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才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在对理工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提出科研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三个培养导向,并通过基础培养体系、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双主体”,基本要求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课程目标双重性、课程内容跨界性、课程实施实践性、课程结构适应性及課程评价发展性的特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以人才成长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核心元素,以产出导向和多方评价为驱动,从而达到以高质量课程体系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应用型

[作者简介]张宇(1987- ),女,河南渑池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解水青(1974- ),男,山东即墨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郭卉(1984- ),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讲师,硕士。(天津  5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双元’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6YJA880052,项目主持人:徐琤颖)的研究成果,2018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应用型高校项目工作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SK155,项目主持人:张宇)和2017年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改课题“应用技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djy2017-29,课题主持人:郭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技术贸易压力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力等多重力量作用下,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成为化解发展矛盾、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和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①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双元课程体系”源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德国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法宝。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需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其构建路径也需增强中国特色和融入中国元素。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型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课程体系应遵循实践逻辑,需回归应用型教育的本真,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渗透行业学校“双元”融合的跨界内容,凸显应用性和创新性。厘清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内涵是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双主体”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核心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其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专业培养计划所含的课程类别及内容总和;二是指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应用为中心,有高度的实践性。双元课程体系是此类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主要适用于工程领域、工商管理领域等,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也是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法宝。双元课程体系主要是教育机构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整合职业培训和工作实践内容,以确保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企业提供培训或者培训人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在双元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时间一般采取“三明治”式或“连续”模式。在双元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会有两个入职证书:一是应用科学大学授予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面标注应用科学大学的名字;二是他们获得的职业培训结业证书。新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整合校企双方的人员、设备、实践场所等教育教学资源所形成的某一专业内部的课程类别总和、内容总和及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达到学校“本科”层次知识和技术积累的学历认证,也能够达到行业企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资格认证。

(二)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高等教育类型,既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回应,也是对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和差异化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尝试。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两个核心概念组成,即“应用型”和“本科”。“应用型”规定了该类高等院校是区别于传统学术型高校的新类型,规定了该类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规定了该类高校的科学研究更加倾向于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应用型科研及技术研发与转化,规定了该类高校的社会服务更加强调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革服务,规定了该类高校更偏重于工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的传承创新。“本科”规定了该类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重要任务,意味着该类高等院校不是学制的简单延伸或嫁接,而是结构和内容的调整与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本科”层次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外,也需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也就是说,“本科”层次教育不再是知识或技术的简单重复性操作,而应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应用和技术应用型人才,需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注课程内容与社会导向和需求的融合,重视教学内容体系与行业技术前沿的完美耦合,加强教学科研模块与区域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紧密对接,以达到“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③的基本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特点

作为我国应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性探索和尝试,双元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单维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標、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符合新时代共享经济和联合创新的精神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一)课程目标双重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目标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目标的确立需充分考虑校企双方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诉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和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其核心任务在育人,是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和人才的重要供给方。企业属于产业领域,其本质在逐利,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教融合国家战略推动下,众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与高校合作是突破技术瓶颈和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和企业在坚守各自社会责任和诉求基础上进行的协商合作,共同商讨双元课程体系构建的标准、要素、内容、模块及支撑环境等,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水平。这不仅可以达到学校育人的标准,也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资源予以开展。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更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和操作,真实工作环境的引导和激励,以及实际工业标准对实践操作的规约。作为我国先进技术的代表,企业具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弥补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服务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大计,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对工业标准的认同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加强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人员共用、人才共育等机制的构建是双元课程体系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内容跨界性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是形成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育相关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内容来源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在依照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交流。以德国为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双元课程内容的设置中积极发挥企业技术专家和资深顾问的作用,认真听取他们关于课程内容筛选和配置方面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吸收融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的通识性知识和技能,二是行业企业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筛选经典的多学科知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艺术文化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生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和组织行为学知识等,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历史、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一切,浸润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思想领地,使其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理想情怀。行业企业则根据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课程,确保课程内容设置与工业(技术)需求、工业(技术)标准、工业(技术)规范和工业前沿技术相吻合,使学生掌握行业企业所需的态度、标准、规范、知识和技术等,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与精神、职业标准意识与规范、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实施实践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特征,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大部分课程是在学校的实训室或企业中实施,并且在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非常注重联系实践,注重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特别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和实习课程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技术获得的直接方式,是学生在专业教师或企业指导教师关于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下,在相应技术操作程序的引导下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步骤习得技术能力和技术的过程。在实践课程和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和研究进行技术操作和创新。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不同、兴趣点不足、合作方式不同,实习实践场所对学生的情境刺激和技术技能学习的作用力也不尽相同,学生在此阶段不仅能够学习到显性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缄默知识和操作技巧。这些缄默知识和技巧是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获得的,是学生与工作内容或工作岗位产生情感的重要表征,对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课程结构适应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个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涉及各类课程特色及所占的比例,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各学科门类及其内容的比重,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结构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结构强调“厚理论重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定位规定了该类学校应加强理论课程的内容经典程度和凝练度,既要为学生提供坚实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实践操作课程,培养学生与机器设备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业标准意识,技术操作、设计及应用转化能力,能够根据具体要求或情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课程结构注重“专综均衡”的分配标准。“专综均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构建的重要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未来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能,而且需要涉猎相关行业知识和技术,以更好地服务本职工作。以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飞行器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同时也应该具有整个飞行器制造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本职岗位的工作内容。三是课程结构贯彻“通识为基,专业为核”的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其首要目标在育人。育人首为育德、授理念、增见识,其次为长技能、谋工作、促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的引导下,各类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④,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需确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修养。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课程评价发展性

“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⑤课程评价是提高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举措。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和创新性特征来看,发展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发展性和评价阶段的发展性两个方面。评价主体的发展性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价的主体需拓展到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确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以平等协商的姿态进行课程评价,以更具有人文性、科学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评价方式开展评价,确保评价过程真正能够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构建。评价主体的发展性也体现在评价主体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评价课程体系,不仅要纵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同时要横向借鉴学习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某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切实保证课程评价能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监督功能。评价阶段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及课程体系实施之后的评价三个方面。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评价以导向和激励功能为核心,旨在保证课程体系中的各要素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和专业能力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构建完成之后的评价以诊断和调节功能为核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属性、行业企业需求现状及课程设置原理等准则对所设置的双元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判断,明确当前课程体系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进行完善和纠偏;课程体系实施之后的评价以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评价为主,通过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存在不足和缺陷的分析,总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双元课程体系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创新活动,其突出特点在于突破了传统以学校单一主体制定和实施、以政府为主体考核评价的课程体系的固有模式,将企业作为重要力量引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人员、设备及场地等资源进行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双元课程体系是彰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蓝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以人才成长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和任务。单一的学校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但难以使学生对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产生直观的、情景化的体验,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脱节。在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建立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和沟通机制,突出企业人才需求方、核心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将企业技术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和创新需求等融入双元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功能。对企业而言,利益是亘古不变的目标和追求。优秀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先进的技术及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企业获得利益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从当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国际之间贸易争端的局势看,形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当前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根本,而核心技术的形成关键靠人才。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实施和评价过程可以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及规格诉求等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和协同,共同构建出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判断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书面交流能力、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达到企业的需求。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需以校企双方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构建,以双方沟通协商为机制,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和技术应用的空间和机会,真正培养出“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要素选择和构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规格主要聚焦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需始终围绕“应用中心”的理念,将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渗透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上,应在知识基础、能力目标、素质要求等方面充分突出应用性。在双元课程体系元素的组织和构建上,一方面要按照相关政策文件选择和筛选相关专业知识,保证所选择的知识和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據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专业建设情况等进行各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应始终将实践性、情景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作为双元课程体系的重要特征进行组织和安排,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融入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增加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话语权和比重,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彰显课程体系的应用导向。

(三)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理清双元课程体系各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行政壁垒,充分实现校企两方主体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和功能。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方面,要突出学生的双元素质和能力,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二是在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毕业资格与要求的描述和实施方面,校企双方需根据自身需求对此进行丰富完善及提升,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企业的需求,并将企业的骨干或相关负责人员纳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范围,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彰显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双元特征。三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主干课程描述方面,要凸显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及个体发展需求遴选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根据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岗位群的要求,设计相当数量的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并在课程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学校和企业参与课程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双元性和实践性。四是在基础实训条件、师资要求及成绩考核等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双元特征,将企业技术标准、企业人员和企业资源等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主动和企业协商共用实训场地和实践场所,并从企业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和考评教师,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工业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训练和操作,使其所学课程和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四)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核心元素

一是以模块化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支撑。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模块化课程的方式呈现各类课程的设置和布局,表征该教学方法。在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与标准和企业的产业资源与标准纳入同一体系,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融合,教育标准与产业标准的对接,保障学生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系统化和前沿性。二是以双元师资落实校企协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双元师资意味着在构建双元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过程,同时还要积极邀请企业的专业骨干或专家全程深入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将企业的诉求融入课程体系,将企业的评价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评价,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及时纠正完善,形成高效可行的双元课程体系。三是强调企业真实场景在双元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和意义。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强调真实情景的营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需加强落实“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⑥的意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实训场所和实践操作机会等资源,增加专业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和比重,并将传统的教室转移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兴趣和意愿,通过“做中学”和“边学边做,做学合一”,构建真实意义上的双元课程体系。

(五)以产出导向和多方评价为驱动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性定位决定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产出为导向。与学术型高校或综合型高校强调以学术研究成果产出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学习成果产出的产品化、服务化和技术化。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实施,学习者在已有知识背景的作用和影响下,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技术设计和革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产出,达到熟练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学习者的技术操作水平、产品设计水平及服务水平,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主观感受及反思,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测评和技术操作水平等要素是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素质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要求课程体系的评价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组织介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三方组织介入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结构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以平等协商的方式与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有利于发现已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及时纠正和完善,包括课时安排、课程衔接等方面,保证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诉求。

[注释]

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12-1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②徐同文.大學课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③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④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1)[2019-12-19].http://news.sina.com.cn/o/2018-09-11/doc-ihiixyeu6185132.shtml.

⑤(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论原理[M].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49:9.

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1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Peter Raggatt. Quality control in the dual system of wast Germany[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88(2):163-185.

作者:张宇 解水青 郭卉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摘 要: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才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在对理工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提出科研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三个培养导向,并通过基础培养体系、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

关键词:理工科;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全日制應用型硕士研究生”自2009年提出以来,就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使之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前的专业学位培养和类专业学位培养(即在国家尚未设置专业学位的领域参照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和原则,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均以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侧重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2017年9月全面推行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是之前两种培养方式的延伸。

一、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现状

多年来培养实践证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和方式相对灵活,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极大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短期大量人才短缺问题,缩小人力培训成本。但在今天,随着新技术运用和新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涉及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要继续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特别是与最新技术接轨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的应用硕士培养起步早,发展好,形成了以专业学位教育为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独立鲜明的,具有独特入学、培养和教育环节的特色培养体系。如哈佛大学商学院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立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杰出的工商管理领导人”;普斯林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事务学院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高级管理人才”。此外,美国非常重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意识,在对外联合培养、质量考核和评估方面都严格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大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一般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但要求必须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专业博士一般要求撰写毕业论文[1]。

国内也有大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如清华大学利用学校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调研分析现代企业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在培养中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内外专家组成的项目指导委员会架起高校和业界的桥梁,为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出谋划策、提供保障[2]。目前很多高校大部分还是实行应用型硕士跟学术型硕士共同培养,由老师统一指导。笔者所在学院,近五年每年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招收比例基本维持在1:1,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行业特需的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二、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理念

在以前的培养模式中,鉴于培养数量较少,为了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际研究需要,很少关注到社会总体需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还有差距。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优先理论培养,而后实践。其没有认识到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幻性,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常常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应用型硕士的引入,打破了先前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优位主义观点,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实际,把理论和知识用活,带来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3]。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突出优势和特色,我们提出了理工渗透,导向分类和项目驱动的培养理念,目的是希望结合理论和实际,让学生用好用活所学知识,锻炼能力。

根据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实际情况,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培养我们突出三个导向:

(一)科研型导向

科研型导向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前30%的同学,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意愿,重点鼓励他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如国内外读博、做博士后,为科研力量的储备和高校师资做贡献。

(二)技术型导向

技术型导向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30%-70%之间的同学,我们会鼓励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职业和行业中去就业,特别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我们会根据他们的专业方向,重点鼓励他们到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就业,这也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型导向

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70%以后,但在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有优势的同学,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对有意愿和意向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同学,我们会重点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能从事跟他们兴趣相关的创新创业类工作,如创新创业培训师、自主创业等等。

无论是在招生质量和规模还是在实际培养目标上,大部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更适合做面向第二和第三类培养导向,极少数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类培养导向。所以我们重点强化了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在第二三类方向中的探索和实践,以项目驱动进一步优化培养过程。

三、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建设

(一)基础培养体系

在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中,专业理论知识、合理且贴近社会需求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尤其突出了应用性,这也是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根本标志,同样也适合于行业特色型一流大学。重庆大学则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与业界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到教师的聘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论文的指导等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和合作,这是典型的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4]。

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学院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性和应用性需求,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显创新的培养体系。

1. 培养方式和要求

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文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从事管理、研究、维护和开发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在培养体系中,比学术型硕士培养增加了总体培养学分数的要求,除了基础课程学习学分增加之外,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要求,同时要求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必须在校外企业完成。

在学位论文要求方面,要求选题从生产实际出发,应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一定技术难度和应用新意,希望能对行业,特别是所在单位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或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这些都由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参与完成。

2. 專业学位实验室

充分发挥专业学位实验室优势,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课程教学。制定职业和岗位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表,通过课程讲授,实验操作,总结创新提高等方式考核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保证他们完成足够课时的知识积累,借此全面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把握专业方向、专业职业、行业方向,并借此机会积极推荐学生到相应的单位和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近距离接触科技创新的前沿,将科研工作做到贴近生产和生活,以此把握好创新的方向,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二)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建设

在基础培养体系之外,探索开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借助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以期提高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孵化创业典型,最终形成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1. 创新创业课题训练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

了解专业、职业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向相关企业、学院相关科研团队等方式征集创新创业课题,保证每名参与的同学都有课题训练,并积极推荐感兴趣的本科生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相互组队,借此加强对本科生的联合和互动,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吸引优秀生源。同学们在相应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提高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

2. 科技创新竞赛激发科研创新,推动成果实现

凝练已有的竞赛经验,和校院企各级各类设计类、科技创新类、创新创业类大赛相结合,优化整合竞赛经验和模式,形成科技创新竞赛品牌优势,重点开展与企业行业前沿接轨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便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同时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让科研成果与前沿接轨,推动成果转化实现。

3. 校企密切合作巩固职业规划,加快成果转化

因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有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我们通过联系和拜访校友院友等方式与相关企业联系和合作,介绍校企科技创新合作的环境、实验室平台运行情况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吸引企业加入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化。

4. 本研深度联合扩展创新氛围,扩大创新影响

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为本研深度联合提供了平台,通过科研项目训练、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让研究生带动本科生,让本科生助推研究生,加强本研学生的深度交流联合。这样不仅能优化创新创业工作人员结构,还能帮助吸引更多优秀的本科生加入研究生队伍,为优化研究生生源结构和生源质量做贡献,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创新创业工作的影响力。

5. 创新创业交流促进沟通融合,助推创业孵化

通过创新创业展、校庆周、校园开放日等,邀请知名导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代表等讲述创业经验、职业成长经历,借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进行励志创新创业交流沟通,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增加意向学生在创业路上的企业资金链,助推学生创业孵化。

(三)评价体系建设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评判标准有所区分,所以建立多样化的应用型硕士考核机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人本身的培养要求,形成全面发展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是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有力补充,是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直接体现。

1. 思想道德评价

思想道德评价主要考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在思想品质、道德修养、集体主义观念、文体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7]。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日常表现等方面从导师、辅导员、身边同学等角度综合评价,从量化的学习课时数、竞赛类参与获奖次数、活动类参与次数到无量化的主观评价,结合知、情、信、意、行等各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判断,不但注重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参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的校内表现,而且注意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校外表现。通过思想道德评价,促使研究生全面发展与成才。

2. 学习能力评价

学习能力的评价参考相关奖学金评定办法和评定细则关于学习成绩部分的说明进行。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计算方法是直接计算学位课程相对成绩总分,即导师指定的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学位课程的相对成绩(学生个人得分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与学分的乘积的总和,并以此总分进行专业排名,从而获得该名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

3.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是做好创新创业的基础,科研能力的评价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考察重点;科研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则通过学生科研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文章被引情况、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来综合考察。

4.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创新创业能力从学生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管理能力和实现能力四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投入能力從创新创业意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衡量,如对市场的敏锐性,创业初期的投入;实施能力从创业职业资格和创新研发能力两个方面来体现,如解决科研难题的能力;管理能力则以管理营销创新、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评价,如创新创业团队管理等;实现能力以创新创业心理、创新创业知识来分析判断,如如何应对创业危机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明确了优秀应用型硕士在理论、实践、创新等方面素质的要求,经过近三年的培养实践,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到国家重点单位、国防重点单位、行业顶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85%以上,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得到了社会各界各企业的极大认可。后续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培养对象能力体系建设,通过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落实、校企指导老师配备、企业实践助推等形式,进行模式改革培养实践探索;继续推动专业学位实验室、创新实践与科技成果孵化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结合创新创业讲座、创新训练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等形式,努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学真,张俊.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91-95.

[2]陈吉宁.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8-10.

[3]王洪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J].教育与考试,2010(2):62-65.

[4]服务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4-05-26(010)(教育展台).

[5]胡玲琳,谢安邦.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5.

[6]邱丹阳,李朋军,冯清云.需求导向型:创新与完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43-45.

[7]肖翠祥,潘 .研究生思想道德评价研究[J].学习月刊,2014(4).

作者:杨茂 罗娟研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特色学院发展探索

摘要 政校企合作共建特色学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产教融合手段,既可以解决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又可以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间的矛盾,提高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文章从特色学院的内涵出发,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切入点,讨论特色学院发展的动因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特色学院 应用型高校 利益相关者理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与之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必然被纳入转型发展轨道。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并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本文结合宁波大红鹰学院特色学院的发展历程,讨论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特色学院的动因以及价值取向。

1特色学院的内涵

特色学院是指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与学,实行以岗位能力培育为基础,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等用人单位,以區域特色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专业学院。从特色学院的定义及内涵来看,与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提出的“产业学院”概念有部分相似之处,是实现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多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2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现实需求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部署和规划,1999年后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无论是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还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都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高校转型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是改变其在与其他高校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化解高等教育结构失调的重要手段。而转型的主要方向即为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以及新经济、新业态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使高等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

目前,高校应用型转型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一是办学定位不明确,无法突出应用型高校的社会责任;二是师资队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意识有待加强;三是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浮于表面。简单的来讲,即学校转而不变、教师改而无效、政府推而不动、行业合而不作。依据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共建特色学院既能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又能培养新业态应用型紧缺人才,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深度和力度,是地方本科本校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途径。

3特色学院发展的动因分析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着力点在于统筹考虑地方经济、政策导向、优势产业、高校自身等因素,创建政校企多元参与办学模式,从一元转为多元,特色学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特色学院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高校、企业、政府和地方经济环境(动因模型见图1)。

其中政府是发展特色学院的条件创造者,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拨款,鼓励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入的产教融合合作。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是特色学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政府一起构成高校特色学院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企业是特色学院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前,企业对特殊技能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企业的匹配度越来越低,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一些高新企业或新型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又存在诸多技术攻关难题,需要向高校等科研机构寻求合作。特色学院可以根据合作对象的功能需求,通过校企综合型、校企订单型、校行合作型、校地合作型和校会联合型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为产学双方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解决企业科研难题。

最后,地方本科高校是发展特色学院的责任者和决策者。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一是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新业态紧缺型人才:二是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需求,建设发展二级特色学院能够同时满足高校的这些转型发展需求。

4特色学院发展的价值取向

4.1解决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随着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出现大量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海洋经济、3D技术等,这些新兴产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在不断加大,同时高校培养的传统人才又无法达到新产业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与新兴、高新企业合作共建特色学院,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要求,重新拟定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学科专业或方向,使得人才培养与区域新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更加紧密的产学研互动。

4.2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要求

根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职业能力缺乏。但职业能力难以在传统、封闭的培养模式、环境下形成。同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人才数量与质量上的需求。基于校企共建的“特色学院”与企业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对接融合,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规格和工作岗位标准有机对接,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工作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得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便于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前景紧密联接、优势师资互聘、真实工作环境与模拟教学环境交互利用等,从而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达到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相匹配问题的目的。

4.3提高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

特色学院运行机制下,企业不仅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同时还为高校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项目开发、职教研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路径增强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企业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引领作用,在高校中引入企业兼职师资,构建适合高校的应用型教师发展体系,从而解决学校传统教师授课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特色学院实证研究

宁波大红鹰学院自2011年起,依托传统二级学院,融合相关学科专业,以特色专业(方向)或专业群为载体,探索建立多个企业、行业共建共管的特色学院,包括以顺应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和宁波市大宗商品产业发展需求的大宗商品商学院、以国家“双创”战略为导向的国泰安创业学院、以满足家族财富管理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需求的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以发展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和催生新兴经济形态为目标的微学院、以响应浙江省、宁波市“电商换市”战略的慧科互联网学院、以培养3D打印人才为发展定位的3D打印学院等。涉及多个专业,直接受益学生4500余人,近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95%以上的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很满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传统学院与特色学院“双院”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合作企业提供前言技术、资金信息、技术人员、特色教材、特色课程、实训项目、实训基地等,高校传统学院提供学科支持、应用型教师、基础课程、基础实验室、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特征的四共运行机制(具体见图2)。

以国泰安创业学院为例,学校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运行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方代表任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企业方代表任学院院长,加强企业对特色学院的管理。并依托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创业学院通过与新业态经济对接,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完善创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共建课程和共编教材等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下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丰硕。近三年,我校的学生创业率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的全省创业率排名中名列前茅。

6总结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是经济转型发展对高校发展方式提出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等共建特色学院,通过在临近产业集群或在产业集聚区内办学,解决产学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诸多难题,是提升高校内涵的有益探索,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一种多方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要真正做好做强特色学院,离不开政府和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

作者:阮芳芳

上一篇:项目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者心理偏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