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积极心理学在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发掘学生潜在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消极情绪,降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积极心理学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高校重视构建心理健康网络环境,加强对高校网络平台的运用,使积极心理学融入进而优化高校心理健康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学;互联网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网民群体中,20到30岁网民群体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作为高校应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与大学生的紧密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紧跟时代潮流用“互联网+”思维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创新。

一、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其价值观还处于塑造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而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在高校的心理健康环境中,仍然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占主导,消极心理学运用较为广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侧重的是以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确定学生是否存在心理疾病,有没有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对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治未病”重要作用的忽视不仅逐渐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的有序培养这一重要的方向,同时还会在间接层面上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达不到预期。

高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阵地,树人先立德。为此,积极心理学要求高校教育不是传统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提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公共品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观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有效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打造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品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作用

1.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它主要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就目前而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例如乐观主义、希望、幸福感和满足等等,特别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人如何更加满意地对待生活,对未来乐观积极;二是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例如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关注未来的方向、个人的宽容能力、对美的感受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等等;三是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包括帮助人们建立更为积极的社会学校系统和家庭,从而培养社会公民具有职业道德以及充分的责任感。总之,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优点,善于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挖掘人的自信心,激发人的活力以及创造力,促进人良好品质的建立,从而帮助人们寻求并掌握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途径方式。

2.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个人层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品质,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消除抑郁的心理,在认识到自身良好优秀品质的同时学会减轻和消除自身存在的不稳定和不安定的因素,建立健全人格。二是从高校方面,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的同时改进教育教学氛围,学生更加灵活且客观地处理日常压力,增强学生面对焦虑和抗击抑郁的韧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高校也更加便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三是从社会方面,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将这些积极心理要素如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促进大学生建立积极心理品质,能够让人们珍惜当下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友好关系,感觉更加幸福的同时,也能更加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对待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走向社会、支撑社会的主力军,在面对生活挫折时,也能始终充满活力,用最大的关怀和自信心来应对各种挑战,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从而逐渐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互联网时代积极心理学如何融入并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

大学生作为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方向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承大任者,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来缓解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对在校学生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并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同时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情景剧等实践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但由于学生数量之多,心理教师人才队伍数量有限,日常工作中更侧重于解决学生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未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占多数,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也应重视起来,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与推广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促进大学生潜力的发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也在增加。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线下开展的同时,也应重视高校网络环境的构建。

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模式,线下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依托校园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但对营造心理健康网络文化这一板块还有待增强,存在网络媒体利用率不高且交流互动性较弱、个性化不强、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时代积极心理学如何达到高校心理健康环境的优化目标还需运用好网络平台,整合心理健康文化资源、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制。

1.发挥高校网络平台优势,提升学生自我认知

积极心理学是从个人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个人的积极特质到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研究。高校一方面应通过校园官方心理健康板块网站的建立,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微信、校园广播等平台,建立校园官方心理健康公众号平台,多渠道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宣传中的榜样教育,举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活动节或者线上讲座等实践和学术活动。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网络积极心理氛围,潜移默化中增加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心理认同,进而引导大学生感知的积极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了解自我正处于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需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强化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并对自身缺点积极纠正。这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既具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自信去迎接未来的风雨,成为不断提升自我、思想成熟独立、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构建“家+校+社”三级联动网络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系统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自学业、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应包含家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网络系统时应构建“家+校+社”三级联动网络平台,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第一,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加强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家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从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和教育学生。寒暑假期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家校联合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进来;第二,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线下通过板报、心理课程教育等方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线上可以开设相关网课,跨越时空障碍,长期不间断地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让学生线上线下都陶冶在积极心理健康环境中,发现并发挥自身的思想潜能和道德品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养成更为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同时,高校在开展心理情景剧现场等心理实践活动可以采用网络平台直播的方式,增强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及感染力,让学生增强体验感,有助于学生亲身模拟体验,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这样可以有效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同时针对校园网络平台提供评价反馈机制和保障体系,积极采纳学生良好提议,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每天通过手机浏览着大量的信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网络教育,还可以宣传社会上的正能量,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去教育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塑造大学生积极品质。同时还需要建立高校网络安全及监管机制,要定期对校园网络进行维护,构建网络防毒体系,对非法接入用户和设备应该严肃打击。积极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环境。

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如何推广积极心理学的运营策略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浏览网上信息已逐渐由PC客户端向手机客户端扩展。“手不离机”似乎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微信公众号做为一种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功能丰富、可实时互动、用户群体稳定等多方面优势,可以满足用户对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校微信公众号成為凝聚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宣扬正确价值观等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渠道。这在推广积极心理学融入并优化高校心理健康网络环境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各种自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的信息源,那高校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大学生的视线中脱颖而出,为推广积极心理学和建立高校积极心理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研究。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推广积极心理学的运营策略,以上饶师范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

上饶师范学院校园内部微信公众号主要包含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各二级学院、各行政部门微信公众号。相较而言,上饶师范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量较多,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其公众号内容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分别是文明实践、典型宣传、美育在线。三大板块展示了上饶师院师生精彩的校园生活,营造着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但上饶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号板块内容缺乏细化,每个板块的小窗口较少,文章呈现方式较为单一,这也阻碍了该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因此,上饶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号如何推广积极心理学在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运营模式。

1.丰富公众号内容,创新推动方式

公众号应单独增设心理健康板块,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弘扬优秀事迹案例。该板块内容上也应贴近校园生活,例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塑造积极品质。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例如漫画形式、图文并茂方式、剧本形式等方式,丰富推送内容,让大学生浏览其中,沉浸其中。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浏览者有收获感。

2.打造公众号独特风格,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性

上饶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号如何在众多公众号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微信公号中设立心理健康这一板块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心理健康这一板块可以专设小窗口“小饶听你说”,在这一板块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好人好事好景随手拍”摄影活动、“校园幸福小记”投稿活动、“祝福身边你我他”留言点歌活动等等,同时通过让大学生贴近校园生活创作心理情景剧等线上直播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微信公众号校园心理健康关注度,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此外,通过“点赞、在看、分享”等浏览情况定期开展“校园锦鲤”“阅读之星评选”“集齐校园福卡”等活动,抽取幸运用户,增加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发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并促进积极品质的养成。在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同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网络化时代,运用好高校网络平台,创新积极心理学融入方式,有利于革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邱丽慧(1991—),女,江西上饶人,助教,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万玲(1984—),女,山东济宁,硕士研究生,上饶师范学院助教,从事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传播。

韩迪(1992—),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2]赵建博.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9):188-199.

[3]唐荣敏.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162-163.

[4]纪晓薇,刘悦,黄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研究和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0(20):121-122.

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大数据视阈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以上饶师范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批准号:(201913)。

作者:邱丽慧 王万玲 韩迪

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2:

从育心到育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向的转变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工作对象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育人取向下的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政工作有效融合,和其他育人体系协同,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心理育人,把工作重点落实在“育人”上。

关键词: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课程思政

当前,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开始大力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改革[1],“立德树人”已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把“心理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2]由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

心理育人的提出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到新时代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必然体现。

(一)厘清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质内涵

长久以来,高校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统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育人的实质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蕴含了育人因素,但根本目标比“育人”要狭窄许多。“心理育人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3]87,它服务于“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引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心理育人其实质在“育人”,心理是育人的方法与内容,“育人”是初衷,更是目的。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方方面面树立“育人”的意识,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二)明晰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旨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了系列论述,并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4]这些论述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宗旨。立德是树人的关键,一切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前提。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如此,要在育心的基础上明确立德的重要性,育心要与育德相统一,其价值旨归由“育心”提升到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培育时代新人做贡献。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目标及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目的的相关机构,组建了从事心理工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服务。但时至今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还留有时代及环境造就的流弊。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

在学校中,“安全问题大似天”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值得提倡,但稳定才是一切的基础和保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数高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危机干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出不出事当成心理工作是否合格的前提,将发现心理危机、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这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宗旨。[5]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6],但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各地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明显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对课程对象的理解存在偏颇,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只是为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上容易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笔者在调研安徽省内大部分高校之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上未达到文件要求的2学分、32—36学时,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也缺乏应有的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离课程思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心理健康课程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相关文件的出台,也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脚步。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与思政工作紧密融合,还存在课程思政改革不够深入、实践活动目标模糊、咨询与预防干预无法有效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等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更多是停留在文件里和形式上。

三、育人取向下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育人方向转变。只有以“育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助力思想政治工作。这既是高校“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融合发展是必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德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作基础,这是大学生能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习近平曾提出,思政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这和心理辅导中“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最大福祉”的理念不谋而合。思政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实现大学生不良认知和观念的转化,这一过程更缺少不了心理活动的参与。在思政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找出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认可它,从根本上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既是中国高校心理工作的特色,也是两者发展的必需。两者的融合能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治疗”向“预防”发展,也能推动思政工作从“教育”向“服务”转变。这些共同的育人理念极大地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必须落到实处,两者的融合发展是育人工作绘出最大同心圆的强有力保证。

(二)协同育人是趋势

心理育人是 “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蕴含的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等要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会渗透和运用到其他各个育人环节中并与它们共同发挥综合效应,提升育人质量。与此同时,其他育人体系也各具心理功能,心理育人要想提升实效性同样离不开其他育人环节的配合。比如,在资助育人中对贫困生的帮扶从来不仅仅局限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对其精神上支持才能满足受助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形成感恩自强的独立人格。文化育人更是如此,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促进学生创造美、成为美,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因此,“心理育人体系要与其他育人体系紧密配合,各部门各环节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最终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功效”。[3]90

(三)课程思政是关键

《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同样如此。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都是作用于人的思维和心理,两者的育人理念高度一致。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是由于价值观的缺失或出现了偏差。原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曾就此类现象发表过观点,他把大学生中症状类似抑郁症的心理消极现象定义为“空心病”,认为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9]解决此类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落实到教育教学上。心理育人要起作用,必然不能忽视课程育人的功能。心理健康课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必须要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扩大课程的覆盖面是前提,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关键,教学要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大价值观引领的功能。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寓教于无形,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最终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四)“三全育人”是必然

“‘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的队伍、时间、空间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它契合时代发展和思想理论的进化要求”。[10] “心理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有效载体” [11]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付诸实践并提升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育人工作体系。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一个环节,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服从这个要求。国家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性意见。高校是中观层面的主体,是心理育人的实施单位,是上级心理育人政策的拥护者、传达者,更是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执行者。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班级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三个层面应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上共同为心理育人贡献力量。

在心理育人體系中,全员育人体现在心理育人队伍的建设。在高校中,要围绕宿舍、班级到院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朋辈心理育人团队;建立以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心理健康课专兼职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的教师心理育人团队,进行专业化建设。全程育人主要体现在心理课程与活动的针对性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把心理育人切实贯穿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体现在建全立体覆盖式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体系上。在多支心理育人团队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心理咨询体系要做到点面结合:班级层面能开展朋辈辅导,院系层面能开展发展性咨询,学校层面能开展问题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危机干预层面要加大与专科医院的合作,聘请精神科医生作为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实现校医转介的畅通。同时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由此实现心理育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覆盖。

总之,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以及各种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问题取向到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最终发展到以“育人”为目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深化的必然。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l.

[5]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3-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l.

[6]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8-07-25(1).

[7]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8]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2005-01-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9]徐凯文.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感染上了“空心病”[EB/OL].[2016-11-06]. https://www.sohu.com/a/118240418_101928.

[10]杨志,张卫平.“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心理育人途径刍议[J].现代交际,2021(11):190-192.

[11]杨晓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46-48.

From nurturing heart to educating peop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 ori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en Jing,Zheng Wei,Yang Weiho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Anhui 241002)

作者:沈静 郑伟 杨卫宏

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析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针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应用作用,也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重要应用策略。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的高层级教育阶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专业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保证高校学生在高校中能够有良好的发展和成长。而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在高校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关键,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选择应用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能够保证高校健康教育能够良好展开。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简要阐述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积极心态角度研究人类心理的形式,在其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其主要采取积极的方法以及积极的心理去研究心理问题,主张利用积极心理来研究分类幸福。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正面、积极向上的心理学,对于现代社会心理学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健康心理学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积极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展開积极心理学教育应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展开。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抵制行为,拒绝接受健康教育。而采用积极心理学教育,其采取了包容、积极的研究方法,更容易与高校学生之间建设良好沟通环境,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展开。

其次,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展开,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便是心理压力问题,高校学生在高校阶段,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大部分学生高校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而面对现代就业环境以及社会竞争环节,高校学生的压力无形增加,从而给学生心理带来负担,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展开,保证高校教育展开更加高效[1]。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体应用策略

(一)高校教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重视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新兴心理学,其与传统的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更主张以独特的积极、乐观的激励式心理教育手法进行教育,从而保证高校心理学应用能够更加高效。所以,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教师应该对心理教育展开有所重视,同时也应该重视对积极心理学的良好掌握,保证积极心理学教育能够良好的实施。

首先,高校和教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的重要方面之一,保证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健康能力,才是人才发挥效应的根本,高校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最终阶段,在此阶段教育后,学生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实际的高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展开,定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保证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引导。

其次,教师应该对积极心理学教育有所了解,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了解,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高校能够良好的实施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对积极心理学进行良好的学习,学习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转变传统批评式教育的问题,提升高校心理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教育[2]。

(二)高校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良好展开的策略

高校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良好展开,应该与现有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与积极心理学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面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并从积极的角度宣传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更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结束语:

本文笔者从高校心理积极教育展开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两个方面阐述了积极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展开。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 中国高新区, 2018, 000(011):45,47.

[2]余艳辉, 王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才智, 2018(27):148-148

[3]陈锦.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011(002):93-97.

作者:谢飞 张洁婷

上一篇:器材仓库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石油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