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2024-05-04

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共10篇)

篇1: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它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调节和克服心理障碍的途径,如培养学生的游泳兴趣,激发学生游泳学习动机,加强保护措施等解决途径。以求能为高校的游泳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一、前言

游泳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它在健美健身,塑造体型,医疗康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也是一种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然而,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女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对这项特殊的运动项目,极易产生畏惧、抵触情绪。这种现象造成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练习。所以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上好游泳课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

二、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

(一)不敢靠近水。到游泳场时神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不敢接近池边,通常在较远距离的池边小心翼翼的探头望水或拉着同学和她一起靠近池边观察水。

(二)死不下水。怕水者经过尝试然感到害怕时常以各种临时原因如:胃痛,头晕,腹泻,感冒等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下水。

(三)扶梯。小心的用脚试探水,并在池边或扶梯上滞留,始终不肯让水超过腰部或胸部,入水后手不敢离开扶梯或紧紧拽、挨着同学,神情显得紧张、呼吸不匀。

(四)水中原地站立。有的同学即使在老师诱导与帮助下水后,也是原地站立在池边,根本不敢走动。

(五)头不敢人水。同学不知道如何在水里屏气、鼻子刚触到水马上就抬起头来、嘴巴始终紧闭。即使头部进人水中也是憋着气而不敢吐气,甚至在头人水时怕呛水而直接用手捂住鼻子和嘴。

(六)立着游。脚始终不敢离开池底或抬头立着游,怕头部沾水,导致臀部下降,以至于身体在水中不能漂浮起来。

三、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运动环境的改变

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通常在陆地上进行,而游泳是一种俯卧或仰卧于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在水中,由于重力、浮力和压力的作用,学生的身体感受与陆地上截然不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学习时还容易出现喝水、呛水、呼吸困难及肌肉紧张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条件的因素

天气变化。露天泳池,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在天气冷或打雷下雨的情况下不能练习游泳,天气炎热也不易在水中待太长时间。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及体会,这样间断性的接触水,很难练出水感。当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就会变得消极,怀疑自己学习游泳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同时,很多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所建造的游泳池都不符合标准,尤其是室外的游泳池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净化设备不完善导致了水清晰度不高,瓷砖破裂导致很容易割伤皮肤,位置不合理导致很多的树叶飘落池中,甚至还有青蛙、蛇等动物爬到池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水的深度不合理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3、教师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合理,不科学,均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恶、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4、自己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

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溺水呛水事件,家长的不恰当的安全教育,老师为了确保不出安全事故而过分强调、夸大游泳的危险性。这些都会在学习者的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恐惧阴影。初次下水时,由于初学时的兴奋和一时的好玩,容易引起呛水,溺水的危险情况,当经历过一次危险后再次练习游泳,在心理上会留下恐惧的阴影。曾经听过或见过他人溺水事件也会导致学生游泳的心理障碍,特别在游泳练习初期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其周围其他人连锁反应。

(二)内部因素

1、缺乏游泳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可能很喜欢其他的运动项目,对游泳的兴趣不浓厚,甚至就没有游泳的兴趣,这就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的投人到游泳的学习中来,甚至还会有找各种借口拒绝下水。

2、身体素质较差

有的学生身体差,不能适应水的环境。如有的学生皮肤抵抗力差,游泳后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痒等过敏情况。可能有极少数同学初学游泳时,由于自身的生理习性基础差,不熟悉水性。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自己对安全的需要时,碰到挫折或失败,就会使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负担,并产生讨厌和畏惧心理。

3、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接受新动作慢,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着困难上,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某一动作的练习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加上他人有意无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游泳失去信心。4急于求成一些学生可能太过心急,刚刚开始练习,就抱怨怎么还是学不会,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因素初学者技术动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急”,不论学习什么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技术要领真正的消化了再去学习下一个,如果急于求成,不规范的动作一旦定型就很难再纠正了。急于求成。最后造成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自暴自弃。

四、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一)培养学生游泳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清澈见底的池水,著名游泳运动员的事迹,教师优美的示范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游泳的兴趣,学生有了游泳兴趣做支撑,我们就完全不必担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的学习动机,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中变成有效的动力。因此,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应向学生讲明游泳的健身锻炼价值、塑造体型健美价值、医疗康复作用等。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启发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

《二〕加强保护措施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见过他人溺水或自身有过溺水经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游泳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水中或岸上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对水的恐俱,有效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视思想教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

上游泳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让学生对教学环境,如水的温度,水的深度,理性的认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对环境的改变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对教学内容、技术动作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用具只有准备充足,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在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技术水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师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自觉的对好学生的偏爱,教师某方面过激的语言等。所以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的基础教育理论以及基本专业技术。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防止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特殊怕水心理障碍的解决办法

可能有极少数学生存在的着严重的怕水心理,这种是由于儿时曾经有过溺水,或目睹了他人溺水事件的经历,加之父母不正确的安全教育,对心理还不健全的儿童来说,反面效果尤为明显,从而在他们心灵上对水留下了恐怖烙印。这样的学生用个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所以特提出特殊的解决措施:

(一)如果学生的身体非常健康,完全是由于心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的把他推人水中,或强行把他按人水中,当然水不能太深。这种方法称为“过激法”。这种方法的生理学机制就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极度的兴奋后,会转为保护性抑制。也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兴奋一抑制一适应”。

(二)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要通过合理的措施一步一步的诱导,有耐心的在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的认识。可以从非常浅的水深度一点一点慢慢的向较深的过度,注意合理的过度幅度。

六、结语

游泳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可以说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心理障碍,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要不断的观察,了解,询间,教师只有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循善诱,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完成教学计划,同时使学生掌握一种自救和救护他人的本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篇2: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浅谈克服游泳初学者心理障碍的阶梯式教学法

游泳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克服游泳初学者心理障碍的阶梯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好的掌握游泳技术.

作 者:周蕤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刊 名:硅谷 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5 关键词:游泳   心理障碍   阶梯式教学法  

篇3: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一、结果与分析

(一)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其心理发展特征是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其表现为身体急剧地生长和变化, 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 生殖系统的成熟, 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青春期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 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 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 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 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 他们学会自我批评, 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 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 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因此, 对初学游泳的青少年来说, 其游泳技术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克服心理困扰相一致的。所以, 对青少年的心理分析, 并能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有助于青少年较快地掌握与学好游泳的技术动作。

(二) 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游泳运动和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一样, 人体是在水中活动的, 水的特殊环境和运动形式, 使游泳者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的生理或心理现象。在日常游泳教学中笔者总结发现, 中学生学习游泳产生恐惧心理主要受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游泳运动特点及教师因素的影响。

1. 自身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对游泳课的恐惧心理在自身方面主要是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这两部分。第一, 生理方面的因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大部分青少年缺乏锻炼, 各项身体素质相当薄弱, 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第二, 心理方面的因素:青少年在面对每个新的教学项目中, 由于对所学的内容感到陌生, 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产生畏缩或自卑的心理。加上学生本身对水有一种恐惧心理, 因此会使学生的内心深处缺乏勇气, 缺乏自信, 于是便会导致学生不敢放开思想练习, 限制能力的发挥。

2. 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在教学环境好的水池, 水质较好, 水的温度适宜, 外界干扰少, 这样学生会有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的心理状态。相反, 恶劣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 对学习技术有较大影响。在游泳教学中过低的水温、气温, 容易诱发学生在水中肌肉僵硬、痉挛、头痛, 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更有甚者发生教学事故。同学之间的影响:在中学生初学游泳时看见其他同学出现喝水、呛水情况出现就会自身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技术学习。还有就是看见游泳比较优秀的同学动作好而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其学习效果。

3. 游泳运动特点的影响

游泳是在一种不能作为固定支撑的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由于水的特性, 重力、浮力和压力的作用, 人在水中由于受到水压的作用, 容易产生胸闷、呼气容易吸气难等感觉。加之水中呼吸方式与陆上不同, 呼吸时候容易喝水, 在水中还有睁不开眼睛、耳朵进水等不适应感。人体在陆地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使人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支点或有可抓握的物品, 而人在水中有失重感, 初学者在泳池中会出现恐惧心理;游泳不同于其他的陆上运动方式, 在水中对运动者的协调配合以及发力顺序要求更高, 若初学者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顺序, 就会出现手忙脚乱、呛水等现象, 给初学者带来恐惧心理。

4. 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单调枯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采用自身示范, 学生跟着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进度, 不顾学生个体之间有个体差异事实, 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 再加上教师偏爱技术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 使得余下的那部分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造成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分心, 不认真听老师讲解, 从而更怕参加练习, 怕同学嘲笑, 使学生在学习游泳时产生畏惧情绪。

(三) 中学生游泳学习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1. 对水的恐惧

中学生初学游泳对水的恐惧表现在, 教师组学生初次下水练习时, 有些学生不敢下水练习, 或无论做什么动作都要抓住池边;另外就是很多学生不敢把头完全浸入水中, 害怕呛水或喝水, 害怕水进入耳道。即使他们偶尔有勇气把头放进水中也会马上抬起, 不会屏气, 始终紧闭嘴巴不敢张嘴吐气。

2. 练习时动作僵硬

初学游泳的学生由于心里紧张, 在动作技术学习与练习中, 手脚动作特别僵硬。在做游泳的各项基本动作练习时, 肩、膝、踝关节特别紧张僵硬。僵硬的动作导致姿势不准确, 用力不协调, 无用功多, 身体不走水或者是出现下沉现象。

3. 动作节奏混乱

初学游泳的学生在做练习时, 经常出现动作速率快、节奏感差的现象。这是学生害怕自己下沉的表现之一, 在练习中学生误认为快就不会下沉而忽略了抱水和划水的效果。

(四) 消除恐惧心理的对策

明确学习动机, 加强自信心培养, 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机动, 运用成功体验教学模式。

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游泳基础不同分批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 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同时学到运动技能, 使学生体验完成教学任务而带来的成功感。老师多使用肯定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以利于学生克服和消除恐惧心理。

二、小结

在中学生游泳教学研究中, 大多数的教学者都很注重技术动作这方面的教学, 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教学。心理因素的好坏会影响学习者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及对游泳的兴趣, 特别对中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恐惧心理因素产生受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游泳运动特点及教师因素的影响。重视应用心理法, 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感。因此教训中应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学校对游泳课教学环境的建设, 使中学游泳教学有良好的硬件设施。

在中学生的游泳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在教学模式上建议运用成功体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 根据不同基础的同学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心理因素与技术动作是连在一体、相互制约的。帮助学生克服初学游泳恐惧心理的障碍, 是提高教学进度和效果的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使之向有利教学方向转化, 重视应用心理法, 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感。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一玉.运动心理学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 2004 (2) :48-49.

[2]孙云龙.初学游泳者的心理障碍与调控[J].浙江体育科学, 1996 (3) :40-42.

[3]李鸿飞.游泳教学中产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37-39.

[4]胡艳秋.浅谈游泳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J].辽宁师专学报, 2007 (1) :69-70.

[5]刘铁刚, 马国齐, 姚兰发.女生初学游泳心理障碍如何消除[J].科技信息, 2006 (9) :93.

[6]张引.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韩山师范学院, 2007 (7) :163-164.

[7]李进.游泳教学中少儿的心理浅析[J].重庆师专学报, 1994 (2) :42-43.

篇4: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绪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61-01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复杂过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即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并反复练习过程中,运用多种身体活动方式发展智力、体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体育教学中学生对练习项目学习情绪的好与坏,都将影响一堂课的教学完成情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个体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情绪状况,常常表现为畏难、胆怯、紧张、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情绪障碍往往受其日常个人情绪的影响,如学习紧张情绪波动,不爱好参加体育活动,怕脏怕累等等。这样很可能将不良情绪带入体育学习中,形成被动机械的身体练习,无法体验到身体练习中获得愉快心理享受。

情绪障碍一般受教学和学生身体素质基础的影响。如教学内容枯燥,教法陈旧落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欠协调和谐,都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气氛,产生情绪障碍。现代心理学揭示,情绪可调节学生的积极态度。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注意集中是否有兴趣、精神振奋;还是冷淡,压抑。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完善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有些教师对教材、教法很有研究,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大多数因为不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实际水平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体育教学会产生很多不健康的情绪,要积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

1、课堂教法单一陈旧,千篇一律,没有创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内容、形式、组织方法缺乏创意,只能让学生感到厌烦。

2、教师标准过高,教法不当。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面、能力等缺乏全面了解,教学方法、手段简单、不灵活。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不合拍”时,总是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伤害了学生自尊心,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愿和老师配合等。

3、身体素质原因,对学生能力估计不准。体育练习是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活等几方面的要求构成。由于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教差,难以完成规定动作,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教学中如果对这种能力差别估计不准,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能力差的学生会丧失信心。目标过低,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4、兴趣原因,愿望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有些学生因平时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对自己的弱项平时很少接触,缺乏热情和兴趣,因而在练习时表现冷淡,不积极的态度甚至逃避。另一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练习项目存在兴趣上差异和不同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学生对上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

5、场地设施的影响,不良的场地设施也是学生惰性的导因之一。例如:单双杠的器械连接不牢固,练习场地不平整,球类练习时充气不足或者球体变形等。

二、针对上述原因,教学中应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给体育教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学环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多层次的练习内容,讲解生动具体、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如示范教学中教师轻松自如,优美灵活的技术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幻灯片的欣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教学环境中。

2、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要改革课堂的交往方式,活跃课堂情境。教学中采用对话、讨论、分组练习、游戏竞赛、练习指导、互相保护与帮助等多形式的交往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情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授课内容认真研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特点结合大纲安排练习内容。使学生易听、易记、易掌握;合理选用娱乐性,竞赛性的练习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因素,时常注意排除学生情绪障碍这一现象。在提高运动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语言艺术的应用。教学中学生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要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做到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励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跳山羊练习时学生感到紧张,教师则可以告诫“不要慌,胆子放大些,做不好没关系”,并站在器械旁保护与帮助。对“落后生”要多一些表扬,鼓励,诱导,不能使用损伤自尊心的污言秽语。要深入细致了解,研究每一位“落后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要求,就要及时,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感并感到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篇5: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篇6: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2.1快乐、休闲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快乐、休闲体育常是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这种欢乐、活泼、友好等交融在一起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松弛身心,兴奋中心转移,从而恢复身心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达到积极休息,恢复精力体力。通过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练习过程中体现的艺术美,有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丰富了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快乐休闲体育练习群体的流动性,把学生的接触面扩展到整个学校,甚至面向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心灵得到沟通,为那些不懂交友艺术的学生提供了有益场所,从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丰富人生体验。

2.2传统竞技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传统竞技体育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功效。挫折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及焦虑,而一般体质好的人比身体虚弱、生理有缺陷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高。传统竞技体育还有宣泄的作用,当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可以到运动场上打打球,也可以到郊外去爬山,通过转移“视线”,消耗内能,使怒气自然宜泄出来。此外传统竞技体育的集体性、艰苦性、对抗性、耐久性,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登山活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通过球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竞技体育具有较高技术和战术水平,吸引着许多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通过身体力行的训练和运动比赛,学生可以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各种情感体验,胜者信心得以增强,获得实现目标的经验,负者则可以从中探索失败的原因、从而达到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为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尝试。

3建议

3.1注重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而对体育克服心理障碍方面认识不够,运用也极少。因此必须注重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实际运用,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设计练习项目并合理安排,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制定课外体育计划,充分发挥体育的这一功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3.2积极组织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篇7: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一、中专生在游泳训练时表现出的心理恐惧及其原因分析

我多年在体育中专担任游泳教练, 对学生在游泳训练时进行观察记录, 发现在游泳训练特别是初学游泳的学生, 对这个体育项目存在较强的心理恐惧, 主要表现为以下现象。

1. 不敢下水。

中专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 在入学时, 会游泳的学生不多, 当教师将他们带到游泳场时, 部分学生神情紧张, 不敢靠近游泳池, 他们经常会在离场地较远的地方观望。有的学生则会寻找原因逃避下水, 如感冒、肚子痛等借口;同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女生由于游泳时必须有身体裸露和一些动作带来的尴尬、羞怯而导致的心理紧张, 她们也会经常找借口不下水参与训练。

2. 活动障碍。

在游泳训练中,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踏出第一步, 但是真正进入水中后, 心理恐惧同样存在。有的学生进入池中后, 一直站在池边, 不敢走动;有的学生在学习水里屏气时, 鼻子刚接触到水就马上抬起头来, 嘴巴始终紧闭, 甚至有学生害怕呛水而直接用手捂住鼻子和嘴。这些学生明显存在对水的恐惧心理, 影响教师的游泳教学。

以上两个原因只是中专生在游泳训练时的一个侧面, 在训练时学生还存在着其他心理恐惧, 如脚不敢离开池底, 不敢尝试在深点的水域游泳等。这些心理恐惧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很多中专生初次接触游泳训练, 未体验过游泳的运动环境, 未感受到水情、水域, 要让他们接受新的活动形式特别是认为相对危险的活动时, 必然会存在心理恐惧;而且, 游泳并不是一次两次训练就能学会, 当学生在训练中出现失败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心理恐惧。这些原因使部分学生见到游泳池就望而却步。

二、有效克服中专生心理恐惧的方法和措施

1. 有效进行心理干预。

游泳训练离不开水, 虽然部分中专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游泳, 但要克服这个心理恐惧并不很难。只要教师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接受游泳, 让他们有个逐渐适应的心理过程。在游泳教学时, 面对学生在游泳前出现的恐惧现象, 我课后展开调查, 分析原因, 原来学生不敢下水主要是担心会呛水、喝水, 担心会出现危险。于是, 我针对这些问题, 对他们进行开导, 会产生这些危险是由于不熟悉水性, 只要配合教师的系统引导, 都能慢慢熟悉水性, 而且教练会保护他们的安全。在正式下水游泳前, 我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并将让学生心理恐惧的现象制成课件, 借助课件让学生学会如何化解危险, 当学生在训练中产生心理恐惧时就会想到克服的方法。

2. 有效培养“水感”。

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教师的有效干预后, 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主动熟悉水环境, 体会游泳的快乐, 逐步培养“水感”。要让学生建立“水感”,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动作。当学生对水不再排斥时, 就可以逐步学习游泳的动作了。不少初学的同学动作不稳定、不协调, 呼吸短促, 肌肉紧张, 导致学生会再次产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教师要耐心引导, 通过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精准的示范、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出现错误的动作时,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找出原因并加以分析, 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有些动作比较复杂, 教师可以进行分解教学, 让学生有效学习。如在教学蛙泳时, 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害怕心理, 学生总是错误地认为头一抬, 身体就下沉了, 动作协调性一旦不好, 就容易产生紧张心理, 教师可以将这个动作进行分解, 让学生熟悉整体的步骤, 慢慢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适应, 在反复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有效培养“水感”就是要让学生先爱上“水”, 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 逐渐熟悉水性, 由简单到复杂, 达到“如鱼得水”。

3. 有效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安全保护措施是克服学生心理恐惧必不可少的保证。在游泳教学的初期和新动作的教学初期, 教师要提前做一些安全知识的传授, 并在水中落实保护措施,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游泳训练的安全。这不仅能有效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还能对游泳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提供精神上的鼓励, 消除恐惧心理。教师可以在安全保护时发现学生训练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引导, 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又确保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篇8: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摘 要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产生恐惧心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游泳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在游泳教学中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较多,如学生生理、学生心理、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教法等。从游泳教学的实际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提高游泳教学质量,便于游泳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游泳方法。

关键词 游泳教学 恐惧心理 产生原因 消除方法

前言

游泳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游泳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的功能,塑造健美体形,预防、康复疾病,并能磨练意志,促进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作为竞技体育项目中的金牌大项,尽管游泳有诸多好处,但是游泳功能的特点,决定了游泳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在浙江已经有许多学生将游泳视为中考体育必考科目,因此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初学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若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甚至会导致伤亡事故。所谓恐惧心理,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在游泳教学中普遍存在,轻则使学生不能掌握基本动作技能,重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或教练在游泳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针对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帮助学生及时消除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动作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恐惧的概念

从文献检索中发现,恐惧是一种心理反应,它是由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使原有的动力和定型遭到破坏引起的皮质兴奋,通过大脑的扩散和诱导改变皮下中枢的活动,从而导致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发生变化,由此获得相应刺激回传大脑,与新的动力定型结合而产生的[1]。恐惧心理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学生正常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发挥,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挫败的思维,从而导致学生部分甚至全部运动的行为丧失,严重影响了游泳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取得的运动成绩。

二、学生恐惧心理的表现

游泳动作一般都是在身体处于水中状态下完成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游泳运动本身在水中进行,呼吸复杂、对人体在水中的平衡感要求高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敢下水或练习过程中因紧张而不能正常的完成动作,从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异常的变化,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心率加快、呼吸节奏不顺畅、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也比较容易产生安全事故[2]。

(一)恐惧时身体的变化

在恐惧状態下,身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肌肉高度紧张,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出汗,以及胃肠道的变化。如一学生在准备下水时会身体颤抖,呼吸不畅,出现尿频等现象,这便是恐惧导致的身体变化。

(二)恐惧时心理的变化

在恐惧状态下,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方向感感知错误、部分平衡感丧失。如一学生描述在利用辅助器械进行游泳教学时,每当轮到自己做动作时,大脑便是一片空白,不能形成象理论上所谓的正确动作,这便是由于恐惧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三)恐惧时行为的变化

在恐惧状态下,由于身体及心理的变化导致的外在行为上的非正常改变。如:动作平衡感消失、身体摆动不协调、四肢发软、呼吸节奏丧失而出现呛水,这些都是由于恐惧所导致的水中游泳行为异常。

三、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发现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学生意志薄弱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有些学生,娇生惯养,缺乏独立个性,由于怕吃苦而不想练习或不能迎接困难坚持练习,对克服心理障碍完成动作没有信心,拥有完成学习游泳动作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完成动作的决心[3]。

2.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

身体素质方面由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游泳技术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游泳是在水中练习,较难把握呼吸与动作的一致性,从而会产生失败的经历或者会造成身体创伤[4],例如自由泳时不会侧面呼吸,耳朵容易进水,易患中耳炎,从而体会不到自由泳时那种如鱼得水的快感和乐趣。

3.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体育学习动机是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源泉[5]。体育学习动机的缺乏,势必造成体育学习的态度冷淡。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高动机水平的学生从总能量中分配给练习的能量值比较高,他们只要不把这些训练能量完全耗尽,一般不会感到极度疲劳。而低动机水平的学生,对外界负荷极为敏感,虽然练习并不紧张,但也会体验到非常劳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后体操动作基本上用不着,不愿意认真地去练。这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当完成动作不果断而导致失败时,不是科学地分析失利的原因,而是患得患失,对动作产生惧怕心理,从而造成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受同学情绪的感染

感染是指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其周围其他人连锁反应[6]。这在游泳练习中尤为明显。如在潜泳练习中,由于某一学生因失误活着呼吸调整不当而出现呛水或溺水,会使其他同学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不敢参与同样的动作学习,从而进一步导致失去继续练习的信心。

5.发生伤害事故的情境再现

是由于某个学生在某一个高难度动作练习中不小心失误而出现危险甚至受伤,不仅会给自身身体及心理造成影响,也会给其他观摩学习者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再接触这个高难度动作的练习时,就会产生害怕心理[7]。

(二)客观因素

1.人体重心的改变及水对身体压力增大引起的不适应

人体在陆地上,重心大约在髋关节与肚脐之间,此时支点在这重心附近能使身体上下保持平衡。当进入水中时,支点的位置就发生变化,移向人体的心窝附近[8]。这是由于在水中人体各部位肌肉产生无意识的紧张进而血液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由于此变化导致身体部分重量的改变,使得支点向上移动以使身体在水中保持平衡。此时,肌肉较多的下半身相对上半身会变重,由脚开始下沉,越是慌张用力越往下沉。如果此时在齐腰深的水中,脚触不到池底而头又抬不起来,恐惧心理也会进一步加剧。

随着水对身体压力的增大,行走逐渐变得更加困难,呼吸更不像陆地那样顺畅,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身体姿势以及呼吸方式的变换引起的不适

在空气环境中,人们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而到了水中,呼吸就变为有意识的[9]。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水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怎样浮起来或游起来,而是考虑怎样才能不“呛水”。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前用鼻子吸气的习惯,变成用口吸气。在改变呼吸方式过程中,往往由于不习惯会偶尔引起呛水咳嗽,从而导致恐惧的产生。

四、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消除方法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具有双向发展的特性。虽然在表面看来似乎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处理得当则可能转化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新生动力。

(一)建立学生学习动作的信心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些标准、难度较小的示范动作,一方面是给学生良好的直观感觉和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作的热情。同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运动基础,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动作。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引导学生运动正确对待恐惧心理

首先应让学生承认自己有恐惧心理并清楚自己怕的是什么。只有认识恐惧的对象,才可能通过理智的思考对恐惧心理进行处理和应对。比如蛙泳腿部教学时,学生手部与腿部常常配合不好二呛水,在学生知道自己哪里的动作结合不好,然后教师给予正确引导,这样有利于克服恐惧心理。

(三)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

这就需求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力求准确、精练、形象、易懂、并适当分析整套动作的难点,同时能稳定学生心理,缓和紧张情绪,这对清除恐惧心理是十分有效的。然后再找身体素质好,有有运动基础基础、较勇敢的同学带头练习,这样一些胆怯的同学也会被这种教学气氛所感染,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运动能力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进程和运动能力的发挥。因此,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训练是良好游泳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应配合动作技术的学习,加强某个单项游泳训练,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恐惧心理也会逐渐缓解,同时为掌握动作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保证了动作的顺利完成。

(五)加强学生保护与帮助

对于学生,无论是保护帮助别人,还是进行自我保护,都應作为一种专门能力来培养。首先每个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二是要熟悉各种泳姿以及基本的急救方法。当学生是这种能力转变成习惯后,他们在进入水中练习时就不会感到害怕,也就会体会到有用的快乐与作用。

(六)改变情景,消除恐惧心理的诱因

游泳教学有基本的情境性,适当改变教学环境或教学器材会对消除恐惧心理有所帮助。比如讲解时适当较小动作难度,增加教学辅助器械,采用标志物,利用救生圈或浮板,加减观众等等方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克服初学游泳学生的恐惧心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或者教练能适时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小或者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树立学生学习动作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同时减少甚至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不同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减弱或克服恐惧心理。在游泳教学中,应该深刻的研究引起学生恐惧的各种因素,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为完成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片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徐万彬,殷川.对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报.2002(18).4.

[2]李宁,俞键玲,宁亮生.体操教学中消除恐惧心理之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米艳.体操支撑跳跃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恐惧心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3).

[4]尹维江.克服游泳恐惧心理训练方法研究[J].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础军事教育训练系第一航空体育教研室.

[5]范国强.女生初学游泳的恐惧心理及克服方法[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2000(14):1.

[6]李迅.排除游泳教学心理障碍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4(33):5.

[7]陶建刚.浅谈游泳教学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镇江船建学院学报.2007(11).

[8]翁艺坚.浅析大专学生初学游泳的恐惧心理与调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12):6.

篇9: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游泳运动是水浴、空气浴和日光浴三者结合的运动, 是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体育项目。它是一种凭借自身肢体动作与水的相互作用力, 在水上漂浮前进或在水中潜浮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技能活动。游泳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但其教学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由于环境、运动项目及学生性格、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原因, 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势必会影响游泳技能的学习。为此, 本文探索并优化教学方法, 消除学生学习游泳的心理障碍, 克服其恐惧心理, 以提高教学质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体育选项课选择游泳项目的学生20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选择游泳项目体育课的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男88人, 女112人) 。问卷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2.2.2访谈法。在教学中, 以口头交流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谈、询问, 了解他们在教学中的心理感受。2.2.3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书籍, 作为本文的研究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0.5%的学生不怕水, 79.5%的学生对水都有恐惧感, 或是非常害怕抑或有些害怕。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对学习游泳产生的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感觉不安全 (61.0%) 和怕呛水 (29.0%) , 只有少部分学生 (约占4%) 是由于见过他人溺水或自己有过溺水经历 (6.0%) 而产生恐惧感。

表1学习游泳学生的恐惧心理调查结果

表2学习游泳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调查结果

3.2 结果分析

3.2.1 产生恐惧心理分析。

a.身体姿势的改变和水中无攀附感。游泳运动是在俯卧或仰卧体位情况下沿着头顶方向前进的, 打破了人的站立位的正常空间定向感觉, 加之上人体在陆地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使人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支点或有可抓握的物品, 而在水中由于人体的比重与水的比重相近, 使得人体在水中因浮力作用而产生忽沉忽浮的感觉。此时却没有固定支点, 而周围亦没有可供手抓握的物品以便使身体能稳定下来。在此种情况下身体的体位姿势发生变化 (变成了仰卧或俯卧) 而自己又无法使身体直立起来, 使初学游泳者总感觉到不习惯,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b.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化。人体在陆地上平躺时重心约在髋关节与肚脐之间, 此时支点在这重心附近能使身体上下保持平衡。由于水的浮力, 在水中人体有失去自身重量的感觉, 且人在水中自身比重还跟呼吸有关, 人在呼气时, 比重约为0.96~0.99之间。此时人就会浮上水面, 改变了人在陆地上的重心位置;水的阻力比空气的阻力要大800多倍, 这样还需利用水的阻力, 才能够学会游泳。初学者在游泳时, 总是把头抬得很高、怕喝水, 这样既增大了前进阻力又人为减少了浮力, 人体就会沉入水中, 导致喝水和呛水, 恐惧心理也会进一步加剧。c.水对身体压力的增大引起的不适应。在陆地上空气对机体的压力几乎感觉不到, 而到了水中, 水对身体的压力会明显增加, 造成呼吸困难。人出于本能和反应, 总是把嘴闭得紧紧的, 用鼻子来呼吸, 这样很容易把水吸入气管造成呛水。其次, 由于胸腔的结构, 人体下肢的比重比上肢大, 浮心靠近上身, 重心靠近下肢, 在漂浮时容易出现下肢下沉的现象。不能及时和改变身体成水平姿势和平衡, 使身体浮心和重心不在一条直线上, 结果一时脚踏不到地, 这时也很容易造成喝水和呛水, 也会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d.呼吸方式的变化引起恐惧心理。在空气环境中, 人们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而在水中, 呼吸就变成为有意识的。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水里, 首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怎样浮起来或游起来, 而是考虑怎样不会"呛水", 因此就必须改变以前用鼻吸气的习惯, 变成用口吸气。在改变呼吸方式过程中, 往往由于不习惯会偶尔引起呛水咳嗽, 因此产生恐惧心理。3.2.2恐惧心理产生表现。a.言语多。在水中总是找机会和教师说话, 借机会靠在池边或伏在泳线上。表面上嘴说个不停, 实际上心里很害怕。b.动作急。特别是在游蛙泳时, 节奏特别快, 生怕沉下去。两只手不是在划水, 而是在水面摸水。c.不翻脚。踩关节僵硬, 绷着脚面, 甚至用手掰都掰不动。两腿不是向后做蹬夹水的动作, 而是像蝶泳似地拍击水面。d.怕水。老师叫下水练习时, 拼命的用手抓住同伴或扶手, 无论怎么劝说也不敢下水练习, 严重的甚至大声叫喊。e.寻找支撑点。特别在蛙泳腿的练习中, 往往是松开手中的浮板, 去扶邻近的学员, 或者是扶岸边和水线, 不相信自己, 总想找些东西做依托。f.缩肩收胯。由于心里害怕, 致使身体各部位均处于紧张状态, 肩、肘、位、膝各关节动作不舒展, 不放松。g.站立游。抬着头, 挺着胸, 生怕头部沾水, 导致件部位置下降, 以至于身体不能漂浮在水中, 只能像海马那样立着游。h.水中不吐气。因为怕呛水, 嘴闭得紧紧的, 即便头部进水也不张嘴吐气, 而是始终憋着气, 待头部出水后又吐又吸, 造成身体缺氧无力。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及分析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及表现, 为了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怕水心理, 真正提高游泳教学质量, 提出以下建议:

在准备学习游泳前, 首先应对人体和水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可循序渐进的分三个阶段进行游泳教学:

4.1 初期阶段的教学应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

习动机、目的, 同时教师应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且避免发现一些意外溺水现象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心理障碍, 可采用分步教学。例如:从水中行走开始到学会水中呼吸, 再过渡至水中漂浮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水性及逐步消除其对水的恐惧心理。

4.2 中期阶段的教学, 教师应多采用示范及形

象化的言语进行教学, 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如:技术要领"口诀"化;示范教学法;采用下水前的陆地模仿训练法;指导学生心理念动及暗示法;激励教学法等, 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加快运动技术学习的泛化过程。

4.3 后期学生的动作是从分解想完整配合过渡并逐渐巩固。

教师可用简明的语言, 通过水陆练习结合的办法指导其加长游距, 巩固技术使其在水中游动自如, 可采用学生之间的竞争教学法、互助合作教学法、激励教学法, 促进运动技术学习的泛化至分化阶段。此时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积极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学生, 安排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方式多样化。

4.4 在教学各个阶段, 教师要注意多采用各种办法与同学交流。

许多游泳教学研究中往往只重视动作技能的教学研究, 忽视心理的教学效果, 是影响游泳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语言和行动对初学游泳者的心理影响是直接的, 因此在对待大学生的教学中, 要运用良性语言刺激, 多表扬、少批评, 多诱导、少灌输, 使其充分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动性, 这也是帮助初学者克服心理障碍加速教学进度的好方法。

摘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游泳学习过程中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探究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 从而高校学生游泳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游泳教学,恐惧心理,产生与消除

参考文献

[1]游泳.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司徒小华等.高职院校体育课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5.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麦世伟.克服游泳教学中的恐惧心理探讨[J].武汉体育学报, 1993 (27) :25-273.

[5]龚秀春, 张朝较.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接受能力的主要因素[J].武汉体院学报, 2002 (2) :58-59.

[6]宋春宁.游泳教学中错误动作的心理学分析及其纠正[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7, 13 (l) :77-99.

[7]李玉娇.谈游泳教学中的心理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篇10: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克服办法论文

一、调整运动负荷,重视心理负荷的合理承受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一般来讲,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是有一定联系的,对学生施加的生理负荷越大,学生承受的心理负荷就越大;反之学生承受的心理负荷就越大,也就越能促使学生承受更大的生理负荷。但学生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是以自身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为基础,所以本人认为在耐久跑练习中,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应从提高学生的生理负荷承受能力开始,练习初期应尽量降低学生的心理负荷。

通过实践,本人认为造成初中学生耐久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自己耐久跑能力与发展潜力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初中学生对耐久跑负荷的认识多以距离为标准,往往认为距离长就累,在长距离耐久跑面前产生极大的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施加的心理负荷要由低到高逐步有序的进行。初期练习应努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耐久跑能力与发展潜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法举例:

1. 持续性练习。初期可采用计时跑,不规定所跑距离,要求可降至不走就行,但每次练习要求学生必须记下所跑的距离。

2. 变换练习。应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设法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消除枯燥感,如比赛法、接力游戏、几何图形跑等。

3. 间歇练习。练习的组间间隔时间应长一些,并多采用积极的恢复手段,负荷标准的制定应以学生所能承受的限度为准,逐步增加运动量,强度的增加应慎重。

二、组织教法的调整

由于有耐久跑心理障碍的学生多数为耐久跑成绩较差或不及格者,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对有耐久跑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在教法组织安排上可作如下改进:

1. 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意愿。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教学的目的、经常进行耐久跑的健身价值,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和生理、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出相应的必须是绝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教法上通过鼓励诱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步的成功喜悦往往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活动的意愿。

2. 练习初期学生分组整队跑练习应多一些。可以根据学生的素质差异分成若干组,也可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结合或男女生混合编组。因为分组整队跑不仅可发挥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作用,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克服耐久跑练习中孤立与畏惧感,发扬学生团队精神,特别是在有跑步节奏和姿势较好的同学带领下,在教师的语言和手势的指挥下,更容易让学生坚持到底,完成练习任务。

3. 合理分配跑速,开始不要猛跑。初中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在耐久跑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起跑后,使出浑身解数,争先恐后,以求保持领先地位。这种盲目地快速跑必然导致“极限”加快、加重出现,结果事与愿违,跑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匀速跑的能力,每圈或每段距离向学生报时,培养学生的速度感。在练习中应注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跑步动作、步幅与节奏上,并随时提示加深呼吸深度、节奏和呼吸频率。

4. 结合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学习情况,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这种内在反馈的强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

三、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是否能有效地完成练习任务、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意志品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且有耐久跑心理障碍的大多是意志薄弱者,所以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应有意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1.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耐久跑练习大多是长时间多次重复的周期性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持久,因此,在练习中学生应有高度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对耐久跑练习持明确积极的态度。要使学生知道任何困难都是相对的,如果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就能使学生在练习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就能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与达到目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进行顽强而不懈的斗争。

2. 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心理定向。在耐久跑练习中,学生自觉地接受耐久跑练习计划,形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决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有助于克服疲劳,完成预定任务。因为训练中的意志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下的决心。因此,在进行耐久跑练习时必须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下定决心。如在实践中,教师在宣布课堂练习任务后可振奋地提问全体或部分学生能否完成任务,有没有信心,或对这次练习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情况进行提问。

3.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各种意念或意象,转移注意力,让学生坚信自己能战胜对手,克服困难,时刻想到胜利后的喜悦等,从而起到缓解疲劳的心理作用,达到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成绩的目的。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注意转移,减缓大脑疲劳使耐久跑充满情趣,提高练习效果。

4. 多采用暗示或鼓励的方法。暗示与鼓励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能充分地动员机体的内在潜力,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战胜疲劳,实践中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和鼓励,如教师口令“支持住,坚持到底”,学生一边练习一边集体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自我暗示“再坚持快跑两圈,超过前面的同学”等等。

5. 增加越野跑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与同学或由家长带领到公园、田间、河边、沙滩、山地、林间、雪地等大自然中去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上一篇:英文介绍雪顿节下一篇:板桥中学班级篮球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