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2-20

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普通高校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体弱病残的大学生。高校弱势群体由于身体障碍课余时间很少从事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康复, 心理发泄起到重要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向牡丹江医学院、温州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四所高校的体育部发放《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表》共发放问卷452份, 回收452份, 有效问卷429份, 有效率94.9%了解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情况。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国内有关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有关文献报道, 并对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作综述研究。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表格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弱势群体的人数与种类

对四所高校总人数为52878, 其中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人数是452, 占0.88%。其中身体残疾的大学生180人。例如盲人大学生、聋哑大学生、肢体残疾大学生等占弱势群体大学生总数的39.9%。先天性心脏病45, 占弱势群体大学生9.2%。身体虚弱的大学生175, 占弱势群体大学生39.9%。患有慢性疾病的大学生52人, 占弱势群体大学生11%。弱势群体在高校总人数的比例较小, 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高校弱势群体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统计分析

调查发现, 弱势群众学生每周进行三次以上身体锻炼的次数14.2%;但是其中高达92.7%弱势群体学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是随意性的, 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安排。尤其是那些身体残疾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更加严峻。这其中有身体障碍原因外, 更多是由于心理原因, 与掌握的体育技能情况。

2.3 高校弱势群体课余时间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的调查

被访的弱势群体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占到被访对象75%, 占到首位, 弱势群体大学生不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原因, 学生“不知道如何健身”与“活动不方便”分别占87.5%和70.8%成为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没有信心”, 占40.3%, “对体育没有兴趣”占27.8%, 成为被访弱势群体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后原因。高校弱势群体大学业余时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原因是弱势群体中残疾大学生是由于自身缺陷, 活动不方便, 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不知道如何健身, 是主要原因。而对于身体虚弱、慢性病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健身与健身的强度缺乏认识, 同时对自身缺乏信心, 所以对于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够掌握一两种适合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特点的锻炼方式, 教授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学会如何健身己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 对适合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特点, 适合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4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途径的调查研究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人数占62.5%, 通过朋友、同学获得健身知识的占57.5%, 通过书本和新闻报道获得健身知识的占12.5%, 说明体育教师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取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师向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传授针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知识, 教授体育技能、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对策研究

3.1 高校应对高校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增设体育保健课

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是为体弱和患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后的恢复期、伤残以及运动器官功能不全者而开设的体育课。使弱势群体的学生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 早日康复, 健康成长。在保健体育课程中, 能逐步矫正形体、促进早日康复数开设体育课的学校, 能以现代生理医学和体育理论为依据, 使体弱病残学生掌握自身的体质状况制定科学健身计划, 并指导不同的锻炼者规定不同的锻炼内容、时间和强度, 使健身效果明显。在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 依据学生不同的体质、不同的教学目的, 的教学内容分成三大类;养生保健类;内容有传统养生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养生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此类教学内容适用于病后身体康复、慢性病身体康复和保健;身体矫正与形体恢复类;内容有各种徒手医疗体操的理论与实践、各种持器械医疗体操理论与实践、各种有氧运动对身体形态、机能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此类教学内容适用于需要身体矫正与形体恢复的学生;健身健心类;内容除养生保健类教学内容外, 还可做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集体游戏、集体球类活动、集体的健身走、跑练习, 此类活动适用于增强体质及生理、心理康复等, 使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双丰收。

3.2 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弱势群体大学业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 很难与普通大学生竞争。例如练习场地的竞争, 练习器材的竞争等等。并且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往往都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人数较小, 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针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师的缺乏, 这些体育教师应该了解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能够根据高校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向高校弱势群体传授体育技能, 科学训练与教学, 达到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康复、自我锻炼。所以, 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创设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康复锻炼的体育场所, 而不用与普通大学生去竞争与争夺场地;购买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康复锻炼的体育器材;加强针对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师的培养, 加强有关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的科研等等。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严峻, 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康复, 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的情感宣泄与人际交往,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摘要: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与心理的康复, 高校通过开设体育保健课, 创设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场所, 购买体育器材, 加强教师培养等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 罗达勇.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 (学生) 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2004 (5) .

[2] 王峰.在盲人大学生体育课中增设新编八段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

上一篇:“名师工程”方案下一篇:浅析触感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