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视角,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探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希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去参考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与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积极心理学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型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中,探寻其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应用方向,开展全员化和长效机制的研究,能有效解决一系列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提升高校學生的幸福感,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高校应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工作。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我国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和长效机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行为模式。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

(一)部分高校没有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进程较慢,没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性研究经验,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和部分障碍的疏导和教育,没有发掘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所起到的更高级别的益处。心理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在所有教育类型中起到十分关键和特殊作用的一种教育形态,不断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解决突发的心理冲突,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高校学生可塑性极强,各种想法思维十分活跃,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适应环境、处理人际关系、改变学习方式等等,都可以适当地介入部分的心理疏导。如果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得到及时关注,部分学生可能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出现部分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和生活状态,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关注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情绪,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困难,走出困境,还需要给予他们信心,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性,让他们能够自在地享受大学生活,努力完成学业。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辅助条件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较受重视,很多高校也陆续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要持续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相应的辅助条件[1]。高校里,大学生的数量往往在2万至3万之间,但是负责心理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并不能负担上述数量学生的需求。人员比例失调使得这项工作并不能真正地普及到高校全体学生中。且部分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场地以及所需要的部分设备等也尚未配备到位,使得这部分工作无法彻底落实到位。

(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机制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时候都是借鉴国外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国家之间国情不同,所面临的困境和主要现实情况都有所不同,同一套教育工作机制不能够直接套用在我国高校实际工作当中,机制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在整个高等教育模式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却没有符合国情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工作机制,无法有效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2]。

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探索心理学的一种全新的科学探究方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发展和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主的一种新型的学科[3]。以前的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针对社会以及个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知。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关注心理问题本身,忽略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所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和面对困难的潜在能力,因此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消极应对心理,并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倡导一种积极的心态,减少对心理问题本身的关注,更多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为了能够寻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在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不会陷入一种灰心丧气的状态,以健康积极的心理去迎接新的目标和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消极情绪的来源,以及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方式的成因,促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并且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适,从而去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协调的矛盾问题。部分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呈现一种递增的状态,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生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所倡导的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并不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因此,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途径来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从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实现科学突破的新型学科,既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情况,也符合高校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的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多的是作为辅助高校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才能够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更多的教职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制,将教育和服务、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起高校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自信,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高校应从个别的同学开始,逐渐影响到整个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4]。

(二)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为了督促高校教职工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放在心上,为了提高教职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将这一部分工作纳入教职工日常管理制度当中,建立一个专门的考评机制,以一些手段进行激励和督促,提高教职工全体成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不断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来保障全员化教育开展。不仅仅是直接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师们,高校中的后勤部门以及行政部门都需要有育人意识,要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耐心的服务态度,以及充满爱心的行为。从不断地完善高校自身的工作机制和服务质量开始,同相关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有效配合,共同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5]。

(三)利用先进科技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平台

现在的高校学生都是在互联网的便利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几乎都是活跃在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互联网大量的信息丰富了大学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讯,但是内容过于繁杂,对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状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平台,工作人员利用平台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之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地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化和长效发展[6]。

四、结语

高素质人才通常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很多时候无法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在传统心理学教育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高校心理教育全员化和长效机制的研究,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杰,郭本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基于循证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4):108-111.

[2] 吕泊怡,赵智军,滕春江,等. 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9,10(33):71-74.

[3] 王淑珍,符丹.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8,15(03):72-75+95-96.

[4] 张亮,肖冬梅,相楠,等.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6):85-89+94.

[5] 周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24):61-62.

[6] 林爽,陈丽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0(10):189-190.

(荐稿人:黄顺利,湖南师范大学人事处档案室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陈乔辉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探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摘要】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视角,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探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希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去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路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高校必须要把握住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价值诉求,探索全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第一,整合性原则。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开展心理真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线上心理咨询、辅导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教育与新媒体信息干预结合到一起,遵循整合性原则,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时代东风,建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全面提升。

第二,预防性原则。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群体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学生容易出现系列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层面的问题、自我发展层面的问题,等等。如果在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呈现病态化的时候再去干预,往往为时已晚、效果甚微,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定要遵循预防性原则,借助新媒体工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进而实现“早教育、早预防、早干预”的目标。

第三,灵活性原则。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存在差异,价值诉求各不相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情况也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遵循灵活性的原则,不仅需要把握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还要了解个别性心理问题,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落实背景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使得高校办学实践中学生管理的压力不断加大,学生的内心压力也不断增加,于是诱导了各种心理问题。所以,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引导理念,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诉求与行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建设心理咨询网站,通过网站为学生推送心理教育知识,在网站上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测评模块,并且配置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账号登录的方式进入互动平台,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在线咨询,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留言咨询,教师根据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时间与空间双重限制的尴尬局面,同时,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内心苦恼,从而提高心理干预与辅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网站中,教师可以定期上传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课程,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理教育的相关信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干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当代大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感化下健康成长。

(二)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虽然网络舆情在缓解学生压力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利于学生宣泄内心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但是,也必须认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开放性特点,新媒体信息是海量化的,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不能否认一部分新媒体信息是虚假的、低俗的,如果大学生显卡入其中、无法自发,将全部情感精力都放在网络上,在回归现实生活的时候势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展网络舆情活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化、常态化、立体化。这就有需要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同时还要将分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当中,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及时感受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变化情况,总结出普遍性问题开展集中的心理辅导,发现各别问题开展个性化辅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另外,需要在辅导员的协助与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团委干部、班干部、党员等作用,构建长效性的干预机制,师生协作,确保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平行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构建时效性的学生心理健康

预警机制。教师针对学生心理情况,要对心理问题的性质做出科学的界定,如群体性心理问题、个别性心理问题等,之后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教育对策,如针对群体性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予以解决,而针对各别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进行辅导教育。

(三)构建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病态化心理问题的引导或者辅导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势必是“小众化”的,从而也就会忽视大部分同学,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能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种发展性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针对少部分病态化心理展开教育辅导活动,更为关键是通过长效性、常态化的引导、指导,预防全体大学生出现病态化心理、消极心理,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打造互动性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拓学生自我成长的互动模式。新媒体时代中,高等教育将会朝着开放性、自由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管理的方式与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小团体化。所以,高校一定注意宿舍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同时要发挥朋辈心理干预的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集体中健康成长,充分感知集体美好的基础上,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情习惯。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外界因素对其心理成长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面对扑所迷离的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往往会迷失自我,所以学校一定要引导学生认清媒体与网络的本质,帮助学生展开是正确的网络舆情,使其在新媒体时代中能够明辨是非、把握自我,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逐步养成自律、自醒的心理意识。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遵循整合性原则、预防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文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8,(17) :161.

[2]刘刚.新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办公自动化,2018,(08) :40.

[3]黄鹏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167.

作者:范骄骄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校学生益频发的心理性危机事件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因此针对心理性危机事件进行事前干预与事后妥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预防

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正确分析和认识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加强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以期为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学生各种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心理性危机事件它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的伤害也最大。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斷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 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积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高职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要做好家属的接待、安慰工作,领导亲自慰问家属,使其感到学校的重视和组织的温暖,争取他们支持、配合、理解校方,就可防止触发新的危机。 对于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进行积极的研究能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武秀军 张增涛

上一篇:水电工程企业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