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保障转移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需要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入社会力量,深化公共安全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科技社团在提供安全决策咨询、开展学术研究、教学培训、宣传安全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社会公信力与认可度不高、安全供给能力不足和社会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风险保障转移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风险保障转移管理论文 篇1:

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建构

摘 要:文章基于对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建构必要性的阐述,界定了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含义和性质,提出建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策略方法,探讨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管理与使用等,以便为企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制度和经济保障,为受害消费者及时得到救助补偿寻求可靠途径,为政府摆脱“救火员”身份和无休止的接访善后窘境构筑坚实的“防火墙”。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 基金制度设计 构建方法 运作策略

我国食品安全经历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长足进步。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日益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和增强,企业诚信和守法意识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或事件逐渐减少,全局性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基本消除。但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可乐观,食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食品安全事故的个案也时有发生,因此需警钟长鸣,未雨绸缪。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或来自于客观不可抗力,或主观人为因素,如果不分清缘由,一味处罚企业,甚至让企业破产倒闭,并非明智之举。为企业应对各种食品安全风险,加强对风险的全面管控,保障企业稳定持续发展,避免因企业破产倒闭带来社会震荡,维护消费者权益,使受害者得到及时救助,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必要性

1.面对不可抗力因素、现代科技无法检测发现的食源性病菌产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企业甚至政府、社会等都显得难有作为,做好预案,或在风险暴露时,寻求一种合理的善后策略必不可少。因此,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就非常必要,一方面企业可以使用风险保障基金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受害消费者也可得到及时救助或补偿。

2.因企业或经营者违法和道德风险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如三鹿集团“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政府进行严厉的惩治,理所应当。但是,一个年销售额百亿元,员工数万,品牌价值149.07亿元,对全国乳品行业以及河北省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大量员工下岗,经济社会震荡,代价太大。双汇、雨润食品集团也曾发生类似的危机,地方政府、企业努力化解危机,才避免企业倒闭。是否有一种两全的策略,既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事故受害者得到及时补偿,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构建就是这种两全之策,因此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很有必要。

3.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一柄利剑,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要落实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资金和制度保障,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能完成这个使命。

4.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可将风险与政府有效隔离。我国《食品安全法》提出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却没有相关配套与保障机制,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企业或推诿责任,或难以补偿受害消费者,政府不得不承担“救火队”的责任,使得政府处于接受上访和善后的尴尬局面。有了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制度,能为补偿受害消费者提供资金保障,将食品行业风险与政府有效隔离,让政府摆脱“救火队”的身份,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监管和服务上来。

二、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含义和性质

1.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含义。国内外很多行业都有设立或建设风险保障基金的做法,如证券业、银行业、医疗保险业等,但食品行业却鲜有设立风险保障基金。借鉴金融等行业构建风险保障基金的做法,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可定义为: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所筹集或积累的,专门用于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受害消费者补偿救助等,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资金集合。它以企业为基础,从不同来源获得资金,包括社会、消费者和政府,构筑一个“资金池”,专门用于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救助补偿消费者等。实施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对国家、社会经济和企业稳定发展意义深远,对保障消费者利益意义重大。

2.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性质。

(1)不同类别的基金其性质不一样,按照基金构建主体不同,基金有政府性基金、企业基金和金融投资性基金。政府性基金是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事业发展,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批准,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等。它一般纳入预算资金范畴,属于一种非营利性基金。企业基金是由企业根据有关法规、规定等为应对特殊灾害和风险以及保障可持续发展等建立的专项基金。金融投资基金是由投资者投资构建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金融投资基金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委托职业经理人员管理,专门从事投资活动。企业基金和金融投资基金属于一种商业营利性基金。很显然,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属于企业基金的一种。

(2)从本质上,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属于一种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主要指为了补偿意外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因人身伤亡、丧失工作能力等引起的经济需要而建立的专用基金。在现代社会里,保险基金一般有四种形式:国家财政后备基金、专业保险组织的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自保基金。自保基金即由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自己筹集保险基金,自行补偿灾害事故损失。国外有专业自保公司自行筹集资金,补偿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损失;我国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通过该基金的设置,实行企业行业自保,如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设置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即属此种形式,本文中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也属于这类风险自保基金。

三、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建构方法

1.区别对待,分类构建。

(1)自建自营自管型基金。将特大型、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划分为该类型,由企业自行构建、自行管理和运营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因该类企业规模大,筹措风险保障基金能力强且资金量大,风险管理比较规范,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可以应对风险暴露和补偿消费者损失的资金需求。另外,许多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都设有战略风险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管理营运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非常可行。

(2)合作型基金。由地方政府或行业组织牵头,由辖区内所有中小食品企业各自出资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组建一个理事会,专门管理和营运该基金。因为单个中小企业力量薄弱,资金量小,难以应对食品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由政府或行业组织牵头,将中小企业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资金池”,合力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和影响,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

2.企业为主,各方资助。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政府、社会和消费者参与,各方出资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食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构建该基金,符合国家和民众利益。以企业出资为主,国家可以采取补贴或拨款等方式参与,对国有企业国家可采取直接拨款,对民营企业可采取补贴方式,社会各界可采取捐款等方式参与,消费者可通过消费加价方式参与。

(1)以食品企业为主体。一方面从成本费用中计提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计提比率设为3%~5%,从量定额的,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计提的金额建议财税部门允许企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考虑到目前经济形势不太景气,企业负担较重,财政收入下滑,计提比率也可规定不超过3%。这种情况会使政府减税减收,政府会与企业博弈。建议政府从全局和长远考量,允许企业将计提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另外,企业风险管理的费用本质上讲,属于管理费用,理所当然应该计入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从税后利润中计提该基金,企业可按税后利润2%~5%计提,或者以历年累计的留存收益一部分划转为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

(2)政府支持。政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行业健康运行,维护消费者利益,政府可采取拨款或补贴方式,来构建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

(3)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动员和接受其他企业、单位、侨胞、商人等向企业捐款,尤其对那些遇到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捐助。对于消费者可以采取“消费一单元食品,捐助0.1元”等方式,来筹措资金,或者采取消费累计积分方式,当消费者累计积分达到设定标准时,由超市和卖场捐助一定金额汇集到该基金。

(4)吸收其他法人或自然人投资。比如吸收天使投资者投资、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投资等。

3.形成制度,监督实施。由政府颁布有关规章,强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不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的企业将受到严厉处罚,或被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要求限期整改;由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实施。

四、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管理与使用

1.设立基金管理机构。对于大型、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自建自管自营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可由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不必另设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可设立“中小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由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和协调,由辖区内所有中小企业参与,每个企业选派一名理事,理事长可由出资最多的企业、单位担任,也可轮流担任。理事会制定基金管理章程,负责基金的营运管理及使用。

2.管理与营运。

(1)作为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平时将资金存储在银行,一旦需要使用资金时,可以迅速提取,以应对风险暴露的善后工作。

(2)作为投资基金进行管理营运,做到稳健收益,降低风险。第一,可由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理事会自主投资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基金等风险低的金融产品;第二,委托投资公司或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营运,基金管理理事会可与受托的投资公司或基金公司签订投资合同,受托营运的公司本着稳定收益降低风险的原则,尽量选择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证券产品投资获利,购买基金尽量选择债券型,偏股型基金投资应慎重。进行组合投资时,注意将风险与收益匹配,优化各类投资品结构。

(3)投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保本型、稳健型理财产品为主,以风险型理财产品为辅助,合理有效进行组合投资,尽量降低风险,保障收益。对获得的投资收益累计滚存到基金中,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支取或截留。理事会设监督专员,专门监管该基金的投资营运情况,保障其资金完整与安全。

3.使用用途。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应该严格限定使用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其用途主要有:

(1)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风险预防、管控和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经费,这部分费用在计提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时,理所当然作为企业管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用于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主要保障的范围是在保险期间内,因被保险人及其雇员的疏忽或过失导致消费者发生食物中毒或感染其他食源性疾病等食品安全事故。

(3)用于企业在风险暴露时,应对危机和保障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企业因食品安全事故受到重大损失而倒闭,维持企业度过难关,持续经营。

(4)用于补偿消费者损失,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以往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因企业未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没有财力来补偿消费者损失和拯救受害者生命安全,企业要么以倒闭了事,要么千方百计逃避责任,把受害者和消费者的损失推给政府与社会,政府像“救火队”一样去善后。有了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就能补偿消费者或受害者损失,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为广东科技学院院级重点课题《对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研究——兼谈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基金设立》(课题号GKZ20130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科范,袁明鹏.企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为军等,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探析[J]北京: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7)

[3] 蒋祎,蒲川等.借鉴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J]深圳:特区经济,2011(12)

[4] 张志华.,基于食品安全的企业会计改革与创新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2(2)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作者简介:张志华,广东科技学院财经系副教授,会计专业带头人,厦门大学会计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

(责编:若佳)

作者:张志华

社会风险保障转移管理论文 篇2:

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摘 要]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需要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入社会力量,深化公共安全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科技社团在提供安全决策咨询、开展学术研究、教学培训、宣传安全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社会公信力与认可度不高、安全供给能力不足和社会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提升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能力,该文在走访调研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后,提出了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专业化建设路径,优化发展环境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社团 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各地以学会为代表的科技社团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政治意识,主动投身疫情一线参与防控阻击战。各级学会充分利用平台优势,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建言献策和捐款捐物等方式,在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辅导、信息和资源整合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灵活多样的服务,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安全需要。但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资金不足与人才匮乏等因素,也造成了科技社团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供给能力不足和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突出。本文以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为例,通过对近年来开展的业务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发展路径,以期能够为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功能定位与特点——以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为例

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地方应急事业的发展,聚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应急事件,通过政府外包、委托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部分承接了政府在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服务职能。通过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举办安全知识宣传和学术研讨会、组织开展调研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政府、企业、街道社区、学校、社会民众和志愿者等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和持续化的应急安全服务,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应急学会发展路径。

(一)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功能定位

1.提供决策咨询。以学会为代表的科技社团历来具有“社会智库”的称号,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与政策建议的角色,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中有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主体。成都市应急管理学会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应急智库的作用,从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出发,以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为抓手,兼顾各类安全与应急项目的评估与评审。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夯实学会人才储备,建立学会专家库。学会开展应急预案体系梳理、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评审以及风险评估研判、应急处置规范和评估总结、应急场馆和设施建设咨询评审等相关工作,长期致力于为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提供应急管理决策咨询服务,在社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风险源识别排查、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矿贸易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为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组织学术研究。一是组织课题研究。受原成都市政府应急办、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成都市民政局等部门委托,围绕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和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情况,组织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二是举办学术会议。聚焦学科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不定期组織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国外知名高校、应急及安全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应急专家与学者授课,为会员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学习提升的平台。三是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及会员单位和政府部门,围绕自身管理与建设、应急产业与企业发展、应急产品与文化创新、危险化学品和油气管道应急处置、应急管理过程中对于女性、残疾人和贫困低保户群体救助等课题开展实地调研。

3.开展教学培训。根据成都市各级政府的要求,学会承接了示范社区应急响应队员及社区应急志愿者能力培训等项目,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前期投标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训质量控制以及培训结束后的履约验收等工作。以“成都市市民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目”为例,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培训工作覆盖了成都市多个区(市)县,总计培训近1万人次。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成都市社区综合应急减灾能力,夯实了基层应急管理基础,推动了应急志愿工作的发展。

在实施应急教学与培训的过程中,学会以主办、承办和协办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培训活动,既邀请省内外知名院校和应急机构的专家授课,也组织本地师资力量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地方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培训,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做了区别化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1)培训内容。对于党政干部的培训,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先后组织了恐怖袭击的预防应对与大数据分析培训、十九大精神学习暨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成都市2018年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等专项应急培训课程,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舆情应对、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应急准备与风险管理等内容出发,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进行讲解,以提高各级应急干部的综合理论素质和指挥管理能力。对于社区民众的培训,主要是以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应急常识与应急技能为主,分为两个板块:一是社区常见风险事件与应对方法讲解,包括紧急撤离、电梯与踩踏事故应对、灭火器使用与结绳逃生等现场自救方法;二是应急医疗,主要涉及家庭备灾、灾害医疗包扎、心肺复苏和气道堵塞救护等紧急救治。

(2)培训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除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外,还开辟了示范体验、双盲演练和桌面推演等培训项目。其中双盲演练是指在不预先告知演练时间和地点、不预先告知事件类型,即在不告知演练内容与方式的情况下,参演指挥人员与队伍在到达现场集结完毕后依据情景而展开的应急科目应对,旨在模拟演练中反映参演单位的真实应急能力,切实提升队伍实战化应急能力。

作者:杨林凯

社会风险保障转移管理论文 篇3:

机构改革背景下的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全社会抵御海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文章在广东省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概述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已初步建立应急预案以及体制、机制和法制体系,尤其是2018年机构改革后成立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有力促进全灾种、全流程和全方位的应急管理,其中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由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应急管理综合调度机构、海洋灾害专业管理机构和海洋灾害辅助管理机构4个部分组成;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仍存在不足,亟须完善地方性法规等制度、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以及提高社会和市场参与度。

关键词:海洋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自然灾害;部门职能;机构改革

Key words:Mar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Emergency plan,Natural disaster,Departmental function,Institutional reform

0 引言

廣东省是海洋经济大省[1],但海洋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和影响大[2],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在观测监测[3]、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和灾害风险管理[4-5]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与现实需求和潜在风险相比仍有不足。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同年,广东省政府组建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自此,广东省形成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厅综合协调,各灾种主管部门依法防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格局。面对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和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的新形势,有必要梳理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海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1 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以及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操作指南;体制明确应急管理的主体,包括指挥主体、协调主体和行动主体等;机制明确应急管理的程序,包括预备、监测、预警、响应、联动和保障等;法制明确应急管理的规则,包括主体和程序等的合法性。目前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已初步建立“一案三制”体系[6]。

1.1 应急预案

1.1.1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规定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其中,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个类型,海洋灾害属于自然灾害类。

1.1.2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种或数种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目前地震、地质和森林等领域均有国家专项应急预案,而海洋领域尚未制定,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相关的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1.1.3 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能制定。原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应急预案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预案》。

1.1.4 地方应急预案

根据《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东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目前广东省未发布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地方应急预案,但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针对热带气旋制定了部门应急预案。

1.2 体制

根据《广东省机构改革方案》,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统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主管部门依法承担相关行业领域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全灾种、全流程和全方位管理,有利于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专常兼备、反应及时、上下联動和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由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应急管理综合调度机构、海洋灾害专业管理机构和海洋灾害辅助管理机构4个部分组成(图1)。

1.2.1 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

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主要包括广东省减灾委员会、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均是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主要领导的综合性决策机构,在广东省机构改革后转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奠定广东省应急管理体制基础。

目前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下设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应急指挥处以及综合协调处,分别承担广东省减灾委员会、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日常工作;3个委员会的具体职能、组成单位和运行机制正在研究编制,尚未正式公布。

1.2.2 应急管理综合调度机构

应急管理综合调度机构即新成立的广东省应急管理厅,集中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能。①全灾种:涉及危化品泄露、爆炸和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以及地震、洪涝和地质等自然灾害;②全流程:涉及灾前的观测监测和预警预报,灾中的指挥协调和救援处置以及灾后的救灾恢复、物资储备和灾情统计等;③全方位:承担应急管理领导议事机构的日常工作,同时整合广东省抗震救灾、防汛防旱和森林防火等指挥部职能,高效配置资源。

根据应急管理流程,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相关处室的职能可分为灾前、灾中、灾后和综合支持4个类别:灾前包括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灾中包括应急指挥处、综合协调处以及应急支援和预案管理处,灾后包括救灾和物资保障处以及调查评估和统计处,综合支持包括科技和信息化处以及汛旱风灾害救援处。

1.2.3 海洋灾害专业管理机构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加挂广东省海洋局牌子)整合自然资源管理职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保护和利用体系,下设地质与海洋勘查防灾处,通过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和调查评估等方式参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专业信息。

1.2.4 海洋灾害辅助管理机构

广东省水利厅可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提供水文信息,还可承担重要水利工程的调度工作;广东省气象局可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尤其是海洋气象灾害)提供沿海城市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和灾害性天气等的预报信息。

1.3 机制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国已建立符合国情和具有特色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7]。广东省根据实际情况也已建立相应机制。

(1)应急响应机制。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三级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2)信息发布机制。采取授权发布、组织采访和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发生和发展情况、应对处置工作进展以及防灾避险知识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由民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统计、地震、海洋和气象等主要相关部门参加的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数据库以及信息共享和发布系统。

(4)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各级政府建立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初步形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通过与生产厂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和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等方式,保障救灾物资的供给。

(5)社会动员机制。初步建立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和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动员机制,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等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1.4 法制

1.4.1 法律

我国针对自然灾害的专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目前我国没有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1.4.2 行政法规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仅有《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行政法规包括《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

1.4.3 部门规章

原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可分为海洋观测、预报和减灾3个类型,其中预报类较多而减灾类较少。①观测类包括《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和《海上船舶和平台志愿观测管理规定》等;②预报类包括《海洋预报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发布管理规定》《海洋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应用管理暂行办法》《海洋预报员业务发展专项管理暂行规定》《全国海洋预警报视频会商暂行办法》和《全国海洋预警报会商规定》等;③减灾类包括《警戒潮位核定管理办法》等,《海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送规定(暂行)》已于2019年被列入《自然资源部第一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1.4.4 地方性法规

目前广东省地方性法规中没有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专门法规,相关法规包括《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工作规定》《广东省自然灾害救济工作规定》《广东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促进条例》《广东省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等。

1.4.5 标准规范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相关的海洋技术标准规范可分为海洋观测、预报和调查评估3个类型。①观测类包括《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设备与系统集成通用技术要求(试行)》《海况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程》《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赤潮监测技术规程》《海啸浮标作业规范》《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和《海洋调查观(监)测档案业务规范》等;②预报类包括《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绿潮预报和警报发布》和《中国近岸海域基础预报单元划分》等;③调查评估类包括《警戒潮位核定规范》《赤潮灾害处理技术指南》《风暴潮防灾减灾技术导则》《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浪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海岸侵蚀监测技术规程》《海岸侵蚀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规程》《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和《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等。

目前广东省未发布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相关的地方性技术标准规范。

2 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已初步建立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尤其是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全灾种、全流程和全方位管理。但目前仍存在制约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2.1 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标准规范不足

与其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相比,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现有《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也未规定海洋灾害的灾前防御、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内容,难以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职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导致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无序和低效。

除热带气旋外,广东省对赤潮、海浪、海啸和海上溢油等其他海洋灾害未制定地方应急预案,也未将应急预案延伸和细化至地方层级,不满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要求;未针对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技术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决策支持和调查评估等业务环节较薄弱。

2.2 体制机制建设不足

海洋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但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部门职能仍不够明确。例如:未明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对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指导和协调职能,也未明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对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职能。

适应新体制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尚未明确针对不同级别海洋灾害的工作流程、部门职能、应急措施和组织协调。

作为海洋灾害专业管理机构,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下设地质与海洋勘查防灾处,将原分属于国土和海洋部门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合并,但二者已建立的观测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和灾情调查评估系統等均相对独立,可能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

2.3 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不足

由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较薄弱,广东省在海洋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缺少相应技术支撑,业务化进展缓慢。此外,缺少跨行业和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的综合平台,信息共享和传输不足。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沿海地区发展和促进海洋强省建设,但目前相关科研成果的业务化应用较少,对产品类型、服务对象、发布渠道和应用效果等缺乏系统谋划。

2.4 全面参与不足

目前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而社会和市场的全面参与度不高,在观测预报、灾害防治、恢复重建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未充分发挥公众作用,且在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等方面未形成市场机制。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地方性法规等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研究的相关要求,结合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推进《广东省海洋灾害防御条例》和《广东省海洋观测预报管理办法》等法规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和《广东省加强海洋灾害预警报及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发布,使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有法可依。

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编制《广东省海洋灾害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风暴潮、海浪和海啸灾害应急预案》和《广东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等,明确海洋灾害等级、相关部门职能和具体执行计划等。此外,继续完善部门内部的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如修订《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防御热带气旋应急预案》以及制定《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灾害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上溢油灾害应急预案》等。同时,加强对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制定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监督和指导,形成“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广东省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广东省海洋预报业务管理规定》和《广东省海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送规定》等系统内部管理规定,指导和规范全省和各级海洋災害管理部门开展业务工作。积极推进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地方性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3.2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将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纳入广东省政府年度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尝试建立重大海洋灾害事故问责制度,切实落实各级政府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奠定政府统一领导的工作基础。

成立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作为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其“战时”对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领导和协调职能,处理全省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和不同灾害并行发生的情形。接受广东省减灾委员会“平时”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对标观测监测、预警预报、调查评估和统计报送等的程序和内容。进一步明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全流程的作用。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各项业务的实施流程、责任主体、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业务化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统一安排广东省海洋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规和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审查、清理和制修订,构建适应新体制的海洋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海洋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基础,统筹谋划海洋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方案和工程项目,同步推进灾害调查、预报和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形成“观测监测一套网”“预警预报一个平台”和“调查评估一张图”,促进成果集成和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综合管理。

3.3 加强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

建立“广东省海洋减灾中心”,作为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下设海洋观测监测室、海洋预警预报室、灾害调查统计室以及灾害风险管理和评估研究室等。建立“广东省海洋灾害观测预警粤东分中心”和“广东省海洋灾害观测预警粤西分中心”,解决仪器设备分散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

组建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科技创新联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综合科技支撑平台,加强对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设防灾减灾示范区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集成、转化、应用、示范和推广。组建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智库”即专家委员会,建立并实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制度,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围绕观测监测、预警预报、风险管理、应急响应和调查评估等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各项业务工作,开发面向广东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对象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服务产品,并在政府总体规划、行业安全生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公众休闲娱乐等领域丰富产品形式和内容。针对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不同服务产品和各类服务对象,通过建立综合平台和网络系统以及细化和拓展产品发布渠道,提高产品发布和推广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解决产品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和提升服务质量。

3.4 提高社会和市场参与度

制定社会公众参与广东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明确、引导和规范公众参与的目标、方式、内容和程序等。建立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确保供需平衡、效率优先和渠道通畅。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及时提供海洋灾害信息和积极投入海洋灾害救援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对社会力量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普及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鼓励企业参与海洋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降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与渔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东省“船东互保”工作,进一步规范行业规则和理赔机制,丰富和优化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等险种,扩大风险保障范围,提高船东会员的抗风险能力。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拓展海洋灾害保险业务,根据广东省海洋灾害特点探索保险新模式和新种类。探索设立并运营“海洋灾害保险基金”,集合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的力量,研究和细化其资金来源、应用方向和管理细则等。研究并尝试发行海洋灾害风险证券,将风险转移至流动性和承受力较高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9(8):83-91.

[2] 邓松,刘雪峰,游大伟,等.广东省1991-2005年5种主要海洋灾害概况[J].广东气象,2006(4):19-22,29.

[3] 高晓霞.《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出台 沿海每50公里设1个观测站[J].海洋与渔业,2017(12):56-58.

[4] 奚冰柔,姚琴.完善“政府主导”联动机制 推动广东省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工作[J].海洋信息,2017(3):52-56.

[5] 孙云潭.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6] 周圆,赵明辉,冼嘉俊,等.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A].《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社.海洋开发与管理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作者:赵明辉 周圆

上一篇:以赛促学教学广告设计论文下一篇:临床诊断与放射线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