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学教学

2024-04-09

检体诊断学教学(精选5篇)

篇1:检体诊断学教学

摘要:《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诊断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学习的基础。就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一探讨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教学质量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SP)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篇2:检体诊断学教学

【Austin-Flint杂音】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舒张期杂音。

【Cullen征】脐周围或下腹壁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出血性胰腺炎。

【Duroziez双重杂音】当脉压增大时,以听诊器件稍加压于股动脉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Graham-Steell杂音】肺动脉扩张时可导致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而产生杂音。杂音呈递减型,吹风样,柔和,常合并P2亢进,多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Horner综合征】病侧眼球下陷,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汗闭。

【Murphy征】检查者以左手掌放于患者的右前胸下部,左手拇指指腹钩压胆囊点处用力按压腹壁,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气,如吸气过程因疼痛而终止称Murphy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Musset征】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后向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以触到气管的向下曳动。

【Occult blood stools】隐血便,少量出血(每日5ml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Traube区】即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扭形伪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右界为肝左缘。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窦性节律下,P-R间期>0.20s。

【Ⅲ度(完全性)AVB】指室上性激动均不能下传到心室,因而阻滞以下由逸搏心律代替,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节律,房率高于室率,常伴有交界性(多见)或室性逸搏。

【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之。

【板状腹】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如木板。

【奔马律】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增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成类似马奔跑时蹄声,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扁平胸】胸廓呈扁平状 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 见于瘦长体型者 亦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肠鸣音】当肠蠕动时,肠内气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音称之。

【潮式呼吸】特点为呼吸由浅慢而深快,再由深快变浅慢,随后有一呼吸暂停,然后再重复以上变化,呼吸周期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5-30秒,呼吸中枢抑制引起的,与许多严重的疾病有关,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

【尺压试验】鉴别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一种试验。方法是当患者仰卧时,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传到硬尺,使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如为腹水,则硬尺无此种跳动。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 波动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大炮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分离,当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可使第一心音明显增强。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反跳痛】检查压痛时,如突然将手抬起病人腹痛加剧,呈反跳痛。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之,见于粘连性心包炎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也可见于重度右心室肥大。

【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外观呈凸起状,可因生理状况,如肥胖,妊娠或病理状况如腹水,巨大肿瘤等引起。

【腹膜炎三联征】腹膜炎时在腹部可检查到腹壁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用手触击腹部可有液体波动冲击的感受。

【干啰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常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 重者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运动(点头、耸肩等),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 状和体征。隐性黄疸: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正常值:总胆红素(TB)≤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CB)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CUB)13.68μmol/L。

【交替脉】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一般认为是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意义:是左室衰竭的重要体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稽留热】体温恒定≥39℃,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间停呼吸(Boits式呼吸)】特点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间停数秒后又开始呼吸,呼吸中枢抑制引起的与许多严重的疾病有关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以内。若取300~450的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

【开瓣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是二尖瓣狭窄时,第二心音后出现的一个高调而清脆的额外音。听诊特点:音调较高、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样。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呼气时增强,见于狭窄早期,瓣膜弹性好。是二尖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

【咯血】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咳嗽】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咳痰】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排去体外。

【肋骨胸】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链接外向前突起而成 其两侧与第二肋软骨链接,位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 还标志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接及相当于第五胸椎水平

【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扣痛位置。

【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

【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病人的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时局部又发红,随心动周期局部发生又节律的红白交替改变现象,称毛细血管搏动征。主要见于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

【莫氏型(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ECG可见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未下传,无QRS波峰。阻滞部位:1/3在希氏束,2/3在希氏束分叉之下;多属于器质性损害,容易发展为Ⅲ度AVB。

【慢性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粘液、脓血以及未消化的食物,病程超过2个月。

【脉搏短绌】指脉率小于心率,见于房颤。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奇脉】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见于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影响右心排血量,使肺动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因而左室排血减少,出现奇脉。吸气时收缩压较呼气时低10mmHg。

【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轻放听诊器件时,若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抢的声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重度贫血。

【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强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揉面感】慢性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使腹壁肌紧张度增加,触诊有轻度抵抗感,如揉面团一样,故称揉面感。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内,吸气时呼吸机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水冲脉】①指脉搏如潮水般骤起骤落;②是收缩压增高和(或)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差增大所致;③常见于甲亢、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等。

【室性早搏】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QRS时限常>0.12s,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早搏的QRS波前无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湿啰音】由于呼吸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形成水泡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又称水泡音 或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 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水肿】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加 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 呈圆桶状 常见于肺气肿

【抬举样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持续至S2开始。为左心室肥厚的体征。

【蛙腹】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与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即腹水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扁而宽,称为蛙腹。

【完全代偿】配对间期加代偿间隙,等于两个窦性心动周期。

【心包叩击音】是在S2后约0.1s出现的中频、较响亮而短促的额外心音,为舒张早期快速舒张的心室被迫骤然停止导致室壁震动而产生的声音,在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最易闻及,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摩擦音】心包的脏层与壁层由于生物性或理化性因素导致纤维蛋白沉积而变得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一种音质粗糙、高音调、搔抓样、近耳、与心脏搏动一致的声音,发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与呼吸无关,常见于各种感染性心包炎,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心脏损伤后综合症。

【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无器质性闻得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合征。临床上以肺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流不足为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淤血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高度气喘,面色青紫、大汗,呼吸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

【心音分裂】指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时距延长,导致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

【胸骨角】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还标志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界及相当于第五胸椎水平。

【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频率350~60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则。QRS波为室上性,但R波之间稍有差异。

【液波震颤】又称波动感,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触击腹部,可有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

【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中等量以上腹水时,让病人取仰卧位,腹部两侧因腹水沉积而叩诊呈浊音,腹中部因肠管漂浮在液面上叩诊呈鼓音,让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呈浊音,上侧腹部转为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之。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听诊部位听到的支气管呼吸音 又称管样呼吸音

【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 声波沿气管 支气管及肺泡传导到胸壁 并引起振动 可用手掌触及 故又称触觉语颤

【粘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黄,颜面浮肿,睑厚面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隐性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在临床上不易察觉皮肤、巩膜发黄。

【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舟状腹】平卧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呈舟状。

篇3:提高检体诊断学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带教, 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地增加临床病例分析, 加强学生对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由理论逐渐向临床过渡。教师将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一些最新动态, 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的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充分品尝到了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也充分体会了具有正确诊断思维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程有兴趣, 思路就会非常活跃, 对学生的一点思路要加氧助燃, 充分鼓励。

2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应用的日趋普遍和完善, 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条件。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并与全科医学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症状、体征, 以图片、动画或录像资料剪辑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 既展示教师风采, 也供学生复习使用;教师自拍的实验教学录像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不足。传统的粉笔教学很灵活, 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 但是单纯的采用粉笔教学, 一堂课信息量就不够;相反, 多媒体教学能呈现很多的信息, 且生动形象, 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 又不可能达到粉笔教学的互动效果。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 也不能只求单纯用粉笔贯穿始终。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 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一堂课下来,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能集中, 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3 加强实践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对象的特殊性。临床现象要在患者的身上体现, 一些征象不能制造, 教师讲的再多, 如果学生没见过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有些典型体征, 在教学的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不会遇到。检体诊断学实习课中, 增设了模拟人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例演示的直观性, 对一些难点和重点, 如心、肺听诊及腹部查体,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触诊、叩诊、听诊, 掌握每一个环节, 增加了授课者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1]。对一些典型病例、少见病例, 通过多媒体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化记忆,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问诊的能力, 学会正确的查体手段, 树立正确的诊断方法和诊断逻辑。在检体诊断学临床见习课中, 让学生亲临患者床边, 感受作为医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协调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4 设置情景考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

设置临床技能考试中心, 结课时应用模拟人和临床问题讨论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包括对实际病例的问诊、规范查体、病例总结、提出诊断以及一些常用临床操作, 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外科换药、消毒等, 检验教学成果并进行总结,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近几年的检体诊断学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有限的课时里做到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医学院本科生的检体诊断学成绩总体得到提高,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检体诊断学教学

关键词:检体诊断;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挑战。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培养面向乡村、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目前,乡村卫技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较低,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仍是困扰农村卫生队伍的三大症结并严重影响乡村医疗卫生质量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当前,“医疗改革的方向正在转向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而基层目前不是缺医少药,而主要是缺少人才,缺少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医务人员。城市中的社区医院的情况也是一样。今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1]对此,要让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为大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能主动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顺利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关键是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具有应用型知识技能的,开展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用得上的人才。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2],因此,我校内科学教研室对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的诊断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其中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方法做了较大的改革。

一、对象

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12个小班,分为2组,其中0835-0840班为实验组,共计人数180,0841-0846班为对照组,共计人数177。按照学校的自然分班来分组,分组原则为完全随机。

二、方法

诊断学的检体诊断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一样,时数是46学时,授课教师也一致。对照组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先是按大纲讲授理论课,主讲教师在大教室给177个学生授课,理论课34学时。在理论课的间期安排实验课,一个实验教师给30个学生授课,实验课12学时,分别是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检查实验;胸部检查实验;腹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肺脏、心脏个腹部检查实验复习。而试验组的所有检体诊断学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授课,一个实验教师给20个学生授课,具体的授课方法是教师把每3学时的教学内容分成3、4或者5部分(根据每次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还是先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投影出PPT课件进行讲授,课件中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这是教师无法完全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的,例如,各种心脏杂音、各种异常体征,所以多媒体授课不能摒弃。然后是教师当场给学生做体检示范,再是学生相互之间练习。对照组所做的实验在实验组仍旧进行,也就是穿插进行了4次综合实验,教师不讲授新内容,而让学生动手复习前一段时间的体检练习。同样是46学时,实验组理论讲授时间大大减少,动手练习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小班化的教学让教师可以手把手教。检体诊断学授课结束后,在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进行了体检操作考核,考核内容是肺脏、心脏和腹部体格检查,利用电脑随机数生成软件,随机决定每个学生考核的内容,评分标准事先有统一,而且书面整理出文字来,以保证评分的公平性。在期末诊断学的理论考试中,检体诊断部分单独安排在一页,总分50分,以方便统计。

三、结果

结果通过统计学t检验,比较显示实验组(180人)的检体诊斷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177人),理论考核成绩两组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检体诊断学考核成绩比较

四、讨论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并贯穿于临床工作者一生的诊疗中。诊断学教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虽然当今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准确、直接、迅速地提示诊断,但问诊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临床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不容忽视。不管检查仪器如何更新,都无法完全替代问诊和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而且,我校培养的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将来是去基层的农村和社区医院工作,那里一般不具备最完善和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所以诊断学教学中的检体诊断学方面尤其重要。

本实验中,在检体诊断学总的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实验组进行提示一体化教学,理论讲授的实际时间大大减少,但理论考核成绩和对组照无差异,同时,实验组实践操作时间大大增加,操作考核成绩比对照组明显优异。这说明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组每次授课的部分时间形式上还是理论授课,教师利用PPT进行讲授,但由于一个教师只面对20个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少数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上先让学生来讲述和示范,老师再补充和纠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自信心等。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探讨与实践[J].2006,(6):96-97.

篇5:浅谈检体诊断学见习教学之体会

1 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求学问, 需学问;只学答, 非学问”。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 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向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转化。

课前学生提问。检体诊断见习课一般是在诊断学大课讲解之后进行的。学生课后在复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 见习时让学生提问可以很好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惑,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于课前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对于掌握已学内容和接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检查眼睛集合反射时手指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检查眼球运动方向时, 每个方向都要从中位开始 (即两眼平视前方) 还是将各方向连起来画圆圈?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均未明确指出, 因此不少细心的学生在操作前会有疑问。实践后发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些同学能直接提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或者直接指出教材中和现实生活相矛盾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可能未注意到。这种直接的提问节约了不少时间, 而且也使教学 (即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有助于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

课前教师提问。前面既然已经提到学生提问的有效性, 那为什么还要教师提问呢?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学生提问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内容学生能提出问题, 而有些内容 (知识结构较完整、理论性较强或者大家都认可的内容) 学生就很难提出问题。如:测量舒张压时如果声音变调距离明显消失20mmHg以上或声音不消失如何记录?心脏震颤和心脏杂音的关系?像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很难提出,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问做引导。建构主义理论中就提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所以此时教师的提问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有利武器。

课中结合学生实践体验提问。只有将体验与问题结合在一起, 才能最终达到学生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生体验实践后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采用设疑的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掌握一些容易忽视和犯错误的细节。如:Murphy征和胆囊触痛是不是一回事?叩肺下界和肺下界移动度时是在每个肋间隙叩诊吗?怎样辨别所听杂音为收缩期、舒张期、双期还是连续性杂音?③双期杂音与连续性杂音有什么区别?怎样区别胸膜摩擦音和心包摩擦音?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 让学生的潜能绽放。

课后提问。课后教师提问可以对所教内容作一梳理和归纳, 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学生提问有助于及时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课后学生提问是解决当次授课遗留问题的最后一道教学环节, 因此要在每次课程结束前预留一定的提问时间。

采用问题式教学回答问题时一般可采用学生提问, 先由其他学生回答, 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 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诚帮助学生。学生喜欢与教师讨论问题, 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 使学生拓宽了思维, 扩大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通过良好有序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

2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 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会直接进入临床实践,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然而, 医疗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渐下降, 从而使医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越来越少,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错, 病人的抗拒心理增加, 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临床技能教学质量已经面临下降的窘境。我校引进的电子化模拟病人和标准化病人虽然能解决上述矛盾, 但电子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局部、单一的阳性体征, 与真实病患的症状、体征的整体性具有一定差异。学生相对多, 电子化病人和标准化病人数量少, 成本高, 受时空限制。另外,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常常会关注教材中讲述的病理体征, 只愿意在患者或者电子化病人病人身上才肯动手操练, 忽略了对正常体征的学习, 到了临床上碰见正常的体征反倒不能识别。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用角色扮演方法 (即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标准化病人) , 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将成倍增加。另外在问诊时教师可以充当病人, 利用专业知识, 人为地模拟临床上问诊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问诊方法和技巧, 还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正常人作模特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兴趣呢?下面以叩诊和肝脏触诊为例讲述。腹部触诊是腹部体检的重点和难点, 肝脏触诊是重中之重。笔者对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同学或实习的同学调查发现很少有同学曾触及过正常肝脏。因此对教科书上正常肝脏的质地、边缘等情况的描述很难理解。据统计正常人约有40%可以在剑突下触及肝脏[2],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到病房找肝脏肿大的病人或依赖于电子标准化病人。笔者在教授腹部体检时挑选几个剑突下可以触及肝脏的同学作模特, 结合肝脏触诊的要点, 通常先连贯示范一遍肝脏触诊的过程, 随后再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 分步示范, 随被检者腹式呼气主动下压, 被动上抬, 滑行移动等详细步骤, 直至触诊到肝脏。这样同学就能够了解整个触诊过程中的操作手法要点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同学逐个按演示练习, 在练习时帮助同学掌握操作中的要点, 纠正错误手法, 使他们能够亲自触及并感受正常肝脏, “享受”应用正确操作手法后触及肝脏的“成就感”。这样同学们练习触诊方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大大提高。再如叩诊时同学往往对声音辨别困难, 笔者在间接叩诊时首先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叩诊手法, 然后在模特身上先叩出清音 (肺) 、浊音 (肝脏或心脏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实音 (肝脏或心脏不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鼓音 (胃泡区) [1], 同学们集中对比这几种声音的变化后很快就掌握了各自的声音特点, 对以后心、肺、腹叩诊音的鉴别就变得容易多了。

3 合理使用考核手段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 体格检查部分是检体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 要保证诊断学教学质量, 技能考核是保障实验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3]。教师通过示教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体格检查的手法后学生分为2人1组互为“患者”进行手法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 纠正错误手法和解答问题, 最后由教师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进行随堂考核。考核学生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 步骤是否准确, 是否掌握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诊断结果。通过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 促进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下一次上课时再对以前学习的所有内容中的某一项 (尤其选择那些重点和难点) 随机选学生进行操作, 以便了解学生课后主动练习和掌握情况,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每一次考核结果均作认真记录, 并计入平时成绩中。

总之, 由于检体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必将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检体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开展问题式教学和合理利用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诊断学,检体诊断,见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 (第七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8-221.

[2]孙明述.974人的肝脏触诊调查[J].山东医药, 1973 (6) :45-46.

上一篇:五线谱的入门教学下一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