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弱势群体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加。但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教育管理人员力量单薄等问题。为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学生受到应有的帮助与关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模式新探

【摘要】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校弱势群体的点性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了教育对策,提供了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弱势群体;群体特征;教育方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步伐的加速迈进,弱势群体问题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弱势群体人数比重的增加。据统计,当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30%,特困生的比例约占10%-15%,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这两个新名词在重要文献中的出现,体现出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虽然不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群体,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求,指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向尊重、关注、理解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缓解大学生在求学、生活、就业等问题上面临的心理压力,最终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的目标愿景。

1.2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教育实用主义思想日渐兴盛并改变着高等教育办学者和实践者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甚至不少人把教育看成是功利主义的工具,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自我发展而一味强调将学生的精神追求、个性特征、道德情操从属于专业知识当作谋取职业的全部砝码。当代文化教育学创始人斯普朗格曾经明确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背负着经济或者身心的沉重枷锁,更容易产生将学习当作谋求生存技能的敲门砖的片面想法,陷入现实与理想的两难境地,最终失去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1.3 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应当是探索真理、身心发展、自由成才的宽阔平台,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在这里可以通过高层次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选择、争鸣、创新涵养自身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应该是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摇篮,尊重大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尊重能够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困境、逆境中的弱势大学生感受到内心的充实,被关怀、被温暖、被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应该表现为对人的尊严、权利、人格、价值、情感、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深切思索。作大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教会他们正确地自我评价、自我尊重、自我完善的方法,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在思想的交流中教会他们学会信心、坚强、力量,克服悲伤、自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

2.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

高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的因素造成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着劣势,并由于长期困苦境遇和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具有某些类型特征的群体。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后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取向,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和冲击。首先,大学生作为思想和心智都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受社会上种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极易陷入多重价值标准交织中不能自拔,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理失衡的恶果。其次,由于当前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出现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因为自身的家庭原因比同龄人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再次,部分学生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往往成为桎梏其身心发展的枷锁。

正是由于这些隐患的存在,一旦某一突发事件超出大学生心理承受的最大值,往往就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犯罪现象频发。仅今年5月份,就有四名北京高校的学子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也要追问:面对人生的瓶颈,他们为何要选择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虑?虽然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其中不乏共同之处。这些大学生往往之前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例如就业困难、成绩落后、感情失意、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便自认为遭遇了生命中无法逾越的挫折和打击,无法承受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产生无法面对的挫败感,最终成为引发犯罪和自杀的“导火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绝大多数人选择积极面对,而他们却走上了极端,或危害社会或戕害生命,酿成悲剧。由此可见,面对自身挫折與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刺激,这些缺乏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抑郁、厌世等各种心理障碍。这种隐性因素既是潜伏的犯罪动机,也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心理根源。

3.创新教育理念及模式

3.1 倡导和谐教育理念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和谐教育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他们感恩、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风貌以及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教育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看待生命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引导他们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社会给予的学习机会,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沉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是要以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3.2 关注个体价值实现

充分关注每一个弱势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在做好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学习、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要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注重人文关怀精神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校园环境和为人师表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传统道德、树立正确的伦理规范,用文明知识陶冶人、培养人、塑造人,正确处理张扬自我与尊重他人、爱护传统与勇于创新、拥有热情与学会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外,以“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为宗旨,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的活动,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健全心理防护网络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卫生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防护网络,一级(班级)防护网络主要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下,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的力量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并及时掌握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变化动向,做到最大限度对心理隐患的早预防、早知道、早汇报、早治疗,减少、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院系)防护网络主要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对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突然遭遇亲人过世、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困难,胆怯、自卑、失恋等一些初期心理疾病,甚至偏执、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障碍进行一对一的有效心理疏导;三级(学校)防护网络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发展协会等运行单位为载体,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治疗心理问题学生走出阴霾,回复健康,并按照“提高认识、把握规律、破解难题、健全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普查、干预、治疗、监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采取卡片式跟踪服务的方式,随时掌握受助者心理情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情况严重者建议转入医学治疗。

参考文献

[1]谢祥清.素质教育导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薛晓明.弱势群体概念之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3,(6).

[3]孟秋艳.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探索,2006,(10).

[4]孙国栋,施国光.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7]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9]涂瑛辉.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及教育对策[J].科技技术(学术版),2006,(12).

作者:张 希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弱势群体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加。但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教育管理人员力量单薄等问题。为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学生受到应有的帮助与关爱。

关键词: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 教育管理 对策

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指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经历、成长经历等各种原因在学业成绩、日常行为表现、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师生互动等方面产生障碍,在校学习和生活中可能被贬损、被漠视的学生个体或个体的集合[1]。“它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阶层,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资料跟生活资料等等的针对缺乏,因此,在教育资源跟社会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影响相对下降,其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主流相对脱节。”[2]

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学生引起的。针对这种实际,学校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教育疏导、压力缓解和必要的教育管理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 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类型

当前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类型。

1.1 经济困难型

这一类型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用、生活费或支付学费、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这类群体主要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不稳定,突然事件产生以及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等。这个群体的学生大多心理脆弱,敏感,焦虑,进而产生厌学等问题。

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系为例,目前在校学生人数782人,贫困生有175人,其中特困生有近40人,贫困生的比例超过20%。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没有充裕的学习资源和富足的生活资料,在校的必要生活、娱乐消费水平较低,以至于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产生心理自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善于交际等现象出现。

1.2 生理缺陷型

这个群体主要是由身体疾病、残疾、缺陷的大学生构成的。有生理缺陷的弱势群体在大学生中不是很多,但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及更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他们的心理抗压和抗挫能力弱,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压抑和烦躁的情绪。

1.3 心理障碍型

90后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处事能力较低,遇到学业挫折、情感挫折、人际交往挫折等问题后茫然不知所措,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心理上的障碍使得他们性格孤僻,生活孤独,经常独来独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上多表现为抑郁、冷漠,极易与人发生冲突。目前高职院校,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厌学、逃学、自伤、自残、自杀事件屡见不鲜。

1.4 行为问题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是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较低,缺乏纪律观念,这个群体的学生对纪律不能遵守,对自身不能严格要求,受到处罚并会出现抵抗情绪,引发危机事件等[3]。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没有学习上的压力、没有父母老师监督,这些学生在入校后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课程追求及格就好,学习上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被动性和消极性,进取心缺乏和自我心理调整得不成功导致竞争能力急剧下降[4]。于是接踵而来便是考试无法通过,甚至可能面临留级或拿不到毕业证的困境。学业上的受挫让这部分大学生开始自卑、胆怯甚至自暴自弃,他们开始厌学,逃避、敷衍考试,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把自己与外界隔绝,长久下去,成为竞争力差的弱势群体。

2 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产生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首先,家庭贫困在很大程度上给弱势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不能参加同学聚会、不能扩大交际圈、不得不节衣缩食等等,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卑、抑郁、压抑等消极心理。其次,家长对子女过大的期待或者过分的溺爱使子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在升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独立意识较差等弱点。第三是受家庭的和睦程度的影响,如父母不和、家庭破裂、单亲或父母双亡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健康隐患也产生了。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心理普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不和睦家庭、父母婚姻破裂的单亲家庭及父母意外死亡或者伤残的家庭。

2.2 学校原因

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学生很少能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这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日趋封闭。尤其是任课教师,讲完课后扔了粉笔就走人,对学生的疑惑和心理问题不会过问,总认为那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

大学生中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是造成弱势学生群体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例如为当选班干部、系干部而拉选票、为了“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荣誉称号、入党机会、奖助学金评定而向老师、领导送礼等等。这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竞争机会的获得出现了不平等,为弱势学生的存在埋下了隐患。

2.3 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分数在200~400分这个区间内,他们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都是相对较差的。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坚定的人生理想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能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会出现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情况。

3 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高职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1)辅导员是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弱势群体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各种类型的弱势学生都要靠辅导员一人负责,如果辅导员所带人数正好符合或低于1∶200人的比例,帮扶、教育工作还相对容易,如果辅导员所带人数是三四百人或者更多,工作起来就很困难。所以,一定要壮大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管理队伍,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包括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所有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2)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克服消极意识和不良心态。首先,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水平;其次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积极贡献社会。

3.2 建立健全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的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学生档案跟踪制度。新生入校后,通过调查摸底,筛查出弱势群体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及家庭情况,及时准确地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档案,同时对其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其次,建立预警机制。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但是其发生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只要掌握弱势学生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就会将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再次,建立帮扶救助保障机制。成立专门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根据不同类型因人而异制定帮扶办法。如成立勤工助学资助中心、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等;最后,应做好育人引导工作。要引导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发展自己,让这个学生群体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5]。

3.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其他有针对性的咨询辅导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形成机构、机制到位、师资到位、投入到位和场地到位的工作格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4 切实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定方式,确保国家资助能落实到每一位家庭贫困学生身上,帮助弱势群体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中,应当避免不正当竞争、找关系、打招呼占用奖助学金指标的现象出现,避免弱势学生在评定过程中收到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 孙杰远.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2] 柳忠友,吴俊.高校弱势学生群体与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3] 孙宏发,刘占波.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工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

[4] 许书枝,刘勇.高校弱势群体类型、原因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6(3).

[5] 王子鸣,管淑波.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J].教育探索,2013(1).

作者:付小亮 高飞 李超 张婧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地区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呼吁、建立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研究

体育教育中的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本文所研究的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因生理残障、慢性疾病、重度肥胖和过度瘦弱而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处于弱势,不能达到现行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群体。

一、中小学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学生人数情况

调查显示:在长株潭地区受调查的24所中小学中,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总人数有615人,占学生人数的1.28%。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男生有33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70%,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54.78%,女生有24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58%,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45.2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中男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

二、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1.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课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只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占52.7%;也有些学生为了改进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41.34%,但大都只是参加一些非剧烈性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太极拳、舞蹈等。但也有6.52%的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其中的大部分生理性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要较生理上的问题严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隔绝畏缩不前,有的把自已封闭起来,关在小天地里与世隔绝。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占4.34%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被忽略的。

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教学场地器材影响的情况。专用场地器材的数量和性能是完成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还没有一所学校能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专用的体育场地器材。目前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数量有限,只能基本满足正常学生的需要,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所需的专业场地器材常常被忽略。

3.承担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的教师情况。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影响体育教育效果最重要的变量。上好保健体育课,不仅仅要求教师精通一般的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对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康复、运动与疾病等方面有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尚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保健体育教师。目前这些学校的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是由未经过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他们与一名合格的保健体育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三、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较低,对上体育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个方面去完成这一任务:一是注重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由于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处于劣势,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通过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和谐温馨的氛围,及时表扬,杜绝嘲讽,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安排学生有浓厚兴趣且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和适合他们自身的比赛等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做他们愿意又能够做好的事情,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收获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身的价值感。

2.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体育教学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保健科(非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积极研究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以便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需求。

3.加强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学校应当通过上级财政拨款、社会资助、自筹资金等方式改善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让弱势学生群体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从而能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心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2]张振龙,于善旭,郭锐等.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20-23.

[3]谭志刚.湖南省城镇“弱势群体”健康及健身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20-22.

[4]彭仕杰.农村学生体育权利的侵犯和保障[J].甘肃科技,2010(3):85-87.

[5]马岩,杨乃彤.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J].教学与管理,2007(9):54-5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B41104),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10167)。

作者:曾鹏 唐海军 王文婧

上一篇: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德育认识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