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该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一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优化1前言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略论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以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为参照。本文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素质等为依据,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

旅游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旅游管理教育的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决定了其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师型”教师应是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旅游管理教育师资提出的普遍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现实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没制定,这就使得地方高校在选聘教师上缺乏依据,旅游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科学规范,导致目前我国旅游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成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高等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不利。本文以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基本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为依据,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对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进行探讨。

1.“双师型”教师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从广义到狭义,从词语本义到引申义,从要素到功能,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结果,不下20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界定主要有:

一是从教育素质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同一位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训教师,他既能担任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还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二是从教师职称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校任教的具备不同系列技术职称中相对应的两种职称,即教师系列职称和工、农、医、经、警、法等社会技术职称的教师;

三是按照职教界的约定俗成,认为“双师型”教师通常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

四是从功能角度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五是从内涵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学与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根据这一概念,可以进一步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六是从行业资质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七是从综合性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各级各类高校中既能够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够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够引导学生人生价值,又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

八是从学术性与师范性角度出发,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农艺师、旅游规划师)素质于一体,是既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够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也就是说,他们应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第一线所急需的“两栖型”师资。

显然,在“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上,我国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视角。多样化的界定既反映出认识上的不成熟及实践中的混乱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对“双师型”教师本质的揭示,至少从上述八种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工程技术能人”。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讲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要具备“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指具备了“双证”就是“双师”,不能简单理解为有了证书就有了能力,而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具备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能将两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的教育工作者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根据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的把握,我们认为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至少应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本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旅游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又有来自旅游规划与设计所、旅游策划公司、旅游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等管理、服务一线的旅游工作者;既有侧重于旅游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二是从教师个体来说,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要具备旅游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经济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和素养。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又要有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能将两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逐步向教师——旅游规划师(旅游策划师)、导游(厨师)、教师复合方向发展。据此可以定义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助理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旅游企业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2)近五年主持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条件主要从旅游教学能力、旅游科研能力和旅游实践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根据其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三个层次。

3.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备较扎实的旅游理论和旅游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具有助理讲师以上职称,至少能胜任1门以上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教学;

(2)具有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3)具有初级导游证或中级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指导过一轮旅游实训或参与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具有较为熟练的旅游实践、实训技能,具有一定的旅游实训指导能力。

3.2中级“双师型”教师必备条件

(1)具备扎实的旅游理论和旅游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至少能胜任2门以上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教学;

(2)具有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教育和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及指导助教的能力,公开发表有一定水平的旅游学科研究、教学论文或实验报告;

(3)具有中级导游证、高级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或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旅游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与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具有较为熟练的旅游实践、实训技能,能够胜任旅游实训、实习指导工作,能独立设计旅游模拟实训方案、编写旅游实训实习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3高级“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备系统、坚实的旅游理论和旅游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旅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能系统讲授2门以上专业课程;

(2)具有及时吸收最新旅游成果应用于旅游实践的能力,具有从事教育和教学改革、处理复杂、关键性技术问题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公开发表有较高水平的旅游学科研究、教学论文或出版有较高水平的著作、教材;

(3)具有高级导游证或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等以上技术职称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旅游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与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具有有效组织和指导旅游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旅游技能的能力,具有旅游实践环节创新设计和指导旅游模拟实验室建设、指导编写旅游实训实习教材的能力,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杨超男.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曹子英.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2.

[3]张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6.

此文系彭文武主持的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94号)和陈国生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教通[2009]321号)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9;2、3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4南华大学 湖南 衡阳 421001)

作者:彭文武 陈国生 唐瑜冲 廖大琪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优化

摘要:该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一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优化

1 前言

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当前众多高校中普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进旅游行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度要求较高,需要地方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高等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期间所付出的一系列努力和教学措施都可以被称为是实践教学。地方高校在为当地输送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构建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将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全面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发现: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在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和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技能切实有效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使得知识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地方高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更需要注重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从本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出发,给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现代化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推进当地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奠定重要人才基础。

其次,采用实践教学模式,在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求的同时,更好的适应了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适应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现阶段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只有充分有效的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旅游行业市场为导向,培养现代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才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地方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环节中就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训练和掌握基本技能,更好的适应岗位能力要求,这样将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地方高校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课程方面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主要是表现在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性不够高,没有真正做到从行业需求和就业情况为重要目标,导致很多高校旅游管理專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并且依然有很多企业出现人才短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才培养活动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同时很多地方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而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不够全面充分,没有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情况出发,教学活动脱离了实际情况。并且教学课程的设置之中缺乏良好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没有及时根据旅游产业结构情况调整教学课程。

当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很多教师多是缺乏较为专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无法真正有效的结合实际教学活动,无法良好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内容,同时还需要能形成较为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以开阔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内容,同时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实践经验,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并传授给学生。但是现实教学活动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良好,影响到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全方位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总体水平,需要注重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强化总体教学效果。面对当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切实有效的更新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整体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其更好的适应教学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丽, 徐淑梅, 韩福丽.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3):81-82.

作者:袁鹏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新时代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我国旅游业品质化、智慧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全面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瞄准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校内与校外“两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大实践教学模块,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结合创业教育,形成本科阶段四年不间断、滚动式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学生实践阶段性评估、教师教学开放型评估、学生主动竞赛式评估和用人单位反馈性评估等“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活动及改革成效,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我国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当前,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成为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主动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进步、适应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求成为当前我国旅游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旅游业品质化、智慧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必须要全面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卓越职业素养的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

旅游教育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是关键。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必然要以培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核心。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考核5方面[1]。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框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注重社会实践和研究型实践是旅游实践教学改革适应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而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对策[3];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体系[4];重点是加强认识实践、专业实践、模拟实践、管理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旅游实践研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5];以强化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6],积极对接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求[7]。

一、改革目标与思路

作为地方高校,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国家特色专业与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结合民族地域特点,紧跟高校教育创新发展趋势和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探索,持续升级,始终坚持将旅游管理与民族学、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服务于国家与广西旅游业,取得了众多专业平台和成果奖项。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旅游规划与策划”三大特色专业方向和“校政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同类高校和旅游行业的普遍认可,成为西南地区旅游管理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已为国家培养输出6000多名旅游类专业人才,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旅游人才需求,明确以培养“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总体改革目标。其总体思路为:瞄准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校内与校外“两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大实践教学模块,由浅入深,逐层递进,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结合创业教育,形成本科阶段四年不间断、滚动式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学生实践阶段性评估、教师教学开放型评估、学生主动竞赛式评估和用人单位反馈性评估等“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活动及改革成效,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二、改革舉措与内容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三创”能力培养

立足“人才强旅,科教兴旅”,基于我国旅游业智慧化、品质化、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和新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动求变,重点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立旅游管理、智慧旅游管理方向、旅游规划与策划等三个专业方向,以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地方院校旅游教育的痛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与内容和学生需求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质量不相符等问题,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

应顺应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当前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优化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具体为:1.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人类学、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等;2.旅游规划与策划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规划设计实务、计算机辅助旅游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旅游策划学、旅游项目投资等;3.智慧旅游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旅游概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智慧旅游管理、旅游网站设计、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营销与策划、互联网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等。同时,强化专业认知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的实践环节教学,让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形成互动,相互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知识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二)强化“双创”教育,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立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当前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实际,前瞻旅游业未来发展和技术进步,按照紧贴产业发展、瞄准人才市场、对接职业需求,通过将实践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融入创业教育,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如旅游与酒店市场营销(双语)、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等课程,并通过集中的专业认知实习实践课程进行系统提升;专业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如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导游实务、会展管理实务、旅游公共关系、旅游项目投资与管理等课程,并通过集中专业综合实习进行系统提升;创新性实践教学主要指融于学科的专业骨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实务、旅游策划实务、旅游网络营销与策划、旅游网站设计与制作、互联网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创新与就业、职业经理人养成与修炼等课程,并通过集中的生产实习进行系统提升;综合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强化,面向旅游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系统提升。

(三)从“校内、校外”两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紧贴产业发展、瞄准人才市场、对接职业需求的要求,将专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校内、校外”两大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校内”平台主要依托学院已有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桂林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同时积极建设民族与乡村旅游规划、乡土景观与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等三个由知名教授团队挂帅的旅游规划与策划工作室,新建旅游创新创业工作坊(与校外公司合作)、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室、旅游大数据分析中心、模拟导游实验室、智慧旅游工程综合实验分中心、前厅、客房、主题餐厅等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充分满足旅游管理的三个专业方向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平台主要以实习实训基地、旅游观测站(桂林龙胜龙脊古壮寨景区)为主,先后建成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及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等20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广东东莞观音山國家森林公园景区、桂林冠岩景区、桂林大银工坊文化传播公司、桂林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建立紧密的实习合作关系,拓展与校外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实习和就业联动以及为政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吸引政府、企业自愿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实习津贴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较为完善的产学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四)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力推动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相关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教,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认知实践、社会实践的学时比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掌握专业教学知识,健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行业竞赛、社会活动及科学研究。一是通过鼓励开设应用研究型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等;二是拓宽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全国旅游规划策划大赛、遗产旅游大赛、万礼豪程职业挑战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最美讲解员大赛的渠道,把行业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在师资、时间、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推动学生广泛服务于旅游扶贫、大学生暑期实践、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东盟旅游论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旅游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承担旅游管理科研项目50余项。专业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注意成果的转化应用,上述项目成果大多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充实了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库。大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与了科研实践项目,并由此孵化出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多项,且多个项目在全国、自治区获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在校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5余篇,各项竞赛获奖30多项。通过以赛促教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市场,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勇气,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保障。根据西部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特点,采取“引进来、送出去、帮传带”的师资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引进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从旅游类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多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赴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旅游类高等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和进修,并派青年教师赴省、市、县等地方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面向旅游实际工作进行锻炼,组织教师广泛参与校内外组织的有关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及教育的培训与训练,以加快教师队伍的成长,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更好地培养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聘请十多位相关旅游企业、政府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或讲座,形成校内与校外师资配置的良好互动,使整个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及其学历、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过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3%,人文理工专业交叉融合的程度与优势突出。实践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富有活力,实践教学及学术能力突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轻化、高学历、专业配适度高的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结语

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综合性大产业和社会投资的热点。面向新时代,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然要有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基于国家宏观战略导向,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创新办学思路。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依托了所在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资源,承载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积极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当前旅游教育的诸多痛点,以体现地方高校适应新时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创新思路。该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依托了所在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资源和地域优势,对其他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德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效用的感知分析:以《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设计为例[J].高教论坛,2016(9):37-42.

[2] 黄燕玲,罗盛锋,伍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学理论,2010(26):300-303.

[3] 王恒,曹洪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6):606-609.

[4] 程冰,赵霞.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15(4):111-114.

[5] 王淑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6-149.

[6] 贺斐.论旅游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江西社会科学,2017(4):266-267.

[7] 郭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评《旅游管理实训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7):1.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樊亚明

上一篇:国有企业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颜氏家训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