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疫情肆虐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新冠肺炎疫情下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外部社会环境、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是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据此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關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校各方面的独特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有着当代大学生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比如,既会遇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问题,还需要承受着因考分偏低带来的学业压力、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民办高校学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远远超出公办院校的学生。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更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研究深度、广度及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可度低。

为适应教育大众化潮流的需要, 1999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民办高校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办学力量、学生生源,还是在教育成本、办学品牌及文凭的含金量等方面,都有着一定差距,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甚至导致社会对处于摸索阶段的民办高校存在着偏见,如“民办不如公办”、“民办高校不正规”、“公办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被视为“混文凭者”等,这无形给民办高校学生造成比公办院校学生更大的压力。

2. 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客观差距,致使社会对民办高校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会对民办高校学生产生不认同甚至是歧视,如就业和考研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事实,公办院校毕业生就业已存在困难,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显然难度更高,而用人单位在考察民办高校毕业生时,除了有一定认识歧视,还会有着比公办院校毕业生更高的学业与技能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伴随着考研政策的改变,公办院校研究生录取时更加倾向于公办院校和本校的本科毕业生,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考研录取时处于劣势,就业和考研方面的不平等遭遇,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的因素

1. 民办高校自身的现实原因。

很多民办高校都是由民办学校升级转轨或者新筹建而来,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办学理念及经验方面也相对不足。对于很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先解决生存才能谈发展。解决生存需要扩招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原本就比较落后的民办高校硬软件的压力更大。很多民办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报效国家的目标以外,本质上仍是企业,企业难免以盈利为目标,在管理、行为、决策理念上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并没有倾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2. 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与服务都是流于形式。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被长期排斥于人才培养范围之外,无法和其他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课时补充。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心理健康,在高校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很多民办高校也在各个院系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经常就是摆设,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3.民办高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必须有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来看,民办高校不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人员数量缺乏,而且在教师专业化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人数普遍较少,很多教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更多是让辅导员来充当这个角色,队伍水平层次不齐。师资数量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会使民办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应对,使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严重危机。

(三)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1. 经济因素。

民办高校的学生学费和公办院校相比显然更高,民办高校的市场化运营,学生的生活费用也相对较高,同时在生活补助、奖学金数目、勤工助学岗位方面都十分有限,致使学生在经济压力方面远远大于公办院校,在民办高校内部学生贫富差距很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易因自卑形成压力。

2. 学习能力较弱。

民办高校学生高考成绩相比于公办院校普遍较低,差距少则几十分、多则几百分。特别是不少民办高职生源吸收困难,需要多次降分补录完成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能够侧面反映学生中学时代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求知欲望、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及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处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认识如何处理;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如何认识如何处理;遇到生活挫折如何面对;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问题上,民办高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水平问题,更易比公办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升社会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

当前,中国的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固然不及公办院校,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在办学力量、办学资金、办学品牌、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学生培养等方面俨然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更具备一些公办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化、办学更有活力、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等。社会应与时俱进,用新眼光来审视现代的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减少甚至消除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偏见,平等看待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认可度还是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公平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应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 民办高校应协调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在学校硬软件上要加大经济投入,努力品牌化。比如在对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不能仅追求盈利而忽视,尽可能减轻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学校可以多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给贫困生,可以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提供助学金等方式帮助贫困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互帮互助活动,让贫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 民办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需建立专门的多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中,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渠道、全面、随时接触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耳闻目染,学生就会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自我诊断,又可以帮助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找到的解决办法及途径。

3. 民办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素质和业务水平。

民办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师资数量与专业化存在的问题,肯定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上加大经济投入,增加相应的岗位数量,最好是能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队伍,减少兼职心理教师和跨专业心理教师;民办高校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时,一定要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标准,要本着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真正选拔那些能够热爱教育事业、自身具备良好修养和健全人格、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担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多组织相关岗位培训、多去高水平的高校交流考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 民办高校应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环境。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相对缺失或者商业气息比较浓厚。而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校园文化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比如勤奋好学、注重道德、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惧竞争、团结向上的校风会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而学校也可以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提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5. 民办高校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有关的调查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其他年级,最好的教育是预防。所以在新生开学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前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大一新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开展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变化、人际交往、如何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生涯规划、大学期间会遇到那些重点问题及如何解决等专题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融入大学新环境中去。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需掌握一些心理調适的方法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学生自身掌握一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合理调控自己情绪就是重点之一,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遇到特殊情况时自己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励志名言或者伟人故事来鼓励自己,使自己的心态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可以学会注意力转移,把视线从糟糕的情景中转移到其他积极的方面;可以适当地发泄不良情绪,向别人倾诉和运动等都是好的方法;学生不应羞于和惧怕心理问题,也可以向他人求教;平时多注重身体和精神上的自我放松;注意处理各方面问题的方式;学会自省和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对解决心理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翔.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 (4).

[2] 周小娟.《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载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0-12页.

[3]吕常超,周粉莉. 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和自尊的比较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16.

[4]陈飞,张骞.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及对策探析 [J].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 2011 , 05 (中): 239-240.

作者:牛信君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在疫情肆虐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新冠肺炎疫情下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疫情;心理健康;新疆农业大学

Key words: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problems;Xinjiang Region;The epidemic situation.

实践表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产生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该现象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探讨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能直接为学校老师与同学们减轻负担,促进校园重现生机蓬勃的景象。

1.新冠疫情下新疆地区大学生现状

新冠疫情下,新疆地区各所高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对校园进行严格管理,禁止校园内外任何人员随进随出。校园人流聚集处设定一米线,并有序排队逐一检测体温后才可进入。同时,学校严格监测师生健康状况,落实学生早、中、晚各上报一次体温的制度,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对校园各类公共物品每天定期清洁、消毒,定时检查通报。其次,学校采取非必要不出校园的制度,对请假流程进行了更加严密的整改。虽然新疆各高校采取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安全问题,但也给各校大学生带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们对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产生不满甚至消极的情绪进而社交能力下降。[1]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与大学生能力、就业需求、就业预期等相对应的岗位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条不畅,企业发展艰难,经济下行,大学生群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走上社会无疑感到担心与畏惧,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演變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封校期间,22.22%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55.56%的大学生会产生懈怠、焦躁等负面情绪。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在疫情下呈现出更加严重的趋势,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否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不容乐观。[2]正如吴志鹏、张敏、刘志彪、许致远(2021)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所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与前提。

2.疫情下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1)大学生心理问题。刘媛琪、王艳琦(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文中将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划分为侥幸心理、恐惧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四个方面[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些许的负面信息,由于大学生的过度关注和自我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被不实的负面信息影响,因此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

(2)行为和情绪管理不当问题。[4]早期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的累加,它隐藏在强迫性动作之下。据我方调查问卷显示,部分学生在情绪方面出现过恐惧焦虑、紧张、烦躁现象甚至严重的同学伴随神经衰弱、中度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此外,大部分学生对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服从学校安排。甚至部分学生内心冷漠,不愿走出宿舍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更别说日常体育锻炼了。而行为和情绪管理不当会导致大学生悲观厌世,甚至萌生自杀倾向。

2.2客观原因:

(1)校园疫情封闭式管理问题。自疫情以来,我校与其他学校一直处于封闭管理状态且社团也处于未开放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大学色彩和校园社交活动导致大学生活形式过于单一,与部分大学生预期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使他们对所处环境感到“拘役”感,存在心理适应能力下降和心理调节能力障碍等,因此很容易陷入自我焦虑、压抑、紧张等消极情绪中。其次,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校内考试名额有限,没有校外考试资格而带来的不便,这直接影响大学生考取证书。再次,封校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实践,间接地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轨,减少了融入社会的机会,对于毕业生进入社会是不利的。

(2)宿舍关系处理不当问题。宿舍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宿舍内部的问题,自封校以来,宿舍问题更是呈现出增长态势。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一天可在宿舍内停留13-14小时之多,因此可以将宿舍比成我们的第二个家。[5]但无形的冲突使得象牙塔中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宿舍矛盾也时有爆发。比如,因价值观、性格、个人卫生和生活作息时间不同闹矛盾等。而矛盾的积累,会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

(3)校园内部硬性设施与相应部门的缺乏。从我校环境看,我校只有两个操场面向学生开放,其余设施在课余时间均未开放。其次,我校缺少公用健身器械,并不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相应设施。再次,我校没有专门设定的学生心理疏导室,有心理老师却无迹可寻,不能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和平复情绪。

3.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1促进宿舍成员间的关系融合

新疆疫情首次爆发以来,各高校一直坚持封校管理,停留在宿舍的时间比例增大且各高校都实行民汉学生合宿制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每一个独立个体长时间生活在同一空间内会产生一些小矛盾。[6]对此学校应注重宿舍管理,可以适时举办一些互动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其次,定期安排人员进宿舍私下谈话调解,了解各宿舍整体情况避免矛盾的累积。

3.2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开展充分体现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有利于让大学生发展兴趣、陶冶生活情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封校期间,学校可开放校内社团或增设适合学生兼职的校内工作岗位,从而舒缓压力,增添大学生活色彩。缓解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3.3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疏导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听取专业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正视疫情封校期间的各种负面心理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防线。也可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和开通热线电话,线上交流更方便学生表达想法。安排老师或学生干部组织一支“调查小分队”,对在校学生进行不定期的线上交流和私下面对面谈心,及时疏导封校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宣传在校心理咨询的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并及时疏解心理压力。

3.4健全和完善学校公共设施

校内体育馆只有部分场地开放,健身房的收费标准对学生不太友好等问题应该被解决。学校可面向全体学生增添免费的公共健身器材,有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健全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组织架构,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曉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刍议[J].文教资料,2016(07).

[2]吴志鹏,张敏,刘志彪,许致远.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2):46-4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21.

[3]刘媛琪;王艳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教育(高教),2020,(12):118-120.

[4]王凤姿.要么她搬出去,要么我搬出去——情感唤醒在宿舍矛盾调和中的作用一例[J].大众心理学,2020(05).

[5]张琪.新疆高校民汉合宿与宿舍管理的分析与思考[A].新疆师范大学,2018

[6]马俊.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D].青岛大学,2017

作者:苏诗佳 刘颖 朱峰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

摘要: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全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心理危机早干预早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等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1 社会适应性问题。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远离父母来到大学独立生活,对新环境和新同学陌生,再加上进入新校园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思想上自律。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困难,他们很可能将会产生封闭、孤独心理。

另外由于近几年疫情原因,部分高校限制学生出校园次数,并且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实施封闭化和半封闭化管理模式,在低风险地区的高校“非必要不外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高校“非必要不离校”等措施。大学生日常逛街购物、校园外出旅游、校外聚餐、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减,学生对外界环境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不适应。

1.2 行为认知和心理方面问题。正常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都会有一定岁月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适应能力问题、学习能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管理等问题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免疫系统,能够保障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受近期疫情防控和影响下,部分学生的心理免疫与调节能力机制也受到干扰,自我的心理免疫能力与心理应激能力都相应下降,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状态出现问题。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虽然年龄已经成年,但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再加上有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平时溺爱较多,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差。

1.3 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毕业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性的874万,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占到三成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先天学历起点较低,比较容易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和产生自卑、焦虑、自暴自弃、厌恶社会的心理问题。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1 家庭环境因素。众所周知,大多数家庭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性格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一个人自出生以来最早接触的环境。因此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性格最重要的阵地。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性格、三观和交际能力等都与其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

在疫情期间爆发初期,学生与家人长时间处于固定范围内生活,容易因家庭琐事与家人发生争吵和矛盾,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一定伤害与影响。比如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等不良心理问题。

2.2 校园因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校园却大不同往常的疫情防控管理,很多高校实行封闭化和半封闭化管理模式,部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进出校园和活动范围。为了减少人员非必要的聚集,除了教室、食堂、图书室正常开放外,大多数校园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场所经常处于关闭状态。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空间被进一步缩小,部分学生对校园环境和疫情防控气氛感觉到压抑感和“拘役”感,很容易从心理产生不良情绪和问题。

2.3 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处于百年大变革的新时代洪流中,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化,人民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给大学生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新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更高、层次更高的全方位人才,逼着大学生不仅要直面学业压力、还要正视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有效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高等院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重视教育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小技能。还可以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此外高校应加大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及疏导。同时高校也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辅导员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

3.2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加强家校联合培養教育,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学习动力、劳动能力、特长能力和意志能力等。因此,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期间,应通过家访、微信、电话等不同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发挥家庭的互补正向作用。

3.3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助参与。根据心理问题排查大数据线上,许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早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苗头。虽然通过休学或者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调整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学生人生的不同阶段,他们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国家应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人育德的重要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并且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衔接,从源头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在优化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逐渐改变社会公众对其存在的偏见和认识误区,让社会和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基础,也关系到国家公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春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08.

作者:虞姗姗

上一篇:高校女生医学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