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2024-05-0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精选6篇)

篇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发布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6);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

篇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较强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通过各种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将海量的信息即时传播给用户的新型网络媒介。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德育环境,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通过新媒体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受到影响。

一、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是指,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产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环境[1]。

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德育环境,高校要对新媒体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机遇,同时要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应对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的现状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内涵等理论知识的宣传[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文化的兴趣更加强烈,同时,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整合了传统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抒发自我的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展至课堂以外,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

2、高效的传播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与以往的道德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教育者可以通过实时上传,即时分享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传授内容来自书本,来自案例的.界限,以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语言进行展开,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在表现形式上更生动具体,增强了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开放性、传播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维度,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

1、丰富的媒体信息,冲击了德育环境

众所周知,高校的德育工作注重道德内涵的传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道德意识2。而新媒体无门槛的特点,使得其使用者和所传播的内容不需要经过筛选和过滤,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中掺杂着大量暴力、色情、庸俗的信息,这些良莠混杂的信息内容,冲击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2、价值观多元,道德意识薄弱

与其他互联网媒介相似,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模糊以及媒体言论的开放性。在新媒体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媒体中不乏鼓吹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庸俗的言论,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稍有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新媒体中多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冲击了高校当前的主流德育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就要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德育工作的融合,在开展德育工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确保德育工作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增强所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打造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二)提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实现新媒体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优化高校的德育环境,最基础的工作在于切实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体语言的接收、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对这些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力争能占据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平台中的主动地位,有指向性地引导、影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及其他状况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重点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中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思维方式。只有实现师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环境得以优化。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篇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新媒体指的就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工具来进行传播信息报道形态当今社会已经逐步的迈向了新媒体社会,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 尤其是学生, 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随着使用新媒体的频率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 还影响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在传统思政教学中, 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原因, 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政教学缺乏参与兴趣, 降低了教学效果。所以,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高校如何能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应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避免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高校来说一个新的研究难题。

2. 新媒体的特征

2.1 新媒体的内涵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被广泛定义为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基础, 以数字化时代为依托的数字化服务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的信息传播基础上, 使传播的技术更加先进, 传播更加广泛、迅速。

2.2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推动, 其在中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 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传统的媒体技术虽然也可以发信息, 但有时间的固定要求, 不能随时随地对新闻消息进行浏览, 这样只能单一的进行信息传输。然而, 在新媒体中, 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交互性的传播工具与通讯工具, 观众不仅是观看新闻, 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新媒体为信息传播以及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 开放性与隐蔽性。我国传统的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会受到速度时间的限制, 而新的媒体则彻底实现了“无时间无距离”, 使人们在浏览新闻信息时能够更加方便轻松, 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互联网的快捷服务。最后, 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与个性化的特点, 及时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而个性化则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3. 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

3.1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手段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都是以班会或者是讨论会的形式实现的, 在班会上, 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种方式比较单一, 而且容易使同学们闭塞心目中最真实的想法, 有些想法碍于对老师的威严很难讲出来, 所以, 老师无法听到学生内心中最真实的声音。与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相比较, 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老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聊天工具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种交流没有障碍, 而且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说一些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想法, 这样方便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促进。

3.2 通过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平等性

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好的平台, 老师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工作, 新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距离的界限, 让老师与学生形成充分的平等工作。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老师可以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 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更加的处于平等的地位,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热情的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3.3 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利用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灵活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只是对学生某一个阶段的思想进行了解, 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动向, 老师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动向, 学生们的思想上一旦出现偏差, 老师就可以及时的采取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避免一些误会事件和冲突事件的发生, 通过新媒体设备就可以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使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4. 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缺点

4.1 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变弱

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课堂和老师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 某些老师的崇高地位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也逐渐消失, 学生们失去对以往老师的崇高敬爱, 那么, 就会造成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学生们会变得更加有个性, 有的学生甚至不理会老师的教导, 执意坚持自己的行为, 这样一定会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 所以, 教师应该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严形象, 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

4.2 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思想偏差

新媒体总是充斥着巨大的惊奇事物, 它不但方便快捷, 而且还为学生么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空间, 它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但是我们都知道, 网络上充满的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有优势就会存在劣势, 网络世界是不受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制约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 有些学生就会更加的放纵自己, 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某些学生通过网络社交的影响, 十分不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群体的交流, 这就会造成学生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而且缺乏沟通能力。

在上文中提到, 新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因此深深吸引了当代大学生, 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然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与广泛性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同时,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以及思维方式等。首先, 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与信息不再凭借从前单一的课本, 而实现了获取知识信息的多元化、快捷化, 实现了由单一的、静态的接收方式转变为多元化、动态化的接收方式。但同时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特点, 使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层次不齐, 尤其是一些经过技术手段无法排除的垃圾信息, 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从而在大学生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性。另一方面, 虽然互联网的出现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条新的渠道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不仅如此, 新媒体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不再枯燥和单一, 也同样使教师感到教学更加有新鲜感。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较强, 新媒体的出现很容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问题与困扰。

5. 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建议

5.1 建立丰富的教育平台

首先, 学校的老师应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丰富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建立学校的专门网站, 通过网站来发布有关事件的新闻和报道。并且利用网络中的交流软件, 设立一个专属的思政教育交流平台, 让学生们在上面可以畅所欲言, 增加学生与老师沟通的频率, 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

其次, 思政工作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时代的观念, 让学生们了解网络的传播信息很快, 也会带给我们很多便利, 但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垃圾是一定要屏蔽的, 从思想上让学生们成长起来。建立学校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思想依据。

5.2 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素质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会面对巨大的信息量,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他们很难分辨真假, 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 通过一些培训或者是宣讲会, 为同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网络法律的知识, 教授学生们如何分辨网络上的真伪信息, 同时, 也要教会学生们辨别真伪的网络使用技巧, 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的课程,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网络上的新鲜知识和元素,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定时的为学生们进行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 让学生们有亲身体会, 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 让学生们懂得筛选一些信息, 同时辨别信息是否有价值, 在教授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的抓住这些机遇, 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 同时, 也要看清新媒体技术带给学生和老师的挑战, 面对一些不利的因素,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放呜.论国际化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02 (05) .

[2]赵晓蕾.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走进学生[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3) .

[3]步宝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拓展训练研究现状概述[J].科技信息, 2010 (22) .

[4]黎福羽.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09 (08) .

篇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手段;现状;具体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以及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补充和推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力军,仅仅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现阶段的我国各大院校来看,我们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各大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教育的不足终将会阻碍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社会整体道德的缺失,这将对我国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新媒体的应用在为我们的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何使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进一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关键性的问题。

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使大量的信息资源第一时间被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有效的利用。第二,它具有极高的互动性,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播者和交换者,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信息交换与交流的过程中来。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媒体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或者是包容性,包含着不同形式的、不同来源的、不同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

2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还是学校自身的角度来讲,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就在主观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特别是事业、企业单位,他们不仅关注于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成绩,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很多的教职员工也不断的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是,仅仅从大学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在进一步提升之前,我们应当首先认识到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老套,不能够真正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并且一部分的老师仅仅侧重于说教性教学,这不仅仅不能够达到高质量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具体的手段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新媒体为思政教育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使新媒体进一步的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但是很多的学校在相关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他们往往采取的是强制抵制的方法一味地压制学生,这样做是不行的,相反,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有效的使用一系列的媒体工具,使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进一步的有效的作用。

3.2 创新大学生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

现阶段,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相关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上的改进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很难真正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导致整个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我们应当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带给大家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的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点,它能够帮助教师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相关的技术工具进行课堂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便捷,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使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育过程中来。

3.3 创新思政教学及管理体制

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而是我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不够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相关的人员能够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新媒体进一步的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奖罚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对在相关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4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找寻正确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何长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5(08):91-94.

[2]肖婷.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4-45.

[3]许舒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9):165-167.

篇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摘 要】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呈现出新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阅读推广活动缺乏连续性、缺乏正确的阅读引导、阅读推广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有创意的策划和科学的评估机制、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等不足。为了使阅读推广活动更好的开展,有更好的实用效果,以及探究阅读推广服务的新方式,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研究。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8.2;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4-014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4.068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New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PENG Chun-yan TANG Sang GUI Jing-jing

(Qinzhou University Library,Qinzhou Guangxi 535011)

【Abstract】Under the network new media promotion,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new reading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China,but there are also lack of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lack of continuity,lack of correct reading guidance,reading promotion organization is not perfect,lack of creative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the lack of perfect system guarantee etc.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to put forward from the normalization,provide the correct reading for readers to guide and improve the reading promotion organization,establish evaluation mechanism,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o improve.【Key words】New network media;University Library;Reading Promotion;Theoretical research

阅读,从小的方面讲它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大的方面讲它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知识积累、视野扩展,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需要拥有知识的精英,知识的精英是通过阅读来提升水平的[1]。好读书,读好书,即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在2014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阅读决定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它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2]。因而,阅读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开展阅读推广也随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利用其信息资源、设备设施、专业团队和社会关系等各种条件,通过精心的创意、策划,鼓励各类人群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并培养其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或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各种实践[3],以达到提高馆藏的流通量和利用率的活动。高校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三大主办者之一,是阅读推广活动最主要的核心力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及专业性、权威性使其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占有绝对优势,且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已由文献服务、信息服务转变到阅读推广,因此,高校?D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将阅读推广举办好。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着读者入馆率持续走低、图书馆借阅率难以提高等困境。面对这些现实,如何调动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地推进阅读推广、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

(一)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阅读推广活动。目前,阅读推广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比较常见的“读书节”活动。据统计,国内80%以上“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已开展阅读推广活动[4],其他各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也陆续展开。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背景下,“4.23世界读书日”备受重视,各高校图书馆都牢牢把握这个机会,根据各校的自身特点及优势来筹备阅读推广活动,设计阅读推广活动的活动时间、活动名称、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等,并及时进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阅读推广已成为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力。

(二)阅读推广活动大多固定且有一定的宣传力度。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活动时间定在每年世界读书日相关的4-6月举行,活动方案大概涉及到书展、名家讲座、图书馆资源与利用、征文、优秀读者评选、书刊推荐、摄影大赛等活动内容,活动的主要主题是“4.23世界读书日”。因而,活动时间、方案、主题、内容等较固定,缺乏一定的创意策划。另外,高校图书馆通过校报、广播、宣传单、图书馆主页、读者协会、网络群等各种渠道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及时在学校各网页显眼位置上跟进活动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现场转播,活动宣传具有一定的力度。

(三)能很好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推广。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电子阅读快速发展,各种数据信息极速更新。高校图书馆除了继续利用已有的读书节、推荐书目、书展、讲座、书评、论文甄选等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推广外,还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尝试着利用QQ、微博、微信群、朋友圈、博客、飞信、贴吧、BBS、移动阅读APP、RSS推送服务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阅读推广。与时俱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深阅读推广的影响力。同时,加大对网络阅读的利用与指导,推进信息推送式阅读服务。

(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不乏创新之处。比如,以人为书,以轻松、坦诚、开放的交流方式与借阅者进行沟通,通过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交谈,从而获得更多见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Human Library”,还有郑州大学图书馆的“读书达人秀”活动、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个性化阅读心理保健,阅读疗法”的尝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寻找最美书模”摄影大赛、河池学院图书馆的“文化周末”主题活动、广西大学行健学院的“小微信大阅读”、广西经贸职业学院的“小空间带动大馆藏―诚信书吧驿站主题活动”等等。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阅读推广活动缺乏连续性。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都集中在世界读书日宣传期间进行,活动结束后就停止了,活动时间集中,缺乏长期效应,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2]。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随意性强、主题太多、内容杂乱,没有根据大学生涯这个长远目标来规划阅读推广活动,活动与活动、主题与主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建设校园阅读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应该持久地进行[5]。

(二)缺乏正确的阅读引导。虽然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影响力不断扩大,但随着阅读载体多元化、阅读方式的转变以及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纸质阅读受到冷落,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露出水面。一是阅读功利性和实用性强;二是阅读引导没有得到重视;三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和阅读深度的浅表化。这些现象导致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成为阅读看点,阅读兴趣受到压抑,阅读实用性被忽视。一些大学生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从精读、细读的深阅读方式走向大致浏览、跳跃式的浅阅读。缺失人文阅读、纸质阅读,缺失结构性阅读和目标性阅读,更缺失“苦读”和“悦读”、“深阅读”和“深思考”[6]。

(三)阅读推广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普遍没有设立阅读推广岗位,即使有,也是负责读者协会的馆员兼任阅读推广工作,形式主义色彩浓重,不能真正做好阅读推广;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是由读者协会或读书会负责举办的,它们只负责举办活动,对活动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力调查较少,使活动流于形式,阅读推广岗位形同虚设,在组织上和管理上很难达到一定高度。另外,学校层面或图书馆层面也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和研究阅读推广岗位和工作,缺乏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及组织管理。

(四)缺乏有创意的策划和科学的评估机制。有创意的策划和科学的阅读推广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吸引读者。因此,应注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策划出即对学生人格及文化品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又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文化热点的主体活动。另外,阅读推广也应建立评估指标系统,注重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目前,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重举办活动、轻读者活动反馈的问题,有可能最后演变为重形式、轻成效的现实[7]。忽略阅读推广活动评估及其研究的后果,是无从了解活动实施的真正价值。

(五)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皆是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活动的策划主要也是基于馆员自我经验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制度化,活动内容较多,主题凌乱,随意性强,因而从整体上看效果有限。例如,没有阅读推广活动的具体目标、整体部署及统筹规划,缺乏阅读推广的岗位责任制度、分工协作制度、考核评估机制、竞争激励制度等等。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倡导、鼓励的层面,还需要强有力的阅读推广组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推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建议

(一)促使阅读推广活动常态化。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对阅读推广进行深刻的认识,包括阅读推广的内涵、阅读心理认知等等问题。其次,重视阅读推广活动,将阅读推广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划中;再次,注重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营造有利于阅读推广的人文环境。高校图书馆试图通过几次大型读书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优良阅读习惯、建设校园阅读文化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制定系统的阅读推广计划,将短期活动变为长效目标,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8]。使阅读推广活动常新常在。

(二)为读者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首先,引导读者认识到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各自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兼顾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同时,懂得何时利用何种阅读方式对自己更有帮助。其次,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能力,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读者快速从海量图书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减少资源与信息的重复率与相似度。再次,指导读者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加强阅读方法的辅导,开设阅读通识选修课,提高读者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获取信息的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也提高了,必然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喜欢阅读。

(三)健全阅读推广组织机构。设置阅读推广岗位是健全阅读推广组织机构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成立阅读推广部和读者活动部,专门负责阅读推广活动的引导及策划,协调馆内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利用,促使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如负责阅读推广工作的组织、安排、策划、执行,收取读者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汇报阅读推广工作的最新进展及工作情况,总结调查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及效果等。有了相应的机构、职位和管理办法来负责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组织机构才名副其实的存在。

(四)建立阅读推广活动评估机制。读者是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评估的主体。因此,可以在阅读推广活动结束后跟踪读者的反馈,设计有效数量的调查问卷。问卷可以包括对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内容、组织、形式、氛围、资源等因素的评价,并把读者满意度、读者阅读心理、阅读能力、阅读行为等影响因素作为阅读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网站上开辟意见箱,广纳读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建议与评价,进而调整工作方向、提高阅读推广活动效果。并对效果评估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存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五)完善阅读推广体制建设。第一,在校园内建立阅读推广体系,设立阅读周、阅读角等。大力推广移动阅读,探究阅读推广服务的新机制与体制[4]。并将阅读推广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将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范畴,形成完整的阅读推广体系。第二,建立阅读推广人制度,包括阅读推广人资质管理制度、培训与认证制度、管理与评估制度等,确保阅读推广活动是由资深资质与专业的阅读推广人举办的。第三,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可以形成成熟的阅读推广联盟,创建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共享体系,以便更好的对各馆进行统筹和指导。

阅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阅读推广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新型服务,其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思考以及探讨如何更好的开展阅读推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也将是高校图书馆同仁面临的问题。但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推广必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出适合当前现状下的阅读推广新理论,也将更好的帮助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使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更具有活动意义、效果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秀敏,路程,樊会霞.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5):109-113

[2]耿晓宁,王洪波.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5,(1):78-83.[3]谢蓉,刘炜,赵珊珊.试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87-98

篇6: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之得到不断创新。新媒体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思考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优势,避免在新媒体教学中出现各类弊端,使目前高职思政工作深入适应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阐述研讨在新媒体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教学挑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前言:在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竞争愈发强烈,就业压力更是尤为显著,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在整体教育结构的位置得以突出。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教学导向与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各类技能。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逐渐与新媒体相结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实用信息提供帮助,新媒体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在时代发展中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层提出,新媒体具有狭义与广义两层含义,狭义指的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手段,其中主要包括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以数字化为载体的媒介方式。广义则指的是新媒体是包括90年代后出现的所有媒体,是依赖于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等新型电子技术发掘出的媒介形式,主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字电视与多媒体设备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新媒体采用的是广义说法。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各领域应用打好坚实基础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在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域中,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发广泛。新媒体为高职院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信息的迅速传播,强化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息的传播意识,从而获取的信息更是逐渐增多。并且,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直无法调节的矛盾。但由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程度的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的形成有着一定打击。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有着双重影响。高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建设尚未完善,具有可塑性,新媒体的丰富信息内容传播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时,无法分辨信息利弊,不会对网络中含有不良成分的内容进行排除,反而全盘皆收。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教师合理科学运用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大学生的机遇多于困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新事物容易接收,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具有很强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交际有着快捷方便、信息传播迅速、对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提供导向、关注和谐社会等不良影响。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交际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网络是具有开放性质的系统平台,不良信息的趁虚而入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习来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打击,网络中存有一些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信息和一些低俗信息及违背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信息,由于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导致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商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喜爱网络的大学生成为了商业的消费者。在网络中,经常在热门网页中出现许多商业广告,由于大学生的主观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对消费没有抵抗力,在大学生对商业广告进行消费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了差异较大的认识。这样不良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新媒体的信息量较为庞大,大学生更青睐于通过手机和电脑进行社会交流,使用社交平台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长期以往,大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开始缺乏关注,缺乏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另外,新媒体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有着消极的影响,虽然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认知,但是也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能够便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大学生会无论时间地点的进行上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打击,使学生严重依赖网络,减少了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性格偏激化发展。

三、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打造双向交流和相互研讨的教学模式

思政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树立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关键在于其来源方式。在传统教学授课中,灌输式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知识点,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可能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思考,进行双向交流,那么就会达成思政教育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较为在乎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希望教师和同学可以聆听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在学生表述中出现错误时,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正确思考课程知识点。

(二)建造以生活为本的务实教育 随着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信息的传播愈发顺畅,传统课程教学的单一性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只有大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会辨别是非的思维逻辑,取知识点的优势去其劣势。

(三)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思政教育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注重学生正确道德人格的培养。学生应在生活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体验社会思政教育。如果只停留于课程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过程的浅显讲解,学生只会领会教学知识点的表面含义,无法切身体验,如果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并将经历过程和自身感受在课程中向教师和同学表述。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中华美德的深意,理解思政教育的精髓。

(四)利用网络优势创新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使用开始普遍覆盖,高职校园的大学生逐渐从阅读和浏览开始,朝着自主参与和写作应用发展,逐渐从一味接受网络信息向积极利用网络创造信息发展。在高职校园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忽视,强化学生对思想与信息的交互,发掘出学生思政教学的便利优势,构建学生喜爱的互联网学习互动平台。

(五)利用移动设备创新思政教育 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使移动电话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运用社交软件,使其逐渐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主要辅助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群聊功能随时进行针对性的问题研讨,通过学生实时更新的状态,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只是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大学生的责任,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以课程教材内容为引导,在实际生活中保持见闻习染心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切身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时,才能以正确的思政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使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参考文献:

上一篇:趣话电视散文随笔下一篇:记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支部书记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