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的建立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了解其对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改进,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方法基于多媒体实验教室局域网络和福昕阅读器等的支持,建立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选择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试用该资源库并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1: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现状进行了思索,并在实验诊断学的实践教学和教改过程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认为,实验诊断学是从检验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学科;并提出实验诊断学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 教学模式 现状与思考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从检验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学科,也是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实验诊断学的实践教学和教改过程,对其部分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尝试性改革。

一、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

1.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存在着分科教学的通病

实验诊断学教学仍沿用旧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传统的“三大常规”检查,严重滞后于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授课教材在篇幅上约占诊断学的1/2,在内容上涵盖了医学检验专业5门专业课中的主要内容,而课时约占30学时左右(口腔、中医等专业的课时更少的可怜),仅为诊断学的1/6,更无法与医学检验专业相比较;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医学检验教材为参照,以学科本身特点为主线展开,以血液、体液与排泄物、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检查为序列讲授,不是以常见疾病为主线排列,而是以单项实验检查为序进行讲授。

2.实验课教学:实验课的内容、手段和目的雷同于医学检验专业。

目前,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仍以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尿液检查(尿糖及尿蛋白检测)和临床生化(血糖测定)为主,其他实验(形态学检查等实验)安排示教。教材主要以介绍原理及基础的内容为主,实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些临床上已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方法列入了实验课内容。再比如:血液检查中,包括了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末梢血的环节,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之前缺乏相关的练习,造成了无法顺利地采集抗凝血标本或采血量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

3.教学模式:单项讲授,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足

实验诊断学在教学手段上,已基本实现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诊断课内容丰富、非特异性试验众多;每个实验分为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三个方面,逐一讲解,教学单调、枯燥;学生记忆不佳,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出现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重视的想法。

二、对于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删减和增补、编排和整合

弱化临床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更新新的检测方法并介绍其优点和影响因素,增加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介绍,比如:教材中只介绍了维生素C可使尿糖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而实际工作中尿糖的测定以葡萄糖氧化酶法为主,维生素C可使其出現假阴性反应,因此,在忠实于大纲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的删减和增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合理设置各种检验项目,比如,消化系统疾病:以常用的肝炎病毒、肝胆系统指标、便常规等项目为主线。呼吸系统疾病:以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查、血气分析等项目为主线。课程内容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原则,同时要体现实验诊断学的“新”、“深”、“精”,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反映临床实验诊断中的基本内容,又要介绍新成果、反映新进展、展示新趋向,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自学能力。

2.实验课以增强动手能力为主,实地参观为辅

实验课是实验诊断教学的一部份,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技能操作,让临床专业学生知道这些检查指标从项目选择到报告结果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经过的每一环节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我们教研室以此为出发点,在实践中淡化临床学生的弱点,加强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取消学生在课堂上亲自采集末梢血标本这一环节,改用事先准备好的血常规标本做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安排学生到检验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学生分组分批由检验科带教老师指导,选取典型病例的检测标本,用现代化检验仪器来完成各项测定,通过传统的手工实验操作与先进的自动化分析相比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以诊断为目的,以疾病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思路必须明确,即以诊断为目的,以疾病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达到“三会”:会根据病情提出合理的检验申请,会看检验报告单,会根据检验结果指导诊断和治疗。我们教研室在教改课题中,将尝试以疾病为主线的模式,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点收集典型病例,在课堂上以临床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讲授相关的检查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的思维方式,即正确地选择实验项目,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并将其运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检验医学则以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侧重于仪器、试剂和检测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区分两个专业间的侧重点,否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实验诊断学的现状,明确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教好、学好和用好实验诊断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姚敏捷,李艳,梁兆祥.在实验诊断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4,24:243-244.

[2]崔天盆,胡丽华,吴健民.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检验医学,2006,21(2):176-177.

[3]卢鹏,宁秋,杨明.实验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亟待改变[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3):323-324.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59-260.

作者:佟凤芝 刘明开 于景云 刘希龙 刘日旭

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2: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摘要] 目的 建立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了解其对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改进,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方法 基于多媒体实验教室局域网络和福昕阅读器等的支持,建立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选择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试用该资源库并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 本资源库录入542张便携文件(PDF)格式教学图片及相关注释文件,教学试用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其表示欢迎。完成调查的64人中,87.50%的学生认为其较之前的联合图像专家小组(JPEG)格式浏览软件更有优势,12.50%不认为更有优势。结论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是实现数字化医学教学的重点。本研究建立的资源库除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性外,还具备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课教学; 网络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互动媒体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学是以口腔颌面骨性解剖及其组织病理的密度变化为影像解释基础,以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为支持,与口腔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学科[1]。在其教学中,基于影像图片判读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其影像图片判读的临床诊断技能,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Scherer等[2]报道了关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教学应用,dos-Santos等[3]报道了基于医学影像资源中心(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er,MIRC)开发的互动放射影像学教学文件系统(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这些研究在方便高质量教学图片的搜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互动等方面卓有成效。如今,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软件已经具有高清图片浏览、图片分类查询等功能,但该系统缺少图片标注交流功能仍是一大缺憾。具体而言,在实验课中,尤其对于初学者,尽管已熟悉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仍会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若由带习教师多次重复解答,往往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提问,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如果能利用图片标注实现共性问题的共享,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各种影像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课图片相关提问通过图片标注功能进行分享,是否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福昕阅读器(Foxit Rea-der)和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实现图片注释、图片标注提问等的总结和传输,构建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并研究该资源库对实习课教学的改进效果,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服务器方面,笔者将便携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的影像图片以及利用Foxit Reader“注释”功能制作的表单数据格式(forms data format,FDF)标注文件分别存储至“图片”、“注释”两类文件夹中,并建立“交流”文件夹以存储标注提问等文件,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实现文件共享。客户端方面,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安装Foxit Reader(版本号5.1.0.1117),并事先教会学生其使用方法。

在实验课自由读片阶段,学生既能浏览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的图片、注释文件及其他同学的标注提问,又能自由上传自己的标注提问,实现标注文件的实时共享。每次课后,相关人员对教学笔记资源库进行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1.2 资源库试用相关调查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科2009级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试用该资源库;参考相关文献[4-7]设计试用感受调查问卷,选取12个问题,从学生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度、对该资源库的接受度、试用效果等方面开展调查。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在局域网建立了包括“正常口腔颌面影像”等10个图片文件夹,包含542张PDF教学图片,以及对应的“注释”、“交流”文件夹,实现40台客户端计算机同时访问服务器,即注释文件(FDF文件)、标注提问文件(FDF文件)及教学图片(PDF文件)的传输,整个资源库稳定运行。

2.2 资源库试用效果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84.21%)。使用秩和检验分析第1至7题,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显示,96.62%的学生表示对相关影像图片识别有一些困难或很困难。具体到每节实验课平均提问数,28.12%的学生提问0~3个,37.50%提问4~6个,23.44%提问7~9个,10.94%提问10个及以上。对本资源库学习功能期望的调查结果见表1:59.38%的学生表示很希望看到影像图片的相关注释,37.50%表示希望;37.50%的学生表示很愿意浏览其他同学的标注提问及解答,54.69%表示愿意;15.63%的学生表示很愿意花时间去添加标注,57.81%表示愿意。

试用该资源库后,87.50%的学生认为其较之前的联合图像专家小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JPEG)格式浏览软件更有优势,12.50%不认为更有优势。17.19%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学习效果很好,56.25%认为较好,25.00%认为一般,1.56%认为不好。使用该资源库能否帮助解决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时,4.68%的学生认为都能解决,59.38%认为基本能解决,29.69%认为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6.25%认为基本不能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该资源库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2。

对该资源库的可推广性进行调查,85.94%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可以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超过50%的学生认为可用于医学影像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其人数比例分别为57.81%、51.56%、50.00%、50.00%、56.25%。对该资源库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同学们希望操作能更便捷,能附带文字归纳的详细注解和动态图,能连接互联网,并能对标注进行分类检索。

3 讨论

3.1 本资源库与现有相关教学系统的比较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是实现数字化医学教学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的医学教学系统以实现医学数字化教学。南方医科大学引进MOTIC数字化切片教学平台以提升病理学教学效果[8],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引进PACS用于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教学[9],第四军医大学自主研制教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并将其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10],Weaker等[11]将数字化切片用于口腔组织学教学。事实证明,该类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除此以外,相关图片浏览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如数字化切片浏览软件Aperio Scanscope的注释、测量、截图等功能已相当完善,主要用于PDF文件浏览的Foxit Reader功能强大。但是,具体到其学习功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仍需大量改进。本资源库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效地辅助解决初学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老师同时解决多个学生的相似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实现其他问题的共享,即对提问的课堂实时横向共享和跨年级纵向共享,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第三,利于指导性学习,通过在影像图片中添加提问类标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加深其对影像的判读,如在显示根尖周炎的根尖片中提出“如何区别根尖周囊肿、脓肿、肉芽肿”等;第四,标注文件传输对网络要求不高,其占用空间小,通常为几千字节,在局域网交流过程中,传输量小,速度快;第五,可推广性强,可应用于其他形态学课程,如医学影像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其他实验课的教学。

3.2 本资源库的发展方向

经过教学试验的实际应用,可以发现该资源库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使用便捷化和资源处理准确化两方面。前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添加和加载标注时操作过于烦琐,后者则为标注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操作烦琐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1)局域网设置方面,可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数据传输终端软件[12],协助标注文件的传输,通过数据管理软件,加强数据的分类及后处理;2)图片浏览器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快捷键等方式简化现有软件的操作,也可以图片标注为核心功能开发浏览软件,并配以各种人性化学习功能,如分别设置师生标注提问解答板块,学生可通过解答提问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可通过浏览和解答学生提问了解其学习状况。对于标注的准确性问题,除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资源进行修订外,建立标注管理机制或许更为重要,一方面设置纠错板块,通过选取课代表、轮流值日等形式组织师生在课后对课堂产生的各种标注进行审阅、修订,另一方面加强对师生在该资源库使用前的培训,避免误操作造成数据不准确。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医学影像学相关系统标注交流方面的空缺,其实用性强,既丰富了学习功能,如有效解决共性问题、及时分享个性问题、有利于指导性学习,也提高了实验课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率。为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功能,实现操作便捷性、资源处理有效性等,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广宁. 前进中的中国口腔颌面影像学[J]. 中国口腔医学信息, 2005, 14(1):10-11.

[2] Scherer A, Kr?pil P, Heusch P, et al. Case-based interactive PACS learning: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 for radi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J]. Radiologe, 2011, 51(11):969-970, 973-977.

[3] dos-Santos M, Fujino A. 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 MIRC-compliant and user-centered e-learning resource[J].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2, 2012:5871-5874.

[4] McCann AL, Schneiderman ED, Hinton RJ. E-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of dental and dental hygiene students

[J]. J Dent Educ, 2010, 74(1):65-78.

[5] Rosas C, Rubí R, Donoso M, et al. Dent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histology software[J]. J Dent Educ, 2012, 76(11):1491-1496.

[6] 曾良成. 多媒体课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3):419-420.

[7] 曾东林, 崔敏毅, 吴志玲. Blackboard网络课程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8):82-83.

[8] 陈英华, 董为人, 俞新华, 等. 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 18(4):454-458.

[9] 沙晓雁, 祁森荣, 王昊.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12, 20(1):52-53.

[10] 贺延莉, 王亚蓉, 殷茜, 等. 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6):657-659.

[11] Weaker FJ, Herbert DC. Transition of a dental histology course from light to virtual microscopy[J]. J Dent Educ, 2009, 73(10):1213-1221.

[12] 辛立强, 李劲华, 贾小珠, 等. 基于B/S模式的医学影像学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设计[J].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2, 27(4):22-24.

(本文编辑 吴爱华)

作者:薛超然 胡杉杉 罗维佳 郑广宁

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论文 篇3: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以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范围内,改革模仿式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实验开设项目,将实验报告式考查改革为实验课程考试等,从而提高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临床兽医学重点实验室项目。

作者简介朱洪云(1967- ),男,重庆江津人,副教授,从事动物医学临床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3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动物医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家畜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兽医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和传染病等临床课程提供通用的诊断方法和诊断疾病的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即时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鉴于此,各农业院校[1]的动物医学专业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目前的现状,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及相关专业从实际出发,对兽医临床诊断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改革。

1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实验教学学时骤降在加强知识面的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计划中将专业课的学时进行了压缩,增加了部分知识拓展课程如农学概论等,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以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为例,学校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计划学时进行了下调。兽医临床诊断学总课时由最初教学计划的120学时修改为64学时,在2010年修改教学计划时,又将其修改为48学时,同时教学实验学时也进行了修改,最初的教学计划实验学时为40学时,教改后修改为20学时,2010年又修改为10学时。教学的周数由18周修改为现在的16周,学时的下调意味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减少,学生的动手机会减少,会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体会和技能不足,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能及时的适应岗位的要求、面对临床问题。基于此需要进行改革与实践,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多的实验内容。

1.2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绝对主角,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验操作完成实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完成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模仿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或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教师在讲解临床检查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或原理等内容时,学生几乎没有质疑。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几乎不问教师自己操作是否正确,而是自己“探索”。

1.3学生临床操作能力不足、动手意愿不强 据用人单位反馈,毕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为:①临床实习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不足,学生动手的机会少。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习时间,在教师讲完临床检查要点后,要让学生独自操作。大部分情况下,一个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操作,多数学生对实习中掌握或印证的知识不太感兴趣。③临床操作过程不认真或不积极参与,看似在操作,效果无法判定。例如听诊黄牛、绵羊肺泡呼吸音或心音的特征时,让学生对比描述,实验报告几乎与课本内容一样。

1.4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动物和设施不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掌握相关知识和开创性的运用知识和技能。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包括:①购买实验动物的经费不足、种类和数量有限,经费金额未随着市场价格的增长而增长;②饲养动物的材料和设施投入不足。

因经费不足,实验动物以小动物乃至实验动物为主,数量、质量均达不到教学要求。实验教学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变成部分实验或实习环节,教师演示或播放教学视频[2]。

1.5没有有效的实验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实验教学效果是通过实验报告的方式体现的。实验报告的内容大同小异,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较难判断。

2兽医临床诊断学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动物医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动物医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基于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无法改变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下,以动物医学本科为例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实验学时只有10学时,要在这10学时内完成众多的临床操作技能是难以实现的。笔者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索,制定了实践方案。要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校方的认真和支持程度、教师、学生、动物和实验设施。在动物和实验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在教师教学自主权范围内,笔者围绕两大主体,提出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2.1教师由主导作用变为指导作用,学生成为实验的主导者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都是采用的“模仿式”教学,即教师将每次实验过程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模仿教师自己操作一遍实验,实验的准备过程都是教师一手操办。这一模式的实质就是学生机械的模仿,没有融入学生实验前的动脑过程。这一模式对教师来说,实验过程快速,节约时间、实验过程可控性强;对学生来说,根本不需要实验前的预习,对实验过程的操作不清楚、实验时边学边做,实习时不熟悉实验器材、试剂或药品,在大脑里没有实验过程的考虑,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增强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设计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步,将实验项目和实验项目中涉及的内容设计成各种题型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实验预习,让其判断是否能解决实验项目中所设计的问题;为了达到好的预习效果,事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该组的运行,由组长负责实验题目及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步,实验时,推选一名组长对实验进行讲解和操作,教师作为指导者,对学生的讲解和操作进行点评和纠正,使实验过程及学生的疑惑得以清晰。

第三步,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查,以验证实验效果。教师着重实验操作的抽查和疑难问题的讲解。

2.2精心设计实验开设项目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项目较多、学时有限,只有10个学时5次实验。根据西藏动物疾病发生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特点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对实验项目进行了整合并确立试验的难点、重点内容,重点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他一般性实验项目和问题由学生自己练习和解决,教师随时答疑。笔者整合了5个实验,分别是:实验动物的接近与保定和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及容态的检查、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检查、消化系统的检查、尿液的化学检验、病症的临床检查或X线检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些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实习。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就重避轻,忽视一般性操作技能的掌握,抽检时也要对一般性问题进行抽查。

2.3将实验报告式考查改革为实验课程考试传统实验课采用“实验报告式”考核,教师无法准确判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理论水平,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笔者将实验报告式考核改为实验课考试。具体操作如下:实验课全部结束后,将实验内容制成若干问答题,通过抽签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考试(每个学生只抽一道题),考试时学生先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或原理,然后进行具体操作。这一设计主要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和是否真正熟悉动物解剖结构。如反刍兽四个胃的位置的确定实验中,如何准确的确定四个胃的体表投影位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会背体表投影位置,不一定准确定位位置。考试时根据操作流程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为了使考试成绩具有可操作性和避免评分产生大的偏差,笔者对考试题目按百分制将操作流程划分为几步,对每步确定不同的分值,几步分值相加就是实验成绩。若考试不及格,需进行补考,直至考试及格为止。

实验课的总成绩包括实验课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撰写成绩,其中实验课考试成绩占90%,而实验报告撰写成绩占10%。

3结语

实验课改革与实践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课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若干环节,对教师而言,只能就教师能掌控的过程实行改革与实践。改革过程中,教师比改革前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从2012年开始至今,共涉及12个教学班。从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实验时动手的学生多了,提问的学生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就考试中涉及实验内容的考试题目几乎都能答对,考试内容中涉及实验内容的题目的分值达30%~40%。只有不断创新教学体系,以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学科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需要每个兽医临床教育者不断思考创新、贡献新思路、完善新方法。这是个持续更新的动态过程,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扎实推进兽医临床实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和造就出真正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兽医人才[3]。

参考文献

[1] 王娅,左之才,邓俊良,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2):34.

[2] 郭定宗,李家奎,周东海,等.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9-131.

[3] 吴华,全宗喜,刘芳,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6):53.

(上接第361页)

[2] 钟应富,李中林,佘小明,等.多功位茶叶自动揉捻机组研发[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733-1735.

[3] 权启爱.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4] 赵春芳,严晓敏.基于PLC的变频器控制在茶叶揉捻机中的应用[J].机床电器,2010(4):29-30.

[5] 杜继存,曾彦华.揉捻加压对绿茶成型的技术探讨[J].汉中科技,2011(4):26.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384-385,38

作者:朱洪云 刘忠艳 旦巴次仁等

上一篇: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下一篇:世界影坛意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