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各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既需要熟悉国外先进计划及语言文化的全方位人才,同时也需要了解本国文化及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专业性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1:

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

[摘 要]学生在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发音、词汇以及语法并没有错误但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忽略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本文通过非语言交际的概述对中日文化中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论述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以期对日语跨文化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日语跨文化教学

人类交际形式多种多样,语言交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非语言交际手段支撑着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但不易察觉。中日关系的接触导致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各种日语培训机构大量出现,可见民众对日语的热衷。在高校中日语教学由来已久,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词汇语法与语音的教学,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容易产生误会。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教学在日语专业的教学中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依赖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在交通、通讯领域的技术革新缩短了国家与地区间的距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频繁,实现了横跨众多学科的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学始于上世纪,研究文化、交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问题等,跨文化教学也在此基础上兴起。

非语言交际涵盖于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先于语言交际出现,是人类最原始的交际手段。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非语言交际的一些特点:非语言交际以非口头与非书面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受,传达的信息在一定交际情境与交际环境内有效,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常常同时进行,但可以单独完成消息的传递。非语言交际的分类中外学者存有差别,国内学者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将其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与环境语,这种划分方法影响力较大,本文也以这种划分方法为依据展开论述。

二、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

(一)体态语。体态语是人在交际活动中身体局部或全身做出的各种表情与肢体动作,是人的本能反应或者刻意行为。比如人的基本动作姿势或者礼仪性质的举动,受文化环境差异的影响,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人看来意义有所区别。

一些象征性的动作可以代替语言交际,比如日本人食指交叉传达人与人冲突的信息,中国人会理解为数字十;日本人将手掌置于脖子之下表示解雇,中国人会理解为杀头;说明性动作经常与语言交际配合来说明语义,日本人将小指钩在一起表示庄严神圣的承诺,中国人则见于小孩之间的许诺;通过面部表情或者身体部位的动作可以有效传达信息,在中国将竖起的手指放在头部两侧象征牛的肢体动作,在日本人看来是表示某人在生气;一些调节性质的动作,比如暗示讲话者继续或者停止的动作在两国也有所差别,中国人示意讲话者继续常常报以微笑,但在日本人看来微笑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交际方式;在交际中会有适应性动作发生,比如尴尬时的挠头动作起掩饰作用,日本人的微笑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中国人有时会感到无法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引起误会。

(二)副语言。副语言是伴随语言交际而发出的没有确定意义的声音,借助音质、音量、音高、语调、语速等起到对语言的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语言的作用,比如沉默、话轮转接与其他非语言声音等,副语言又被称为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体态语与副语言属于非语言方式。

沉默在日本人的交际中表示不把自己的态度加入到交际过程中,在交谈中日本人常常发出「はい」的声音表示自己一直专注于交谈并让讲话者继续,中国人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发出声音会被当作不礼貌的行为,中国人用非语言声音表示说话的停顿,在同样的情形下日本人发出「あのう」、「ええ」、「あっ」、「えっ」、「ふ む」、「うん」等声音可能表示话语的轮接;对于公众场合中咳嗽与打喷嚏等行为中国人不会致歉,而日本人则要在道歉的基础上主动离开;中国人在吃面条时发出吮吸的声音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在日本人眼里则表示面条很美味,有赞美的意思,属于礼貌的行为。

(三)客体语。客体语是人借助物质客体展示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文化特征,起到交际作用。包括着装、艺术品、化妆品等装饰品与实用物品,这些物品既包含实用性,又有交际的功能。

日本男人穿西服,女人穿和服,国家对西服与和服穿着有较强的场合限制,相对而言中国人穿着比较随便;在一些交际礼仪中日本人也比中国人要求严格,比如在别人的名片上书写或者折叠名片等;对于送礼的习俗两国也存在较大差别,中国人一般会在频繁的推辞与坚持后才接受礼物,也不让收礼的人知道礼物的价格,而日本人则在礼品店里挑选好礼物后精致包装,在收礼者能确定礼品的价格并以此为依据回赠礼品。

(四)环境语。环境语也可以理解为客体语,环境语与客体语属于非语言手段。人与地理环境或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环境语包括声音、颜色、时空、信号、建筑等,包含了非语言交际信息,能展示交际者的文化特性。

就两国的时间观念而言,日本人有严格精确化的时间安排,中国人则相对随意。日本人按时赴约,不会早到,中国人则觉得早到更有礼貌;日本人在公众场合一般不会有身体接触,而中国人为了表示亲密有高频率的接触;日本人不愿意与陌生人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因而不搭乘过于拥挤的交通设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用报纸等加以遮挡,避免与异性身体有接触,中国人则爱热闹,对于拥挤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忍耐力;聚会宴饮中现代中国人崇尚“左尊右卑”,日本文化则认为“右尊左卑”。

三、日语跨文化教学中引入非语言交际需要注意的问题

明确非语言交际在日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将非语言教学引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重视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意识;教师要加强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理论学习,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将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课堂谈论,课下搜集资料等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交际行为,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非语言交际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与日本人直接交流,在实践中注意日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提升学生的日语交际水平。

四、结语

学生学习日语,并非只是为了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是为了提升实际语言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与非语言交际教学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度加入人文内涵,介绍日本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从非语言交际中学习日本文化,在对日本文化有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加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娜,周金坤.论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3).

[2]孟霞.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

[3]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作者:宋丽红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2:

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摘           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各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既需要熟悉国外先进计划及语言文化的全方位人才,同时也需要了解本国文化及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在我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这一问题十分严峻,需要引起注意。集中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希望在未来的日语教学中可以給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系统。

[关    键   词]  日语教学;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文化的教育与学习引起了国家与人民的充分重视。但是,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加强了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学,却忽视了本国文化的教学与发展,不能将本土文化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师生双方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让学生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

一、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对外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缺失进行了论述。从丛教授的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国内高校的关注,很多外语教育者都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这些调查结果都或多或少地证明了这一问题的出现,表明在我国的外语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文化失语的现象。并且,从此之后文化失语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笔者观察了近几年关于日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出发,研究本土文化与日语教学的结合。在很多高校的日语教学中只单纯强调了母语的负迁移,忽视了本土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积极影响。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二、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都更加重视文化教学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开设一些日本文化、历史等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程,还有一大部分高校缺少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不能实现文化的融合。即使有一部分学校开展了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较为独立,也无法实现与日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本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

大部分学生虽然熟悉日语的语法与表达,但是却无法用日语来介绍本土文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教材的编写有着较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相对固定,但是涉及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教材却相对比较广泛,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整体发展与精神内涵,不仅有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些教材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日本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我国的本土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本土文化的缺失。

(三)教师自身母语文化功底较薄弱

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与教师认识到了本土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本土文化。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将文化背景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同时把握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一要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日语教师的要求,如今我国大部分日语教师都毕业于日语专业,可能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一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

(四)社会观念差别较大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就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甚至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比较近,并且具有比较特殊的历史关系,很多年轻人在学习日本文化之后,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在这一情况下就造成了我国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我们应该明白,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赢。因此,如果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就可能会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障碍,不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日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将外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并且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提高学校教学条件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的外语专业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摇篮,并且承担着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高校与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语言上,还应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将国内文化发扬光大,这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既要汲取国外的先进文化,也要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了解较少,就会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更加全面地展现本土文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高,这种被动的文化交流模式已经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本土文化的教学。

(二)提高自身认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精神文明需求的进一步增强,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开始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还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本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日语教學的过程中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高校日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的对策

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可以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最终实现文化交流。因此,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导入本土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程教学体系。但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凸显本土文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放弃文化创新的权利,这是十分错误的。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将本土文化导入高校日语教学中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

要将本土文化与日语教学相结合首先就需要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培训方案,实现跨文化交流。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规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与模式,以当前的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为基础。在日语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应该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体现出本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实现融合,培养学生两种文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

(二)在日语教材中导入本土文化,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

教材是日语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开展语言学习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吸收日本语言文化的研究成果,还应该编写一套融合中国文化与我国国情的日语教材。教师作为语言的教导者以及文化的传播者,需要选用一套适合文化传播的教材,从中日两种文化体系出发实现教学,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教育,通过批判性的教学来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三)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重视语言的正迁移现象

正如上文所述,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表明了语言的负迁移,而与负迁移相反的就是正迁移。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语言的负迁移,而忽视了语言的正迁移。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本土文化是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基础,因此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汉语转化为日语学习的积极因素,实现语言的正迁移,这对日语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可以分为语言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可以本土文化中的母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古汉语与现代日语在语音、词义、语法等方面关系的说明,一方面导入古汉语文化知识,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日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国与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些共同点,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本土文化,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进步。

五、小结

总而言之,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加强本土文化的教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存在相似之处,加强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良性发展。另外,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学,将不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因此,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6-58.

[2]任萍.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0-84.

[3]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6-58.

◎编辑 张 慧

作者:尹志红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论文 篇3:

文化教学理论在日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语言不仅要学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信息、参与文化实践、感知文化观念、进行文化反思、达到文化自知,使学生意识并掌握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本文以 Patrick R. Moran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内涵的四个方面为理论依据,通过两个教学案例的实践应用探讨文化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促进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文化教学 文化体验 教学案例

0 引言

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获得某种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历史上看,日本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和中国有渊源。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中国不同,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取舍,融汇并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而要理解这些文化差异,仅从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不够的,还需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掌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则,理解这门语言的思考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实际上归因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差异需要从文化上追根溯源。

国家教育部曾对文化教学作出这样规定:“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外国语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跨文化能力:“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认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高校日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些规定和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对语言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并引导他们通过体验、思考和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实践,使他们深刻了解中日文化的不同,尽量减少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偏差,为将来顺畅高效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一词在日语中叫做“言語”,《広辞苑》(2005)对于“言語”的定义是“人間が音声または文字を用いて思想€Y尭星閫Y屢庵兢胜嗓騺贿_したり€Y尷斫猡筏郡辘工毪郡幛擞盲い胗浐盘逑怠¥蓼俊ⅳ饯欷蛴盲い胄袨椋ㄈ死嘤蒙艋蛘呶淖执锖屠斫獗舜说乃枷搿⒏星楹鸵庵镜姆盘逑担约笆褂谜庖环盘逑档男形!蔽幕辛礁鲆馑迹阂皇侵敢帐鹾脱实热死啻丛斐隼吹母叨戎腔郏硪桓鍪呛橇艘率匙⌒械雀鞣矫娴牡赖隆⑾八住⒆诮獭⒛酥琳巍⒕玫壬缁峁乖欤段Х浅9恪?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包含文化内容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日语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語の視点》一书中写到“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の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1](语言本身就是它所创造出的社会性文化,离开文化的视点就理解不了真正的语言。)”正如森田良行所说,语言的学习离开文化就无法想象,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日语本身已充分反映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日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随时进行讲授,以此来促进日语教学。[2]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文化时刻影响着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日本人的语言交流也鲜明地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特点。例如,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会尽量避免自我主张和自以为是,而是力求表现出柔和、委婉、谦逊的态度。日语就是日本民族特性下的产物,作为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也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而徐徐变化。因此要掌握地道的日语,必须结合日本文化背景来学习日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在日语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的研究很多,本文以美国学者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

美国学者 Patrick R. Moran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文化是人类群体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与一系列共有的文化产品相关,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为基础,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3]这一定义体现了文化的五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在文化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互呈现,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分析、参与、阐释文化,而文化都融汇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语言形式上。

Moran认为文化内涵包括:文化信息、文化實践、文化观念和文化自知。文化信息是借助学习材料和教师授课,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相关内容,知道是什么;文化实践是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信息,在教师引导下情景创建、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复述故事情节等文化体验活动,知道怎么做;文化观念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合理引导,通过提出如何解释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解释的理由、哪个解释最合理等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认知,知道为什么;文化自知是反馈之前一系列体验学习过程的阶段,学生通过思考中日间文化的异同,反思和修正原有的观念,达到对隐形文化的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应着文化的四个内涵,Moran列举了文化教学中认知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适合采用的文化教学活动:[4](表1)。

3 文化教学理论的应用

传统教学词汇和语法是最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输出内容,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与这部分教学相融合以学习教材和教师讲授等被动体验为切入点,由教师引导式对话或提问或者情景创设等,进行构建个人体验,这种扩展过程与之前的经历和知识相互反应得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在对话或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联想,实际上就是对行为、情感、价值观的反思,将语言表层意义通过文化体验层层推进,“文化冰山” [5]下的隐形文化知识也渐渐浮出。

结合Moran的文化教学理论,授课教师应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每个文化教学项目分别属于文化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文化个体)的哪一类,文化内涵(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自知)的哪一项,文化教学(认知内容、认知方式、认知原面、认知自我)的哪一阶段,然后再决定运用哪些教学活动来推动语言与文化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化要素总是能呈现在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授课教师应灵活对待各个教学项目,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案例一

3.1.1 教学项目解析

以词汇教学为例,日语教材中对词语的标注通常都是汉字、假名、音调以及词典意义。通过教科书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一个词的基本含义,但这并不等于掌握了这个词的所有的背景意义。比如“旅館”一词,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产品,而探讨出“旅館”一词反映出的日本社会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观念,我们需要用到认知内容方面和认识原因方面教学活动。

3.1.2文化教学过程

认知内容:在学习教材上的基本释义之后,要求学生对这个词进行造句,学生给出的句子是“旅行に行く時、旅館に住んでいます。”这里教师进行反问,有过旅行住旅店的经历吗?住的什么样的旅店?你觉得你住的旅店用中文里的“旅馆”这个词进行表达合适吗?学生给出的回答是,一般住200左右价位的旅店,认为自己住的更应该叫做“宾馆”而不是“旅馆”。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宾馆”和“旅馆”到底在你的印象中有什么差别。学生回答“宾馆”更加正规,统一化管理,而“旅馆”给人印象是私人开设的,更加小型的住处,更加实惠或者更有特色的地方。这是学生的分析已经准确阐明了汉语中“宾馆”与“旅馆”两个词的差别。教师继续引导发问,那么大家认为日语中有没有这种差别呢?很多喜欢看日剧的同学会脱口而出说出“ホテル”这个词,这正是比较的关键。教师予以肯定,中日语言中“宾馆”和“旅馆”,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应“ホテル”和“旅館”,但是存在着差异。接着给出“旅館”一词的日语释义。《広辞苑》“旅行者を宿泊させることを業とする家。主に和式の構造€Y屧O備を持つものにいう。”这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释义中“和式の構造€Y屧O備を持つ”这一部分。

认知原因:大家开始讨论什么的构造和设备是和式的呢?传统的房屋,包括玄关、拉门、走廊、庭院、榻榻米,传统的服饰和服,待客方式,传统的食物等,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传递了各自的想象和信息,同时激发了思考和表达的热情。这时,教师播放视频《花开物语》中关于“旅館”在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住处,通过视频学生不仅了解到房屋、服饰、食物这些显性文化,更是了解到了传统日式旅馆的待客方式以及文化背景这些隐形文化。

3.1.3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地引出“ホテル”和“旅館”差异,学生进一步修正了原有的认知图式,了解到日本社会“洋式”和“和式”的并存,比如饮食有“洋食”和“和食”,服装有“洋服”和“和服”,囊括了衣食住行中的三大部分。这一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是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虽然极普通的一个名词,通过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进一步拓宽。

3.2 教学案例二

3.2.1 教学项目解析

《中日交流日本语》初级下册第26课的应用课文标题为“握手とお辞儀”,体现了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两种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属于文化要素中的文化实践,运用认知内容方面和认知方式方面的教学活动展开课堂教学。

3.2.2文化教学过程

认知内容:首先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对话内容就是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的寒暄语,但情况却颇为微妙。一位中国人和一位日本人初次见面,日本人习惯鞠躬致意,而中国人伸出了手,这时日本人慌慌张张地与其握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说明中日见面打招呼方式不同,并没更多可讲的。这里教师请两名男同学来演示,不仅要台词还要表演出动作和尴尬的情绪,两名学生一上台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虽然对话场景简单但是是正式的商务场合,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端正站姿、严肃表情,学生开玩笑的说“我没有穿西装”,实际上也是对商务场合的合理联想。台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表演开始,两名学生完成了基本动作,但是鞠躬的动作很不标准。

认知方式:教师引入礼仪文化部分,说明正确的鞠躬姿势:鞠躬时首先身体站直挺拔,脚尖稍稍打开,眼睛看着对方,然后从腰到背到头处要保持笔直地前倾,前倾时速度要适中,到合适的角度停住保持一定时间,之后抬起头身体收回。大家试了一下,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动作的不标准又引发一阵阵哄堂大笑。借着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指出大家的出错之处,告诉大家控制好自己的身体认真对待,并带着恭敬地态度向对方表示礼貌和友好,才能做出真正得体的鞠躬。

3.2.3教学反思

鞠躬是日本的礼仪之道,已经融入到了日本的家庭教育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也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我们所说的话、体现的姿态和表现出的行为都是语言的一部分,反映了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因此与日本人打交道的第一步不仅要会说“初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还要按照对方的礼仪礼节进行接触,留下良好的印象。

4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须在文化教学的大视野下进行。授课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应把握几方面的原则。首先,从整体把握整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突出锻炼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的能力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其次,教师需要多研究多思考教学内容的输出方式和呈现形式,根据场景需要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辩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充分结合。再次,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认知内容阶段教师是教学内容的拥有者、调查者和提供者;认知方式阶段教师是教练和榜样,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认知原因阶段教师是向导和合作者;认知自我阶段教师是倾听者和共同学习者,分清各个环节里教师与学生的主次作用是将文化教学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前提。

文化教学理论下的日语课堂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通过文化教学理论框架对每个教学项目解析并组织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使得语言教学不再是分散的知识点,而是可以串联起来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加以体验,语言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趣味性更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频繁,顺利消除了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学生在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时能够客观对待[5],思辨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点[M].東京:創拓社,1995:55-78.

[2] 舒小沙,聂中华.日本文化特征在日语中的反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 Patrick R.Moran.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1.

[4] 苏广才,孟昕.大学英语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4(1).

[5] 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6] 禹永爱.对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日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作者: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