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社会保障预算是以实现国家养老、失业等基本保障职能而强制化形成的基本社会保障职能类的预算。这类基本社会保障职能也具备着其他预算该有的基本特点,在经历一系列的探索后,按照合法合理的编制前提下完成的。本文旨在以地方研究发现社会保障预算的相关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管理论文 篇1:

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比较与试运行

【摘要】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以行政手段筹集并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和安排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支出的预算,直接体现了政府、企业、个人对社会保障责任的划分范围,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期,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会被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拖垮,关键看政府能否对旧制度的转型成本兜底和三方责任的明晰,这就需要社会保障预算来规范三方的责任,而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还没有明确建立起来,笔者通过对比不同社会保障的预算模式,并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试运行,确定出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类型。

【关键词】社会保障预算 一揽子 模式 试运行

一、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与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具体国情、政治理念等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使得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是经济体制乃至政治、社会制度等相同的国家,其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也存在着差异。从理论上分析,社会保障预算共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基金预算模式、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以及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

该模式是把社会保障相关的收入、支出与和政府经常性预算收支分开或相对独立,单独编列社会保障专项基金预算,予以专门反映。美国、日本、德国都可归入该种模式。日本编制五个社会保障特别帐户,这些特别帐户均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它们以独立帐户的形式纳入政府预算。德国在一般预算之外单独编制社会福利预算。美国是将社会保障税收入和支出分别以总额列示于联邦预算中,构成联邦预算的一部分,其结余转入社会保障信托基金,以基金形式单独编制预算。

从财政收入上看,这种模式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的项目只有一项,即社会保险项目,其资金来源主要征收方式是社会保障税。由社会保障税收入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最为重要的部分。

专项基金预算模式的社会保障预算的特点:一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社会保险税、捐款等形式,主要来源还是社会保险税,其资金的规模大,对政府财政和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时都必须将社会保障预算纳入视野,全面考虑。二是社会保障收支变动的政策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必须精确预测,说明未来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将在那一年出现赤字,采取一项措施又使其赤字延长至那一年出现等等。三是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流动都是通过国库完成的,由国家的社会保障专门机构统一安排其具体的收支情况。

专项基金预算模式的优点:一是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基金运行透明度高,社会公众有很强的监督作用,由专门机构单独负责基金的运行管理,依法运营,并向全社会定期发布基金运营情况,基金安全性较好,便于基金保值增值,在基金运作管理发面较为成功。二是政府的参与程度低,其收支、投资管理等方面与政府经常性预算收支分开,单独编制预算,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专项基金预算的缺点:一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控制力较低,由于基金预算模式独立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收支体系自成一体,政府对其规模的调控能力下降。二是政府承担着社会保障最终的担保责任,但政府财政预算中仅反映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总额,对于各项基金的收支情况等不能详细反映。所以一旦社会保障资金出现问题,作为社会保障最终负担者,对政府财政就将构成潜在威胁。

(二)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的政府公共预算模式

该种模式是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与支出作为政府经常性收支的内容,直接列示在政府的经常性预算中,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其收入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纳入政府的经常性税收收入中,国家全面担负起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责任。英国是该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下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障缴款及其社会保障支出完全纳入政府内管理。社会保障缴款同政府的其他税收一样列入政府一般预算。社会保障项目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管理也比较复杂。

政府公共预算模式的特点:

1.“社会保障预算不独立。国家没有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只有政府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预算两种,而社会保障收支被包含在政府经常预算之中,并且与资本预算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2.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全部列入国家预算进行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在政府经常收入中的国内收入总额项下反映。

3.社会保障收支在国家预算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英国2008年为例,社会保障缴款占政府经常收入的16.2%(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79 database,2009),是除所得税外的第二大项经常收入。社会保障部门支出占政府全部管理支出的21.1%(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79 database,2009),连同其他管理支出中的社会保险津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全部管理支出的47%(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79 database,2009),是英国政府财经支出中数额最大的项目。

4.没有体现社会保障基金自求平衡的思想,把全部社会保障责任集中于政府一身,政府不堪重负,使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及管理成本过高,也损失了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效率。政府公共预算模式的优点:一是社会保障水平高,覆盖面广,每一个国民都能享受到高水平的福利待遇。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控制力强,可以控制其每一个进程,政府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的具体管理工作。三是抵御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的能力强,由于其采取的是年度预算,不存在基金的保值增值。

政府公共预算模式的缺点:一是政府全包全揽,政府直接参与社会保障收支的具体管理,直接控制社会保障事业,造成政府机构人员庞杂,行政管理成本过高。二是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在“福利刚性”的影响下,社会保障支出膨胀,财政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消费,影响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私人企业的大规模资金积累,削弱了扩大再生产的物资基础,增加了产品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个人和企业税负过重,影响其经济的竞争力。

(三)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将政府公共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收支,连同来自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项目合为一体,编制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全面反应社会保障收支、结余投资等使用情况”。将政府公共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拉出编制在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

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特点:

1.社会保障预算独立于国家公共预算之外,但有和国家公共预算有联系,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和国家承担的责任情况。

2.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统一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使用、管理,社会保障资金可以实现全国的优化统筹。

3.政府财政与个人、企业的联合筹资机制,体现了责任分摊的原则,分散了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是最全面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总体收支状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面的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事业规模和其社会保障水平;二是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全面管理、统一安排,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长足发展。三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社会保障事业,体现政府意志。四是社会保障收支与政府公共预算收支分开,不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能有效的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同时也不会导致政府责任的脱离。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一是涉及的部门过多,编制预算的技术难度高,容易造成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复编制,管理难以到位,而且容易造成有关部门的推脱。二是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大,两方面的拉平,容易使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亏损得到政府公共预算的熨平,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缺乏内在增值预期,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编制政府公共预算时,将社会保障收支项目单独划出来将其作为一个子预算。

二级预算模式与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不同,一是二级预算模式保留原有政府公共预算中的社会保障项目,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则是将政府财政预算中的社会保障项目全部迁出,与政府财政预算完全脱离关系。二是二级预算强调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投资,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采取政府财政预算方法,将其结余结转下年。

该种模式的优点:一是较政府公共预算形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将政府公共预算中的社会保障项目再做一个子预算,较政府公共预算可获得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收支总体资料,较之便于掌握整个社会保障的全貌。

但该模式的缺点:社会保障预算没有完全独立,造成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权限不明,并未解决政府公关预算的弊端,使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

二、影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以上四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考查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决定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模式,其资金的来源是社会保障税,保证的规模广泛,保障水平高;基金预算模式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险模式,是一种与收入相关联的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险税或费,其保证的水平是最低保障;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对应的是采取是企业+个人+政府的三支柱保障模式,政府负责保底保障的作用,个人和企业保证更高水平的保障。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个人和企业承担缴费的责任。

2.政治理念决定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一是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如美国,在这些国家中,市场机制成为调节社会利益的主要杠杆,这种背景下,支持个人奋斗的“工作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反对国家对人们生活的过多干预。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所以一般采取的预算模式是基金预算模式,国家对其的财政补贴极为有限。 二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他们的“人民之家”理念直接影响国家对国民的保障的供给热情,力图把国家建立成人民自己的家园,这就使政府与人民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负责国民的生老病死等。因此就与国家公共预算模式的社会保障预算相配合。

3.政府、个人的责任定位决定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政府是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不承担责任,政府公共预算模式,政府实际承担着无限责任,国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是政府的一种义务。而基金预算模式代表这政府承担有限责任,或者不承担责任(如新加坡),而个人对自身的社会保障承担着责任,这也决定了预算的模式,基金预算模式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负责。

三、不同模式试运行分析

1.政府公共预算模式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为社会保障税,以英国为例其社会保障的缴费率为22%。社会保险中的各个分支的缴费率是不同的,我国的缴费率为51%(企业缴费率35%+个人缴费率16%=51%)。假设我国也以社会保障税(不分险种)缴费,其资金收支情况见表1。

表1 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下的社会保险收支

年份 社会保险收入 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保险的收支差额 财政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数额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2005 6975 3008 5401 1574 -2393 651 3044

2006 8643 3728 6477 2166 -4160 971 5131

2007 10812 4664 7888 2924 -3224 1157 4381

2008 13696 5908 9925 3773 -4017 1437 5454

2009 16116 6952 12303 3813 -5351 1646 6997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表2 新旧模式下的财政补贴

年份 财政收入 原模式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新模式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原模式下财政补贴占社会保险支出的比例 新模式下财政补贴占社会保险支出的比例

2005年 31649 2% 9.6% 16% 56%

2006年 39373 2.5% 13% 20% 79%

2007年 51204 2.3% 8.5% 24% 56%

2008年 61330 2.3% 8.8% 20% 55%

2009年 68477 2.3% 10.2% 19% 57%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公共预算模式下我国的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支出比例在50%以上,政府承担着社会保险支出的绝大比例,这与我国社会保障部分积累制的改革方向不符,也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相背离,虽然社会保险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10%以下,但是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我国财政收支平衡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与公共预算模式下的情况大体相同,在这里不再测算。

2.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其缴费率分别为美国为18.15%,日本为28%,德国为41.2%”。笔者取其平均值:29%。

表3 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下的社会保险收支

年份 社会保险收入 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保险的收支差额 财政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数额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2005 6975 3966 5401 1574 -1435 651 0

2006 8643 4915 6477 2166 -1562 971 0

2007 10812 6148 7888 2924 -1740 1157 0

2008 13696 7788 9925 3773 -2737 1437 0

2009 16116 9164 12303 3813 -3139 1646 0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基金预算模式,其社会保险的收支差额在-2000亿元左右,由于我国的养老金债务等问题,其缺口可能更加巨大,另外,因为这种模式,政府财政补贴的数额很少,在表3中忽略不计,以0表示,可见,这种模式与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是不符合的。

3.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政府财政补贴板块化为政府一般预算中,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单独预算。最后的类型两个板块合并,即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合并。

表4 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社会保险收支

年份 社会保险收入 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保险的收支差额 财政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数额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原模式 新模式

2005 6975 7626 5401 1574 2225 651 651

2006 8643 9614 6477 2166 3137 971 971

2007 10812 11969 7888 2924 4081 1157 1157

2008 13696 15133 9925 3773 5208 1437 1437

2009 16116 17762 12303 3813 5459 1646 1646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下,我国的社会保险收支差额在4000亿左右,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盈余很多,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的缴费率过高,社会保险收支应控制在略有结余的地步,否则会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风险,但是考虑到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还有个人帐户的空帐运行,需要我国利用这样的预算模式来实现制度的转轨,制度转轨成功后,要逐步降低社会保障的缴费率,鉴于此,笔者建议先实行两板块的预算模式,即保留政府财政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补助或支出,在一定的年限后实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这是可以调整整个社会保险收支体系,灵活自如地变更缴费率和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数额。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应该选择一揽子的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板块式预算,来完成转制成本,随后,可以实现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根据收支状况调节税率和补助支出,这也是我国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李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的结构失衡与区域差异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7(02).

[3] 林治芬,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J].财经研究,2002(05).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周顺明.社会保障预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丛树海.中国预算制度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社会保障资金财政监督编委会.社会保障资金财政监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0]邓大松,张三保.对重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6(04)

作者简介:刘鹏(1985-),男,汉族,陕西省丹凤县,三亚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唐荣波)

作者:刘鹏

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浅论我国社会保障预算问题

摘 要:社会保障预算是以实现国家养老、失业等基本保障职能而强制化形成的基本社会保障职能类的预算。这类基本社会保障职能也具备着其他预算该有的基本特点,在经历一系列的探索后,按照合法合理的编制前提下完成的。本文旨在以地方研究发现社会保障预算的相关问题。本研究选择吉林省社会事业保险管理局和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研究范围虽小,但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不够完善,这两个研究对象足可以代表着吉林省社会保障预算问题。此次调研具有代表性,值得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收入预算;社会保障重点支出;立法化

一、社会保障预算基本内容及吉林省预算收支情况

(一)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基本内容

社会保降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一是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指财政部通过整体的财政收入而专门划拨的关于社会保障救助的专项资金预算;二是基金预算收入,其中包括国家为了国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而直接列入社会保障账户的资金和各企事业单位等参保单位按照各地相关要求规定按实际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所缴纳的;三是其他收入。

(二)吉林省社会事业保险管理局和长春市医疗保险中心预算收入

1、吉林省社会事业保险管理局预算收入。根据吉林省2013年社会保障缴费基数核定文件来看,主要体现在要求各参保企事业单位将其2012年的工资性总收入全部纳入基数核定范围。其中包括基础工资、各类津补贴、绩效奖金等工资性收入合计部分。这些都应纳入基数核定范围,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实报实缴,超出社平工资上限按照实际收入缴费,低于社平工资下限按照下限缴纳。吉林省本年社平工资约为3201元,所以基本可以推算出这一部分预算收入的可观性。但本文认为,吉林省社会保险预算一直处于非盈余状态,主要原因是:(1)吉林省经济不发达,社平工资远远达不到发达省份标准;(2)吉林省优质企业少,只有一小部分优质企业能为省里社保预算收入做出一定的贡献;(3)吉林省退休人员在大幅度增加,退休人员所发放的退休金整体也会增加。综上所述,吉林省整体的预算收入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省份地区。

2、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不同于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根据长春市2013年缴费基数核定文件来看,其虽然也将各参保企事业单位的基础工资、各类津补贴、绩效奖金等工资额合计部分纳入基数核定范围,但由于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明确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基数核定有上限,长春市社平工资约为3856元,上限为11568元,凡是高于长春市社平工资上限的按照上限核定缴纳,凡是低于社平工资下限的按照下限补齐。长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以及大病救助是需要分别缴纳的。其收入随各企事业单位参保人数的增加和长春市社平工资的增加每年都有所提高。

(三)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的基本内容

社保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为退休人员发放的退休工资,为住院治疗的人员承担部分不等的报销费用,为死亡人员发放丧葬费抚恤金,为异地就医的人员解决其在非当地发生的医疗费用等等。

(四)吉林省社会保障重点支出预算安排

1、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为了应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的形势,吉林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为重点,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促进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以及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等就业;建立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援助机制,强化10万个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促进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资金需要,省里将继续下达各地就业资金最低预算建议数,各地要根据工作需要和省里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就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例如吉林省辽源市成立的高校毕业生“袜子园创业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场所和资金,帮助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重建家乡,避免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扎堆似的到大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

2、统筹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09年吉林省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城市月人均由1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年人均由540元提高到700元。近两年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了低保保障标准。同时,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加大对低保对象核查排查力度,做好“控面提标”工作。为支持各地做好低保工,省财政近几年继续下达城市低保最低预算安排建议数,适当增加了省对市县城乡低保补助。

3、足额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补助资金。2009年,吉林省将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助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参保补助标准,均由每人每年7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分别补助40元,地方财政分别负担40元;对地方财政负担的部分,省财政分别承担26元和24元,市县财政分别承担14元和16元。例如,按照年龄等因素不同,城乡居民的不同情况,住院等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也不相同,既做到了统筹兼顾,又让城乡居民都享受了医疗保障补助资金的给付。

二、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积极作用

1、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发展到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财政部门统筹兼顾的管理社会保障预算,对整体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十分有益。2000年伊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才步入正轨,也真正明确了其收入的来源,国民也明确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尽管长久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预算这一方面的监管性行为一直在积极努力,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也相对严重,所以国民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不匹配。只有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并监管,企事业单位积极缴纳资金,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才能统一核算、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大大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通过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更便于弄清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来龙去脉,掌握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规模,彻底摸清家底,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社会保障工作、推进社会保障资金归口管理,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

2、有利于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实行社会保障预算后,社会保障预算、决算要经过人大审查、批准,预决算执行情况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和工作的透明度。按规定应由财政部门负担的资金应该编入整体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使得各社保预算单位切实感受到社保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和社保预算的保障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吉林省社会保障预算存在的问题

1、存在重编制、轻运用的问题。特别是市县,大家对社保预算的编制都很重视,各项指标也相对较准确,但如何运用社保预算来实现加强管理目标研究不够。分析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运用社保预算是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的更高层次问题,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日常工作量更大,再加各级财政社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应付日常工作都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领导高度重视,在运用社保预算上很难有所突破。第二,社保预算本身的约束性还不强,各项社保预算指标与政府公共预算指标比,相对要软,不确定性更大,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家更注重实际资金收支,忽视运用社保预算提升管理水平。

2、存在与社保管理部门编制的社保基金预算衔接不够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处理与社保主管部门的关系问题,一些社保主管部门认为其编制的社保基金预算是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财政再提出一套社保预算编制体系,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冲击了其为主体编制的基金预算。因此,如何使两个预算更好衔接确实是一个问题,同时,如何与社保主管部门搞好配合,争取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很好地研究。

3、存在社保预算如何定位问题。如何处理社保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社保预算是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是与政府公共预算并行的预算,应该经人大批准,成为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将这套社保预算,定位于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的手段,从属于政府公共预算。之所以这样定位,主要是目前试编社保预算还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四、社会保障预算立法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机制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立时间较晚,而且也不够完善。发展一定是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人口众多,上个世纪90年代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都是很零散的,不具有整体性和规范性,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也相对较差。

现阶段我国由于社保资金的种类太多,各项资金的管理体制又不尽一致,有的社会保险费实行省级统筹,有的实行市、县级统筹,有的资金由财政社保部门管,有的由财政的其他处室管,在这种情况下,将所有社保资金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社保预算管理制度,就会存在财政部门之间管理权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所以,社会保障预算立法化也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其实行更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民。虽然现存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等还存在各种问题,但随着各种机制的健全,社会保障预算会逐渐推动发展,逐渐解决各个问题,真正的实现社会保障“人人化”。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哲、续亚萍.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J].科技经济市场,2007,(01).

[2] 李永贞.论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模式的法律建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3] 肖红梅.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县长与推行难点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4] 刘鹏.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5] 石慧.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作者:王晓晨

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若干思考

摘 要:2011年7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后,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当前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当前绩效管理取得的“领导重视,机制健全”;“预算科学,绩效优化”;“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三方面成效和面临的“绩效目标设定的随意性”;“绩效管理中‘管’与‘理’的不平衡性”;“绩效评价的非理性”;“评价结果利用的不充分性”四方面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基层预算单位如何实现两个“全面”、如何“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提出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目标前移”、“措施精准”、“管理有力”、“结果量化”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思考

1 引言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面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新要求,各级预算资金监管者和使用者能否回应中央关切,人民企盼,实现“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广大的民众”,这是摆在眼前的课题,作者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财务工作者结合多年来预算绩效工作实践,从当前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两个层面进行剖析,提出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2 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2.1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自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制定推进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财政部门成立绩效管理专职机构,各级预算单位在财政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从中央到基层单位已实现制度层面的资金全覆盖、流程全监管、评价全过程,从管理层面已实现机构全建立、职责全落实、考核全覆盖。

2.2 预算科学,绩效优化

2011年7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后,地方财政部门将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并从预算编制源头抓起,每一个预算项目必须申报“财政支出绩效申报表”。从财政部门设定的绩效申报表填报内容分析,财政支出績效申报表式内容涵盖预算资金需求“量”所包含的大量“质”的要求,如资金支出政策依据、资金投向、资金产出预期目标、保证目标实现的机制、资金量化标准等,这一举措降低了预算单位预算项目确立和申报的随意性,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科学性,从资金源头确立预算绩效目标和预期成效,促使预算管理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更加规范高效。

2.3 目标明确,责任清晰

目前单位在预算项目申报时要明确项目具体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并设立产出、效益、服务对满意度等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设立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具体指标,预算项目绩效目标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管理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基层预算单位也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对预算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切实承担起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

3 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自2011年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来各部门主抓意识进一步树立,绩效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绩效评价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在宏观制度建设上预算绩效管理未完全融入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全域绩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各级财政部门、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等原因致使当前预算效管理仍面临一些问题。

3.1 绩效目标设定的随意性

基层预算单位年度预算绩效目标是按照财政部门统一表式填报的,现行绩效目标申报内容由财政部门制定统一格式,包括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产出、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一级指标体系及根据一级指标细化设立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等二级指标体系,而具体指标内容、指标值由各基层预算单位自行确定。目前由于受单位规模、业务能力、领导重视程度、绩效管理深度、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尚有欠缺等影响,部分基层单位预算编制仍停留在“收支平衡,以支要收”阶段,在预算管理上也停留在“专款专用”层面。预算执行好坏的标准也停留在预算执行率的高低。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政策制定部门对预算项目资金绩效目标没有明确内容要求,财政部门虽从框架层面对绩效目标作了规定,但具体内容需基层预算单位自行申报,由财政部门审定。这种机制上的“自主性”与宏观环境上的“欠缺性”双重叠加带来了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目标设立的“随意性”。

3.2 绩效管理中“管”与“理”的不平衡性

绩效管理中的“绩”就是“产出”,“效”就是“效益”。“管”就是守住“底线”(政策、制度、目标、任务),“理”就是围绕提高“产出”与“效益”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预算申报时绩效目标设立的“随意性”,势必带来预算执行中“管”与“理”的不平衡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问纪,违纪问责实现了预算全覆盖,预算管理领域资金支出的规范性、及时性显著提高,但“重业务政策、轻内控制度、重支出数量、轻支出绩效”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绩效管理中的“底线”思维占主导地位,“开源节流”、“1+1”大于2的意识不强,致使“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投入”与“效益”不相呼应。绩效管理中“管”与“理”的不平衡性,制约了资金支出绩效最大化的实现程度。

3.3 绩效评价的非理性

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按评价方式可分为财政部门评价、部门(单位)自我评价,财政部门、部门(单位)根据需要均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完成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目前财政部门每年选取重大项目支出、重点民生社会保障支出、重要政策执行支出项目等一些预算项目由财政部门组织评价,选取一定比例的常规性、一般性政策支出项目下达至相关部门(单位),由部门(单位)完成自评,但无论是财政部门组织的重点评价还是部门(单位)自我评价,由于评价标准是以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为评价依据,部门(单位)在实施评价时评价分值也由评价人员自行确定,所以大都单位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评价得分都是优级,财政部门由于人员精力有限、政策业务熟悉程度不深,不可能对部门(单位)自评项目进行深入的复核再评。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完成评价,目前中介机构良莠不齐,而政府采购一般采用低价中标方式,所以中介机构在实施评价时会尽可能压缩支出,往往财政部门委托中介评又换种形式回到“部门(单位)自评”,这种非理性评价,必然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造成预算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而失去真正意义。

3.4 评价结果利用的不充分性

预算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以结果为导向奖优罚劣,实现财政资金投向与使用效果挂钩,将财政资金用好用优用出成效;对财政资金产出绩效低、管理乱的部门(单位)不安排或减少预算安排甚至实行绩效问责。近年来,从机制上绩效管理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对部门(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但分值占比较小,加上绩效评价本身存在一定制度上管理上的缺陷。以预算安排倒迫事业发展,以资金支出倒迫工作进程,以支出绩效倒迫管理提升,以绩效问责倒迫责任落实的管理环境还未有效形成,评价结果利用仅限于资金补助金额多少或优胜单位、个人的评比,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4 推进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预算绩效的两个“全面”的提出是党中央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做好这项工作的明确号令,2018年9月国务院根据党中央号召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2018年11月财政部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出新目标、新要求。那么基层预算单位如何实现两个“全面”呢?首先应查出问题,补上短板。总结基层预算单位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推进和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只有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现标准化,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杜绝乱作为、不作为,才能实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标准化、科学化、最大化。推进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目标前移

目前预算绩效目标是由各基层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统一格式自行申报的,财政部门对基层预算单位上报的绩效目标不可能一一审核,一般选取部分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事前评审,所以现行支出绩效目标设定迟后于支出政策依据,而当前政策依据是预算安排前提条件,绩效目标只是一种管理要求,而且这种管理要求又具有一定随意性和自主性,这种随意性和自主性影响资金支出效益。预算绩效目标禁由“谁来定”?“如何定”?是预算绩效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的关键。从目前绩效管理情况看,必须改变这种绩效目标的随意性,将绩效目标纳入政策制定出台的前置条件,由政策制定部门的最高层制定与资金支出相配套的绩效目标体系,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定后,连同政策一并下发。财政预算支出确立起“先绩效目标后政策文件再资金安排最后预算绩效管理”的流转体系,实现绩效目标与财政预算同步下达,同步纳入财务预决算体系的新模式,从机制上解决绩效目标设定的“随意性”。

4.2 措施精准

采取何种措施保证绩效目标实现,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科学精准的措施是实现预算绩效优化的基本保证。在政策制定部门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基础上,各级资金监管者、使用者应结合部门实际,对照下达的绩效目标计划任务,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应涵盖业务政策、财务纪律、内控制度、党纪国法的执行及每个支出节点上的部门职责、崗位职任等,这样将绩效目标的刚性指标与部门(单位)的硬性措施相辅相承,为预算支出绩效优化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从而从机制上解决绩效管理中“管”与“理”的不平衡性。

4.3 管理有力

“目标前移”、“措施精准”从机制上保证了预算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和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要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管理措施见效,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跟进。财政部门在绩效管理上要着重解决绩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目标运行情况监督检查,完善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操作规范,提升绩效评价质量,强化部门(单位)绩效自评质量管理,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严谨性。通过专业人才、绩效评价质量、评价结果责任三方面的进一步强化,压实各级绩效管理部门主观责任,克服绩效评价中 “非理性”问题。

4.4 结果量化

预算绩效结果是整个绩效管理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部门(单位)向人民群众交出的政绩,随着我们党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预决算信息已向全社会公开,预决算信息所涵盖的反映部门(单位)工作质量、管理能力的绩效评价结果仍未与预决算同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2011年7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关于“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虽已确立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的规定,但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量化指标尚未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利用仍不充分。只有在绩效评价结果实现“真实、正确、公正”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利用量化指标,才能发挥出通过预算效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单位通过绩效评价,发现与绩效目标的差距,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增加支出责任,提高管理水平;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提高财政资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能力;政府部门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并据此对绩效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部门(单位)进行必要行政问责的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事关政府治理能力,事业关国运民生,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单位)务必提高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百分之百的事业责任心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聚焦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积极为实现预算绩效最大化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邵凌云,余冬平.国防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04).

作者:沈雅娣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商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