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本文试从目前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并就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学生的弱势群体的体质方面的健康程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学生的身体体质的健康水平方面促进作的贡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研究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兴趣激发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感沟通原则、安全性原则等四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等三点小学体育教育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质弱势群体 小学 体育教育原则 体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是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提出的,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由于小学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学生群体从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进行了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重新认识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来加以界定,其中,一个充分条件指的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動的疾病或者是在身体有残障的小学生群体;两个基本标准分别指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在59分以下的小学生群体和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标准范围以外的小学生群体,例如:BMI<20的学生群体或者是BMI≥26.5的学生群体,只要是符合以上充分条件或是达到两个基本标准中任何一个标准的学生都应该纳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范畴。

由此可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的学生群体,第一类是身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不佳的小学生群体;第二类是残障或者是患有某些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小学生群体;第三类是肥胖(BMI≥26.5)或者是偏瘦(BMI<20)的小学生群体。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群体都属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的范畴,从整体上来说,他们都呈现了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体育运动能力较低,竞争性不强,很难参与到各种剧烈的体育运动之中;二是,大部分学生体质比较虚弱、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三是,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数比较多,但是对体育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却比较少,而且对利益的表达欲望非常弱。

二、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

(一)兴趣激发原则

对于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普遍从小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感知,也因此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和热情,反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所持的是消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活动时,注意遵循兴趣激发的原则,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运动负荷,都要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情感沟通原则

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本来就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非常容易自卑,而且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所采取的体育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遵循情感沟通的原则,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

(四)安全性原则

多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都抱有一定的畏惧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就要尤为关注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场地和器械都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因为安全问题加重学生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的畏惧退缩心理。

三、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策略

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转化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

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其主要是以适应单一个体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需要为主的一种多样性的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困难以及体育学习需求和体育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情况却可以发现,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之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目前并没有在我国其它的省市和地区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要么采用的是“免修”的策略,要么采用的是“跟班上课”的教育教学策略,然而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将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边缘化了,不但无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离体育活动越来越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适应性体育教学。而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为了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由于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进行的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适应性体育课则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要确保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所给出的多样化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来确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在开展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组(普通学生组)和B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两个小组,其中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1组(一般性的体弱特形学生小组,如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肥胖学生或者是偏瘦学生等)和B2组(专指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的学生和残障学生),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学生组别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针对B1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而针对B2组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组织指导他们合理的開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活动,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确保适应性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打破所有学生统一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但要注意组织常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针对B1组的学生组织运动负荷较低的各种身体练习内容,针对B2组的学生组织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也要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仍然以上文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所进行的学生分组为例,在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应的也要有所不同。如,A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B1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情况;B2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心理感受等内容。

(二)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不但应注意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在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是要注意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但要给予学生所需的体育锻炼指导,还要注意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尽可能的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三是,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会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热情。

(三)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而且部分学生还因为生理缺陷影响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正常参与,所以他们在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正确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呵护,才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无负担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 林秀春,高玉琴,刘羊城.全纳教育理念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3] 刘红梅.天津市河西区两所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研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3.05.

[4] 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孙斌杰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2:

越秀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平促进策略研究

【摘要】“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本文试从目前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并就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学生的弱势群体的体质方面的健康程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学生的身体体质的健康水平方面促进作的贡献。

【关键词】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 健康水平

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学课程指导纲要要求,针对身体异常或者病、弱、残及其个别高龄特别的学生群体,进行设置保健、康复为主体的大学课程。“越秀”SPT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种能力”的核心能力体系和获“四类证书”的培养规格。越秀升为本科,更给公共体育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是越秀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薄弱或者说是被忽视一个教学环节。通过SPT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大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就成为体育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分析

1.1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

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特殊学生身体情况(例如,经过医学鉴定不适合各种剧烈运动的学生);经过手术后病愈恢复期的学生;个别高龄的学生;由于肥胖或者瘦弱困难运动的学生与一些情绪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群体等。西方国家把体质弱势群体教育看成是体育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计划特殊的健身。在体育教育的弱势群体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教学问题:“适应、发展、矫正”体育思考。矫正体育教育,亦称作治疗体育教育,主要为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与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适应体育教育指于体育传统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要使体质弱势的群体自信、参与科学体育健康活动,传授体育教学课程,发展体育活动以及力性体育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让其实现一定的能力及接近普通学生的能力。

1.2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虽然我国在结合新课程中,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但是与以往相比,不管由接受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对象,或体育课程自身结构,皆比往日更具自主性与灵活性,体现当代高校的教育目标,是针对每个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当下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存在问题,关键是学校重视不足,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组织和方针的针对性弱,成绩评估标准太过随意性,课外活动也缺少组织和管理。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师轻视学生成绩、漠视学生存在、对学生期望过多皆令学生无所适从,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残疾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而西方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拥有非常全面的系统与相关法律法规,为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给予支持保障。法律法规把先进特教理念,转为贯穿特殊教育实践过程的6项基本原则,为免费适当教育、零拒绝、非歧视、极少制约的环境、法律程序保障与父母和学生一同参与。

2 SPT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对促进越秀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作用分析

随着越秀在校大学生的不断增多,体育弱势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以人本的教学理念,完善越秀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模式,实现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力、学习效率及自信心的特殊体育教学目标。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进行特定体育教育的假设分类,获取通过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对其生理及心理等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课题研究假设的问题,由心理学、生理学、体育康复、教育学等多学科对当下我校体育教育及学生弱势群体展开体育康复教学方面的研究,实现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正规化发展。经多元努力令每个学生皆可由体育教育里获得健康与幸福,令其感受到于关爱中成长,并为建设优秀的SPT人才做一点贡献。

2.1更加明确为“越秀“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确定的课程目标

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教学中,在《指导纲要》中要求五项基本项目指标: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指标。

以及根据我院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围绕着这些基本目标进行分析,促进与发展了体质弱势学生多域问题。同时,在设计目标时要特别重因材施教、分层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也要考虑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要细化和多样化。如:疾病类学生的目标重点是疾病康复、身体健康;伤残类学生的目标重点是改善残肢功能、发展健康器官功能;体弱类学生的目标重点是改善体型、强身健体。

2.2更有利于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体质弱势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安全性高、有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而改善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提高他们运动技能水平,磨练他们意志。大致概况为两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例如,生活方式以及健康、健身原理、疾病康复、运动损伤的处理等;(2)基本运动技能,如太极拳、体育舞蹈、游泳等。

2.3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我院应根据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

2.4有利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

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评价,不应跟正常同学的教学评价相同。我院应出台一种根据体质弱势群体的学习特点,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个体性评价的方式,不能看知识、技能、机能、体能等成绩是多少,而是看提高幅度是多少。

2.5有利于激励教师学习,充实自习,同时也能提醒学院加强专业师资培训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结合体质弱势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保健与康复等诸多领域,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就现在来看,我院的体育教师无一人胜任,所以我院体育教师要加强自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知识与技能体系,同时要求我院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体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和针对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方面的培训,更好地为开展教学服务。

2.6让学院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越秀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多数是以普通大学生使用要求设计与构建的,几乎没有弱势群体学生锻炼的,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更多去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增加资金投入,设置相当的残疾学生体育场地器材,促进他们的身心体健康发展

SPT人才培养体系让每一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育达到相关的预期项目目标,经过本文的研究,也完善了大学生的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教学的模式下成长与发展,这些都将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弱势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开辟了一条促进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4-5.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5.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2.

[4]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12(5):72-74.

[5]刘海平,滕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99-101.

[6]周二三,等.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46.

作者简介:

李德奇(1975-),男,山东寿光,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李德奇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大学体育教育中运动弱势群体研究

摘要:为促进我国高校学生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应注重学校运动弱势群体的情况。本文着重了解大学体育教育中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并提出运动弱势群体正确的指导和训练方法。希望我国的高校学生都能够在学校内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弱势群体;成因;指导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问题格外重视。要求高校学生都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技能,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体育学习趋于自主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但学校中有一部分运动弱势群体由于多方面因素而导致体育技能水平较差,十分影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应着重了解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我国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高校中有更好的发展。

一、大学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

1.环境因素

有些学生本身拥有着良好的体育素质,但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和刺激,使得学生变成了运动弱势群体。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家庭因素影响,导致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好,使学生有了急躁、倔强、狂妄等不良性格,因此在学校的表现会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当前的中学和小学比较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轻视了体育教学,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让学生的体能逐渐下降、没有较好的体育技能。有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少,由于学校处于偏远地区,其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等、配置等严重缺失,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不高,无法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1]。

2.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体育教学非常排斥,对于学校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认真完成,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对户外运动产生恐惧,或羞于在别人面前表现,使得学生在大学的体育课堂中表现出了一些心理障碍,体育活动无法施展手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内心较为压抑,不愿意与人交流,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少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导致学生会变成学校运动弱势群体[2]。

3.生理因素

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导致身体出现障碍缺陷,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学生由于户外皮肤过敏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有的学生由于肢体的缺失无法进行正常的跑跳或机械运动。甚至有的学生由于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体型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训练,这些生理因素也会导致学生成为运动弱势群体。

二、大学运动弱势群体的正确指导方法

1.丰富课程内容设置,供学生多样性选择

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很差,因此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就变成了运动弱势群体。学校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不断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体育教育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为使学生能够平等地进行体育训练,应该进一步根据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开展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使学生拥有多种选择的权利。让学校的运动弱势群体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体育项目,进一步的提高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素质[3]。希望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有良好的体育发展。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有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弱势群体是由于其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够使学生拥有正常的运动水平。根据学生所处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本身是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健康身心。团体的体育运动更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自信,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同时可将学习和体育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打开心结,喜欢上体育运动。除体育教师针对性指导之外,学生的辅导员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4]。从学生自身、同学和教师、家庭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让学生能够逐渐打开心结,消除心理障碍,积极的应对生活。调整运动兴趣,更好的开展运动训练,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真正的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3.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不同的身体差异导致学生从生理上没有很好的能力进行体育训练,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本情況单独进行教学,采取分层的教学方式。尤其是针对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更应该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有最佳的体育训练方案。有些学生会由于肢体的残缺,无法进行体育训练,这一部分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运动的部分采取适当的训练内容。有的学生是由于患有心脏病、肝炎等疾病无法剧烈运动,教师可以为他们制定适宜的训练内容,在学生身体承受的范围之内适当运动,更可以促进学生的疾病恢复[5]。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该要求其他的学生与运动弱势群体进行正常的嬉戏健身,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不要让其他的正常学生对于身体有差异的学生产生排斥,让学校的运动弱势群体也拥有同样进行体育训练的机会。同时对于学校的基本考核标准,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真正的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三、总结

每一所高校都有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而变成运动弱势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学校更应该格外关注。了解学生变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并展开多种就学途径帮助学生有正确的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的体质加强,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地进行体育训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夏君玫,余玲,尹碧昌,周小翔,雷芸. 不同运动方式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5864-5866.

[2]夏春风,吴江,王伟.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运动处方的教学植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5):199-200.

[3]鲁婷婷,闫振龙,葛金琰.基于赏识教育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乒乓球教学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3):148-149.

[4]纪新涛,高国强.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康复锻炼的非身体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处方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7):216-218.

[5]项志宇.大学体育教育中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指导[J].内江科技,2018,39(11):128-129.

(1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天津  301830)

作者:唐磊 杨洋

上一篇:医院青年员工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基础文明教育思想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