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开展学科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所作的调研表明: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管理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基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适应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根据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立体化的原则,认为构建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应从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和设计课程群实训项目,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两个维度来实现,完成金融本科人才的专业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产业金融  立体化  实训内容

[作者简介]廖霄梅(1977- ),女,甘肃天水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金融学本科人才立体化实训内容开发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186)和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训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金融学更贴近产业的要求。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强化实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训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适应金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实训课程群所形成的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金融业发展态势较快,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迫使金融行业展开对人才的竞争。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包括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为此,迫切需要高校构建和实施能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学专业实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管理人才。通过开设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实务工作情景,既训练了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与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还可弥补金融机构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窗口

全国已有一千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学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距,其人才定位应该是“立足中上端的经营管理人才,兼顾少数高端精英人才,拓展中端和中下端的金融服务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应用性,应用性就是要强化实训教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内的实训项目的层次、结构、内容设计,彰顯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

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三、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

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图2所示)。

(二)课程分群,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分群是指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编排到一起,构成一个“群”,系统地进行设计项目实训。如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需具备宏观经济综合分析能力,可将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整合为理论金融经济学课程群,基于课程群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金融与经济环境分析。针对资本运作能力的要求,可将开设的“金融实务课程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整合为产业金融课程群,来建立金融模拟试验和金融市场投融资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基于课程群实训项目,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夯实学生的银行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财务分析能力、投资项目评价能力、金融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适应产业金融投资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能力、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在课程群实训项目的基础之上,可以搭建以产业投融资为特色的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产业投融资综合能力实训。该实训包括筹资决策平台、投资决策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产业金融平台。

[参考文献]

[1]廖霄梅,甘平.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J].教育探索,2010(11).

[2]杨伶.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3).

作者:廖霄梅

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论文 篇2:

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摘 要:开展学科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所作的调研表明: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管理机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策略

收稿日期:2011-02-26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03048)

作者简介:赵建玲(1967-),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曹荣(1968-),女,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宁(1978-),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截止2010年底,河北省共有9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院校。占河北省高校总数16%和本科院校总数44%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搞好学科建设并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形成自身特色与品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

为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律,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河北金融学院成立了“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课题组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研与实地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先后认真考察、调研了河北省15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通过与老牌本科院校比较分析,课题组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基地、学科队伍、学科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基础薄弱的劣势,同时也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等发展优势。

1.学科专业结构为多科型

调研发现,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多科性本科院校。如河北金融学院确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各学科交融互补,金融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华北科技学院确立了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学科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

2.专业设置本、专并存

10所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大部分院校专科专业居多,且与升本的先后关联不大。据统计,约70%的院校还存在本、专倒挂现象,其中本、专比例最高达1∶2;只有3所院校本、专持平,约占新建本科院校的30%。由此可见,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本、专倒挂现象比较严重,本科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3.学科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本文所指学科基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承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调研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建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所),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明显不足。实验室建设多服务于单科性教学,缺乏综合利用和推进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教研室、实验室、课题组各自为战。

4.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1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10所院校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已达标或略高出标准,约占总数的90%,只有1所院校高学历教师低于标准。从实践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从专科升本而来的,不少学科的教师在学术、学历、职称和年龄上形不成梯队,结构上缺乏层次性,尤其是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管理协调能力强、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学术(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学科梯队建设任重道远。

5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设置不一

课题组调研发现,新建本科院校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设置不一,多在科研处、教务处,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从实践看,由于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缺少校一级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导致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二、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选择

1.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重任。因此,在升本初期就必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抓好学科建设规划。

河北金融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初期,学校依据河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依托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了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该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以文、法、理、工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明确了“主体学科要做大做强,支撑学科(即文、法、理、工学科)要做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制订了“河北金融学院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2.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既是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文化氛围,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着眼点、切入点。如邯郸学院结合邯郸的文化底蕴,在赵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邯郸学院的“专门史”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邯郸学院还与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邯郸植物研究所、邯郸应用化工研究所、邯郸旅游培训基地,争取多方对学科建设的支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确立与凝练学科方向是体现学科建设内涵的关键表征。河北金融学院在确定学科重点建设方向时,认真分析学校原有的研究基础、实力和优势,综合考量学科的潜在优势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全面考虑实现学科建设的师资状况、技术设施、研究基础以及资金投入等必要的基本条件,确定了金融学、会计学这两个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主攻方向,以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形成为金融行业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3.以实验教学基地、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学科基地是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大投资力度,相对集中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不仅要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出发,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实验开出率,而且还要从学科建设需要出发,建设与重点学科、重大科研课题相配套的高水平的实验室,满足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发性实验的需要。

河北金融学院在学科基地建设中,新增投资4000多万元加强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其中,“金融业务与风险监控教学中心”、“市场环境与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8、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河北省第一个省级文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金融研究基地已落户河北金融学院,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学校还利用金融研究所、《金融教学与研究》学术期刊和图书信息中心等,加强科研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外引内培,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梯队建设是中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是重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多处于地级市,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是个难点。河北金融学院针对本科教育师资力量偏弱的现实,逐步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力度,制订了《河北金融学院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细则》、《河北金融学院学科带头人培养与选拔办法》,通过“外引内培”等多条途径,强化教学队伍建设。学校以“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给高层次人才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用感情留人;为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搭建平台,用事业留人;在收入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使他们的优质劳动得到更多报酬,使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用待遇留人。升本五年来,学校新引进和培养博士20余名,主干学科和核心专业均配备了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师资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5.规范管理,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调研发现,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大多数院校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从实践上看,目前,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很不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关支持学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还不够系统,有些还不够规范,各学科内部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经费管理中出现了顾个人、失集体,多无偿、少有偿,有奖金、无罚金,热规定、冷监控的局面。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要积极借鉴重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经验,成立校一级学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工作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人事、教务、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检查评估职能,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程印学.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J].教育研究,2009(12).

[2]付八军,吕庆钟,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杨鹏起,邱小捷,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4]许长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8(8).

[5]许四海.铸造学科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08(4).

[7]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赵建玲 曹荣 王宁

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论文 篇3: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经验借鉴

为了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开始加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方向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但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教学资源陈旧等问题,近年来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据BOSS直聘发布的《2017年专业就业竞争力榜单》显示,经管类专业的竞争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较大的改善,经管类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年初,在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最难就业的15个专业中,经管类专业占了三成以上。可见,破解当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亟待突破的重要议题。

重庆某高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市属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结合重庆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针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重庆某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经管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超过90%。重庆某高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探索,不仅大幅地提升了自身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通过提炼相关成功经验,也能为破解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加速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1-6],虽然形成的研究成果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滞后,实践培养不足

大部分研究指出,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仍未转变,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等问题。据对收集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所占比重仍较高,有的甚至超过80%。同时,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普遍存在着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无力及时更新实验实训基地软硬件等问题。据对重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初步调研显示,5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管类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软件与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大量实践表明,培养过硬的实践能力是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分缺失必然会影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广泛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但真正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很少,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校企合作的对接性不强。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受功利思想及企业认识偏颇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仍较为淡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校企在人才培养上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合作。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缺乏积极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把眼光局限于校园范围内,对于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及通过调研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新变化的热情不高,这使得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仍盲目地遵循以往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固守陈规,创新思维培养缺乏

虽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大部分研究指出,仍有相当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墨守陈规,导致学生知识体系被课程内容所局限,创新意识较差。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方式较为呆板,书本教学和PPT教学仍然是很多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简单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低,上课效果不理想、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二是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据调研发现,教师选用经典教材进行授课的比重仍较高,虽然经典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过多地采用经典教材进行授课,将使得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保险实务等,其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跨学科选修和通识课程较少,这使得学生将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思维视野狭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较弱。

(三)师资结构单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与学术型教师相比,实践型教师通常在理论知识方面稍显欠缺,但其拥有的丰富实践经验则是学术型教师无法比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培养质量将取决于实践型教师的实践素养和合理配置。但大部分的研究指出,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型教师的窘境。为了验证该结论,笔者对重庆某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后发现,该校金融学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名,但配备的既熟悉银行操作流程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实践型教师仅有两名。此外,笔者所在高校也存在类似问题。由此可见,实践型教师缺乏严重制约着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造成目前实践型教师配置严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或提升自身办学层次的过程中,盲目地效仿研究型大学,致使在教师引进方面偏离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初衷,一味追求高学历、学术型教师,而忽视了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和补充。二是受认识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引进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难以从企业聘用有业界背景的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参与教学。三是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导致对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大部分研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主动为本校教师提供实践实训的机会非常少。虽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为本校教师提供了到企业挂职或任职的机会,但像高职院校那样形成制度化的实践型教师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仍非常少。

二、重庆某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重庆某高校共开设30个经管类专业,其中经济类专业11个,管理类专业19个,是重庆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规模最大的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量、上台阶,其在2018年4月制定的《重庆某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明确提出“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近年来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重庆某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其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以下将对近年来重庆某高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创新举措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实践教学

近年来,重庆某高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逐渐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首先,结合经济社会发现的新需求,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通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强调厚基础培养。二是通过适当压缩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三是打通专业拓展课、通识选修课、高水平实践课的界限,提升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积极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重庆某高校利用多年积累的校友人脉资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现已与中国工商银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重庆迅腾科技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同时,为了推进企业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质性运行,重庆某高校与合作企业均签订了联合人才培养协议,以制度化的形式,定期选派学生到合作基地实践实习,由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实习表现进行评价,并将学生的实践实习表现作为学生综合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该高校的经济学院与重庆商社合作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获批国家级经济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商策学院与太极集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与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获批管理学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最后,加大实践教学建设的经费投入。为了持续提升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近三年重庆某高校累计投入专项实践教学建设经费超过5500万元。目前已建成“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65个、4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日常校内实践需求。

(二)丰富教学方式及资源,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庆某高校将课程内容与课外各类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推动新技术在教与学上的广泛应用。例如,积极推动MOOC、SPOC等线上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行混合式、翻轉式、对分课堂式等教学方式,通过在教与学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优化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各专业增加选修课比例,通过打通学科专业选修通道,实现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意识。三是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复合化发展创造条件。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据统计,2018年学校共投入超过100万元经费,用于举办“创业模拟大学”“投资理财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仿真与小微企业成长”等竞赛活动,为学生广泛参与竞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举办的各项竞赛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竞赛项目。据《重庆某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2018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该校共有超过1000人次获得省部级(赛区)及以上奖励。

(三)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重庆某高校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高校教师单方面课堂培养是行不通的。近年来,其在教师配置上始终坚持“内培外引,校企互聘,专兼职结合”原则,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一方面,着力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的举措为: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录像分析与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举办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例如,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微课设计与制作、在线学习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和教学主题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展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式;三是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例如,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这不仅能够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诉求,而且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藩篱。

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和聘请创业、投资、金融等领域的企业家、合伙人及行业专家来校担任第二导师,并在校内定期开展讲座或者集中教授相关课程。据《重庆某高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学校已聘请的校外导师超过260名。随着学校多举措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不断提高。据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的调查显示,重庆某高校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才的满意度处于全市同类高校前列。

三、结论

基于以上对重庆某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笔者认为,明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定位,更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而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最新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方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建设经费投入,形成制度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型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等则是破解当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主要举措。

作者:陈银忠 薛灵潇

上一篇:政治学科科学性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