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2024-04-18

弱势学生帮扶计划(精选8篇)

篇1: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金碧镇瓦厂小学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帮扶计划

“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这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优秀,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如:我们学校的小部分同学或是因为学习习惯太差,或是智力上的差异,或是家庭方面的问题等使学习成绩落后,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虽然在前两年的转差工作中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帮扶计划让他们对学习又有了兴趣并不断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让他们的成绩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今年我将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帮扶内容,经过细心研究、论证制定如下计划:

一、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可是有的家长不抓学生的学习,导致“学困生”有机可乘,看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该经常如实地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帮助老师全面地了解孩子。老师通过家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

二、情感鼓励,爱心奉献

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热爱学生,课内是严师慈母,课外是良师益友,教师爱心奉献,缩短了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若“学困生”在学习上有点进步,应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三、立足课堂,多提善问

“学困生”的共性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害怕老师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却是老师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学困生”究竟哪些方面差,教师必须通过提问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我将把多数时间留给“学困生”,对他们多提善问,针对他们的疑难问题“对症下药”,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要讲究主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方法正确可以避免走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时间,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指导中,注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针对我校学困生的实际,重点指导他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

复习的学习方法。

五、精批细改,克服惰性

作业是对当日所学知识的检查和巩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采用面批的方式。边改边向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慢慢地拉近了,不做作业的惰性也逐渐会消失的。

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上课40分钟里,真正能听进去的知识并不多,在加上基础差,所以,我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把当天讲的知识在和他们讲一遍,但是,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须注意宜精不宜多。让你讲的都能真正被他们吸收,真正起到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学困生”,单单做到以上六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必须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关心去唤起“学困生”的上进心,进取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011年3月

金碧镇瓦厂小学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

帮 扶 计 划

2011年11月

篇2: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弱势群体帮扶计划

我校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为经济弱势,一部分为学习弱势。针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帮扶计划:

一、经济原因导致的弱势群体学生帮扶计划

1、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各种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助困形式为主的机制与体制。积极核实并落实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确保将助学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

2、因为学生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衣着和生活用品方面无法与其它同学攀比,导致他们无法融入到班级中,内心孤独、自卑。针对这类现象,学校将实施“爱心关注”工程,构建以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确保对贫困生的关爱活动深入到每个贫困学生心里。“爱心工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树立贫困生的模范典型(如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了解自己各种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培养他们直面艰难困苦和信心和决心。

(2)加强贫困生的基础技能培育。由于家庭贫困和教育环境的因素,大部分贫困生自小就没有广泛的兴趣,在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上也比较费劲,这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存在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基础技能类的培训。例如:教师课后为学生补习英语,微机室为贫困生练习微机创造开放的条件。

(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关注。班主任要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学习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关注和谈话,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尽可能的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学习原因导致的弱势群体学生帮扶计划

学校将针对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部分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科学辅导+技巧帮扶”的帮扶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跟踪流程管理。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各班级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

2、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教师要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1)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开展学生互助活动。

良好的班集体、学习环境,往往对“学困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各班级要以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努力形成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能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使他们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3)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篇3: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一、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其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2002年3月, 朱镕基在全国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最先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 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群体[1]。所谓弱势群体, 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2]。有些学者认为:如果从受教育者自身的状态来定位弱势群体时, 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经济或其它客观原因而在享有和行使教育权时处于不利境地、需要特别保护的人群[3]。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被推向就业市场参与竞争, 在就业的竞争中催生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该群体是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活动中, 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其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4~5]该群体面临着就业率明显偏低、女生就业质量不高且受歧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陷困境、残疾学生就业受歧视、低知名度院校学生受歧视、低学历学生就业被排挤等状况。

(二)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最初体现为存在身体缺陷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主要包括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学习困难、家庭贫困、承受重大压力等学生团体, 随着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上升, 已演变为学校知名度、专业状况、心理健康度、性别特点、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外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势[6]。

1.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一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加快, 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 再加上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学生, 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力空前加大;另一方面, 大学生求职者无“工”可做, 而很多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凸显, 主要原因是企业更愿意雇用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技价比”劳动者, 那些素质、技能水平低, 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求职者自然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2.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造成了大多数女性较男性身小力薄, 难以承担重体力工作, 并且容易形成独立意识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依附、怯懦、软弱、被动的人格特征[7]。另外, 女性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都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 所以, 雇佣女性大学生的成本通常较雇佣男性大学生的高, 造成女大学生不断遭遇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 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 也同样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

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毕业生所学专业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通常, 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文科、理科和农科专业的毕业生,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工业发达地区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另外冷门、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毕业学生群体相比其他学生就业机会少,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明显差距, 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4. 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就业陷困境。

很多农村贫困家庭、城镇低保、单亲或孤儿和遭受变故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期间, 他们在专业素质教育拓展、个人综合素质拓展、考证培训等方面落后于身边同学, 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5. 生理弱势、心理问题、身体残疾学生的就业受歧视。

现在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对应聘者的形象提出一定的要求, 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心理问题学生大多性格内向, 甚至孤僻, 缺乏自信, 不善言辞, 与人沟通和交际能力低下, 不愿甚至不敢与其他同学竞争竞聘, 身体有残疾的毕业生更是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排斥和拒绝。

6. 学历层次低、学校层次欠佳的毕业生受歧视。

在求职过程中, 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大专生、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相比公办高校或者“985”、“211”等院校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 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生的偏好剥夺了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及专科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

二、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措施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是一个社会问题, 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能否解决好,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也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声誉, 影响到国际对我国教育的认同态度。在解决该群体的就业问题上, 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需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四个方面着手。

(一) 国家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坚强后盾。

国家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体系, 出台政策性、指导性较强的文件, 将该群体的就业问题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 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同时, 国家还要完善各项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

(二) 社会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家应倡导建立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 为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待遇。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特殊群体, 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和认可。新闻媒体对他们也需要重点关注, 及时将就业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公正待遇向社会曝光[6]。

(三) 高校的教育帮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

1. 加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

使用信念和理想支配该群体, 构建他们的精神支柱, 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源动力, 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加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稳定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心态, 通过个体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消除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阳光的就业心态。

3. 利用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早规划人生和未来。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消除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误区, 正确引导就业弱势群体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活, 提升就业竞争力, 另外, 加强就业弱势群体学生的创业教育, 提升他们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4. 拓宽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高校就业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充分调动校友及其他社会资源, 积极为就业弱势群体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帮助冷门专业学生、女性学生、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

(四) 家庭和个人的自我帮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关键。

家庭和个人应积极顺应形势, 帮助学生调整就业目标和期望, 转变心态和就业观念, 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还可适当选择“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项目,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竞争。在就业过程中, 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与同学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就业大题、难题。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产生因素复杂多变, 既有个人生理、心理、学习、素质和期望等主观因素, 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 加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帮扶措施的探究, 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高校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要:随着近年来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 就业竞争空前加剧, 催生了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入手分析, 提出了从国家、社会、学校到家庭和个人的帮扶措施, 并提出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上, 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 .程荣晖.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J].教育探索, 2010, 6:72~73

[2] .赵观石.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原因、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101~105

[3] .王思.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83~91

[4] .胡怀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河月刊, 2013, 9:191~192

[5] .汤建光, 李江, 庄士诚.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索[J].当代财经, 2006 (264) :16~19

[6] .杨建超,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340) :90~91

篇4:倾力帮扶弱势群体渐强

为了推进帮扶救困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中铁五局六公司工会突出维护职能,扩大“走基层、转作风、促帮扶、送温暖”和“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效果,近期,对公司困难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总结,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企业帮扶救困工作经验,为促进企业和谐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弱势之因连连看

公司现有内部离岗休养、待工和长病职工共228人,其中经公司排查、摸底和比选,有31人被公司列为困难职工,约占无岗职工总数13.6%。困难职工中按年龄结构分类:男50岁以上7人,50岁以下16人;女4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1人。按文化结构分,初中以下26人,高中1人,大中专以上4人。

通过调查了解,找出困难职工致困原因:

一是因病致贫。因本人生病、残疾或供养直系亲属导致生活十分困难的占困难职工总数的36%。

二是技能单一、体弱致贫。体弱、无技能,无生活来源致贫,这类人员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8%。

三是子女上学需交纳大额学费致贫。因子女上学导致家庭贫困的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9%。

四是单亲家庭收入低致贫。因单亲收入低导致生活困难的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0%。

五是特殊群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造成生活困难。这类人员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6%。

六是家庭遭遇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

帮扶之举频频出

不断完善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机制,深化和实施送温暖活动,使广大职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公司将帮扶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的帮扶领导机构,强化了机制建设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档案管理机制。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困难职工的动态情况,公司工会每年11月份都要开展全覆盖的职工家庭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档一策”,实现了对困难职工的动态管理。

建立常态送温暖机制。每逢春节、元旦、五一等节假日,工会都要走访困难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仅2013年的元旦和春节,公司就对248名困难职工进行了慰问,共发放困难补助款22.47万元。职工生病、住院,工会及时看望慰问。自2012年以来,公司工会共慰问生病、住院职工65人次,发放慰问费1.43万元。对家庭遭遇火灾或地震灾害的石家玉、何强、王军等困难职工,由个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公司工会,经调查、核实后分别给予了数量不等的救助。

建立就学救助机制。为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想,公司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及时解决困难职工子女的学费问题,自2010年以来,公司共为31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解决部分学费累计7.2万元。

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按照“一帮一”帮扶的要求,公司15名领导带头帮扶,工会也多次组织帮扶困难职工的捐款活动,尤其在春节期间,班子领导成员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慰问,极大地促进了帮扶工作深入开展。

建立再就业工作机制。公司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工程任务承揽,为员工上岗创造条件。公司还采取员工轮流上岗、清理外聘人员为员工让岗、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力度为员工找岗等措施,努力增加员工上岗人数;对超额安排员工上岗的项目部,在考核交款指标时合理给予冲减。通过这些措施,尽力做好无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近几年来,先后有62名无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建立与政府联动保障机制。公司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重特病职工的情况,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待遇上的倾斜。公司还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及时办理低保,做到应保尽保。2012年度,公司主动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先后为32名职工家属办理了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关手续。

完善之路步步实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公司虽然为部分困难职工解了燃眉之急,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困难职工群体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还有不少困难职工的不少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困难职工看病问题、生活救助问题、住房问题等,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时下的困难职工也曾为企业改革作出了牺牲、为企业发展付出了代价,对他们实施帮扶救助,企业应责无旁贷。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企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困难职工实际问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扶救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事关企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加大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要进一步探索帮扶工作新路子。企业帮扶工作仅仅依靠工会组织单方面的力量是微薄的,必须调动全公司和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企业工会要在党委的领导、行政的支持下,主动开展工作,要在思路、载体、方法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努力探索建立新时期长效帮扶特困职工的新路子,并将帮扶工作的重点由节日活动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由抓典型向全覆盖的结构型转变,由单纯办实事向帮监促全方位保障转变,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要进一步制订落实困难职工相关扶持政策。以行政牵头,工会参与,共同就困难职工在医疗、教育、生活等方面制订扶贫帮困救助办法,作出具体规定,切实解决特困职工生活难问题。如:公司在新上项目时,应优先考虑安排待工职工上岗,使其家庭生活有一定的保障。企业应按期足额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企业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的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限期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适度提高无岗职工的生活费标准,让他们分享企业发展成果;通过工会经费的及时足额收缴,增强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实力,以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摆脱困境。

进一步完善大病应急救助机制。大多数困难职工属于因病致贫。公司可以针对特困职工大病情况出台救助措施,对患病的种类、救助范围及救助金额作出具体规定,一旦困难职工患上大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治疗。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互助医疗保险标准,对患重大疾病(癌症、白血病、精神病等疑难病症)的特困职工,企业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助,切实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

进一步建立就业救助机制。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无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内外部两个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在这方面,一是拓展经营,广揽任务,扩大就业面;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无岗员工技能,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三是清理岗位,让职工有更多的内部就业岗位,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四是加强与就业指导、中介等机构的联系,拓宽外部劳务市场,积极开展劳务外包工作。

进一步融入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的联系,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政府和社区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中,借助其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作者系中铁五局六公司工会主席)

篇5: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本学期,学校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现制订本学期弱势群体帮扶计划如下:

一、.开学初,各班主任要在对本班弱势群体了解的情况下,通过家访、个别谈心、平日观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分析弱势群体落后的原因,根据其个性特点和落后原因,制定相应的转化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随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步骤。开学初,制订出帮扶弱势生的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充分运用每周班主任培训时间,及时总结转化方法,推动弱势生转化工作,以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目的。

二、.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对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献爱心活动。学校领导将继续深入弱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和学生家长亲切交谈,并帮助家长进一步制定帮扶措施。继续在教师中开展与弱势群体学生结对子活动,经常问寒问暖,精神上给予安慰,学习上予以帮助,物质上予以支持,使他们树立起信心,鼓起勇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制定帮教措施。平时,经常与其促膝交谈,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把学校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三、.本学期,学校领导将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章,分析弱势落后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心态,及时交流、反馈。通过学习,使教师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弱势群体,尊重信任他们。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落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想方设法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集体的力量在促进弱势生的转化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们要从弱势生在集体中的位置转化出发,发动集体力量来帮助后进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活动,教师号召班集体、组集体的同学帮助弱势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对弱势学生帮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此活动要与校教研活动紧密结合。

篇6: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洞水小学:曾远梅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明天,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都应该有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决心和毅力。在这一学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年伊始制定的学困生的帮扶计划,经过认真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并能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方案,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与家长双向沟通

我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家长联系,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实现了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学困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陈孟同学,我刚教他时,上课不注意听讲、回答问题乱说一气、作业又脏又乱,通过我俩多次私下交流,肯定了他的许多优点,他有了一些进步。自从我当着学生的面说我们是好朋友之后,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现在他改掉了许多坏毛病,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到办公室问我。看到他的进步,我又及时和他的家长沟通、交流。期末考试,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

二、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寻找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一题多解,学困生谢连松认为哪种方法好理解,就让他用哪种方法解题,而不强调他用老师认为简单的方法来解题。再比如,学困生陈孟不会分析应用题,因此我在引导他分析应用题时,先让他读题说条件,读问题,复述题意,再找出关键句然写出等量关系,把应用题公式化,有效的提高了该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善于表扬,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我与学困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们,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要给他们极大的表扬。让他们通过体会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我对学生的奖励是不同的,成功的奖赏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此来让他们获得进步。

四、下移教学中心,多提善问,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教学中心要下移。比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常常听到一些优秀学生大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学困生很少说话,这时我就会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其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另外,小组会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

汇报时,把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经常性的让乔旭文和许崇志他们各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当他们汇报的结果不太完整或不太准确时,不批评他们,而鼓励、启发、引导他们,直至能够正确回答为止。随后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从而极大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开展同伴学习,享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那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源。同伴的说教、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一般的教育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在和同伴的学习中,学困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学习、模仿优秀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志,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随时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于是,我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主动找一个或两个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积极主动地开展同伴学习。这样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而感到迷茫,而且也不再孤独,自卑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六、变补课为指导预习,为学困生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的基础,是学好新课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新课学习的进行。学困生由于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差,上新课前又不知怎样进行预习,因此,在听老师讲授新知识时,往往象是在云雾中,不明白老师讲些什么,他应该学些什么。结果旧帐加新帐,知识欠债越来越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过去我忽视了预习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采取补课的方法。总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学困生乔旭文和许崇志留在教室或办公室,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补课,逼他们多读多做,企图以多制胜,但事与愿违,他们的学习不仅没有明显的进步,反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我吸取教训,尝试着变补课为指导预习,专门为学困生提出低一层次的预习要求,同时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如在上新课前,让学困生先看看课本。把握即将上的新课的主要内容,或提供一些相关练习。学困生们在预习中经过自已的艰苦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并发现了一些疑难点,他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养成课前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的习惯。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学困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重视他,不热爱他,甚至放弃他。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应该平等的,公平的,热情地去浇灌他们,培育他们,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还是帮助他们实现“兴趣--参与--成功--激励--兴趣”这一种良性循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消极的因素如懒惰,怕苦思想,把单纯的兴趣转变为学习需要。变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的提高将是指日可待。

篇7:关于帮扶弱势群体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帮扶弱势群体的实施方案

各社区居委会: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做好全街道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等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结合我街道实际,就救助帮扶弱势群体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政府救助和社会扶助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帮扶弱势群体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轨道。

基本原则: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自救和帮扶相结合原则,鼓励自力更生,扶助发展;三是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四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做到程序、结果公开,办事公道,最弱者优先;五是突出重点原则,开展专项救助、分类帮扶。

二、救助帮扶对象

1、低保户、五保户及孤寡老人、孤儿;

2、特困残疾人;

3、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

4、家庭困难不能正常就读的学生;

5、患重大疾病,在享受社保医疗补助后仍存在困难的居民;

6、因意外而造成的困难居民。

三、基本任务

(一)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要实施分类施保和重点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大病、残疾、老年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实行分类保障。对重度残疾人、“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70岁以上老年人等,按照低保标准重点保障。二要做好企业特困职工的低保工作,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三要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强化动态管理,实施低保民主评议和公示制度。

(二)完善残疾人专项救助帮扶体系,创新扶贫帮困形式,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

1、做好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工作。关心贫困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状况,不定期的走访慰问帮扶对象,对不适合参加劳动、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生活来源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建立就业困难群体调查制度和援助制度,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帮扶重点放在就业或再就业上,采取选送学习资料、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增强其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

3、切实做好贫困残疾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残疾人自信、自强,不断增强抗御风险和脱贫能力。

4、做好残疾人的民生工作。

(1)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工作。认真落实国家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助学、大学生救助政策。对子女读书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要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在每学期开学前上门家访,了解其子女读书情况,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助学措施,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家庭的脱贫能力。

(2)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深入了解被帮扶家庭的住房状况,并将有关情况反映相关部门,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

(3)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险工作。对患有重特大疾病而致贫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协助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医疗救济金,帮助贫困残疾人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努力做好贫困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1、健全组织机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社区成立“为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有效处理。

2、掌握详细情况,及时建立档案。对辖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入户登记,全面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子女赡养情况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分类建立花名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信息基础。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为老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棋牌室管理制度、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及日间照料室等各项管理制度。

4、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建设各功能室。房屋建筑根据日间照料的需要设臵老年人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建筑设备包括供电、给排水、采暖通风、通讯、消防和网络等。场地包括道路、停车、绿化和室外活动等。基本装备包括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安防等。

5、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1)生活服务,如帮老人买菜、做饭、做家务,为老人捐赠生活用品和资金,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2)心理慰藉服务,如电话问候、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摆脱心理寂寞和精神孤独,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3)探亲服务,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老人生日等,探望老人,陪老人过节,让老人享受儿女般的亲情。

(4)娱乐服务,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健身活动室、棋牌室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老年人业余文体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他孤残贫困儿童

1、加大对留守儿童和流浪乞讨儿童的排查力度。及时主动与民政、综治、城管等部门联系,形成合力,对留守儿童、失亲儿童、单亲儿童、流浪乞讨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做好登记。

2、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生活学习环境。一要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和典型事例。二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等,解决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父母感情沟通难的问题。三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对寄宿制学生和在外租房居住学生强化用火、用电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确保儿童不辍学、不外流。

4、建立学生缺旷零报告制度。发现缺旷学生要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并追踪缺旷学生动向。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各社区成立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领导小组,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处理帮扶弱势群体的日常工作。各社区要制订帮扶实施办法,街道同时把帮扶弱势群体工作列入各社区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社区要层层分解责任,实行结对帮扶,社区书记、主任至少联系一个家庭户。

2、严格把关。各社区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和申报审核程序,严把申报人的家庭收入量化标准审核关。对申报对象逐户进行入户调查,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及实际收入,客观评价,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做到应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交换网络。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及时掌握其动态。

3.严格监督。要定期对帮扶弱势群体资金的使用、发放等进行监督;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程序、对象、救助标准的监督;要加强对帮扶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街道有关部门要定期公布帮扶工作的落实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4.广泛宣传。各社区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帮扶的重大意义,同时搞好典型宣传。动员社区干部济贫解困,奉献爱心。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要利用联系群众渠道广泛的优势,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

篇8: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镜头二:思想品德新教材每单元设有“主题探究”教师在课前往往分组布置学生搜集、整理与本主题有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共同学习。但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由于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完成不了任务。

上述几副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照片,这群特殊学生的存在是当前和谐教育不和谐的音符,与以学生为本,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理念相违背,新课程改革的阳光必须惠及到这“弱势学生”。那么在新课程的条件下,这些学生是怎样沦为“弱势群体”的呢?

一、弱势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1. 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的条件下或许还能跟着点,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发问,由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追求标准答案到多角度看问题、追求答案多元化,开放性。显然,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的条件下,使这群学习基础不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更加显“弱势”。

2. 不善言词,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

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获得新知,强调体验式学习,通过活动来感悟。而这类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使然,不喜欢“抛头露面”,特别爱面子,生怕在众人面前出洋相,在课堂活动中放不开手脚。教师为追求更好的课堂气氛,往往让“能者上”,胆大者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胆小者失去更多的机会。久而久之,胆子越来越小,越胆小越缺乏自信心,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弱,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3.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由于经常性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有过太多的失败的挫折,或来自不完整家庭等因素而导致心理障碍者。这些学生往往存在闭锁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与他人,集体之间存在隔阂,独来独往,很难融入新的学习氛围中来,成为弱势学生。

二、帮扶“弱势群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全体性原则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内涵的真谛所在。新课程课堂不允许成为少数“优等生”能力发挥的平台,更应关注对“弱势学生”的关心帮助,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激励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弱势学生”虽然在学习上不如别人,好像矮人一等,但从内心深处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多正面的激励、鞭策、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当众表扬,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拾自信心,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3. 合力性原则

关心帮扶弱势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一位政治教师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来自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同学、家长、社会等几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帮助“弱势学生”走出困境的对策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来自于教师对“弱势学生”人格的尊重,来自于对全体学生的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弱势学生”的自尊心更脆弱和敏感。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因为其成绩好而视而不见,姑息迁就,也不能因为其成绩差而讽刺挖苦,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中才有威信,批评教育才有说服力;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各司其职,切实把“天生我材必有用”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举手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给胆小者提供机会,改变原来由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发言权的状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给胆小者委任一定的任务,如背书组长等,多给予锻炼的机会。

2. 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弱势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不能只拿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应多用几把尺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是一无是处,同学老师应搭建起展示“弱势学生”风采的舞台,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使其重新树立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的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记得有一次,我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资料,但是搞来搞去就是调不出声音来,急得我满头大汗,教室内鸦雀无声,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电脑上了。这时,奇迹出现了,从学生中走来一个人,径直走到讲台捣鼓几下,声音就出来了,这人是谁呢?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几位学生之一,这时全班同学自发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发现这位同学的眼神在瞬间亮堂了一下。有了这次肯定后,这位同学以后在课堂里表现积极了许多,各方面较以前有所改观。

3. 建立“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挑选几位学习基础好,学习习惯不错,学习能力较强,且能热心助人的同学,每人“承包”一位“弱势学生”,在老师的师范指导下,来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毕竟有些问题同龄人之间沟通交流更容易、更方便。通过着一方法,使这些“弱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补充提高,好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善待学生,尤其是多关注“弱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

上一篇: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区别下一篇:商业空间设计的各部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