培养后备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国防教育虽然延续进行,但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加之整个国家在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偏差,使得高校在国防教育内容和目的上狭隘化,过分强调树立“打仗”的思想,与备战教育等同起来。“文革”结束后,随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申和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逐步转变。

1986年8月22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商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对高等学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性、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从而造就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好基础。”

这段话为高校军训工作定了性质。虽然其中为军队建设准备人才仍是目的之一,但更强调了它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指明了学生军训的根本目的。

二、军训培养学生的国防素质

既然军训的目标已转变为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那么,高校学生军训就是属于国防教育,而不是军事教育。现代国防的概念已大大地扩充了,它涉及到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防的概念包含军事,而军事的概念不能包含国防。大学生接受军训,将来不一定从军,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防素质。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就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目标。那么,素质教育,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定位。因为,大学生在军训中所习得的东西,相对大学专业而言是基本素质。即使相对国防建设而言,也都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获得的是基本素养。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思想开始引入大学校园,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的提高文化素质到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大学的国防教育是与大学素质教育相呼应的。显然,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培养是诸多素质养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防素质教育应受两个规律的制约,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国防素质的基本内容。首先,素质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和传统教育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的,它不是一种教育手段或模式,它的实质是转变以知识技能体系为基本内容、以智能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将教育与训练区分开来。当然,它离不开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但它更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的整体发展,它在追求智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及品性的养成。高校军训,重点不在于学生通过训练后,队列走得如何整齐、内务搞得如何干净,不在于学生某些单项军事素质的提高,而在于他们的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作风习惯、国防基本观念和知识等全面提高后,促使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蜕变,为他们将来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其次,国防教育有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国防素质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有些内容必须有,不如此,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这个完整的结构不仅是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根据2006年12月颁布实施的《全国国防教育大纲》细则,国防教育的内容分为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和任务、以及国防技能等。实际上,还有一些内容不是以条目的形式列出的。在第二章《国防教育内容》中,第一句话就是“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显然,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第八条中,《大纲》提到可以结合形势任务,结合重大事件,结合历史人文等开展国防教育。在第四章第二节《高等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

以上这些,都给我们构思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和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只有完整地把握这些内容,才能正确地构筑国防教育的知识体系,有效发挥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应具备的特点

高校军训的性质是国防教育,是国防素质教育,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正是基于此,1985年1月4日,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了《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把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军训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使高校军训由重技能、体能训练转变为全面的国防素质教育。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成是军事专业课,它承担的是国防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这个课程应具备哪些特点,才能较好地实现国防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呢?笔者认为,高校军事理论课至少应该具备下面三个特点:

1.综合性

国防教育综合性很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作为一门课程来说,没有哪门大学课程有它涉及的面这样广泛。它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军事思想,又有涉及高新技术的武器装备知识,既有涉及道德情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又有实际操作的军事作业技能,既有国防历史的演变,也有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和瞬息万变的地区冲突事件,还有关于国防法规,军旅文化等,可谓横跨文理,纵揽古今,法制与情操并举,知识与技能共呈。

综合性强是国防教育最显著的特点,面对这个特点,既不要在施教时不敢展开,怕显得不专精,也要注意抓重点。比如,目前出版的各种高校军事课教材,找不到一本把爱国主义作为专项内容来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国防教育贯穿始终的灵魂,如果没有一章来重点讲述,那么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是军事课程的重大缺失。出现这个课程“盲点”,恐怕与过去高校军事教育的惯性思维有关系,也可能是对素质教育的特点认识不清造成的。上文论述了高校军事教育属于国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等于“第二课堂”,也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国防素质培养不仅包含全面的知识技能学习,也应该包含思想道德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军事理论课不能作壁上观,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性。

2.基础性

军事课涉及的国防教育内容很多,所以,应该采取素质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手段,内容涉及与国防相关的每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对国防有一个基本认识,基本了解,以达到形成比较完整的思维意识。因此,每一个方面都必须抓重点,讲最基本的东西。好比一棵树,每一条枝干都展现出来,树叶可以省去,但枝干不能遗漏。有两种现象值得改进:一是教师自己熟悉的细讲,不熟悉的略讲;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细讲,不相关的不讲。二是很多教材缺少目的意义教育,对国防教育本身的阐述不够甚至空缺,这又是一个缺憾。为什么要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在国内外是什么状况?历史由来怎样?与国防建设关系有什么等。这些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老师授课和教材编写都忽略这一节,那么,就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军训动机。

3.刚柔统一

国防教育的刚性是指它始终贯穿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个方向性是单一的、不可动摇的。除此之外,国防教育又有素质教育的诸多“柔性”的特点。素质教育相对传统教育而言,更加注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供他们学习上的更多选择性。国防教育在施教方法上应该与素质教育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教育过程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启发教育为主;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考核以综合评分、意向评分为主。教学方式的“柔性”容易理解,其实,在教学内容上,也能体现“柔”。

素质教育以大知识观的眼光看待人的培养和发展,国防素质教育也应该以大眼光来看国防,可惜,目前高校军事课教材内容就很局促生硬,没有体现这种眼光。比如,许多教材漏缺国防文化、军事文化的内容。国防文化、军事文化何其丰富多彩,震古铄今,作为一门国防教育课程只字不提,不能不是遗憾。文化即人化,国防说到底是人的国防,见防不见人等于没有国防。以文化的视角看国防,不是诗词歌赋所能代替的,它体现的是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情感和思维习惯。可以说,脱离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国防,看到的只是半张“脸”。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朱世杰,廖文科.学校国防教育史.军事谊文出版社.

[3]李先德.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4]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 晨

高校国防教育下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国防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医学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对具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等做出改变,从而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来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要加强,而且更要注入新的内容,国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国防教育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本课题主要探索国防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为当前的医学生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国防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为了使我国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教育部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明确要求。从相关的教育改革文件来看,对医学生教育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文件明确指出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必须要加强文、理、医的渗透,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医术和医德培养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会有显著的提升。可见,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实践中,要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当前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医学教育改革和医患冲突日益紧张等社会现实问题,使国防教育显得更加尤为重要,而国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有效补充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国防意识、激发大学生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开展国防教育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阶段医学高校教育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来看,在高校医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之所以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医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医学发展的认知越来越全面,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对这种医学模式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人心。从此模式进行医学分析,不难看出,医学服务的目的是在治愈疾病的基础上提升生命的质量,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所以医学具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性质。基于学科的渗透性,在具体的医学教学中,不仅要有客观、理性的工具价值,更要有人文精神价值,所以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第二是医患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医患关系逐渐改变为一种具有平等性的主客体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医学实践关注的不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医疗活动背后具有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的社会因素。就目前的医疗评价来看,不仅会强调技术方面的内容,还会有人文方面的内容。简言之,医患关系的改变需要医疗服务人员更多的关注人文精神层面,所以需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是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实践来看,其强调的是综合性、学术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不仅会培养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会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从现代医学的具体教育来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强调人文科学的融入,因为其对人才独立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养成作用。简言之,在当今教学模式大转变下,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医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四是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越来越全面的人才考核指标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就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而言,在人才考核时,不仅会重视其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其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特别是团队精神、坚决的执行力、果敢坚毅品格及服务精神等也会进行系统评价,其中渗透了国防教育功能的体现,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人才评价的过程中,国防教育也就成为了评价的重要内容,所以需要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融入国防教育。

二、国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性分析

要在医学生培养实践中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同时渗透国防教育,首先要理解和认知国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所谓的国防教育具体指的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从全国来看,尤其是大、中、小学校,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军训、专题讲座、课堂知识传授、参观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全民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升,让全民形成并增强国防观念,我国的国防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威胁,要想捍卫我国的国家权益,必须要实现全民参与,即每一个人都要有国防意识。

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其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以及思想状态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要摆在人文素质教育的首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2)道德素质。医学生道德素质对自身的医德形成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医学生的医德教育。3)维权意识。在现实中,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处理医患关系的主要准则,在教育实践中,要灌输法律意识,医学生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4)团队合作。尤其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离不开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和人际吸引力,所以强调其团队合作培养意义显著。5)心理素质。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通的,国防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进一步彰显其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途径拓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方式。

三、国防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分析

现阶段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国防教育,需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注入国防教育的内容,尤其需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相应的内容,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的突出。

(一)强化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育结果,所以在国防教育的教学中,要强调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强化:1)教学目标的明确。2019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达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是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等。可见,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养成,重在提升其道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等,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明确,始终围绕《教学大纲》,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开展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育方向偏离,使学生学习抓不到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无法实施,所以要落实国防教育,在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2)教学内容明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并联系当时国防教育的热点问题,重难点突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明确对于具体的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价值,因为明确的内容是落实国防教育的基础,在内容不明确的情况下,国防教育的落实会失去依靠的基础,这样一来,国防教育的内容会出现分散化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最终的教学结果而言不利。3)教学课堂中的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需要通过课堂师生互动进行分析与检测。在互动的基础上,老师会对学生的国防理念正确性、国防意识的强弱性等有更真实的了解,以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完善,基于学生的真实理解与反馈,老师做出教学调整,最终的教学实效才会更加显著。

(二)在人文教育实践环境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

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要落实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进行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塑造,然后将国防内容在环境中渗透。从现阶段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校园教育实践中会有众多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平台,比如校园广播、文化宣传专栏、学校的微博、大学生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均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比较显著。在这些区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积极设置,使其成为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在耳濡目染间具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的大平台、大环境中,再合理的设置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国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自然也会受到国防教育内容的熏陶,久而久之,国防教育理念会深入人心,国防教育的具体效果会显著提升。总之,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环境中融入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这对推动国防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

(三)社会实践的锤炼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更正确的价值取向,锤炼自己的品质,有与自己才能相匹配的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锤炼。比如:阶段性军营训练、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和培训等,在社会实践的锤炼中,一方面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国防思想的深入,这样,通过实践锤炼,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显著提升,其国防理念以及国防意识等也会更加突出。总的来讲,社会锤炼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和国防意识加强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国防意识的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爱国意识、责任担当、人文主义情怀等均是医学生所需的人文素质,也是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国防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必须要强调国防教育理念的渗透,这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大环境的医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培养的医学生是未来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其自身的素质影响着行业发展,所以基于当前人才评价的具体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成长起来的医学生才会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尚艳青,谢纳泽.“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多维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9(7).

[2]林文诗,阮积晨,陈先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考及探索[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6).

[3]刘秀峰,王晓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J].文教资料,2018(17).

[4]杨熠.医科院校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和探索——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J].新校园:阅读,2018(9).

[5]易雪媛,刘萍,张沁兰.全民阅读视野下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读书与思维》课程理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7):665-668.

[6]冯娇,冯雯妍.关于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思考[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8(4).

[7]梁春蕾,斯洪桥,王燕,等.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0):1070-1075.

[8]周心宇,孟漱石,汪莎,等.临床医师对医學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认知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8):1081-1085.

(海南医学院 571199)

作者:王明兴 邝家旺

高校国防教育下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观念与模式探讨

摘 要: 国防教育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基本工作。如何将国防教育融于素质教育框架之下,将国防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功能,又满足国家国防稳固的根本任务,是一个值得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探讨在21世纪新形势发展视角下,如何建构适合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拓展高校国防教育内涵、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国防教育 观念与模式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现代国家进行国防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架构现代国家国防体系的一块重要基石,历来受到每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长期奉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曾长期进行全民国防训练和动员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及冷战的结束,我国逐渐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和国防观。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改革国防教育模式成为普通高校进行高素质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

一、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背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对抗由显性转为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与金融对抗、外交争斗、科技与军事竞争等形式,直接军事竞赛已不再激烈。在此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思想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一般不被提及,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很多高校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无法深入。兼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聚焦点是就业、娱乐等话题,大学生对国防形势了解不多,对传统树模范、说教式的国防教育形式不太认同,对传统国防教育的内容有疑义。“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当、必要、形式新颖的国防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所以,加强与改革国防教育、探讨国防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步骤和目的,每个步骤都需要高校国防教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环节的精心设置和反复实践。自21世纪以来,我国国防教育已经得到飞速发展,部分高校以军训工作为主,辅之以军事理论学习,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逐渐扩大,过程逐渐正规,但由于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防教育定位模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依托等情况,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能在“完成军训和理论教学”就算是完成所有国防教育工作这个低层次中循环,国防教育的有效性无法体现、影响力不够宽广。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人无法更多更深入地研究和构建自己学校的国防教育模式。并且具体到每个高校,又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明晰、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制约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度开展。

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探讨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新模式就需要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研究与实践。而国防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可以从上至下、用政策和理論引导实践的工作。如果学者能探讨出一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体的应用模式,是可以用来规范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的,也能很好地给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借鉴。

二、新形势下的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直以来,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础素质教育范畴,无论是军训还是军事理论课,基本上是在新生阶段完成,被看成是入学教育的延伸。从历年来的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收录的论文看,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课程,这一观点已被大部分高校接受。这些高校的国防教育无论从机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上看,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但从组织机构上看,许多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核心中的两部分:军训工作归口于学工部门或者保卫处,军事理论课归口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也就是说,不少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简单默认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理论类课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高校的做法和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和机构设置确实有一定的依据。毕竟普通高校与军事类院校有巨大区别,功能和教育目标均不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延伸我们的观点看法,即今天还是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当做普通的素质教育看待是不全面的。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定位上,我们要有“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

首先,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确实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吃苦精神和协作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所以,高等学校的军事课是一门普及化的素质教育课。

其次,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大众化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在国防教育中,从来不是只强调德育和精神教育,忽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从某些方面看,要认识到国防教育其实非常复杂,仅从学科看,就不能简单地把国防教育单独归类到教育学或者军事学中。从国防教育的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功能可以发现,国防教育是横跨了教育学和军事学两大理论基础的,单方面归类看待肯定是错误的。

再次,从近几年我国军队征兵情况看,部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高校学生入伍期望值越来越高。近几年来的征兵重点开始从地方转向普通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全国征兵时间从2013年起也由冬季征兵改为夏季征兵,以适应高校学生的时间规划和入伍需求。2009年以后,军队大量招收大学生入伍,比例将超过20%,军队中的基层骨干力量将来自地方院校。高校通过国防教育教学,能为学生打牢一定的军事理论和技能基础,为国家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服务。因此,国防教育又必须具有专业化军事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的性质。所以,高校国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素质教育和军事知识普及教育,它必须带有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深入深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目标和功能,将高校国防教育与国家国防层面有机融合,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跨度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立体化多维式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三、新形势下的综合国防教育基准和模式

在立体国防教育观和课程观视域下,遵循指向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必须确立综合化的国防教育目标基准和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掌握军事知识技能”的三大功能目标。其次要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国防教育建设目标基准,这些目标基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六要素”:课程、管理、师资、条件、运行和效果。也就是说,应按照“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管理规范、师资队伍精干、条件保障全面、运行机制健全、实施效果明显”的标准努力。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中,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防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国防教育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防教育的标准比较混乱,同时师资和条件保障也有所不足。我们应认识到国防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大学生入伍其实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新兵入伍后的适应与发展情况与一般毕业生毕业后的用人评价是挂钩的。当然,这种挂钩不像普通毕业生可以进行毕业跟踪调查,它需要从国家层面理顺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关系,但高校必须有这种理念,即本学校入伍的学生体现了本校的育人水平,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国防负责的态度,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深度国防教育;第二,国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又与学生的各个专业知识教育挂钩。国防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拼搏精神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力仍旧具有先天的优势,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他课程和教育难以具备的。在我国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军队、军人的特殊影响力,年轻人对军人精神和行为的模仿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可以扩大扩散这种影响力,以此规范大学生行为、矫正部分学生的观念,体现国防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有大量交叉互补、国防科技和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可沟通的地方,军事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信息能很好地激励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甚至影响一些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方向,升华学生的理想志向。錢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大门类,11大门类中就包含“军事科学”,与其他10大类纵横相连,而“军事科学”又能上升成“军事哲学”。进行国防教育、学习军事知识,对很多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展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益处。

在这些教育观、课程观和目标的引领下,按照可实现的标准要求,可以确立完善、科学的国防教育整体模式。根据全国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可供借鉴的国防教育模式可以这样制定: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体,以国防类选修课和定期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补充,以学生国防社团教育活动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构建“2+2+2”的立体综合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和模式,已基本涵盖我国当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所有部门和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不能单独割裂,应该融合融会,形成高校国防教育的特色与优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军事技能的训练教学;在军事技能训练的工作中,融合军事理论的理解;以国防类选修课程来补充和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满足一些求精求专的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国防社团为平台,满足一些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需求;以精品课程资源库和国防教育网络平台为拓展,满足学生不定时、不定点的国防知识学习要求。在类似国防教育模式体系下,既能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体系的丰富,又能满足部分学生更高更专的国防知识的学习要求。多维立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建设,对学生品格和知识的积累、对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对部队高素质兵员的要求、对国家整体国防建设的稳固,都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校国防教育改革必须走在全民国防教育的前列,健全完善自身国防教育体制机制,“以生为本、以师为托”,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好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韩生民.外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7).

[4]陆华.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国防教育思想的历史探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胡金波,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唐高峰

上一篇:协同管理理念下建筑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视域下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