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中的弱势群体

2022-09-03

第一篇:运动员中的弱势群体

班主任是老师中的弱势群体

虽然说学校要靠每位员工的努力,大家是一盘棋上的棋子。但真正支撑学校大厦的是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就能影响一个群体,一群好的班主任就能稳定学校的局面。班主任工作如此重要,可是竟然很少有人愿意当班主任,尤其是干了几年班主任的,更别说年纪大的老师了。静心想一想,为何老师不愿成为学校的栋梁呢?

做班主任就意味着负责任。出安全事故是班主任的最忌讳的。可是谁敢保证不出问题呢?我们这边有位初二的学生站在二楼,穿着一双球鞋。鞋底比较厚,比较弱。他竟然向身边的同学炫耀说,我敢从这二楼跳下去。旁边的同学起哄让他跳,结果他真的傻乎乎地跳下去了,当场腿断了。下面的事就是班主任去打理了。学校与家长的纠葛就要你去周旋了。如果说你班里没有这样的勇敢的学生,但调皮的是不可能没有的。哪个班主任一学期不遇到一两件流血事件呢?一位六年级的体育课上,老师没有按时进教室。学生一遇到体育课,就好像鱼儿入了水,在教室里翻江蹈海,一位女生伸头向窗外看老师来了没有,一看老师来了,连忙坐下来,结果一屁股落空。原来后面的同学把她的椅子挪走了。她的后脑撞在桌子上,顿时就昏过去了。同学第一个找的是班主任。而班主任这时就要去把本该体育老师负的责任先自己扛起来。把学生送到医院,联系家长,联系老师……..而家长一遇到这样的安全事故,他们第一个找的是班主任,好像这已经成了习惯,出了事就是班主任的事。一旦一个班级出了安全事故,班主任的苦心经营就会付之东流。学生的安全班主任的一块心病,挥之不去的恶梦。

做班主任意味着满负荷的工作。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的工作相当于一门主课的工作量。班级的卫生、学生的做操、吃饭、午睡、班级的黑板报、晨会、班会、运动会,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班主任。这还不包括其它的不在计划中的事。一到了学校的月主题会,学校的春游活动,班主任也是冲锋陷阵在先。另外折磨班主任的是一大堆记录材料。学生的花名册,成绩单,素质报告书…….在我看来,有许多记录毫无意义。日复一日的满负荷的工作让班主任产生职业懈怠,这怎能不正常呢?就这点来说,班主任就像学生的保姆。

做班主任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施展。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来建设自己的班级,这是许多有理想的班主任的初衷。但事实是班主任的工作受到了学校的制约,收到家长的制约。如果说班主任的做法有悖于学校和家长,就会立即受到谴责,无法继续下去。有位班主任想搞作业改革,每天晚上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写,写完后可以在本子上画喜欢的画。这种让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立即大受学生的欢迎,其他老师也跟着效仿。校长知道后,在大会上批评了这种随意行为,要求立即终止。学校每学期定了班主任计划,班主任只是在计划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完成任务,有想法有做法很难,后来就没是叫他有想法,他也没有了。

最可笑的是,管班主任的很多,班主任头上有个庞大的体系,管德育的、管教学的、管后勤的、管文体卫的,甚至学生会的,只要他们在广播上一声令下,洗耳恭听的、跑的最快的一定是班主任。难道说班主任不是学校的最底层吗?有个学校的工会组织在学校里搞量化老师工作业绩的方案,他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在学校里,量化后往往分数最低的是班主任。为什么?因为班主任干的事最多,所以班主任挨学校领导批评的最多,挨家长诘难的最多,奉献的最多,苦的最多………谁愿当班主任呢?

第二篇: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并未与时俱进。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许多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政府积极或正面回应,导致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与突发事件相辅相成。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它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当时的信息状态、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基础。谣言常常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通过非正常信息途径的畸形反映。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作用机制。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往往形成两个阵地,一是现实阵地,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二是网络阵地,扩大事件的关注度。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常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或成为事件的导火线,或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或者在事件平息后继续兴风作浪。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因事件参与人数众多,矛盾冲突比较激烈,事件影响巨大,因此突发性事件中谣言的主要破解者是政府,政府必须在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反击谣言。同时,主流媒... 【英文摘要】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rapi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s push out.The entire

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but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to gov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not well, especi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bility.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the legitimate aspirations of many people fail to get positive or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mass...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英文关键词】Mass emergencies rumors respons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4-5Abstract5-6

摘要

第一节 群

第一章 绪论9-16体性突发事件概念的提出9-10究现状10-1

2第二节 谣言的概念解析及研

第三节 如何应对谣言的研究现状12-13第四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对谣言的两个正反案例13-16

一、谣言应对的成功案例:瓮安事件14-15糕案例:石首事件15-16成机制16-28信息黑市滋生谣言17-19

二、谣言应对的糟

第二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形

一、

第一节 谣言产生的信息状态16-1916-17

二、谣言本身的”事实”内核第二节 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19-2

3一、地方政

第三治生态恶化19-2

2二、民众诉求长期被忽视22-23节 谣言产生的心理基础23-28

一、紧张情绪借谣言来释放

23-2

4二、刻板印象加剧情绪对立24-2

5三、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25-26

四、集体记忆增加事实基础26-28第三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作用机制28-34第一节 谣言的传播模式28-3128-29

一、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谣言

二、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传播29-31的作用机制31-3

4一、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31-

32三、事件平息后仍煽风点火

二、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32-3333-3434-4234-3737-42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研究第一节 瓮安官员与石首官员在应对谣言行动上的差别第二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承担应对谣言的主要职责37-39

二、主流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39-40对意识40-

42结语42-4

3三、群众加强谣言防范和应参考文献43-45

致谢4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45-46

第三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处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包含着有关的舆情信息,包括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消失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特点,处理方式也不同。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程度也趋增强,正在引起各级党政决策者和普通群众的高度重视。如何从舆情角度,预防和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必修课。

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挑战,健全相关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是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群体性突发事件包含着有关的舆情信息,包括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消失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特点,处理方式也不同。

舆情潜伏期的预防预警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爆发之前有可能经历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积累过程。这个时期的舆情信息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对某些事情的不满等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积累。常常表现为人们对某一刺激事项的关注或思考仅在头脑里,随着事项刺激的加强和受刺激人们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地形成一种“小气候”,并或快或慢地形成“大气候”,最终导致参与者们活动频繁,构成事件。

近年来某些地方因为就业收入、房屋拆迁、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引发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群体“事件”或“冲突”,从处理过程看,大都存在对舆情内在规律不甚了解,对问题处于什么位置不够清楚的情况,以致出现错过控制和引导舆情最佳时期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善于从一般情况中发现舆情信息,及时捕捉到其中的信息“敏感点”,加强预防预警,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有效地抑制事件的发生。

在做好预防预警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先进技术对于涉及预防预警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多媒体、网络通信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建立为应急处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完成覆盖各级业务部门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建立面向未来的各类信息服务;三是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处理模型。由一个或多个管理中心和所有应急指挥的功能单位构成。各功能单位能跨越行政关系和职能差异,采用统一的系统建设方法和技术,促进快速高效地处理信息。

舆情突发期的应急反应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第二个阶段是舆情信息突发期,是突发公共事件从隐性变为显性并且快速扩散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舆情信息内容丰富,真假共存,传播迅速。

群体性事件爆发时,单位时间爆发出来的信息量很大,有关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事件爆发时,事情真相不明,极容易出现谣言、小道消息漫天飞的现象,事件内外的群众有的会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更有人利用这个时机造谣蛊惑,甚至激发公众的过激行为,导致矛盾复杂化和进一步激化。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势快,影响广。在应对中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应急反应的时效和速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针对把握其中的舆情而言,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快捷”,就是讲时效。在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求“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舆情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信息不快,应急反应措施就会延误,造成损失、危害,甚至丧失生命。

其二,归口管理。通过各种信息工作渠道,上报有关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信息,对于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在统一领导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对于一般事件,在事发地有关党政决策者领导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努力做到采访、信息报送、审核和新闻发布及时、准确、有序。

其三,引导舆论。有关主管部门要适时组织新闻发布活动,对外反映实际情况,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以平定事态,稳定民心。主流媒体具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要主动介入,确保先声夺人。防止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防止一哄而起的炒作性报道,避免制造紧张情形,引发社会动荡。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外宣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外发布新闻,避免外电的失实报道。特别注意做好网上宣传报道,利用网络迅速快捷、跨越国界的优势,努力抢占网络的制高点,以正视听。

适应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十分重要而且紧迫性。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科技手段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例如,欧盟积极开展监控和信息中心(MIC)建设。欧盟成员国及参加该系统的共30个国家可在任何时间通过该平台了解全球情况。而信息中心在收到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可迅速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对相关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时反馈给成员国。

舆情持续期的分析甄别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持续期,事件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没有彻底解决,此时的舆情信息,数量依然不小,假信息传播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相关舆情在其发生之后,就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中。新产生的民众对于这些事件的社会政治态度,不仅会因为事件本身的变化,而且会随着有关管理者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等的改变而改变。

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结束情况都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以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但是,目前,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发展,造成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审视角度不一样,价值判断不一样,增加了舆情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所以,对搜集到的零碎、分散、不系统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筛选分类、整合关联、分析预测,提升舆情信息的内在价值。

在这其中,应妥善处理一般舆情和个别舆情的辩证关系。一般舆情反映的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中大多数人的声音,而个别舆情反映的是少数甚至是个别人的声音。舆情分析,既要充分了解大多数人的意见,尊重舆情的“一般”,又要高度重视个别人的意见和主张,反映“个别”情况。这才能使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和做出科学决策。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舆情“定性”和“定量”的辩证关系。既要善于对相关舆情“定性”分析,又要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专门知识,采用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方法,对舆情进行“量化”的收集和整理,用科学的数据反映各个群体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意见。

在分析和甄别中,要特别做好预测舆情走向的信息分析工作。好的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要在某些舆情初露端倪的时候,就察觉其变动倾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作出判断和建议。这就要我们善于掌握舆情的“关节点”。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它今后的走向如何?与之相关的社会舆情走向又将如何?这都是在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提倡根据不同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行深入的舆情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消失期的舆情跟踪反馈

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经历很短,而有的则持续一段时间,其间,还会发生一些波动。群体性突发事件得到基本解决后,社会系统开始恢复原有或正常状态。此时,有关舆情信息的数量一般会明显减少。但是,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它并不会完全或绝对地消失掉。这些“残留”的社会政治态度,也会发生不同程度地“转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变成针对另一种社会事项的社会政治态度的新的构成部分。

因此,从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角度看,对事件的即时处理,不意味着处置工作的全部完成,伴随事后的追踪、回访、救助和落实,了解有关信息,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常备不懈的全程监控,防止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再度发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关系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期处置效果,这对于处理好有关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包括了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主要是指在舆情信息系统内部以简报、通报、评比、表彰、培训、考核等手段为主,对相关的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进一步的工作要求;外部反馈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党政部门根据舆情信息,有计划地组织新闻发布等活动,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以平定事态、稳定民心。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首席专家)

第四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防治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比如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还有其他不时出现的打横幅、喊口号、冲击和围堵党政机关办公场所、阻塞交通等过激行为,不但影响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基层党组织是连接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村(社区)党组织因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情况清、底子明,熟悉基层群众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发展,且不乏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在群体性事件防治中有独特的优势。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应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在基层一线建立坚固防线。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访维稳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访维稳工作负总责、负全责。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未雨绸缪,周密部署;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带领党组织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要全力参与,发挥直接责任人的作用,实行“分区负责”和“一对一联系”制度,将信访维稳责任细化到个人。

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基层一线做好调访防控和疏导说服工作。坚持“调访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预警防范工作机制,形成信息网络和排查体系,预测和排摸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提出化解矛盾和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策和措施;要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和社会综治社情监控和信息通报制度,要把发现的问题和倾向及时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并尽快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做好说服、劝阻和服务工作,“访民情、知民意、帮民困、解民忧”,为群众服好务,做出表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体而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好“三包”和“三访”。

“三包”:一包党员自己不参与群体性事件。每名党员要忠实履行入党誓言,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与上级党委保持一致,关键时刻要顾大局,识大体,决不参与上访,起到正确引导群众、帮助化解矛盾的作用。二包家庭成员不参与群体性事件。每名党员要关心家庭成员,向他们做好政策宣讲、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等工作,使他们更新观念,适应形势,理解政策,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包一名群众不不参与群体性事件。每名党员要深入群众,通过结对子,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耐心细致的政策宣讲工作,向群众讲明道理,最大程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随大流、瞎起哄,参与群体性事件。

“三访”即:访本人、访单位、访亲友。各街道、乡镇党组织,尤其是各行政村、社区党支部要紧密关注群众诉求和情绪波动,及时走访部分情绪过于激动的群众,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及家庭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和不满,问寒问暖,排忧解难。同时,要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全国上下发展的大好形势,帮助树立信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解决问题要通过合法的形式、正常的渠道,采用过激行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触犯法律法规。要在走访本人的基础上,走其所属单位,及时沟通情况,共同探讨解决困难的途径,并争取单位协助做好这些同志的教育管理和稳控工作。要对其子女及直系亲属进行走访,动

员其子女及直系亲属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劝阻自己的亲人不要组织和参与群体性事件。

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信访维稳工作积极性。据报道称,某地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有部分党员不支持党的工作,甚至有个别党员直接和党组织对着干。像这种严重违纪的现象影响极坏,所以有必要通过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来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群体性事件防治的积极性。要把信访维稳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对此项工作不重视,不作为或少作为而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能评为优秀班子,其主要负责人不能评为优秀干部,并追究其领导责任,严重者就地免职。有意不参与信访维稳工作的党员,一律取消评先进的资格,造成恶劣影响的甚至要处以开除党籍。反之,要将那些在信访维稳和群体性事件处理中,尽职尽责、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评先评优,特别优秀的应予提拔。

四要建立健全民情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在村干部中增设一名信访专员,由在当地具有较好的人缘和威望、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担任,同样享受固定工资和误工补贴。信访专员的职责就在于了解、收集当地群众的思想动态、意见诉求,及时如实向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方面让基层群众不用上访、不用投诉就能直接表达诉求,二方面也能为上级党组织科学领导和决策提供最前沿、最真实的信息;并就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就地缓和群众情绪、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要建立健全群众关怀机制,从根本上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各种利益的冲突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引起群众内部矛盾、乃至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十有”群众关怀工作:“权利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生活有提高、前景有希望、创业有帮扶、生产有帮带、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病时有人问、逝时有人唁。”努力维护和帮助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安居乐业了,基层也就稳定了。

六是要建立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党员战斗力。通过教育、管理、监督,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懂政策、会宣传、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坚强领导集体;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政治敏感和责任感,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在为人民服务中,树立形象,凝聚人心,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尤其要善于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和培养入党积极份子,把那些政治信仰坚定、有理想有抱负、有创业带富能力、有较强的群众号召力的同志发展成党员,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七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活动机制,维护并实现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关系、凝聚人心。深入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控制力,通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依靠广大干部、党员的共同参与,带领周围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以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营造和谐、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务求实效地开展组织生活和思想作风整顿活动,进一步树立党的形象和威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坚决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群众打成一片、融

成一片,建立深厚的血肉关系;扎实开展党群共建美好家园、共创伟大事业活动,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旗之下。

第五篇:浅谈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实战中的策略运用

由我局处置一起群体性事件

看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实战中的策略运用

2010年10月5日下午5时41分,通山县实验中学医疗点医务人员陈某向通山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警:有个男青年在实验中学医疗点治疗刀伤,伤情严重,请求公安机关出警处臵。5时42分,110指挥中心迅速指令西城派出所出警,民警在接警后5分钟内赶赴现场并用警车将伤者王碧林(为实验中学学生)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由于伤者伤势过重,送往医院后死亡。与此同时,县局110指挥中心根据案情又迅速指令东城派出所、刑侦大队出警开展案件调查布控,分管刑侦工作副政委阮卫国赶赴现场指挥部署侦查工作。晚上9时许,民警将案犯之一郑伟民(男,14岁,通山元亨技校学生)在其家中抓获。晚9时30分,慑于政策攻势,犯罪嫌疑人成俊(男,13岁,通山元亨技校学生)、黄森(男,13岁,通山实验中学学生)投案自首。经查,死者王碧林与上述三名犯罪嫌疑人因斗气引发打斗报复,并趁王不备用刀将其刺伤后死亡。

案情发生后,通山县公安局当即启动命案侦破机制。为尽快平息事件,安抚死者家属,由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县法院、县公安局、县教育局、被害人户口所在地洪港镇及村组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处臵突发事件工作小组,并同被害人家属代表协商,积极调解,基于相关法律法规,依法酌情赔偿30万元,然后按法律程序追究相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但被害人家属一口咬定要赔偿100万元,拒不接受处理方案。10月8日,被害人家属召集150余人将死者尸体抬至实验中学操场停放,并打着“杀人偿命,还我公道”的标语到实验中学、县教育局闹事,致使实验中学3000余名学生被迫停课,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鉴于此,通山县公安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请示市局、县委、政府同意,决定依法处臵停尸闹丧事件。经周密部署,精心组织,10月9日晚7时整,调集市局特警50人,县局各警种150人,果断采取措施,在停尸闹丧现场首先进行法制宣传,对参与闹事扰乱教学秩序的一般群众劝其自动离开现场,对拒不离开现场的违法人员将依法强制带离,将尸体强制火化,并对闹事人员进行强制带离,对闹事组织者、积极参与骨干成员依法行政拘留。至此,停尸闹丧事件被成功处臵,实验中学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由上述事件可以看出,突发性群体事件要严格依法处臵,否则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我县不断发生,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很强,行为激烈,处臵难度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同时,给处臵工作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实践证明,在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注重讲究策略和艺术,做到指导思想明确、职能定位准确、处臵方法正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可以得到妥善处臵的。这里,我想就公安机关在处臵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实战中应当讲究的策略艺术和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群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由于长期积压,在心理上超过了其承受能力;二是具有引发事件的特定时机和重要时期(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新的政策出台、天干地旱、交通事故等);三是都有策动、召集的组织者。要满足这些条件,往往需要一个酝酿过程,经历较长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一旦完成,只要受外界某个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导致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由于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就具有了“突发性”。

(二)具有牵动性。由于利益相关,目标一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扩散性,而且,某具体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因利益的相关性可能会影响和带动类似群体性事件人群。党委、政府从维护群众利益、维护大局出发,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一些群众提出的问题后,一些利益相似、相关的群体会误认为这是“闹”的结果,因而纷纷效仿,甚至串联多个单位或部门一起行动,共同向党委、政府施压,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三)具有多样性。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泛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呈现出诱因多样性,如有因建房、用水、劳务纠纷、交通、生产和医疗事故等非正常死亡事故而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因企业的改制、倒闭、兼并、破产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有因国家工作人员执法不公、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有因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水库移民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有针对单位领导廉洁自律不够、工作不实、作风不深,甚至产生腐败问题等引起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等等。诱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涉及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行业。

(四)具有激情主导性和行为失控性。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参与人员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特定利益和要求,只是从单方面、特定角度来考虑问题,将怨气和不满集中到党委、政府头上,因而,与党委、政府的对立情绪较强。在群体聚集这一特定条件下,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很容易使激情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参与者因情绪的影响引起共振,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很难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行为后果。因而,一些群体在向党委、政府提出要求时,逐步升级,层层加码,以“人多力量大”的从众心理向政府施压,甚至实施扰乱公共秩序、堵交通、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具有参与人员多元性。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人员呈多元化趋势,除工人、农民、个体户、外来打工人员和无业游民,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教师、离退休人员等,涉及的社会面较广。过去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而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是有组织的,有些还打着反腐败、维护合法权益的旗号,煽动性较强,从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臵难度。

(六)具有必然性。在推进改革开放中,人人都有享受改革成果的权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每个人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自身利益要求的满足,但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公平程度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社会总是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因此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直接决定了矛盾的存在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具有必然性。

二、当前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

(一)利益驱动因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相继出现。部分贫困人群目睹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产生了强烈的被遗弃感,形成心理偏执、埋怨、忧虑等。贫富不均导致“弱势群体”心理失衡,极易引发矛盾。在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水库移民和企业的改制、倒闭、兼并、破产以及建房、用水、劳务纠纷、交通、生产医疗事故等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从根本上分析都是受自身利益驱动所致。

(二)体制不顺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还与现行体制不顺有关。现阶段,政府功能“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要抓,什么事情都要管,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政府很多事情抓不好,管不好。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政策不断出台、完善,配套工作和有关制度的滞后,极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三)基层组织因素。当前一些基层组织涣散,软弱无力,战斗堡垒作用不强,一些基层干部存在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行政执法行为不当,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群众合理化建设和要求搪塞推诿,或处臵方法简单粗暴,最终导致群众对解决合理性要求的绝望,如有的基层干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处理过程中,以权谋私,或工作失误,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历史遗留问题因素。法律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些涉及到特定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家出台具体政策,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制定形成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布局的调整变化,少数群体看到当时制定的政策与现行实际情况存在不相适应的一面而产生心理上不满,由此造成了特定群体集体上访现象,同时,在有些山区,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权属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也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隐患。

(五)传统文化因素。我国受封建社会统治观念的影响,“人治”观念在一些人心目中仍占有一定的位臵,群众“法治”观念不强,那种“依靠法律不如依靠领导”的旧思维根深蒂固,直接导致不少群众不愿意上法院打官司,不愿意按法律程序办事,有的甚至打了官司不如意还找领导,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上访。加之长期以来受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打工不如上访”等错误认识的影响,一部分动机不纯的人往往把聚众实施群体性事件作为向政府施压和要求满足自身利益的法码。

三、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处臵的原则,指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性事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正确分析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性质,严格掌握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开展处臵工作。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已被看作是规范政府和公民行为最合理、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臵只有严格依法进行,才可能把问题和矛盾的消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践业已证明,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和方法处臵群体性事件,即使暂时能平息群体性事件的态势,也很难全面彻底解决隐藏于群体性事背后的深层社会矛盾,反而可能留下引发更猛烈、更持久的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因此,依法处臵原则应作为处臵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原则。

(二)、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即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工作规律,以教育疏导为主,千方百计、冷静稳妥地缓解、化解矛盾。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分步解决;确实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劝解,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了事,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

(三)、统一领导下的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指为了确保处臵工作的协调一致、迅速及时,必须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并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限期解决。对因官僚主义作风,应该解决而不去解决,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再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实行责任倒查。

(四)、讲究策略的原则,指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既要依法办事,也要统筹考虑,把握时机,因情施策,妥善处臵。注意把少数别有用心的组织煽动者同大多数怀有从众心理的参与者区别开来,把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同大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开来,要采用分化瓦解的做法,团结教育多数,孤立打击少数。同时既要迅速及时,对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进行果断处臵,又要妥善谨慎,防止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激化。

(五)、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指公安机关要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根据事态的发展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一般情况下不携带杀伤性武器弹药,特别情况有携带必要时,应当严格按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臵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规定携带和使用武器警械。既要防止使用警力、武器警械、强制措施而激化矛盾,使事态扩大,又要快速反应,果断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依法采取措施,及时处臵,尽快恢复秩序。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操纵者和实施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分子,要及时依法打击。同时,人民警察在处臵群体性过程中也要注意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因言语、举止不当,引起警民冲突。

(六)、做好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平息,并不一定代表问题和矛盾得到彻底的解决,如果善后工作没有做好,群体性事件很可能再次发生,处臵工作也将更加困难。为了确保处臵工作的成果,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反复,在处臵工作结束后,要继续做好善后工作,对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反复的因素,要保持高度警觉,并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做好化解工作。要认真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避免因同类原因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讲究策略,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处臵艺术

就公安机关来说,在处臵工作中必须做到指导思想明确、职能定位准确、处臵方法正确。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和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实现矛盾“软着陆”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臵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的职责任务认真执行。同时,更要注重群体性治安事件处臵的策略和艺术。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臵是指群体性事件事态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安机关在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事态的阶段。公安机关现场处臵艺术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攻心为上”。典型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充满狂热、丧失理智、行为失控的群体行为。在这种人群环境中,人们已丧失了正常的价值判断,一般的道理与劝说往往不起作用。因此,公安干警就必须寻找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群众能够听得进去、容易明白的道理,提供群众还能接受的价值标准、还愿遵守的社会规范。因而要坚持运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劝解疏导。要借助有权威的党政领导、基层组织和对方认同的人物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同人群沟通协调。公安干警要在现场文明执法,并通过自身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言行,逐步消除对立情绪,缓解僵持对立局面。

(二)、“示威造势”。当现场劝解工作久不奏效,人群躁动不安,或在策划者煽动下初显过激行为时,公安机关要果断制造先声夺人的气势。处臵警力迅速进入现场,可用警车开道,车队编组,造成大兵压境态势,使人群产生动摇、畏惧心理,继而通过集体喊话、鸣放警报、架设防暴设施等方式,营造“势不可挡”的高压态势,对人群造成强有力的震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此时,再进一步做宣传教育工作,告诉群众:一切人、一切活动都只能在法律范围内。无论表达什么要求,表达什么情绪,法律这一条底线是不能逾越的。谁侵犯法律的尊严,谁就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闹事、**,最终受害的是群众自己。从而使过热的群体情绪逐渐冷却下来。

(三)、“剥茧抽丝”。当威慑工作仍不见效,在策划者和骨干的带动和煽动下,人群继续出现过激行为时,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现场要由外向内,迅速将事件主体同其他群众分离开来,将事件主体中的核心层和附和层剥离开来。剥离围观群众和事件主体群众,可通过大功率扩音器向现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责令现场无关人员马上离开,使大多数围观群众和部分事件主体群众慑于法律的威力离开中心现场,并立即在现场周围一定区域内设臵警戒带,不允许无关人员擅入,将事件主体孤立起来。随后,将事件主体中的核心骨干层与附合支持层剥离开来。可采用三种办法:一是“对话分离”法,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开通对话通道,请事件主体派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可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现场闹事骨干数量而定)的代表进行对话,由于核心骨干在闹事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和代表性,事件主体一般会推选他们作为对话代表,这样便达到了暂时分离主体的目的。二是“敲山震虎”法,可在获取掌握核心骨干人员违法罪证的基础上,寻找时机向其明示,辅以教育手段,迫使其不再参与;也可在现场公开取证的同时用摄像机、照相机集中对其拍摄,向其暗示公安机关已将其纳入视线,迫其收敛或离开现场。三是“釜底抽薪”法。对那些在现场不听劝告,继续组织、煽动群众实施违法行为的核心骨干人员,获取罪证后,果断将其带离。对在幕后继续捣乱的核心骨干人员,必要时对其进行传唤将其控制。将闹事核心人员分离后,其他群众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其组织性大大弱化。此时,公安机关再相机处臵,成功率较高。

(四)、“择机而动”。在群体性现场的处臵中,把握战机,果断行动是处臵工作的关键。公安机关既可通过直接行动创造战机,也可根据事态发展寻找战机。具体来说:一是促其思想动摇,从而创造战机。公安机关通过加大宣传攻势,向群众晓之以理,讲明危害,促使事件主体在“以闹解决”还是通过“以法解决”的矛盾中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其为做出何种选择而动摇不定,情绪往往由狂热变为缓和时,迅速开展处臵工作。二是把握闹事群体力量最弱时,即闹事核心骨干人员被剥离、参与群众怠倦、较多的闹事群众离开群体(如轮换吃饭)等时机。三是公安机关已准备就绪时,即处臵方案已确定、主要证据已获取、处臵力量已到位、各种器材、工具已准备充分,具备了较强的处臵能力时。四是当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如闹事群体中部分人刚刚开始实施时冲击国家机关或打、砸、抢等暴力之行为,多数人还未参加进时,公安机关可抓住时机依法果断予以强硬处臵。

(五)、“以退为进”。当在处臵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工作陷入困境,遇有警车被围堵、民警被困的被动局面时,要沉着冷静,尽快化险为夷。首先,要收缩警力形成相互呼应、自我保护的态势,避免被分割包围或个别挟持;其次,要收敛锋芒,改变方法,缓和矛盾避免事态恶化;第三,要尽快从对方中物色有影响力的人,争取和利用他帮助解围,或缓解被动局面;最后,为确保民警人身、枪械、车辆的安全,避免事态严重恶化,也可做有理有节的适当让步,以退为进化解险情,从而重新调整、部署警力,控制局势。

上一篇: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幼儿绘画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