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

2022-05-01

摘要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診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1:

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Blackboard学习平台在国际国内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从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的角度,探索如何组织和开展基于Bb平台的混合学习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的实际,开展Blackboard平台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协作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案例教学、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构建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拓展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 混合学习; 学习模式; 混合式协作学习; 角色扮演

[作者简介] 周红春(1970—),女,广东梅县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教学信息化研究。E-mail:zhc@jnu.edu.cn 。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混合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能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Blackboard学习平台是国际著名品牌,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该平台在国际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大学,在中国内地也有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200多所大学应用。因此,探索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对于构建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拓展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功能

Blackboard平台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式结构。Blackboard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由五大功能模块构成,分别是:(1)课程内容模块:本模块是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供教师发布和管理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内容、课程文档、作业练习和外部链接等内容。(2)课程选项模块:本模块主要用于管理课程网站、设置课程显示界面以及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进行操作,如管理课程菜单、课程设计、循环使用课程、课程复制、导入与导出课程等。(3)课程工具模块:本模块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师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传递资源信息、解惑答疑、分享心得。同时通过增加协作工具,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各个小组配备协作工具,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可以高效、顺利地进行,并提供文本聊天、协作白板、小组页面浏览、问题和解答集锦等协作交流,如课程通知、课程日程表、教师信息、任务、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板、数字收件箱、词汇表管理器、消息等。(4)测验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由测试管理器、调查管理器、题库管理器、课程统计、成绩簿等组成,主要进行测试题库管理以及数据统计管理。(5)用户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对各课程的学生用户进行注册或删除,组织管理学习小组活动等。

二、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学习是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环境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等学习方式的混合。[1]具体包括:

不同学习资源的混合:书本资源+实物资源+数字媒体资源,自制的学习资源+选用优秀的学习资源。

不同学习时空的混合:课堂讲授+网络虚拟学习时空。

不同学习参与者的混合:学生+教师+计算机+专家。

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网上学习+网下学习,同步学习+异步学习,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接受学习+探究学习。

不同学习工具的混合:网络教学平台+QQ+视频会议系统+虚拟实验室+题库系统等。

不同深度的混合:从指导思想、学习设计、学习工具到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E-learning的优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

合式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一)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试验的组织

混合式学习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索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组织:

第一个层次,我们于2007年组织了208门课程开展试验,要求在Blackboard平台上建设课程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学习平台获取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及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内容、练习与测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及反馈、教学进度安排(讲授、实验、辅导等)、教师的联系方式、课程通知等。这一层次是全校所有课程E-learning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满足基本的教学和教学管理需求而设。现在这一层次的课程目前已建设有500多门。

第二层次属于试点建设层次,重在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通过提高课程管理效能、促进合作学习,强化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互动交流,鼓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进一步整合。其中,课程管理包括共享教学资源、收发学生作业、在线练习及测试,合作学习包括建立师生及同学之间交流的讨论区、为小组研习提供虚拟学习社区、为教学提供校际交流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等。第二层次是建设的重点,是E-learning创新教学的核心。

2009年底,暨南大学在校级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中组织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建设,从全校不同院系组织了20门课程参与该项目建设,开展基于Blackboard平台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把优秀课例拍摄下来放在平台上作示范,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底再组织了20门课程参与试验,立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设计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 课程前端分析

(1)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确定课程总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和学生学习的主题,如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等,并对各级教学目标做出整体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潜在的学习结果等。

(2)学习对象分析

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身能力、特征和风格。它包括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一般特征的分析,即分析对学生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分析包括学习者在接受信息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对信息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暨南大学作为一所侨校,学生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源的多元化特征明显。针对学生特点,探索适应海内、外学生的教学模式,是侨校教师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每一届学生中,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充分利用Blackboard平台的优势开展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3)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与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在完成课程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扩展知识、案例等内容,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互。

2. 学习情境创设与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情境创设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支持学校的学科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合作情境和创设虚拟现实情境等。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参照学习活动的设计来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支持。

在学习环境设计中,比较注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应用,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实验教学环境、校园网建设以及公用计算机机房、教师备课室、学生寝室、图书馆等校园环境。软件环境则包括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服务中心、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教师教研参考和学生参考及自主学习的电子图书馆、教学参考资源平台以及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各部分环境又通过校园网互联整合,使得整个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建构整体。Blackboard学习平台为支撑混合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如交流工具、情境工具、认知工具、评价工具、效能工具等。

学习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它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通常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在教材设计上,采用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立体化教材设计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导航、网络课程、教师授课录像、多媒体教学PPT讲义、在线辞典、在线测验等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

3. 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学习活动。学生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是混合学习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自主的,也可以是群体合作的。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学习活动努力做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与在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差异安排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师生、生生关系。

(1)辅助课堂讲授模式

在教学中,有些纯理论知识,抽象程度较高,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因此设计了以Blackboard学习平台为辅助工具的辅助课堂讲授模式,学习活动过程归纳为“情境创设—教师启发精讲—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练习强化—教师总结”六个环节。[2]其中授课PPT、教学网站、网络课程或相关网络资源均通过Blackboard学习平台进行组织。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利用Blackboard学习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缺点是该模式并未彻底摆脱“教师中心论”的局限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对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教学单元,可以采用这一模式。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所学习的知识打交道,而且要与他们的学习伙伴交流。对比实验表明,带有组间竞争的协作学习比个别化学习更有效。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学习中,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习者与中介(学习资源或学习工具)的互动,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自动测评达到目标;二是学习者与其他人(学习群体,即同学或老师)互动,通过建立虚拟学习社区鼓励合作对话。

该模式的学习活动过程可以归纳为“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分工—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小组协商讨论—共同完成作品—教师辅导—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多元评价”八个环节。该模式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境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分析内招生和外招生的各自特点,划分为几个小组,以平衡两端学生的差异,同时也鼓励同学之间学习上互助的团队精神。学生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对每次测验的成绩要进行分析。小组的作用还在于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专题研究,并制作一个专题的网络课件,或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或报告。所有研究成果都作为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网站上。

(3)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

混合式协作学习是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协作学习模式,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①传统面对面的教学(F2FL)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混合,利用传统面对面的教学弥补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不足。

②面对面的协作学习(F2FCL)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混合,无论是面对面的教学还是在线学习,都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是面对面的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整合。

③面对面的协作学习(F2FCL)与E-learning混合,利用网络技术支持面对面的协作学习,是F2FCL的必要补充。

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传输—面对面加工—形成一定的产品—协作扩展学习。该模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①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传输:将学习材料放到Blackboard学习平台上,学习者根据他们的需要随时进入Blackboard学习平台浏览这些材料。页面上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信息,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或者他们想深入探讨,可以随时联系老师和同学。此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习,并且能够促进独立性和自我信心。

②面对面加工:尽管Blackboard学习平台在学习材料、内容的传递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交流仍然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深入理解。面对面过程不仅意味着坐在某处听某人讲话,它应该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③形成一定的产品:仅建构知识并不充分,还需要在分享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有形的产品。通常包括三条途径:首先在有教师指导的面对面学习之后,学生们将有关学习心得、作业、练习等记录下来,并将初稿同教师、辅导者、学习伙伴通过Bb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它将有利于学习者充分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发布写作纲要,供小组成员和教师观看,并相互之间进行评论反馈等。最后,完成作业的最后版本,并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教师和同学。

作者:周红春

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2: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摘要 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診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 脉诊;客观化;脉诊仪

Modern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Lin Bingqi, Guan Jing, Dai Ning, Li Feng

(TCM diagnosis Department, Basic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脉诊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为灵巧的一种方法,并且其具有丰富的中医内涵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诊脉过程中,往往由于主观的因素,导致同一种脉象,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也使大家在脉诊的认识上很难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加快研究脉诊,使之尽快实现现代化,并且尽快地和临床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医与时俱进的要求。

中医脉诊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中医学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同时建立了独特的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是在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基础上,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仪器融入到传统的脉诊方法中,对传统的中医脉诊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因此,中医脉诊学原有的传统理论是现代脉诊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医脉诊学的内容。下面笔者就中医脉诊的理论研究、客观化研究和脉诊仪发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中医脉诊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 中医脉诊的理论研究

早在我国古代,医者就已经开始探索脉象的形成机制,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素问·六节脏象论》介绍到:“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了脉象的形成基本动力是因为心脏的搏动,心是脉搏动的动力源泉,而心功能在人体外的具体表现就是脉象;《内经》中还对气血进行了论述,认为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同时《内经》也对脉管的弹性进行了讨论,认为脉象的形成和脉管的弹性有关,如《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1]。在《难经·一难》中对寸口之脉也进行了说明,如:“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这表明五藏、六腑和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都要经过肺,通过肺对气血进行调控,而寸口动脉位于手太阴肺经,是经脉气血的会聚之处。这种说法和《素问·经脉别论》中“肺朝百脉”的论述也相近。所以,通过对寸口的诊察,可以了解人体气血津液的情况,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况。此外,《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亦为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说明寸口脉不仅能反映肺脏和肺经的状况,也能反映五脏六腑的情况[2]

现代的学者对脉象的原理也进行了研究,如余伶俐[3]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对脉搏波信号的形成、传导和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时间的变化,动脉半径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动脉管内的血压也会随着动脉半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可以为现有的各种脉象仪记录、描述和绘制脉图提供理论依据。2)由于周围动脉脉搏波的反射,从而导致了脉压和周围动脉收缩压的升高。3)因为主动脉产生的波峰传播到桡动脉时,和外周返回桡动脉的波峰在脉诊仪测图部位出现相互叠加,从而压力脉搏波在周围动脉中出现增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中医独取寸口的优越之处。王唯工[4]通过研究发现整个中医脉诊的理论是在十二条经络和心脏的周期跳动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创建了穴道与动脉和器官的经络模型—“弹簧共振”,并且根据之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叫做“器官共振谐波”。他认为心脏、器官、动脉和穴道等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其中,心脏是振动源,由于心脏规律性的跳动,从而产生了规律的振动,再通过波动的形式向各个器官传播能量;这也就导致了每一种器官都具有器官本身的一种频率和下一个谐波引起的频率。因为同时存在这2个共振频率,所以当心脏把能量传递给其他器官时,器官本身的频率和心脏传来的频率又共同形成一种新的频率,再将这种频率传递给下一个相关的器官。而柯学尧等研究发现中医所说的脉搏是一种特殊的驻波,认为寸口脉搏形成和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关,其过程是通过心脏的收缩,从而产生压力波,再经过主动脉口传播到主动脉等一系列参与血液循环的脉管中,最后将这种压力波传播到末端的动脉毛细血管中。然后,动脉末端的毛细血管周围细胞将心脏传递来的这种压力波转换成新的收缩运动,形成末端能量源。这种能量源又通过血液循环的脉管将能量再次传回心脏,并且和心脏产生的驻波相叠加,产生的新的能量波再传递到寸口,从而形成中医所说的脉象。徐学军[5]通过研究发明了一种T场理论,并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中医脉象的形成原理,认为人体脉管中的血液流动形式是一种锥形,这种锥形形式能够产生T场效应。在心脏收缩过程中,心脏将血液输送到人体各个器官和部位时,会产生这种T场;而这种T场通过对运动物体的作用,以及改变机体的控制点从而产生脉搏波。同时,动脉循环系统中产生的“驻波”效应引起血液对动脉壁的冲击,和动脉壁随之产生的收缩和舒张运动,也是脉搏波形成的一种原因。

总之,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近些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为脉诊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磊等[17]总结了目前国内和国外对于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脉搏信号模式的分类研究;2)脉搏信号的预处理和特征性提取研究;3)脉搏信号的采集系统研究;4)脉象的临床应用研究。马良宵[18]等从中医药及医疗器械标准化研究、中医现代化研究、以及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中得到启示,对中医类诊断性医疗器械,尤其是中医脉诊仪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操作标准等进行新思路、新方法的探讨。同时,对其课题组研制的、技术相对成熟的BD-SZ-0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脉诊仪进行了临床试验的实例研究,为制定中医脉诊仪临床试验的行业标准提供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参考资料。林海慧等[19]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医脉诊学的研究结果中,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中医脉诊传感器以及物理量,而且在采集患者脉象检查的2种属性资料时,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中医的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在研究中医脉诊时,应该从多物理量、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对患者脉象信息的采集,可以使用公认比较成熟的中医脉诊传感器,这样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更加利于临床的应用。

3 脉诊仪的发展研究

脉诊仪是传统中医脉诊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是中医脉诊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中医脉诊是一种无创伤性疾病诊断的方式,因此脉诊仪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许多人和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看到了这种方法的优势,他们纷纷都开始了脉诊仪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的制作。

陈庆梅等[20]在现代传感技术的脉诊研究中发现,最初的脉搏图是利用压力传感器感受寸口脉搏处的变化,然后将这种压力变化描绘成图;压力传感器主要有3种传感方式:压磁、压电和压阻,这几种传感方式是通过探头把脉搏产生的压力变化分别转换成导磁率、电荷和电阻等电信号的。目前在脉诊客观化研究中,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技术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研制出了多种类型的脉象仪,如北京的TP-CBS型脉图仪、江西的MX-811型脉象仪、上海的ZM-ó型脉象仪和湖南的BYS-14型心脉仪等;此外,许多研究者也研制出了多种光电式脉搏传感器,这种光电式传感器将接收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来反映脉搏波的变化。后来,研究人员又研制出一种非接触式脉搏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传声转换技术和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传声转换技术是利用声波检测的原理对脉搏信号进行提取,是把脉搏的振动和传播看作成一种次声波,从而收集脉搏的信号;而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使用的原理主要是显影和三维重建,通过这2种技术对动脉的血流速度、脉管的三维运动和血管腔容积进行跟踪和分析,从而对脉搏的搏动进行描绘,这种方法为中医脉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研究脉象的形成机制,因此在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中,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张艳采[21]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作为系统平台,使用C语言编程,对金氏脉诊仪数据的显示控件进行了设计,并且进行运用;结果显示控件能很好的支持预览模式、实时模式和回放模式,支持多记录和分屏显示,绘图坐标显示准确,更有效的进行脉象数据分析,实现脉诊技术的客观化和现代化。王逸群等[22]基于MATLAB设计了脉象实时采集系统,建立了100-40-15-5的4层的BP神经网络,对五种脉象进行识别。利用滤波、去基线漂移、归一化等预处理,大大提高了脉象识别的准确性,使其准确率达到90.8%,促进了中医脉诊现代化的发展。孙秉毅等[23]利用不同的脉象仪对脉的搏动轨迹进行描绘,发现脉图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多因素识图法、建立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速率分析法、频域分析法、计算机智能化分析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等等。刘聪颖等[24]认为,近几十年研制出的脉象仪中单探头压力式传感器占大多数,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检测寸、关、尺中某一部位的脉象信息,在使用单探头脉象仪时,虽然可以解决脉象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能完成一些基本测量,但是不能全面反应表达中医脉象的信息特征。而使用三部脉象检测系统基本能够模拟中医脉诊传统方法中“三部九候”的切脉方式,也能够采集更多的脉象信息,并且能够对脉象的宽度、脉象的长度和各种脉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这种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突破,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是一种可靠稳定的检测方法。

4 思考与展望

近些年,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传统中医脉诊注入生机活力,为中医脉诊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如:研制成功的脉象仪通过收集脉象信息所描绘出客观的脉象图和真实的脉象信息有一定的差异;各个地方使用的仪器规格、参数标准和分析方法也不完全统一,因此导致脉图的图谱名字相同,但是图形之间有很大差别,并且脉象图的重复性不好。葛丽娜[25]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起研制出的机械式脉波描记器,60年代进行示波和描记脉图的心电仪或生理记录仪,70年代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压力式、压电元件式、电阻抗式、光电容积式和超声多普勒式传感器,以及80年代相繼出现的微波多普勒、红外线和激光微传感器,这些脉诊仪器描记出的脉图始终没有得到医疗界的认可和推广。主要是因为检测出的波形形态各异,或者无法用于诊断,或者波形的重复率太低无法进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魏红等[26]认为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偏离中医理论、反映信息不全面、检测分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脉诊的发展应该首先继承中医的传统经典理论,如整体观、辨证观、动态观和平衡观;然后再把现代先进的脉诊技术融入到经典的中医理论中去,把中医特色的脉象分析方法和脉诊仪新型的三探头相结合,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使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不仅有创造性的成果,而且能够在临床中有效地运动成果。

作者:林炳岐 关静 戴宁 李峰

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3:

中医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在线或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行列,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号召,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更加全面地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教学反思及展望三个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医诊断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医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湘教通〔2020〕9号);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智能中医诊疗系统优化及应用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9-45);2020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医学线上教学改革的探索”(2020-JG008)

[作者简介] 李 琳(1988—),女,江西赣州人,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现代化研究;凌 智(1987—),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现代化研究;胡志希(1962—),男,湖南娄底人,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现代化研究。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在线或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行列,实时在线交互课程成为本次超大规模在线教学的重要形式。高校应积极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1]。可见,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桥梁课程的中医诊断学,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中医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势在必行。

一、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以往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多,理解和记忆负荷大,且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的展示受限。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可以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线上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线下课程的缺失,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及人机互动,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完整化、系统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还可以防止因线下课时不足出现知识“一遍过”的现象,在线上重复观看,反复学习,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一)混合式教学可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面授式教学中,只能满足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中等偏下的学生不能够将教师当堂所讲的内容全部消化,需要再花时间去理解吸收。而混合式教学方式则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每一个知识点碎片化录制成小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对即将进行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提前了解重点和难点及主要知识点,在传统面授课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有的放矢,更加集中精神,着重注意自己未掌握的知識点。课后也可通过小视频进行复习回顾,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提高,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感冒”,课堂上教师大多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授课,没有给学生留适当的思考时间。混合式教学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接受水平进行调节,保持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一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用心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灌输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可以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和辅导。这也帮助教师减轻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灌输的压力,让学生学起来较为轻松,教师讲授起来也较为简单,将课堂变成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颖是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将网络与多媒体作为载体,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唤起学生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中医诊断学”这门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学习方式较为枯燥,学生成绩难以有所突破,但是如果采用混合式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进度,再将未掌握的知识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有的放矢。所以说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中医诊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实施

(一)设计理念

中医诊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遵循“一核心二混合三时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念。一核心:提高教学效果;二混合:线上线下混合;三时段:课前课中课后结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突出中医四诊技能的规范与实战、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与强化。

(二)资源建设

1.课程目标。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主要围绕中医四诊技能、辨证思维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知识点掌握: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基本知识;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基本内容;病证诊断思路;病历书写等。(2)四诊技能、辨证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操作技能及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重点。(3)中医素质与情操培养:接诊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倡导仁爱之心、培养大医精诚,树立爱民之心,营造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变成铁杆中医的学术氛围。

2.課程内容与资源建设。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对原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并进行完善和扩充,共构建形成相对独立而系统的53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成为5~10分钟的微型课,同时升级PPT,拍摄小视频。教学基本素材包括教案、课件、习题册等,扩展素材包括:临床医案、舌诊图片、望诊图片、闻诊音频、中医诊断学思维导图等。

3.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见图1)。(1)准备环节。在每学期开课前,一方面教学团队整理和完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及调查,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于课程结束后以调查问卷与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团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一步调整及完善教学资源。(2)教学环节。本课程围绕SPOC教学模式展开,课前课中课后三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前自主学习:基于中医诊断学线上网络平台,课前教师推送学习视频、图片、案例等,同时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首先进行线上的核心知识点教学视频学习,通过课件自学知识点,阅读推荐材料,完成习题,参与论坛讨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探讨交流:课中重在思维构建,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进行疑难解析,讲解重点和难点。以课堂教学问题引领,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基于国家中医技能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开展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训练。课后巩固提升:采用PBL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和任务为引导,查阅文献,巩固和拓展知识,完成课后作业。例如,学习“舌诊”时,教师在课程学期开始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舌象每天进行拍照。开课前,每位学生观看平台舌诊教学视频,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拍摄舌象图片;课中,学习小组选取一位学生舌象汇报,并提出自己团队在整理拍摄过程中存在问题,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舌诊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课后,学习小组对自己拍摄的舌象进行整理完善,并于生活中收集典型舌象图片,对舌象进行描述,上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3)评价环节。期末总评成绩由课前成绩、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课前成绩评定包括慕课的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测验、在线讨论和在线作业几个环节,这部分成绩反映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整性、主动性。课堂成绩包括个人课堂表现和小组展示两部分得分,这部分成绩更多反映的是集体智慧及努力,如果想要获得满意的成绩,需要每位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三、教学反思及建议

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混合模式教学实践,发现该模式使学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且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氛围逐渐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次数明显增加。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要克服这些阻碍才能更好地优化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1)教学观念因素。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是师生都能够接纳并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即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学生自制力不足因素。学情分析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先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引导,循序渐进的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教学模式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呈现的开放性与多元化、资源共享等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构建,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高校可开设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班,综合运用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和结构化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模式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教学优质资源,拓展网络教学空间去赋能高校教育的积极变革,不再受限于教学时间与空间,从而将课堂、网络、模拟与实践结合,解决教学形式的单一问题[3]。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前提下,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创建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达到学以致用。“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也还在路上,相信经过更多的实践和探索,会悟得更多的教学真谛,摸索出线上线下教学的最优结合点,为课程未来的改革创新奠定基础,开阔思路。

参考文献

[1]战德臣,宋文婷.在线教学新常态 混合金课再出征[J].计算机教育,2020(7):1-2.

[2]牛达.互联网+多媒体时代下高职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培育研究[J].海外英语,2020(6):261-262.

[3]祝美珍,刘燕平,唐亚平,等.构建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l of TCM Diagnostics Course

LI Lina,b, LING Zhia,b, DU Jiaa,b, LIU Wang-huaa,b, HU Zhi-xia,b

(a.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Key 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TCM Diagnostics

作者:李琳,凌智,杜佳,刘旺华,胡志希

上一篇:关于相对主义的知识社会学论文下一篇:成长期互联网企业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