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医诊断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没有现代医学精液检查的年代,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或从多个配偶的生育状况,或从配偶的月经状况,或从男性本身的临床症状来诊断,缺乏准确性。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治经验十分丰富,但因诊断不准确而使这些经验受到质疑。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结合势在必行。

第一篇:中医诊断学论文范文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兼具自然科学内涵与社会人文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在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坚守专业信仰,强化专业技能,建立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德才兼修,促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诊断学;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中医传承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4.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CM Diagnostics

WANG Jia-jia, LI Dong-hua*, WANG Zhi-yu, LIU Wen-lan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CM diagnostics; cultivate people with morality; cultural confidence; inheritance of TCM

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2020JYJX054);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冯建春名医工作站(2015-SZ-C-58);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QN2018-25)

第一作者:王佳佳,E-mail: wjj8935@163.com

*通讯作者:李冬華,E-mail: donghuali@ccmu.edu.cn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1]。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将思政教育融入其教学与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守正创新,坚定中医信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1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1 教师言传身教,坚持立德树人

教师作为课堂思政教育的引领者与指路人,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理念[2]。

教师对待教学环节认真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将新方法、新形式融入教学,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课前授课教师结合教学与实践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深入挖掘各教学环节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中通过提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问卷星形式插入测试题或思考题,及时把握学生的知识洼地,并针对难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课后采用BB(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测试题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针对测验中错误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纠正理解不到位或审题不仔细的情况。教师及时查看、认真评价作业,从完整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其学习态度,并进行优秀作业的班级展示,营造精勤不倦、积极求学的学习氛围。教师信仰坚定,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与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将自身成才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知识探索与科学实践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医人才。例如在绪论学习中,要求同学们集体朗诵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阐释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医德文化,从“为人之德”“为医之德”角度展示医者的职业道德风范及至诚至仁、德艺兼优、医乃仁术的人文思想,引领新时代的医德建设与工匠精神[3]。教师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学生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综合性人才。

1.2 传播中医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中医诊断学诊法与辨证的特色传播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望诊教学中引入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运用司外揣内的方法,中医通过望诊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疾病的部位,判断疾病的预后。中医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部分,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舌通过这些经络与全身脏腑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医学通过望舌可以了解全身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有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不仅有着科学的内涵,在200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习具体的中医知识,还要学习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在专业学习中将这种文化自信、爱国情怀根植于心,潜移默化做到立德树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抗疫成效。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的疫情变化及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中医药的专业思想。现代传染病防疫学认为,实施隔离、环境消毒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对于提高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有效抗击疫情也大有裨益。中医养生包括身心和形神2个层次,及适应寒暑、调和喜怒、节制饮食、劳逸适度诸方面。疫情期间通过中医养生思想的灌输,帮助学生排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调整不良的生活作息,运用中医学的养生方法提高心理与身体素质。在诊法和辨证的实践课上,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学习舌诊的舌质和舌苔,结合其病情演变特点分析其中医辨证特点与处方用药,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疫情来势汹汹,抗疫大战惊心动魄,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有方有力,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彰显了中医药的巨大价值。作为新一代中医药人更应“扎牢中医人的根,守好中医人的道”,以实际行动践行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精神。

1.3 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职业素养

中医的四诊从不同角度诊察病证,所搜集的病情资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要全面地掌握病情,就要求医生通晓诊法理论,掌握诊法的技巧。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动态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优势。因此,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价值的引领,加强诊法与辨证的应用及实践,提高学生诊察与辨证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将中医专业教育与职业责任教育相融合。例如,在学习诊法时,请学生借助家人、朋友练习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与技巧,尤其是望舌和诊脉,结合切身实践谈一谈如何进行舌象与脉象的采集与分析。学习八纲辨证时,请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列举表证的典型病例并进行证候分析。在学习病机时,请家乡是南方的同学讲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当地人如何防暑降温,强调暑与湿相兼发病的特性。在辨证教学中以病例的形式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分析归纳病例所涉及的病位与病性,加深对于症状和证候的理解。诊法与辨证的实践课采用分组实践的方式。实践时,由2位教师分别模拟医生和患者进行诊法、辨证示范。教师针对不同病例进行问诊的示范,展示针对不同主诉如何进行询问,并讲解围绕主诉进行问诊的诊法要点与辨证分析。学生进行训练时,2位学生分别模拟医生和患者,学生于课前针对典型病例写出问诊内容,教师修改后,课上进行询问。学生在课上针对病例进行问诊、辨证训练,教师予以点评[4]。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中体验如何运用所学理论与技能开展诊疗,如接待患者、敏锐洞察、详细询问、察舌按脉、辨别证候、撰写医案等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增强了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与提高中医诊断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并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授课教师与学生建立微信群,于课前发布教学PPT、电子版教材、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后复习与自学。应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在作业中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证候的比较与鉴别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钻研业务,积累经验,更新知识,达到终身学习、自我提升,以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解除病痛,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1.4 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中医传承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也要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5]。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扩展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证候病理机制的理解,体会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例如讲授脏腑辨证中的肝肾阴虚证,研究表明,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纤维化具有保肝护肝、抑制肝纤维化等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蛋白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从而达到抑制肝纤维化的目的[6]。又如讲授六淫证候的湿淫证候时,结合溃疡性结肠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此时气候炎热潮湿,脾本恶湿,外生湿热邪气加重了人体脾胃运化水液的负担,治疗可采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渗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肠黏膜炎症小体NLRP3、核转录因子NF-κB mRNA表达,上调肠黏膜黏蛋白2、三叶因子3 mRNA表达有关[7]。课下利用第二课堂与科研创新项目,指导学生查阅医学期刊与书籍,撰写论文,参与实验研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从事中医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医生的职业需要有责任、有担当,作为一名中医不仅要有精湛之术,更要有仁德之心。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结合名老中医妙手回春的诊疗经验与立志学医的成才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领悟,帮助学生坚定中医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形成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例如,以湿疹为例介绍湿邪的致病特点,讲述患者患病后的亲身经历及名老中医努力钻研治疗取效的实际经验,激励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通过了解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深刻领悟中医人勇于担当、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建立成为大医精诚的中医名家的远大目标。

2 小结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与中医药传统思想。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教师更加注重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重视德育培养,运用多元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专业责任感,建立文化自信,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中医专业水平。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坚守专业信仰,强化专业技能,促进德才兼修,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吳元洁,李净,李姿慧,等.金课建设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实现的策略[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3(3):107-110.

[2] 张曦元,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159-160.

[3] 马其南.《大医精诚》医德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23-25.

[4] 王佳佳,王智瑜,刘文兰.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3):75-封3.

[5] 关延彬,贾永艳,刘改枝,“课程思政”在药剂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52):167-169.

[6] 孟月,刘文兰,孙福慧.一贯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作用机制的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8,11(3):326-330.

[7] 王佳佳,迟莉,王文娟,等.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LRP3、NF-κB、MUC2、TFF3基因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14(12):1638-1641.

(收稿日期:2020-11-04)

(修回日期:2020-12-14;编辑:魏民)

作者:王佳佳 李冬华 王智瑜 刘文兰

第二篇:男性不育症传统中医诊断的困境与现代中医诊断的思考

[摘要]在没有现代医学精液检查的年代,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或从多个配偶的生育状况,或从配偶的月经状况,或从男性本身的临床症状来诊断,缺乏准确性。传统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治经验十分丰富,但因诊断不准确而使这些经验受到质疑。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结合势在必行。笔者主张男性不育症的现代中医诊断应在现代医学精液检查基础上,结合临床证候进行辨证,即男性不育“从精论治”。

[关键词]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断;辨证论治;从精论治

从事男性不育症中医临床的医生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离开了现代医学的精液常规检查,诊断男性不育症非常困难,即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断缺乏确切的依据。那么,在缺乏确切诊断依据的情况下,古医家们对男性不育症是怎样做出诊断的?其诊断是否可靠?如果诊断不可靠的话,其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是否可以质疑?中医文献中的诊治经验是否还可信?

1、男性不育症的传统中医诊断缺乏准确性

不育症的现代定义是:结婚后夫妇生活在一起,有规律的性生活,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3年(近年来有学者主张1年)未生育者称之为不育症。不育发生在女性者,称之为女性不育症;发生在男性者,称之为男性不育症。而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必须根据精液分析来确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诊断标准(5版),精液体积小于1.5ml,和/或精于密度小于15×lO6/ml,和/或精子总活率小于40%,和/或存活率小于58%,和/或正常形态精子小于4%等即可诊断为男性不育症。关于不育症,古医家的诊断是可信的,因为构成诊断的信息要素可从问诊中得到,但进一步确诊此不育症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或是二者皆有问题,古医家的诊断则是不确定的,因为古人并没有确定的区分方法。回顾文献我们发现,古医家诊断男性不育症大多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不同配偶的受孕情况来诊断,二是通过月经正常与否以排除女性不育来诊断,三是通过男性的临床症状表现来诊断。

1.1、依据不同配偶的受孕情况诊断男性不育症

我国古代有着男尊女卑观念,对于不育,人们往往先责之于女性,此观念至今尚有遗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法孝道使得男人续弦娶妾变得既坦然又荣耀,但当三妻四妾也不能生育时,男性不育的事实才被无奈地认可。古医家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往往也以此为依据。明末岳甫嘉在《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就记载了当时医生们的这种诊断习惯:“一友年壮力强,娶妇十四载从不成育,诸医皆咎其内之艰嗣也,计将置妾焉。”明末肖京在其《轩岐救正论,广嗣方论》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这种诊断习惯:“愚意艰子之家……在妇人久媾不孕,便当广置妾媵,择其气血充盛者代举”。更有甚者,竟然不谈嫁娶,而直接用其他女人来诊断男性不育症:“建平孝王,妃姬侍皆丽无子,择良家未笄立入御,又无子”(《续名医类案。求子》)。可见,靠纳妾来诊断男性不育症已经成为了一种方法。一位男性,如果与他有正常性生活的所有女人都不生育,由此来诊断男性不育症是合乎逻辑的。虽然还有一种可能存在,即此男子可生育而所有妻妾都不育,但这样的概率极小。虽然不育症的现代诊断原本也是概率性诊断,这与上述方法类似,但古医家的这种诊断方法仍不可信。一是缺乏时间标准,现代生殖医学研究表明,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妻,性生活正常,未采用避孕措施,一般第一年有80%-85%可以受孕,第二年受孕者又可以增加10%,而第三年还存在健康夫妇受孕可能,三年以上没生育才可以判断为不育症。古医家对婚后多长时间没生育为不育症并不明确,虽然广置妾媵,但如果纳妾不足三年,其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仍不可靠。二是缺乏普适性,一种好的诊断方法,应该对所有患者都适用,虽然古代可以一夫多妻,但多为富贵之人,而一般平民多一夫一妻,对于那些无钱纳妾的平民男性,此法则无缘应用。三是有悖人伦,这种方法伤害了广大女性的情感,作为医学方法并不合适。

1.2、依据排除女性不育诊断男性不育症

与生育相关的女性生理,最直接的就是月经。古代医家认为正常月经的女性一定能生育。清代医家吴道源在《女科切要,广嗣论》强调:“女性经候,或有崩漏带下,必难受孕……故女性以调经为先……服药之后……施之而不孕者,未之有也”。《女科指要,种子门》中也强调:“女以养血调经为先……经候无愆……女无不母矣。”《王氏医存》也有“夫妻有病不孕者,医者治其本病,病愈后,夫保其精,妻调准月经,如法静养。”可见,古医家们坚信女性只要月经正常就足以生育。不育症家庭中,如果妻子月经正常而丈夫体弱多病,丈夫就往往被诊断为男性不育症。现代生殖医学表明,很多不育症女性其月经是正常的,如输卵管阻塞、免疫性不育等等;而月经不正常,只要能排卵也可以生育。可见,这种诊断也是不确定的。

1.3、依据临床症状诊断男性不育症

医家们也认识到了男性不育症通过更换配偶来诊断并不适用,靠妇人月经正常与否来诊断往往不准,于是尽力地研究临床症状与男性不育症的关系,中医文献也证实了绝大部分男性不育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确定的。与男性不育相关的临床症状有“风虚目暗”(《备急千金要方·求子第一·七子散》),“精清如水,冷如铁”(《医心方·治无子法第一》),“阴痿不起”(《外台秘要,虚劳下二十九门,虚劳阴痿方七首》),“思虑太过,精神恍惚”、“小便清冷,阴下湿痒,少腹急”(《普济方,肾脏门,肾虚》),“身体肥大”(《辨证录·种嗣门》),“阳脱痿弱”,“阳痿不射”(《女科切要·广嗣论》),“原身细小,曾不举发”,“外肾只有一子或全无者”,“白浊”,“二窍具有”(《万氏家传广嗣纪要,择配篇》)等等。现代男科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虽然临床症状很重要,不可忽视,但男性不育症的病情与其临床症状的轻重往往不成正比,很多较为严重的无精子证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很多临床症状很重的病人可能是精子检查正常。如果精液正常,无论其临床症状有多重也非男性不育症;如果精液异常,即使无其他症状,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也成立。

2、男性不育症的传统中医诊治经验的临床意义

虽然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断是不确定的,但并不是说古医家关于男性不育症的诊断都毫无意义。从现代生殖医学的角度复习中医文献,可以看到古医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2.1、依据先天疾病诊断男性不育症

古医家经验中最有意义的是依据先天疾病症状诊断男性不育症。明代万全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择配篇》中提出了男性先天性疾病:“男子亦有五种病,一曰原身细小,曾不举发;二曰犍外肾,只有一子,或全无者;……四曰半,二窍具有,俗称二仪子也……男有此五病,不能配合阴阳,乏其后嗣也。”其中“原身细小”是指因男性性发育障碍而出现的阴茎短小,“二窍具有”是指两性畸形,而“犍外肾”是指隐睾。这三种疾病都会导致严重的少精子症甚至无精子症,从而导致男性不育症。今天,临床中,如果发现不育症夫妇中,丈夫阴茎短小且睾丸容积小于10ml,或两性畸形,或隐睾,即使不做精液常规检查,也可以很明确地诊断为男性不育症,可见古人的这种诊断方法完全正确。

2.2、依据精液异常诊断男性不育症

精液的质和量与生育关系密切。精液质的异常有精液不凝固、精液不液化。关于精液不凝固与不育症的关系,《医心方·治无子法第一》中即有记载:“男子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铁”,清代叶天士《叶氏女科证治·求嗣》中也有“男子精薄艰嗣”,而《嵩崖尊生书·精病论》认为其病因为命门火衰,还提出治法:“精薄,精如水也,亦命门火衰,俱用八味丸”,《医学心悟·求嗣》中还有“倘精薄不凝,更加鱼鳔、鹿角胶之属”等等。这里的“精清如水”、“精薄”,即精液不凝固症。精液排出后应该呈凝固状态,这与精囊分泌的凝固蛋白相关。如果精液凝固障碍,表明精囊及射精管病变,如射精管阻塞、先天性精囊缺如等,皆可导致无精于症。关于精液不液化可以影响生育,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膀胱虚实第二》即有记载,称之为“漏精稠厚”,并认为这是“膀胱虚寒”所致,还提出了治疗方法。精液刚排出时呈凝固的胶冻样,但经过50—20min逐渐液化成稀薄的水样,如果超过60min还不液化,称为精液不液化症。精液液化是由前列腺中的蛋白水解酶等液化因子所致,如α-淀粉酶、糜蛋白酶、氨基肽酶和透明质酸酶等。精液不液化,精子活动的空间少,精子被牵制,会影响生育。精液量的异常主要是精液量减少。对于精液量少与不育的关系,《辨证录·种嗣门》记载“男子泄精之时,只有一二点之精,此中之人,亦不能生子”,《子嗣编,论子嗣》中提到“男子不能生子有六病”,其中有“精少”,《奇方类编,补益门》提出了治疗方案:“太乙种子丸,专治……精少无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液量小于1.5m1者可以影响生育,这不仅是因为精子总量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精囊缺如或精囊腺管梗阻所致,而此时往往是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症。

精液的排出情况与生育有关,精液排出异常有不射精、射精无力、遗精、滑精、早泄等,而记载这些排精异常与不育相关的中医文献很多。关于不射精,《普济方,虚劳门》中记载“精变色或不射者,大损虚劳已极”,并提出用药物外敷阴疗法;关于射精无力,《灵兰要览·子嗣》中有“男子天禀阴痿……皆无子之端……治之之法……精方衰微,不能射远者,六子丸主之。”《医学心悟·求嗣》中有“精不射远者,更用黄芪斤许熬膏为丸,以益其气,此治男之法也”;关于遗精、滑精、早泄等,《辨证录。种嗣门》记载“男子有精滑之极,一到妇女之门,即便泄精”,认为此影响生育,提出了济火延嗣丹治疗,《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附方》记载了金锁思仙丹治疗滑精,有“治疗色欲过多,精气不固,梦遗滑脱无子”等等。不射精无法生育,而射精无力、遗精、滑精、早泄等虽然并不会导致完全性不育,但这些症状往往与生殖道感染相关,而生殖道感染,白细胞及病原体可伤害精子,严重时也可以引起不育症,可见古人的这些诊断方法有,临床意义。

3、对男性不育症现代中医诊断的思考

上诉这些诊断虽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依据这些诊断可以诊断出某些男性不育症,但这种诊断方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育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在没有精液分析的古代,如何判断不育属于男性并非易事。古代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往往是感性的,也是不准确的。一方面,一些男性不育症患者由于缺少临床症状而得不到诊断,往往责之于女性;另一方面,原本是女性不孕,本来可生育的丈夫因其他疾病而临床症状较重,有时会被误诊。

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辨证论治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男性不育症的现代中医诊断,既要准确,又要符合辨证论治原则。准确性必须依据现代医学的精液检查,依据男性不育症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但中医的优势是辨证论治,也就是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断必须紧密地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首先要有症状,而临证中确实有大约13.37%的患者除精液异常外无其他身体症状,这对传统的辨证提出挑战。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男性不育症的病情与临床症状的轻重往往不成正比,很多较为严重的无精子证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临床症状,症状对疾病的治疗也很重要。笔者认为首先依据现代医学的精液常规检查,并从精液的“排(排精)、色、量、质、味”人手,结合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提出男性不育“从精论治”原则,研究现代中医诊断新法。这种辨证的优点有三:一是既能确保诊断的准确,又能继承和发扬古医家的临证经验;其二是兼顾形体症状,使辨证更全面;三是对无症状的患者仅依据精液变化就可以辨清证候。

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一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的诊断方法必须摒弃,应以现代的确定性诊断取而代之,临证中需要研究男性不育症的现代中医诊断方法;二是古医籍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方药都是基于传统中医诊断而得出的,因此疗效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方药决不能拿来就用,一定要对其进行取舍,而取舍不仅要依据文献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临床中进行再检验。

参考文献

[1]罗丽兰,不孕与不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6.

[2]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 1:192.

[3]郭应禄,李宏军,男性不育症,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6—233.

[4]毕焕洲,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证候研究,光明中医,2012,27(5):3—5.

[5]郭应禄,胡礼泉,实用男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7.

[6]郭应禄,李宏军。前列腺炎,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4—374.

作者:毕焕洲

第三篇: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实践教学的探讨

摘要: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实践是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为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本文结合本院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探索,并分析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使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合理、完善,充分发挥中医诊断学课程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切實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中医诊断技能。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临床实践;问诊;脉诊;辨证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3.019

Key words: TCM diagnostics; clinical practice; inquiry; pulse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作为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中医诊断学课程承上启下,既包含了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又涉及许多临床广泛应用又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四诊技能和思辨能力,成为中医诊断临床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1 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理论教学中达到有效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结构化、辩证性的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

以脉诊为例,学生是否掌握28种脉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实践训练的效果。如果采用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为基本分类方法进行脉象异同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鉴别相似脉象,还可依据脉象特征异同进行归类[1]。临床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使学生对脉诊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以强化理解与记忆。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背诵《濒湖脉学》,该书对于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脉象,分析各类脉象产生的机理与临床意义,在脉诊训练前达到理解和强化的最佳效果[2]。

2 增加模拟训练,提高感性认识

中医诊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医生,获取患者的四诊信息不同,辨证治疗的效果各异。进行临床四诊信息采集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经验,更应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临床实践前有必要对临诊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

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内容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多个方面。在问诊模拟训练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3],教师作为医生针对一个具体的病患进行深刻全面的问诊,让学生观察如何在诊察疾病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获取临床资料。在询问病情时,不仅围绕患者的主要痛苦,有目的地一步步深入询问所属系统的脏腑、经络、体窍等病变,还要询问其他相关的系统。不仅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还要留意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在问诊时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通过辨证思索强化问诊的内容,把握问诊的方法与临床意义。学生在接触真实病患之前,可采用仿真模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医生进行实践演练,比如根据典型病案进行某一病证案例的模拟问诊,教师针对问诊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与纠正[4]。通过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问诊技巧的目的。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学生在对病患进行舌诊时容易出现观察不足的问题,不能迅速捕捉到舌质、舌苔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伸舌姿势与望舌要领。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观察舌象,练习伸舌与望舌。如果1次观察不足,可以多次伸舌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内容。由于理论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在望舌时难以分清舌质的红、淡红、绛色,舌苔的黄、白等,教师可以利用舌诊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舌质和舌苔的不同状态,并结合不同疾病,说明舌诊的诊断特点和临床意义[5],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学习脉诊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临床实践前,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诊脉的基本方法,比如布指、运指、总按、单按等,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诊脉,体会指下的触感。教师查看每一位同学的脉诊方法是否得当,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以健康人居多,脉象多为平脉,学生可以通过诊脉体会正常脉象的特点。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脉象模拟装置——脉诊仪或者脉诊手来体会不同脉象的指感特征。脉诊模拟装置往往会加强或突出脉象的特点,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实际患者的脉象变化往往比仪器要弱,因此练习时要侧重体验不同脉象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单纯是脉象应指的感觉,以防学生在遇到真实患者时难以判断脉象。

由于临床患者的病情复杂,一位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脉象,即相兼脉。遇到复杂情况时,可以先从学生最容易判断的病理脉象开始,再逐渐诊察其他脉象的变化,并从某一种脉象提示的多种临床意义中做出较为适当的诊断。临床带教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病患进行脉诊训练,师生共同讨论,把脉象中的变化与特征落实在指下。

3 重视诊法并用,提高思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能力和辨证诊断能力。临床实践课前,选取3~5名典型病患,收集患者的门诊与住院病历。学生10~12人为1组,跟随带教老師一起对典型病患进行四诊信息的采集与证候的判断。一般由2名学生针对同一病患进行问诊,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以1名同学为主,另1名同学进行补充询问,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问诊过程中信息采集的遗漏。每位同学进行面色、舌象等的观察与脉诊的采集并进行记录。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对学生诊察的整个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学生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待学生诊察后进行补充和指导。四诊信息采集完整后,主要由学生叙述患者的病情,包括主诉、现病史、舌象脉象等具体内容,并给出证候的判断分析。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针对学生讲述逐一作出评价与指导,例如,主诉是否明确,现病史是否条理清晰,舌质舌苔的判断是否完整准确,脉诊的布指、运指是否正确等。师生共同针对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辨证思维,探讨中医辨病辨证分析、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等诊断结论。临床医生根据病患情况介绍中医诊疗方案,比如治法、处方、用药等内容。学生

随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课后学生完成病案书写与临床实践训练报告。

遇到久病、重病患者,舌质和舌苔提示的病理本质不一致时,如何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是学生存在疑问较多的地方。实践时首先由学生作出判断并讲解其理论依据,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实践训练中应注重对学生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辨证能力。

4 倡导病证结合,提高应变能力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体验临床收集信息的过程,体悟诊疗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掌握临床诊疗技巧,提高应变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后,能够根据“十问歌”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问诊,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围绕具有辨证意义的重点进行询问,做到诊察与辨证相结合。例如,如何通过问诊分辨消渴患者的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证候的辨证要点与区别点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对中西医的病证特点掌握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对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治疗进行拓展性学习。课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检索数据库与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与中西医治疗方法,待下一次临床实践训练时由学生根据作业内容来讲解所查阅疾病的临床诊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仅练习掌握了四诊的技巧,而且对于中西医疾病之间、病证之间、证候之间联系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性与主动性,为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舌苔和舌质或脉象与症状变化不一致的时候,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时,辨证应当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判断病变的本质。例如,见到舌红绛,苔白滑腻时,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可能提示病患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内停。再如诊察到脉滑,多提示痰饮、痰湿内停,如果病患未见胸闷、头身困重、痰多等症状,但已出现了邪脉,要从脉。患者经常畏冷、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数,这时脉数就不能认为是热证,而是阳气亏虚,要从症。

教师在临床实践带教中时常需要针对临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与处理方法。例如,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处理生理变异的脉象,如何应对先诊脉再诊病的情况等等。使学生在诊察病患时能够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诊病的同时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5 小结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在诊法与辨证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中医四诊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完整地采集病情资料进行准确辨证,有效保证临床诊疗效果[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环节,探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确实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规范化的诊疗,以适应医学教学与医疗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辛小红,张星平,梁政亭,等.《中医诊断学》课堂教学中的五法运用[J].中医药导报,2018,24(3):126-127,130.

[2] 贾育新,万生芳.多种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医教育,2009,28(1):60-62.

[3] 杨珂.中医诊断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2):20-21.

[4] 郭善斌,田悦,刘晓东,等.浅析现代医药学教学工作中模拟仿真教学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61-63.

[5] 齐文杰,王超.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角度谈《中医诊断学》教学[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57-59.

[6] 王霞,王少贤,王占波,等.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5(24):12-14.

(收稿日期:2018-11-18)

(修回日期:2018-11-30;编辑:魏民)

作者:王佳佳 王智瑜 刘文兰

上一篇: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生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