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各个课程教学中,借此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医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精湛的医术之外,还需要具备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高校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到医学教育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 篇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的运用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脑、手、心全方位调动起来,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到较大作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等,它不是指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方法及技术组成的。该方法是学生同时用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學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将学生脑、心、手全方位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游戏化,让学生愉快的、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过程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资讯即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计划即学生一般以小组单位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决策即师生互动通过头脑风暴法整理工作计划,引导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完成。实施即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做好相关资料的填写,检查即学生进行展示每组的工作成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老师评价三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的制定计划、独立的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列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得到体现。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它是一种比较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先进的教学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高中不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素质的不断下滑,以往的教学模式弊端越发明显。就企业来说,对于录用的新员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的培训,这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为了让广大的毕业生出校门就能上岗工作,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为目的。而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要求较高,而在以往的传统的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注重学生汽车故障诊断基础知识的传授,及基本的维修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理论和实际脱节,并没有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入手开展教学,造成学生只会操作,不知道为什么操作或学会这项操作能做什么,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学教法比较陈旧,内容与现代汽车维修理念差距较大,学材匮乏,同时依旧未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因而教学效果不显著。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故障诊断课实践

(一)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故障案例导入,依照学生们的兴趣来编排内容,并尽量降低引导教学的门槛逐步诱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全心投入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通过情景模拟来营造真实的修车场景及让学生扮演实际维修岗位开展学习,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学习空间,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长即是该组的维修师傅,带领本组4-5名同学进行分工,A同学负责填写维修接待工单,B同学负责维修前的准备工作,C同学负责学习资料查询及工作页的记录,D同学负责故障的诊断与排除,E同学负责故障排除后的验收工作及交车,通过具体的任务分工,会让每名同学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收获。同时每个维修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做的好的小组做教师分享自己组的制定计划及成功经验。

(二)以典型的学习任务为核心。

1.学习任务应能锻炼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学生分组后以每台实训台架为单位,让他们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老师以丰田威驰车实际故障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给每组同学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每组讨论拿出自己组的工作计划,老师在以头脑风暴法与学生共同研讨出几组可执行的工作计划并决策、实施,一直到故障排除将车辆交给客户,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人工作任务都不尽相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与交流,让他们共同学习提高,排除故障后各个小组展示成果相互评比和检测。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学习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综合职业能力较大的提高。

2.巧妙设置学习任务中的引导问题。常规教学中,提问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提问的问题设置的恰当,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设计出好的提问,例如:在电子点火系故障诊断学习任务中分别让学生了解(1)丰田威志车型发动机型号是什么?(2)电子点火系电路图分析(3)电子点火系故障现象是什么?通过三个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按此步骤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问题细化,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为终极目标。在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模拟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真实的汽车价值较昂贵,对于初学者,难免会出现操作的错误甚至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同时因为是故障诊断课,要进行模拟故障,所以在真实的汽车上较难实现,例如汽车电路故障排除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汽车线路进行改动,所以只能先让学生在汽车台架上对故障进行模拟训练,当技术达到一定要求后,在以真实车辆设置故障进行维修,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反复熟练操作的需要,学生在接受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这门课程时可以把社会企业对本职业的要求规定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5S管理”、安全文明生产手则、诊断设备安全使用说明书、车间员工自查表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养成,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可以在汽车维修车间中实行签到制度,用企业中经常出现签到制度取代平时上课点名。中间有学生会出现替别人签名的情况,就可以开展职业道德的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成功解决了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以往教学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强,教师完成大部分工作后,学生只会进行单一的模仿,生成知识、扩展知识能力差,实施了行动导向课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老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较高,老师不光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必须要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对教案及课前准备要求也较高,对教材也要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教学时间上调控难度大,班额人数大,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指导起来很难兼顾等问题需要解决。如想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的重任,还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笔者相信如能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中职教育来说应该会有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J].安徽:合肥工业出版社.2010

[2]匡清.浅谈行动导向法在数控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苏州:职业教育.2010

作者:范凯

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 篇2:

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于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各个课程教学中,借此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医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精湛的医术之外,还需要具备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高校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到医学教育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诊断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是连接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的重要环节,在诊断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实现诊断学教学的变革,为培养更多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优秀医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  诊断学教学  应用探索

一、诊断学的特点以及思政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关系

(一)诊断学的特点

诊断学是医学的重要部分,是连接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1]。这门课程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病症学、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判读等方面的临床思维,帮助医学生积累专业的知识,为之后的临床医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诊断学是接触患者、进行治疗的准备阶段,因此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基本道德修养。

(二)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思想支撑,可以说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扩展,两者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理论基础[2]。高校在进行医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差异性,这样才能完善医学教育的内容,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强化医学教育的内涵。很多学者也分别从各个角度对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思政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医学人文教育是践行思政教育内涵、增强其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医学教育的时候,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到医学人文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利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培养自身的医学人文素養,提高自身医学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水平,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力度,可以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医学生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同时保证医学生在接触患者的时候,可以认真负责的对患者做出诊断,充分践行“医德至上”的理念,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则,进一步强化学生依法行医的责任意识。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诊断学教学的重要性

诊断学是学生从基础知识迈向临床实践的第一步,在第一步的时候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医学生初步接触患者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医学生使用诊断学理论和工具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强化医学生“患者至上”的理念,利用思政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尊重关心病人,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临床思维。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深入融合到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帮助医学生掌握和患者建立融洽关系的途径和技巧,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诊断学教学的途径

(一)深挖诊断学教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医学人文教学中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思政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医学人文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搜集教学内容包含的故事案例、人物事迹以及临床医学的真实事例,从这些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通过教师的整理、分析、设计,形成蕴含思政教育内容的医学人文教学方案,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医学教育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诊断学教学的基本流程就是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临床实践,这几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思政教学的内容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在理论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引入经典案例和人物事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和事迹体会到医学教育蕴含的人文思想;在技能培训的时候就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运用能力,倡导学生坚持“患者至上”的原则,充分尊重患者的习惯和隐私,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心情和感受,做到人性化的检查和服务。在技能培养的时候可以选择和同学一起进行训练,这样既可以获得训练的机会,还可以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在临床实践的时候需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践行到真实的情境中,领会到人文服务的精髓和内涵。比如在撰写病历的时候,就需要严格遵守病历编写的要求,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强化病历的规范性和法律效力,这样可以强化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除了在医学教育的时候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相对空闲的学期加入集体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教学授课,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获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效。比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以思政教育为主题对医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将这个学期涉及到的所有思政素材和知识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之后学生进行详细的医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做铺垫,这样也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方便教师开展之后的专业教育。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学和医学教学的融合度

鉴于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潮流和趋势,高校医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挖掘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思政素材和人文元素,通过微信、QQ或者教学平台分享交流。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学,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分层教学等形式。教师使用这些方式在传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理念。学生在课后使用微信、QQ等工具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教师通过以问题导向法为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和知识的培训,加强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开展病史采集、案例诊断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情景教学法和视频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临床见习效果,提高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整理教学素材,编制教学案例,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开设第二、第三课堂,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指导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医学专家或者思政教育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是召开疑难病症的研讨会,倡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充分了解疾病的诊断过程以及接触病患的技巧和方式。学生通过和专家学者的交流,积累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和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知识竞赛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给予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里培养学习的兴趣。

高校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的教学时,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理论知识需要通过“言传”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想觉悟,向学生讲述一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例如抗战时期的白求恩,深刻地践行了国际主义医学精神的实质;2003年全国抗非典的广大医护工作者,将自身的精神和原则充分的展示给全国群众,以自身的力量保卫群众的生命安全;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更是将自身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典范,以自身堅定的个人信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高校教师完全就可以通过这些伟人的事迹,引领学生树立坚定地信念,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点燃奋斗的火把,照亮学生的医学之路。在实践方面需要注意“身教”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学生。比如医生在给患者做身体检查的时候,就可以保持温和的态度,主动询问患者的感觉,并且及时给患者鼓励,经常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以耐心的态度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想法,留心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状态。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习的时候,也会观察教师是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患者,潜移默化的学习教师的做法和态度,这样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身教,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理念。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树立起榜样形象,发挥出榜样作用,更好地引领学生塑造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基本素质。

四、结论

高校教师在进行医学教学的时候,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之下,坚持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对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医学教育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医学教育和思政教学进行深入的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高校医学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合思政教学的内容,才能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医学行业的发展积累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兰芳,周金娜.“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初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72-73.

[2]陈俊健,李文涛,麻秋娜,柳广南.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思政课程改革的探讨[J].广西医学,2020,42(15):2054-2056.

作者简介:

李俊玲(1983年12月20日-),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教学。

作者:李俊玲

行为导向教学法诊断学论文 篇3:

PBL应用于小学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建议

摘 要:当前,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的教育教学观正日益焕发新的生机,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为代表的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上获得广泛推广应用。然而,伴随着PBL教学法的深度融合,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并引发了诸多质疑。文章借助案例分析了国内外研究中PBL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课程中的问题,提出五条具体改进策略,即建立PBL教学意义、准确诊断学情、优化问题设置、适时搭建教学支架、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合作,用以促进我国小学一线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有效使用PBL。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认知负荷;教学支架;协作学习

收稿日期:2020-11-0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式学习辅助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61807004)

作者简介:王晶(1990— ),女,满族,陕西汉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STEM教育、PBL教学法、教师知识建构;李葆萍(1976— ),女,陕西安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学习环境设计和评估;张立山(1985— ),男,北京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导学系统、学习分析技术。本文指导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艳。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方法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医学教育。根据萨弗里(Savery)的界定,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展一项研究、整合理论和实践并应用知识和技能来提出可行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1]随着教育教學理念的发展与变革,除医学教育外,PBL逐渐应用于传媒、工商管理、工程、科学和经济等专业教学领域,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PBL的关键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PBL中的问题通常为结构不良问题,学生不仅需要探寻问题形成的原因,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PBL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问题来决定他们的学习内容,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明确自己知识欠缺的部分,寻找并获取知识;三是教师作为PBL学习的促进者和导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支架,并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逐渐减少教师指导;四是PBL中的问题应该是真实的,它由一系列专业的或来自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组成。[2]

不难发现,这些关键特征和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的教育教学观及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等教育教学理念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PBL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将PBL融合应用于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记忆、概念发展、技能应用和保持、态度形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欣喜于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小学课堂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对PBL教学法应用效果的质疑声也始终不绝于耳。有研究表明,应用PBL教学法的学生与应用传统教师讲授教学法的学生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成绩提高与能力提升。此外,学生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表现出“仪式行为”[3],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但是这种积极可能只是表象,他们不会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进行自我学习,如不能充分查找文献和相关资料、在小组合作中很少进行头脑风暴等。

面对成效和质疑,特别是PBL教学法在低龄学生中应用效果的不确定性问题,“PBL教学法究竟该如何与小学课程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摆在一线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PBL教学法在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深入探讨其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总结其在小学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途径,以期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建议和指南。

二、国内方面:PBL教学法应用之三重问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自2010年至202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关键词限定为“问题学习”或“PBL”,摘要“小学”,获得69条检索结果,其中,对“小学课程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进行说明的文献共46篇,阐述“PBL教学法在我国小学课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献共10篇。如表1所示,总的来看,PBL教学法在我国小学课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习环境三方面。

(一)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PBL教学法应用

从学生的角度上讲,首先,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观念成为PBL教学法实施的强大阻力。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很难快速完成“以我为主体”的角色转换。比如陈曦等研究了PBL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文章里反映学生依然会要求教师一步一步指导应该怎么做。[9]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性追随教师的指导,他们可能害怕批评、不敢提问、不善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不能满足PBL教学的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通常很难通过自主分析、探索、实践达成学习目标;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PBL教学形式,往往过度关注问题本身,急于解决问题,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究;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较弱,很难在学习中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反思能力不足,不擅长总结自己和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报告和讨论环节往往只关注自己及所在小组的表现;此外,部分学困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在没有足够知识支撑的情况下很难解决PBL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结构不良问题,容易造成学习效果的严重两极分化。最后,小组合作能力参差不齐,成员参与度不均衡,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合作精神或缺少合作技巧等问题。比如黄婷婷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基于PBL教学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发现尽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很活跃,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讨论交流,这就让PBL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10]

(二)教师缺乏驾驭PBL教学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第一,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线教师来说,从传统教学的“教师主导”到PBL的“学生主导”并非朝夕之事。王佳在研究应用PBL教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提到,教师可能只能短暂地采用PBL教学法,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又会恢复到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11]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牢牢占据着课堂的主动权,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不免流于形式。第二,面对PBL的高水平教学要求,教师能力通常有所欠缺。叶善培研究了PBL教学法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发现教师认为如何设计出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于真实情境生成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12]此外,教师面临的挑战还体现在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启发性不足或问题难度不当;没有建立好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欠缺;对学生的非预期行为预判不足,教学时间协调不好,课堂驾驭能力较弱;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信息素养较弱、教学帮促技能训练不够专业系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为学生探究过程提供足够积极有效的指导帮助。第三,PBL教学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前准备,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工作负担本就不轻的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成为阻碍PBL教学法推广实施的重要原因。

(三)学习环境制约PBL教学法应用的效果

在学习环境方面,软硬件和网络环境问题、教学时间紧张、家长态度消极等因素也制约着PBL教学法在我国小学课程教育中的应用。具体而言,第一,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应用融合阶段,但仍存在诸如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不高、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水平不均、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设计不够完备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第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采用PBL教学法教授同样的知识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这种教学进度和学习过程间的矛盾很难得到良好平衡。第三,社区和家校合作不足,家长对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环境的认知偏见导致其不能有效支持学生开展PBL探究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BL教学法的使用。

三、国外方面:PBL教学法应用之问题重重

与中文文献检索类似,笔者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自2010年至202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关键词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或“PBL”,摘要限定“primary school”或“elementary school”,获得129条检索结果。其中,对“小学课程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说明的文献59篇,对“PBL教学法的有效性”进行质疑或提出“PBL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献共12篇。如表2所示,国外研究对PBL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课程教育的质疑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一)学生能力阻碍PBL教学开展

首先,对学生来说,PBL教学法加重了他们的认知负荷。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检索或发现知识和信息,而是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信息,并最终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以备不时之需。但PBL教学法要求学生自由探索复杂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搜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信息,这些基于问题的检索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记忆资源,却对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积累无益,反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其次,小学生缺乏问题解决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容易造成学习方法上的偏差。相关团队在研究了应用PBL教学法教授小学写作课程后,发现在PBL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较少,学生因其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17]的确,在PBL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问题解决推理过程的参考模型和其他指导,学生无法掌握解决问题必需的思维策略,不能对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合理评估,也不能意识到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他们很可能已经迷失在学习中,在无关信息中耗费大量时间,最终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是凭感觉、靠直觉进行学习,这不利于科学思维过程的培养。

再次,功能失调的小组合作可能阻碍PBL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过于突出的性格特征、小组学生间不均等的参与度、社交技能的缺失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小组互动的功能失调。有学者对基于PBL的小学科学写作课程的研究表明,合作可能不是PBL教学法必需的环节,部分“能力超强”的学生可能主导全部合作过程,这导致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PBL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获得有较大差异。[18]此外,在性格方面,高支配性格的学生也可能控制小组的决策过程,让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高从属性格的学生则可能在小组学生中没有贡献和参与感,不利于小组积极学习氛围的形成。在学生的参与贡献方面,习惯了“搭便车”的学生可能经常不参加小组讨论、不按时完成小组任务,或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些行为可能引起其他小组成员的不满甚至怨恨,对小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小学生普遍缺乏恰当的社交技能和适宜的社交礼节,他们可能会相互怀疑、不能分享、不去沟通、不愿合作,用消极行为应对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最后,PBL教学法可能引起学生的适应焦虑。从传统基于教师讲授的学习环境到PBL基于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改变学习习惯和行为,也要承担心理上的挑战并调整自己的心态[19]。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角色产生困惑,也可能不知道需要关注待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适应焦虑,导致无效或低效学习的产生。此外,PBL教学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问题、理解并建构知识意义,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师面对的挑战不利于PBL教学法的应用推广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设计有效的问题和课程可能是最大的挑战。尽管他们为此付出相當多的努力,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有学者研究显示,在PBL教学中,问题和课程设计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学生理解的学习目标与教师计划的学习目标间的一致性不足50%。[20]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识别出教师预期的学习目标,他们就可能将时间用在无关知识的学习上,降低学习效率。

第二,不足或过度的教师指导是PBL教学法在具体课堂应用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有学者研究了一些PBL教学实例,发现教师的指导平均只占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20%,这就可能使学习内容偏离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21]而另一方面,在更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普遍担心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他们可能会详细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恢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样的过度指导就失去了使用PBL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不足以应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功能失调问题。纳里曼(Nariman)采用案例研究法探索了某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采用PBL教学法时面临的挑战,发现缺乏指导小组搭建和小组合作的经验、小组合作的课堂过于吵闹等问题成为教师头疼的教学难题。[22]在PBL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礼仪,处理由小组成员性格差异带来的种种低效问题,协助平衡各成员间的参与度或贡献,防止小组互动的功能失调。另一方面,理想的小组规模为每组6~8名学生,但是面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问题,大多数学校会将小组规模扩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更加复杂的小组指导和管理能力,以保证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

第四,与学生的学习负担类似,PBL教学法同样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准备、学生指导与教学反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给教师工作积极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四、PBL教学法未来应用的策略建议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PBL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来解释。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整理PBL教学模式的变体及有效脚手架的应用研究,能够解释PBL教学法应用研究的矛盾结论是如何产生的,更能够开拓PBL教学实践的新思路,帮助我们不断改进PBL教学模式,改善PBL教学效果,让PBL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课程教育。

(一)清晰告知PBL应用的“为何”与“如何”,建构对课程的意义理解

为促进学生更快实现从传统讲授式学习到PBL学习的有效过渡,教师需要明确说明PBL教学法的原理和教学过程,在学生正式进入PBL课程学习之前,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采用PBL教学法,以及在PBL教学环境中如何开展学习。知道“为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PBL的正向态度,让他们更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更有效。而知道“如何”则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消除PBL教学形式使其产生的紧张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承担在PBL学习过程中的新角色,让他们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为何”与“如何”的教学内容,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实现对PBL教学法应用于课程的意义建构。

(二)准确诊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确立PBL教学法的应用情境

为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教师需要充分开展学情分析,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宜的PBL教学法,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根据过往研究,造成PBL教学法应用效果差异化的首要原因在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PBL模型,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教学影响[23]。PBL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其具体的教学实施模型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经验学习、基于活动的学习、跨学科学习和案例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完全开放的学习环境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他们更适合采用案例学习或基于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小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首先简单教授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然后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模型样例,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概念图式,减轻他们的认知负荷;最后要求学生完成较低程度的结构不良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优化问题设置,抓住实施PBL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PBL教学法的效果,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更好地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需要优化问题设置。PBL教学中采用的问题应该体现出一些典型特征,比如学习问题需要与学习目标和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紧密相关,还应该是面向真实世界的、结构不良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团队合作的,以及能够为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提供适时反馈的内容。为指导PBL问题设计,有学者提出3C3R问题设计模型[24]并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型主要包括内容、情境、联结、调研、推理和反馈六个关键点,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内容分析、情境分析、问题生成、问题功能分析、一致性分析、问题标记、建构反馈内容、检查六个关键点间的支撑关系这九个步骤来完成问题的设计。

(四)创设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成为PBL教学中的主动者

完成PBL学习任务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压力大或不感兴趣而中途放弃。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需要借助技术手段,适时搭建教学支架,提供监控、促进、激励、告知和参与等教学支持,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习惯很重要。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缓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PBL学习过程复杂两者的矛盾,支持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目标要求,恰当选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思维导图、概念地图、虚拟实验室、在线游戏等支持PBL课程教学[25],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提升学业成就感。

(五)引导小组成员关注他人感受,营造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PBL教学重视每位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交流、分享、反思、创造,从而协作解决问题。为减少小组协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提高小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根据PBL教学过程中的小组互动情况,及时开展协作技能方面的學习和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当小组合作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引导他们发现哪些行为造成了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要求他们在遇到如戏弄、不必要干涉、争论与攻击、怀疑等问题时,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协调、解决矛盾冲突。

五、结束语

尽管PBL教学法在医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前,其在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实践依然相当贫乏、分散且不成体系。PBL教育面向未来,更重要的长期目标应该在于从小培养学生主动管理自己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既往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传统讲授式教育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做出心理和行为的双重调整和转变,这就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涯的早期能够沉浸在适宜的PBL教学环境中,这样PBL教学法背后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经历的一部分,为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在PBL教学法应用于我国小学教育的起步期,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线教师正在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力图通过教學模式及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让PBL教学法更好地融入小学教学实践,发挥更大的作用。

[1]SAVERY J R.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006,1(1):9-20.

[2]BARROWS H.Is It Truly Possible to Have Such a Thing as dPBL?[J].Distance Education,2002,23(1):119-122.

[3]DOLMANS D H,WOLFHAGEN I H,VLEUTEN C P,et al.Solving Problems with Group Work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Hold on to the Philosophy[J].Medical Education,2001,35(9):884-889.

[4][9]陈曦,宋泽鑫,张进宇.PBL模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学习平行四边形”为例[J].数字教育,2016,2(1):71-76.

[5][10]黄婷婷.社会网络视角下PBL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3):45-47.

[6]廖志全,李军,罗伟,等.基于改进PBL方法的小学信息课编程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3):142-144.

[7][11]王佳.基于PBL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9):240-242.

[8][12]叶善培.PBL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互助教学实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56-158.

[13][22]NARIMAN N,CHRISPEELS J.PBL in the Era of Reform Standards:Challenges and Benefits Perceived by Teachers in One Elementary School[EB/OL].[2020-11-1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3822608_PBL_in_the_Era_of_Reform_Standards_Challenges_and_Benefits_Perceived_by_Teachers_in_One_Elementary_School.

[14][17]PALUPI B S,SUBIYANTORO S,RUKAYAH H R,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Guided Inquiry Learning (GIL)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for Explanatory Writing Skil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2020,13(1):713-730.

[15]CENTURY J,FERRIS K A,ZUO H.Finding Time for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Day: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a Transdisciplinary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EB/OL].[2020-11-1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1421732_Finding_time_for_computer_science_in_the_elementary_school_day_a_quasi-experimental_study_of_a_transdisciplinary_problem-based_learning_approach.

[16][18]WIRKALA C,KUHN D.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K-12 Education:Is It Effective and How Does It Achieve Its Effect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1,48(5):1157-1186.

[19]HUNG W.Theory to Reality:A Few Issues in Implemen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1,59(4):529-552.

[20]DOLMANS D H,GIJSELAERS W H,SCHMIDT H G,et al.Problem Effectiveness in a Course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J].Academic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1993,68(3):207-213.

[21]GLEW R H.The Problem with Problem-based Medical Education: Promises Not Kept[J].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3,31(1):52-56.

[23]崔军.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丹麦奥尔堡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00-105.

[24]HUNG W.The 9-Step Problem Design Proces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Application of the 3C3R Model[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9,4(2):118-141.

[25]ZHANG L,YU S,LI B,et al.Can Students Identify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Solve a Problem?[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7,20(4):288-299.

(责任编辑 孙志莉)

作者:王晶 李葆萍 张立山

上一篇:失业财税政策解决探析论文下一篇:明清文学文化文学批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