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互联网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同样也存在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因素,对心理素质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尤为明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我国的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也让大学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心理压力),这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大学校园屡次出现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及非正常死亡现象,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些甚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因此,认真研究和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作为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又面临着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青春期所固有的困惑和烦恼,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和谐家庭的需要,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的对策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4]。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头。三十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快速普及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这项事业正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新时期,但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开始凸显出来,成为这项事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和取得积极成果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

尽管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们也不断呼吁要大力开展这一工作,绝大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表面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多半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不少部门在搞形式化,有的只是用来装点门面赶时髦。有些学校尽管开展了工作,由于领导不重视,没有认真地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造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形式化局面。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而是凭经验、热情和想象,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觉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还有的高校为了显示其对该工作的重视,纷纷加大心理测试的力度,可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为测试而测试,为建档而测试,为应付检查评比而测试。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不系统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两者的形式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部分高校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划等号。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现象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逆反、畏惧和逃避心理,严重者将延误学生的调试、治疗时机,至使学生从亚健康走向不健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与此同时,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生抱怨學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有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纷纷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给予一定课时和学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一节一节地学,学完后考试。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注重其系統性,而较少或只简单介绍应用性知识和方法,忽略其实用性及灵活性。

4.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性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相互协调以及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但是,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立化教育现象。这种将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系统性不足)的做法,不能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不能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三、应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学生顺利成才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从宏观上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1.领导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指导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領导层要形成共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緊抓实。

2.教师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新的领域,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实质,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应是“育人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这里的“育”包括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一般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会大学生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更要做心灵智慧的启迪者,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3.通过宣传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传,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摒弃保守落后的观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目前,很多学生仍然是传统的健康观,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的第一反映是“看看是否有病”、“有没有不正常”,他们往往把内心冲突、挫折、紧张、压抑、自卑等看成是病态心理,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有害的。目前,部分心理咨询中心门庭冷落,实际上并不是学生不需要,而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想去而不敢去,害怕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害怕投来异样的目光,因此仍在犹豫和徘徊的边缘挣扎。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演讲等途径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创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良的校园环境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努力挖掘其环境潜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江伟康,大学生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2]郭拥武,金辉,周建军,商晓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樊富氓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大众心理学,2000,4.

[4]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57.

作者:黄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互联网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同样也存在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因素,对心理素质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尤为明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其对我们的有利方面,发挥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对其消极作用保持清晰的认识,尽可能消除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本文通过对于互聯网发展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状态的分析,结合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高等学校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互联网 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片空白,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膨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影响。我国开始逐步关心和重视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见,1999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于在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为高校深入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2004年,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开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试点,拉开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同期开通的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以及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为全国各地区高校提供免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此项工作的逐步深入,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全国高校陆续设立了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有条件的大学还开设了心理卫生健康类课程等选修课,一大批热心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和壮大,各高校支持和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全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也稳步进行。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学术研究也如火如荼展开,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每年都召开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术研讨交流会。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有序推进。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时间过于仓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对症下药,以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建立立体教育体系

由于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单凭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教育无法完全做到全面、客观,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首先高等学校领导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真正形成全校参加、系部动员、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 所有教学单位、管理单位要求教师及管理人员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民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氛围。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相统一的新型课程教育体系,力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作为教师育人的作用,充分建立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的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全方面健康成长。

二、建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模式

所谓发展性教育模式,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学生,以最普遍学生群体中的共同问题作为教育突破点,对于其他少数特殊学生予以兼顾,给予个别指导。我们强调,对于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以培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尤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心建立发展性教育模式,这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而言,第一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自身心理潜能和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三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应当进步不扩展,由传统意义上的心理问题的防治进一步延伸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规范互联网管理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作为规范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在法律意识浓厚的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的国家,对互联网进行规范的范畴已经涵盖到基础资源管理、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犯罪、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垃圾邮件等几乎各个互联网领域,代表性的法律包括《电法》、《互联网免税法》、《数字千年版权法案》、《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30多部。英国《调查权法案》、日本《犯罪搜查通信监听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互联网审查法》等也授权本国调查机关必要时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公开或秘密的监控等。我国互联网兴起较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在立法规范上也不是很严格,主要集中在一些行业自制的规范,这些制度一般只在业内有效,没有广泛的约束力,其内容不够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将制定互联网规范提升到立法的高度,通过积极调研,借鉴发达国家的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经验,综合考虑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方面,制定符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制度并像广大青年学生普及和宣传,达到对互联网行为进行监管和约束。另外再建立制度的同时,保证制度执行力,加强网络监管,对互联网上发布、传播反动、淫秽、迷信等违法现象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依法予以处罚,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上级管理部门明确禁止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审查,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

要按照国家要求,重视课堂理论课程的教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高等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项进行优先照顾。高等学校还要注重做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的传授工作,要使大学生们树立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要注重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提倡现实案例教学、推广模拟训练等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报告, 邀请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教师、学生或者心理教育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通过现实实例引导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五、探索心理教育新方法

(1)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以预防为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不良案件不断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初期就要把做到及時干预,及时解决。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重点做好大学生入学、学习以及毕业三个阶段的工作,在入学时对新生进行广泛谈心与调查,了解新生家庭情况及成长环境,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将背景关系比较复杂的同学及时作为预警干预对象;在大学中期建立其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体系以及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在就业阶段关注毕业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

(2)要重视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面对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大量负面影响,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首先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了解到网络的客观属性为我所用,可以尝试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网上心理健康基地,利用互联网的影响来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开辟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战场。可以在校内教育网体系下创建符合当代学生习惯的、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主题咨询网站,网站的内容一定注意要及时跟上心理教育发展的步伐,按时更新动态内容,及时反馈大学生问题,积极发挥网络媒体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与大学生纽带桥梁的沟通作用,保持渠道畅通。其次,高等学校要重视发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加强网络授课的监督和引导,随时调研网络授课的质量并不断改进授课形式及授课内容。高等学校还要特别重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刚刚进入由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转型期,网络行为及心理正在重新塑造,入校后对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其上网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其掌握正确的上网观念,规范其上网行为,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据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网络心理咨询及治疗基本体系已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大学生们可以很方便的利用互联网采取甚至电子邮件、留言板、甚至在线网络视频直接面对面的与心理咨询者沟通,大学生们遇到困惑不再无处诉说和发泄,在采取学校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咨询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途径,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易于接受、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达到以网治网。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网站在设计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多彩, 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习惯相似,营造出一种宽松、舒适的咨询氛围,这样来咨询的同学才会有亲和感,才愿意把这里作为自我表现、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实现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这个阵地是真正二十四小时值守。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专门的回信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回复、及时解决。另外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利用广大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腾讯QQ、MSN、移动飞信、微博等互联网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新交流方式及时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互通有无,要转变观念,和大学生们做朋友,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学生的信任,他们才能愿意向你倾诉心理问题。另外,还还可以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把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论坛等活动开展到网络上去,解决部分对心理健康教育仍不认同的同学不愿意公开学习、咨询的问题。通过这些新的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学工部)

作者:应志豪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究

摘要: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在提高高校开展智能化、精细化教育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对准确发现和科学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该文就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再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最后结合问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提出深化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建议,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进入大学的学生虽然在知识、心智等方面趋于理性和成熟,由于对现实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经历,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导致其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好的经历而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当前生活节奏和学习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突出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希望通过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大学生应对和破解心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多样性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沦为一种公共性的知识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借助技术手段来提高高校教师筛选、定位、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实践和精力集中到帮助学生破解心理问题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作为新兴的技术内容,恰恰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高校逐渐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此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关于技术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应用方式。结合相关研究来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方面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前置项目,主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来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开始陆续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的重要技术性平台。该类系统主要整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分析技术手段,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模型,对被测评对象提交的心理健康测评问卷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心理健康测评报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依据。图1是当前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系统通过建立多类神经网络系统,心理测评系统的运行模型,数据存储于Oracle关系数据库中,形成心理测评系统运行的关键和核心,这其中的各神经网络通过以PYTHON语言等编程方式与Oracle资料库系统相连接,输入与输出结点则由专家知识形成,经过专家的样本分析后,神经网络会具有自动调节各结点之间的联络权重的功能,在样本的调试后,最终形成稳定的状态。并且,该心理测评系统具有高度的智能性,能够在反复测试、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模拟,最终完善心理测评模型,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方面的应用

对于高校和心理教师而言,除了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获知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以外,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以掌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制定集中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教师会利用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明确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关注内容。教师也会以“性别”“年龄”“姓名”等条目为标准,对数據库中的局部性或者个体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调取和分析,做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开展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开展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根据大数据分析情况,掌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且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通过设计和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引导或者心理训练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难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后台的数据,对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进行梳理,以此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感知问题,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步突破问题的影响,成功克服心理问题。其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数据后,为每个学生推送其心理健康检测报告,并根据报告为学生推送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逐渐清楚自己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大学生在填写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后,系统会自动为其展示测评的分数和对应的结果评价,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可视化的结果内容,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

2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对技术应用缺乏足够重视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渐深化了高校及教师对这些新兴技术实用性价值的感知和认同,却很少有高校真正从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践。这种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有效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过于陈旧、效果低下,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高校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缺乏相应的条件支持,无法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前发展。

2.2 技术开发难度大

人工智能、大数据属于普适性的技术内容,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关于如何应用却缺乏明晰、成熟的內容指导,这就使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面临较大的难度。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技术和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的融合,这要求参与技术开发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或者平台的技术开发,还要懂得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显然,这种人才在当前的高校人才队伍中比较稀缺,这使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面临较大的技术难度。

2.3 大学生的参与效果欠佳

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但这种效果实现的前提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信息,使各种模型、系统能够有依据可运行。换而言之,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挥技术性优势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真正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偏少,一些学生会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等情况而对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表现出芥蒂的心理,不愿意深入参与其中。在这种参与效果欠佳的情况,造成技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畅,明显影响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

3 深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3.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对技术应用的重视度

高校和教师如何理解、看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其对待技术应用的态度和行为。考虑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积极功能,高校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要从意识和行为上重视这些技术的应用。

首先,高校和教师要客观、理性分析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高校和教师由于对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依赖,表现出对技术手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甚至抵触,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会因为自己不熟悉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原因而心生畏惧。因此,高校要在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功能,并通过集中培训、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和场景测试等方式消除教师对技术的畏惧、抵触心理,使教师逐渐相信技术可以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其次,高校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和支持。高校可以成立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开发小组,负责相关技术系统的开发。同时,要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实验室,负责开发适合本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平台,并对平台进行持续性优化和完善。

3.2 整合技术开发资源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属于创新性的内容,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心理学专家参与,并且需要持续性地开发和完善。考虑到高校当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资源联合等方式来增强技术开发的能力,突破技术应用难题。

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按照高校间合作、高校与企业间合作等不同方式进行。例如,有实力的高校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专项研究,通过技术专家与心理学专家的合作来弥补高校在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短板,开发出真知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技术平台。当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技术实力强的校外企业或者组织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将本校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优势与其他组织技术开发的优势进行整合,促进相关技术设想向技术成果的转化。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个性化特点,相关主体除了要重视前期技术平台的开发以外,还要根据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技术维护与更新,使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紧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模型进行优化,使模型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的匹配度得到优化。

3.3 优化技术应用方式

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均表现出明显的敏感度,不愿意过多地谈及,这使得以公开性、公共性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难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功能优势,使得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地登录系统进行内容了解和活动参与,真正消除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担心。

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高校可以开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年级、专业等情况开发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学生参与技术性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注意对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及时、客观反馈,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价值,逐步消除学生内心的排斥和抗拒心理。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系统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问卷调查题目,根据学生最终的反馈结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计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平台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大数据是近年来各领域重点强调和挖掘利用的技术性内容,将其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够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时间和精力有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心理教育需求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当然,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深入挖掘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真正发挥技术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文忠菊,阳海青,肖晓.大数据视域下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路径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8):227-228.

[2] 徐英华.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亲和性假说:区域人格影响健康的大数据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12):1465.

[3] 吴晶晶.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0):98-99.

[4] 杨娟,徐大宏.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9):1-3.

[5] 蔡丁.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及反馈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8):161-162.

[6] 鲁石.从人工智能发展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转型[J].大众心理学,2018(11):45-46,44.

[7] 王美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J].黑河科技,2003(4):37-38.

【通联编辑:光文玲】

作者:赖山东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下一篇:初中科学课程中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