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控制措施,以便为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化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防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忽视了治愈后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基于此背景,高校积极心理学教学的开展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发,探讨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现状,以期改善并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学

前言

近些年来,各地不断爆出有关大学生的杀人及自杀案件,比如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虐猫、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学生下毒杀室友还有大学女生因失恋而自杀等等案件,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都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教育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新浪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人的潜在美德,它更新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路,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是由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谢尔顿发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浪潮,他发表论文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历史转折点,心理学家目前的新使命是帮助人们感受生活中的幸福,让儿童健康成长,帮助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关注心理学研究消极和病态心理的方面,而是利用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关注心理学研究积极和美德的方面,研究重点是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实际的力量和美德,鼓励心理学家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行为,挖掘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心态,以积极心理学为工具帮助人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引导并纠正人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正常生活。但积极心理学回归并更新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它主张积极人性论,重视以人为本,传统心理学只重视消极和病态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积极心理学在消除这种片面性的同时开始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除了要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挖掘人的博爱精神和美好的人性,不再以心理学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把人自身的美好品质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治愈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重视对人类积极力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是研究每一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力量,以一种开放且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分三种,一种是主观层面,认为积极心理学要重视研究人们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一种是个体层面,重视研究每个人的积极人格,包括积极力量和美德,一种是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单位等,主张以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建这些组织系统;最后,重视以积极态度解释问题。积极心理学面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作出解释,在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探寻问题本身的过程中帮助个体得到积极意义。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心理学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如前言中所说,目前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其次,积极心理学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最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如前文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方式

首先是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社会文化资源和家庭教育环境,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因此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首要任务,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整合化。积极心理学主张全面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每个方面为支点,建构起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大网络,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挖掘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使他们能实现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其次,创造积极的宣传氛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宣传氛围,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本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家庭、校园、宿舍、院系等地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比如校园广播、发放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给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在宿舍楼下设立公告栏、在院系里设立心理学社团等等,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力,推动他们的和谐身心发展。

作者:周红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分析

  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控制措施,以便为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化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

在当下快节奏的信息社会里,大学生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很容易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进而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相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就要积极采取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手段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其逐渐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目前,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存在的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学业压力较大,因为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进入到非自身所想的大学学习,这样就会使其在入学后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严重时,甚至还会自暴自弃,出现厌学、逃课等不良情况。相反,对于那些在高中时期始终出类拔萃的学生而言,在步入也会大学后,也会出现一定的失落感,进而备受学业压力所影响。这种现象在985或211重点高校中,极为常见,因为高校集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等生”,这样就会无形中产生激烈的竞争。再加上高校教学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且具有专业性明显、教授讲课速度快、知识点多、课时少等特征,所以就会让那些刚入校的新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出现学习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情绪烦燥等不良情绪,若是这种情绪始终得不到改善,则必定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学业负担,从而降低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严重时,甚至还会产生考试恐惧症或焦虑症。

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常常会将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相对,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却是少之又少,这样就会使得整个校园文化呈现出单一、匮乏的局面,久而久之,还会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出现很大的思想反差,即责任感、认同感、参与意识、辨别能力以及主体意识虽强,但责任意识、践行能力、辨别能力、集体观念弱以及承受能力等却是十分之低。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一定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这样才能使这种现状得到全面化完善。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干预措施

(1)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

首先,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定期参加危机管理知识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工作水平,进以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各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危机管理方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进而为日后实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相应的培训,以便提高其心理危机识别能力,使之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帮助存有心理危机的同学提早走出心理阴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适应高校学习生活,这样才能做达到健康全面化发展。

再次,要加强学生家长心理危机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的心理健康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削减学生的心理反差,使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最后,要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并制定出完善的紧急预防与干预管理措施,进而针对有问题的个体开展全面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生理疾患、学习压力、心理障碍等影响因素全部控制在萌芽中,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健康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2)构建健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组织体系

首先,要結合高校发展需求,构建一个健全的学生心理危机预

防与干预组织体系,并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充分的明确,以便使其在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真正的职能作用,从而为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咨询以及干预治疗服务,使大学生能够早日步入正轨,走向阳光、健康的发展道路。其次,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构建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措施,以便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使之做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可以在优质的校园文化中获得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日后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加强预防与干预组织成员的日常沟通和联系,使其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形成全面、立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体制,为当代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实现理想的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使其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相关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情况,构建健全的危机预防与干预组织体系,并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这样才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7(10):06-07.

[2]韦志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55-56.

[3]周日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南昌大学,2018(03):19-20.

作者:木义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功能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UO Weilin

(Shiyuan College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26)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即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手段和原则,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代特征,给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知識传授与教育,并提供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咨询服务,对大学生提供养成正确良好心理健康行为的训练从而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使其能养成较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三全育人”的视角要开展,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根本,围绕生命关怀来开展相应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教育理念。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3 预警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想要提高大学德育的效果,提早发现与预防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境与疾病是重中之重。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认识,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起到预警作用。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需求,引導其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给德育工作的开展铺路。

3.4 优化作用

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然落后于现今社会的要求。所以,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其心理素质,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即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与社交能力是心理调节能力的关键构成部分。而现今大学生存在着挫折承受能力较低、社交能力较差等现象,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通过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作用,来更好的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4.1 “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

长久以来,就对于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选择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德育模式还是选择秉持“价值中立”原则的医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引发众多学者论战的焦点。不少学者提出高校心理咨询应该与德育划清界限,而两者的根本分水岭就应在于心理咨询不应同时不必引导亦或是干预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新时代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培养身心健全发展、心理素质过硬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即把两者融合贯通,力求更好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最大发挥,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片面的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殊情况进行合理的价值引领与干预,比如对其错误价值观进行纠正亦或者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

4.2 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心理补救和心理发展两大重要功能。尽管两者地位各不相同,心理发展在其中居于根本地位,心理补救则居于基础地位,然而两者都不可偏废,应做到相互交融。心理补救和心理发展两者的实现方式也各不相同,高校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来实现心理发展功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实现心理补救功能。要想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的方式,即将高校心理教育活动和咨询服务有机融合,方是正确之举。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象是全校大学生,光靠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效果将十分有限,方式应具有多样性与娱乐性,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非传统形式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积极引导协会定期开展心理沙龙、心理茶话会、心理知识比赛、心理话剧演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相关活动;日常还可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方式给同学们科普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在校园里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紧跟时代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并完善相关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心理咨询工作者选拔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监督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考核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培训学习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预约诊疗制度等。努力积极完善相应体系:如构建个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咨询相融合;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发展咨询相融合;信件咨询、约谈咨询、来电咨询和网络咨询相融合的心理咨询体系。谈到网络咨询,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其提供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尤其是心理咨询服务的新渠道。现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已然成为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用来获取消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如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电子邮件咨询服务、心理论坛贴吧咨询、网络心理测试服务等,提供多种多样的心理咨询方式,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上述方式向心理咨询工作者求助,帮助其及时化解心理问题。因此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相关网站设置与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开设相应网站,完善网站相应模块的建设,并配齐相应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者来确保网络咨询服务的顺利开展;就内容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学生所需;就目的而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就形式而言要寓教于乐、活泼生动;就模式而言要实现网上网下的双向互动,力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主阵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积极响应了中央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要求,应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将其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关键渠道。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方式多样。应构建选修课和必修课相配合、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心理素质强化训练相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充实教学内容与案例、规范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建设、革新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才能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应积极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通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充分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4.4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众所周知心理其实质来源于人脑对事物的认知与反馈。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状况造成直接的影响。校园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两大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包含四个内容:(1)人际关系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物質文化,以上四个内容都是能够潜移默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4.5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的想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因此做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同时做好预防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一新生开学初期采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情况档案备查,以便在早期发现苗头,及时解决其问题。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个人约谈,并就其约谈情况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追踪,痊愈后也许进行后续跟进与关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校内,应主动搭建“校心理咨询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预警机制,做到早预防、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需意识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学校未免势单力薄,高校应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级心理健康支撑体系。要做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必须从基层抓起,在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制度、系部学生心理危机周报制度、心理问题情况及时反馈制度、定期心理测试制度等,设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构建班级、系部与学校之间心理信息的交流沟通制度。

只有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才能更好的认识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跟踪并把握其心理变化的情况,从而帮其疏导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在面对困境与挫折时,能够理智、冷静的去面对,积极面对人生,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困难所造成的不良情绪,纠正其错误行为进而规避困难与挫折将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4.6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的体现,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应设置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因此高校必须建设好三支队伍:(1)建设专业队伍,选拔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较高心理咨询水平、热爱心理教育工作事业的专业型人才,将其纳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并对要求其进行定期学习与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2)建设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平日里接触较多,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前提是,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培训;(3)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培养一批学生干部,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左膀右臂,由于学生干部年龄与学生相仿,平日里又一起学习、生活,代沟小同时又能观察到身边同学的细微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同学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反应。因此想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这三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7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要求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与方法,摸索其中的规律,积极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进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时,既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同时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以调研结论作为支撑,才更具有说服力。如此高校才能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基金】本文是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2018MSZ010);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18CKS004)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0-481.

[2] 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9-93.

[3] 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4]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梁次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D].2007.

[6] 梁宇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

作者:左蔚琳

上一篇:自愈电力电子设备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