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信息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在综合国力提升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塑造更优质的人才,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摘要: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同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德育;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它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例如,有健康的性格,才可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诚实谦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心理健康有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学生,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曾对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84%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初中生占l6.46%,高中生占20.39%,大学生占35.32%;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组织人员对全省l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4.53%。《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独、对立等不良心理。这些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已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应值得注重和重视。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政治风云的变幻,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使得不少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来的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社会化程度不完善,自主能力、应付挫折技能较差,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行为,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课余生活的单调化,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1、提高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领导重视是关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遵循和应用心理科学来对照、分析教育对象,没有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得德育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充分认识并努力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自身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被别人议论为“精神病”、“脑子有问题”,影响自己的前途,致使本来应接受心理咨询的大量神经症、心身疾病却在卫生部门治疗,更多轻度心理障碍者讳疾忌医,致使病状越发严重。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广播、有线电视、网站、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形成的,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现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这一现象已引起不少高校的重视,有的院校已在着手修订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权重与分值,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向应该是好的,但是,没有心理素质档案为前提,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是勉为其难的。高校应尽快改变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家庭档案,身体素质档案,而无心理素质档案的局面,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4、培养一支专兼职思想、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育人先育己。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品质。应选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人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应把批评、惩戒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其批评、惩处后,要注意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防止出现抵触情绪而导致心理失衡。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活动条件,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并使他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所不能发挥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角色意识和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热情且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良好个性与品格,从而推进心理素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情绪和心境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校风建设,要努力建立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的教风,学生立志成才的学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还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和绿化校园环境,干净的校园生活环境,理想的生活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熏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种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心态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

杨燮蛟,男, 浙江省台州市人,法学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法学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社会学。

作者:杨燮蛟

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信息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在综合国力提升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塑造更优质的人才,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加以分析,同时重点研究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并进一步实现对教育改革的深化。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为了提高人才培养力度,而提出的有效教育改革路线。在新媒体环境下,仍有部分高校缺乏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优势和措施探讨,能够为日后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1.具有及时性

通过对新媒体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明确在新媒体环境下,及时性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优势。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新媒体逐渐成为日后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此种信息化平台下,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对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利用,比较系统、全面的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了解,从而能够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科学性的心理辅导内容。高校学生普遍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因此在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评估时,借助信息媒体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可以在电脑和手机等媒介上,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解决。

2.具有保密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具有及时性,同时也具有保密性。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部分高校学生的性格与特点都相对内向,因此在遇到心理健康性问题时,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会从不同的角度上将其心理健康问题加以隐藏。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其保密特点[2]。高校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后,可以借助新媒体网路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向心理咨询师询问其心理问题,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晓;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话语,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递。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能够使学生的隐私得到保密,积极解决其自身心理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研究

1.学校应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

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辅导员应根据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校发展情况的了解,建立系统相对完善的专业心理咨询网站,设置网站的管理人员,并定期更新网站公告,提醒广大学生在询问心理健康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和解决而设置的[3]。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应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通过相应减压方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此外,该网络平台要定期对留言板中的内容加以阅读,并认真回复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回答,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也应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发展中,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其作为虚拟性平台,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虚假信息。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在新媒体发展下,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级的干预机制,由辅导员、班级班长、班级党员和寝室室长等,共同组成四级式的预警干预机制,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了解。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演练预案,使学生可以针对突发性、典型性心理案件,进行讨论和分析,由此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3.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培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培养,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必要的。第一,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专业性。在聘用高校辅导员时,不仅要加强对辅导员聘用者的专业文化水平,同时也要关注聘用者的心理健康评估能力,明确所要聘用的高校辅导员,是否有能力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以此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学校要定期组织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主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方法为主,实现对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培养。

在当前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现一个个整体的趋势下,我国逐渐从人才的角度,加强对自身国力的提升。目前,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人才和科技的战争,人才在发展中的心理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日后为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关系。为此,加强对高校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本文主要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高校辅导员等方面,展开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分析,为日后提升高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供寶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欢,王小月.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02(07):66-67.

[2]杨武成,张娟.从新媒体到“心媒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04(38):148-150.

[3]薛玲,姚佳慧,付瑶.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7(02):143-144.

作者:许仁华

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让大家从心里承认心理健康教育,认可心理健康教育,把它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要有一个教师组织,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由于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千姿百态、迥然有别的个性特征。然而,正是在这众多的特殊性之中,隐藏着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应向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从目前的研究与实验情况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医学模式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侧重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难期;教育发展模式以所有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而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宗旨;教育综合型模式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教育、医学、社会相联合的综合化发展取向。上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模式都是从一般层面来研究的,而各个学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和从教人员的特点和素质千差万别。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运用这些模式时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构建出适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中

在很多人眼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与其他课程放在一个水平上,它充其量只是一门辅助课程,老师们大多数都把它当作是封闭性的课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为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大家都通通忽略掉了。很多学校都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在各个环节,都忘记了人文精神,这就导致了专制的教育屡见不鲜,等级观念也是司空见惯,这些陈腐的思想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无论是在学校的外部环境,还是在人际关系当中,都应该体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就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集体协作。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大家应该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管理者,他们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正确的工作方式,有极强的工作能力。第三,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是等级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关系。第四,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重视理论研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虽然在很多课程中,还有各种讲座中,已经渗透了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然我们很多选修课也涉及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教师们已经向学生传递了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例如,怎样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如何消除心理困扰等。虽然有很多教材都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材不统一,教材中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且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课时少的可怜,又缺少师资力量,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根本不能满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我们如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轨,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势所趋。如果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轨,第一,我们要有统一的教材;第二,师资力量要雄厚;第三,不要像其他课程一样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截然不同,必须把大学生的特征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过程中不断地寻找新的方法,发现新的途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定位。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我们还是固守之前的思想,固守之前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停滞不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育中,逐渐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还不很理想,许多高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因没有可求助的心理咨询机构,往往采取自己解决的办法,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在高校尽快建立相应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组织机构,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应作好三件事:一是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提高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二是进行心理卫生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每个大学生都了解自己的心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防止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三是进行心理卫生咨询,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  霞, 孟  琦, 吴  宇.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5).

[2] 屈丽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J]. 当代教研论丛, 2015(2).

[3] 韩  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 现代交际, 2015(1).

[4] 赵一帆, 孟  燕.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究[J].青春岁月, 2012(23).

[5] 刘  莉, 王  红, 王天娇. 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才智, 2014(4).

作者:刘磊 万彤彤

上一篇:音乐教育中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电子技术发展前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