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数据库与语言文化论文

2022-04-26

◆摘要: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为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挑战,也意味着新的传播途径和发展机遇。当下,门巴族在内的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消失问题愈发凸显,保护和传承门巴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源数据库与语言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源数据库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1: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语言对族群文化、经济发展作用

摘 要:语言、文化和族群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诞生的前提,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工具,同时语言也是属于文化一部分。两者构成族群族内交际、族群认同、传承繁衍的关键。特别是在当今大力发展语言文化产业潮流下,语言、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更是促进族群经济发展,保护、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北方各地汉人迁入广西地区,经长期与广西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演变形成的一个新汉族族群。这个族群为广西地区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宁市江南区于2015年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区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来保护、传承和发展平话方言与平话文化,更好发展区域经济。本文将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立足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探讨民族语言在文化传承、族群维系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语言;文化与族群;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区域经济建设

一、引言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语言经济学,其产生和兴起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产生了急剧变化,语言研究方向出现转向,再恰逢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兴起,以及语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热潮。所有这些变化和变革冲击着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认识,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迫切需求,语言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到目前为止语言经济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块:第一区块,是现在中西方语言经济学者研究较多,也比较成熟的——即立足于经济学,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引入到经济活动中,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语言政策及其演变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相关性问题,探讨语言经济作用和经济势能。

第二区块是语言经济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即从语言学本体出发,结合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侧重于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探讨语言本身产生、演变以及消亡对使用族群经济、文化的影响。历史、当今和未来是相互关联的发展进程,我们探讨研究语言与经济历史关系,是为了找出语言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便针对当今出现问题,找寻方法,为语言、文化、经济发展做好规划。本文要探讨的内容便是属于第二区块的内容。

江南区是南宁市南大门、大西南出口通道,地理优势明显,具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这里有三十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是平话文化核心区,底蕴深厚。自南宁市江南区于2014年 5月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以来,江南区党委、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全力支持平话文化繁荣发展,力争把江南平话文化建设为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应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历史,探讨语言、文化、族群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桂南平话现状

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由陆续入桂汉人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支独具文化特征的汉族群体。在平话语言基础上,平话人为了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便是平话文化.早期平话文化历经沧桑,分布广而散乱,经过大时代变迁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缺失,比如平话人的传统服饰,已经难觅踪迹,原来从远远外观就能分辨的人群,现在已经与其他族群混同。而桂南平话方言随着官话、粤语的进入和国家推普政策开展,使用人口在不断减少。同时,现阶段对桂南平话、平话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的工作很不理想,导致平话文化流失,桂南平话及其文化总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是桂南平话人的聚集地。本文将通过对南宁市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以及平话文化保存状况的调查摸清其现状,并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给出建议。

2.1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态度

平话是维系平话族群族内交际的关键,同时也是传承平话文化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问题。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初步得出平话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平话在社会交际中的区域已经慢慢退缩到家庭内部,而且趋向性越来越明显,这对平话方言的发展以、平话文化的延续以及平话族群保存时很不利。从语言态度又可以看到,平话人特别是新生一代对母语仍然热爱,所以平话方言还有延续的基础。但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强有力的支持,缺乏保护母语与文化的社会氛围,那么平话文化就会很快出现代际传承语言与文化取向的大变换,进而将会发生平话语言与平话文化濒危。

2.2、南宁市江南区桂南平话文化总体保存状况

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和亭子为桂南平话人的主要聚居地,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杨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扬美在明清两代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有资料记载统计,古镇现存古街8条;古码头8处;明、清、民国的建筑260座,其中明代建筑一座,清代和民国的建筑259座;古碑20多方。而2015年对杨美古镇文化保存现状的调查情况:明清古建筑被拆,保存下来的也比较破旧;码头、古街虽然保存比较完整,但是非常清冷、萧条,已无昔日繁华的商贸之景;古碑被涂鸦的不成原貌,字迹模糊,有些碑刻遗失了;名人遗迹也破损严重等情况。

亭子区域为江南区平话文化之源,以亭子为中心的江南地带为古南宁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古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说,足以说明亭子区域具有深厚的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涵盖了贝丘文化、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码头文化、江河文化、商贸文化、碑刻文化、城邑文化、美食文化、军事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

这样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地区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高楼竖起,不见丝毫历史文化的痕迹。古街已成为商业街,古码头已变为滨江公园,古建筑几乎全被拆卸,碑刻只留下半截断碑,名人故居只剩莫文骅故居且破损严重。

江南区其余的平话乡镇例如苏圩、延安区域在平话方言和文化研究保护上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综上所述,江南区平话方言在缩减,平话历史文化在调查、搜集、整理、保护方面不当,桂南平话现状不容乐观。

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给出建议

平话文化建立在平话方言基础之上,平话人以平话为族群纽带,因此要传承发展平话文化,必须对平话本身具有深入的把握。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平话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平话内部存在丰富的次方言、土语,情况极为复杂,同时,与语言研究平行的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也还不够充分,还需大力推动更多学者参与,其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3.1平话、平话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A、鼓励、帮助研究者开展平话、平话文化田野调查,共享调查资料与数据。

B.配合平话文化节庆,与专家学者及学术机构联合召开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搜集研究资料,扩大平话文化影响。

C.组织平话文化传承人、民间爱好者共同参与平话、平话文化调查与研究,与专家研究形成合力,拓宽视野及研究范围。

D、通过组织平话节庆文化、增设方言课堂、方言电台增强平话族群对平话的感情。

3.2平话、平话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

A、系统收集传世文献中与亭子平话人、亭子平话文化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研究文章与著作。

B.广泛收集亭子平话民间幸存的平话人谱牒、契约、唱本等书面文献,收集传说、故事、歌谣等口传资料。

C.亭子平话文化资料分类整理,创建数字化图文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者,也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乡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体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阅读及欣赏材料。

D.亭子古迹、碑刻摸底调查,以及事物历史资料的保护和储藏(笔者于2015年6月对亭子调查,就发现亭子正街“重修米顶行碑刻”被丢弃一旁,无人去保护)

3.3结合经济发展,打造平话文化传播平台,创建创新模式,把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A.建立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平面媒体、影视、网络及现场表演等手段,将复原重建的平话文化立体传播,促进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设立江南区文化研究创新项目,组织专家及各级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全自治区平话人的文化表现形式,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汇集到江南区进行多姿多彩的展示。

C.探索创建平话文化创新模式整合现有文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万众合力,使平话文化得以有效延续,文化精髓得以充分保护与开发,文化精神得到精彩创新与发展。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语言、文化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经济价值更加突出,语言的经济性也逐渐显现。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经济发展服务,其本身也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这种资源的价值、意义深埋在它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中,当前语言、文化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发展的经济资源。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的建设,正是顺应当前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下提出,结合当地平话方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政治、经济、自然等有利条件,开拓平话、平话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广西南宁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建设,把平话语言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联系,发展语言文化产品行业。不仅可丰富平话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经贸的发展,更为平话语言、文化、族群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游汝杰.汉语的透视——汉语与中国文化[M].沈阳出版社,1997.

[3]鲁宾斯坦著,钱勇.周翼译(Ariel Rubinstein).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Marschak.Jacob.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ural Sciene 10,1965.

[5]徐杰舜.平话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6]李伟丽.桂南平话民系宗族与语言态度初探一一以田东县黄氏及横县雷氏为例[J].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吕裕彬

资源数据库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2:

信息时代下门巴族语言文化传承策略与发展机制研究

◆摘  要: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为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挑战,也意味着新的传播途径和发展机遇。当下,门巴族在内的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消失问题愈发凸显,保护和传承门巴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门巴族当下传统语言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门巴族语言文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该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实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环境下无文字民族语言发展的策略,我们将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来继承和发展门巴族语言文化,实现其传统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门巴族;信息时代;传承与发展

一、门巴族语言文化的研究现状

门巴族是一个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本民族文字体系的民族,因此,门巴语的记录和研究非常少。到目前为止,门巴族文化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接触后,依靠其他民族的文献记载存留。在历史上门巴族借用藏族文字传承本民族文化,虽然使用藏族文字为门巴族历史流传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途径。但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技能、技艺、经验与智慧无法通过藏文的记载而使信息全真地保存,门巴族没有形成成熟独立的文字系统,在隶属于吐蕃王朝之后开始通用藏文,民族语言门巴语因语言环境过小被取代。门巴族语言文化研究已进入从专业的单一性向大众的广泛性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应对信息时代,保护和发展门巴族语言的策略探索

(一)建立门巴族语言的有声数据库

门巴族不仅要贯彻落实国家语委的政策方针,更要注重自身条件的充分挖掘,主动建立门巴语言音频数据库,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也是对中国语言有声数据库的重要补充。面对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原始生态记录门巴语音频数据库是保存民族语言的一种有效、科学的方法。在使用新媒体软件调查成员语言和记录数据时,音频语料库通过专业的录音设备和软件以音频形式进行记录,然后转换汉字,之后对音频、文本和视频文件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改进相关数据库。防止了传递和整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数据信息丢失,保证了门巴语的原生态保存。

(二)利用不断更新的新媒体进行门巴族语言的传播

QQ技术与微信技术的兼容,可以连接市场上的各种通讯工具,最大限度地融合普通用户和信息时代。新的QQ、微信等通信软件技术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可以有效规避无文字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对于门巴族而言,音频语言材料可以及时传送和记录。客观上,也减少了在门巴族语音资料调查和搜集中的阻碍,在后期的信息整理中可以便捷准确地进行语音资料的核对和校准。

三、信息時代门巴族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门巴族语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

任何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没有文字的门巴族的语言和文化尤为突出。以往的传统特色也不断填充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主流标签。语言的适应能力既来自于对自身历史积淀下的文化自信,也要有包容其它民族文化的良好心态,面对自身语言文化的小众现状,一定要把握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色,无以量胜便以艳争。

(二)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满足传承保护的实际需要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诸多因素,人们对门巴人的语言和文化缺乏理解和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对于大众而言只集中于本民族或者西藏地区和部分文化研究人员。始终难以在社会所普及,因此,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充分展示门巴人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自身认可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其他人对门巴族文化产生兴趣,扩大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范围,以多种方式引导门巴人民或社会团体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加强对门巴族青少年语言文化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在文化市场交流越发频繁的同时,文化冲击也无可避免。在家庭中,祖父母和父母应教育年轻一代从小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语言,培养民族情感。以此为依托使其热爱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自发投入。在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把重点放在科学规划文化课程设置上,根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第一性,为当地人民准备地方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家庭语言、传统习惯、歌曲舞蹈和民间文学为基础。系统的教学是对家庭文化知识的重要补充,使得家庭与学校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充。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科技、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发展给门巴语言和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门巴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实现增强文化力量的必然要求。完善门巴语音频数据库和实现民族语言文献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保存门巴族语言和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探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传播民族语言文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信息技术与门巴语言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门巴族语言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与时俱进不退本色,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J].中国语文,2010(04):356-363+384.

[2]马兰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243-244.

[3]冀芳.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4(10):69-72+76.

作者简介

张顺(1997.03—),男,甘肃省白银市人,本科,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李永春(1983.09—),男,吉林省四平人,博士,讲师,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作者:张顺 李永春

资源数据库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3:

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态势述评

摘要:数字文化资源构建是互联网络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环节,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得到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样本2116篇。通過考察1985-2012年中国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获得文化资源学术文献的时间分布、第一作者文献发表规模分布、研究机构贡献规模分布、研究方向分布等的统计结论。统计分析显示,“文化资源”学术文献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地域文化资源个案研究;数字文化资源研究规模较少。文化资源研学术研究的优先方向有二,一是文化资源体系框架的完备性结构是基础性科学问题,二是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必将成为科学前沿和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文化资源,统计分析,开发利用,调查评估,数字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定位为构筑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物质基础之一就是强大、丰富、引领先进文化的文化资源。

面向建构先进文化资源,重新审示文化资源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有其必然价值。本文拟基于文献检索,考察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态势。

一、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整体态势考察

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得到2 465条中文文献信息,剔除掉非学术文献以及重复文献,得到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样本2 116篇(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9月20日)。按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的发表时间、第一作者、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图1)。

图1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统计分布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数字出版存在形态的研究》(11YJA860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数字出版存在的客观自然结构探索》(125213010);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武汉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3043);武汉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面向动新闻制作的数字新闻出版平台构建研究》(2013060501010150)和《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与推广》(2014060303010170)

作者简介:王汉熙(1963—),男,湖北蕲春人,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编审。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科学》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数字信息服务资源制作工程、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学术。

二、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考察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5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1.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讨论了宗教信仰文化资源开发等34类问题。杜超等学者[1]指出了我国的文化资源有闲置、浪费与不当开发等问题,提出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关系。2.文化资源产业化。讨论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等14类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资源产品开发是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关键。闫晓敏等学者[2]的调查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集中于旅游、文艺、教育等方向。3.文化资源发展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等3类问题。黄雪英[3]提出文化资源从本质上说是可持续的,以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文化经济具有可持续性等特点。4.文化资源传播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共享等2类问题。张琪[4]提出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问题,以及通过动画、电影等方式传播文化资源。5.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问题。严荔[5]提出了由“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组成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基本开发环节。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二)文化资源调查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讨论了文化资源调查框架等5类问题。在文化资源组成视野方面,文献[6]提出了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在文化资源评估模型方面,周彦等学者[7]基于评估模型,调查了齐齐哈尔地区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考察框架方面,安玉新[8]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系统。

2.文化资源挖掘整合。讨论了文化资源发掘等2类问题。赵世林[9]认为发掘文化资源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多民族融合,避免民族隔阂和民族冲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性研究。董依江等学者[10]从自然、民族和历史等3个方面研究了黑龙江地域的文化资源。

(三)文化资源教育教学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的9种教育功能,认为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教育有促进作用。汪立夏[11]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2.文化资源在对外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开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土文化资源问题。姜红[12]认为在对外汉语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对外教学教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

3.文化资源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讨论了文化资源对党风廉政教育的作用。崔延平[13]考察了我国古代清官与贪官文化,认为党风廉政工作可以借鉴和参考。

(四)文化资源保护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3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传统文化资源保护。讨论了GIS或GPS在文化资源探测和保护中的技术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方法。围绕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徐娜[14]基于数字空间信息技术对高昌故城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及分析,认为数字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文化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2.数字文化资源保护。讨论了数字文化资源保护的需求和方法。周献红[15]将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分为传统形式商业型文化资源数字化版本和新兴形式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等两种类别;提出为了保护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应该建立社会价值评估等工作机制。

3.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讨论了数据库建设的途径。米淑琴[16]从必要性、建立步骤和工作过程等方面对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构建提出了一个全局性展望,并对数字博物馆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

(五)文化资源相关研究

经统计分析,这一方向从2个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讨论问题。

1.文化资源社会应用涉及文化资源与企业管理等8类问题,讨论了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社会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资源具有塑造城市形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戴军等学者[17]以塑造地方文化资源和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和特色为目标,构建了城市文化资源的城市形象经营模式。

2.文化资源社会管理涉及文化资源管理与文化资源配置等问题。陈创生[18]提出,通过政府推动,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推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规模效益,拓展经济总量。

三、结论

(一)整体统计结果

1.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起始于1985年,其后研究一度发展缓慢;至2000年始,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逐年大幅增强,由1999年的19篇快速单向增至2011年的289篇,增幅高达14.2倍。这说明,我国学者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从第一作者文献贡献规模观察,能够规模化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群體极小;从研究机构贡献规模观察,能够规模化发表学术论文(10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只有17所大学。从另一方面观察,只能发表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研究机构的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样本规模极大。上述数据说明在文化资源学术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文化资源研究基地。

3.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涉及6个研究方向。其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学术文献规模高达1271篇论文,文化资源调查学术文献规模高达544篇,分别占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规模的5751%和25.71%,合计规模高达83.22%,说明这两个方向是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反映出中国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以及文化资源学述研究立足于调查的严谨。

(二)学术研究统计结果

1.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涉及5类课题,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建构涉及57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在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以来文化资源发展策略等问题。

2.围绕文化资源开发,有925篇文献报告了文化资源开发案例,部分文献梳理了地方文化资源,这些文献立论的立足点是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影响当地环境,等等。所报告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案例一般都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实体旅游开发,表明我国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还界定于传统发展思路,创新性不够。

3.文化资源调查涉及3类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分析涉及20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在于文化资源整合。从整体观察,这类研究课题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调查与对比,寻找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可供商业开发的地方文化资源。这反映出我国各地区都在急于建构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资源体系,以形成特色性文化资源产业。

4.文化资源教育涉及3类课题,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涉及11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利用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等文化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国民素质,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

5.文化资源保护涉及3类课题,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涉及8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开始认识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数字文化资源重要性,提出了建构文化资源数据库问题。

6.文化资源相关研究涉及2类课题,文化资源社会利用涉及11个研究问题,其研究热点是文化资源与城市形象、文化资源配置等问题。研究成果表明,我们正在将文化资源与促进社会文明联关联,突破了文化资源商业应用与产业化开发的局限。

(三)文化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

文化资源种类和表现形式繁多,其文化属性各不相同。讨论文化资源,必须注重两类问题,一是需要建构文化资源组成因素框架,明晰研究对象;二是需要厘清文化资源的客观属性,界定研究边界。关于文化资源的组成形式等基本问题,目前的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还没形成统一和稳定的共识。

概念不确定,必然造成研究不对等,使得文化资源学术成果难以具备可比性。针对这些问题,文献[19]开展了基础探索,一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体系框架,为文化资源的讨论提出了一个研究边界;二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为文化资源的规范考察提供了一个形式规则;三是构建起一个文化资源考察程序,为文化资源考察作业提供了一个作业规范。但上述文化资源体系框架,其一阶结构是否完备,还需探索;其二阶、三阶、四阶等等因素结构还在探索,这导致许多我们通常被认知为文化资源的东西尚未在这个框架找到对应位置。因此,文化资源体系框架的完备性结构是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因此,数字文化资源构建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前沿。

文献[19]提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是数字文明时代文化服务的基础产业,数字文化资源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基础资源,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是创造数字文化资源的工业体系,数字出版是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的产业龙头。从文献研究方向观察,有2篇学术文献提到了数字文化资源保护问题,有22篇学术文献提到了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问题,尽管其规模仅占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规模的1.13%,但揭示出数字文化资源必将成为文化资源研究和建设的科学前沿和战略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杜超,王松华.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4):99-103.

[2]闫晓敏,黄愉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81-82.

[3]黄雪英.论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45-48,32.

[4]张琪.方言影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后续转换——以近年川渝方言电影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7(10):246-247.

[5]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现代管理科学,2010(5):85-87.

[6]王汉熙,刘凯,万成娜. 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考察框架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41-48,65.

[7]周彦,王宇. 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82-84.

[8]安玉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评价探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38-40.

[9]赵世林.发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J].思想战线,2001,27(4):44-47.

[10]董依江,徐晓风.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48-150.

[11]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 (7):54-57.

[12]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91-94.

[13]崔延平.略论古代廉政文化资源对现代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4):80-82.

[14]徐娜,张滢,丁建丽,等.空间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昌故城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9):170-177.

[15]周献红.商业型数字文化资源保存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J].图书馆建设,2011(2):20-23.

[16]米淑琴,赵勇.河东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3):29-33.

[17]戴军,曹建丰,韩颖.基于文化资源特色的城市形象经营研究——以安徽省涡阳县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3-78.

[18]陈创生.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3(2):44-46.

[19]王汉熙,刘凯,万成娜.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1.

【责任编辑卢春艳】

Comments on Chinese Academic Literature in Cultural Resources

WANG Hanxi1,LIU Kai2,WAN Chengna2

(1. Digital Manufacture Key Lab.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Key words:cultural resources; statistical analysi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urvey and evaluation;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2014年5月第39卷第3期河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14Vol.39No.3

作者:王汉熙 刘凯 万成娜

上一篇:三甲医院农村合作医疗论文下一篇: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