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作为社保专业的主要学科,在高校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该课程建设存在教材匮乏、教材结构编排差异性大及习题案例库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推进该课程建设提供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保障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建设管理论文 篇1:

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实施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住房需求显得更加地强烈。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针对策略:(1)优化保障性住房设计,提升居住品质;(2)完善保障性住房功能;(3)转换套型空间的变化与使用功能,提高套型的可改造性。强化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监管有助于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并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品质。

【关键词】社会保障用房;实施;管理;思考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其建设和管理的深入研究,能促使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社会保障用房概述

(一)保障性住房定义

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保障性住房一般是政府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们。保障性住房一般分为了三种类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租赁住房。

(二)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

目前,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存在着很多问题,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人们对这一政策的实施缺乏信心。对于政府来说,保障性住房是必须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来进行实施,但是保障性住房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反而需要政府为之付出大量的资金。因此,各地政府在不违背政府的允许下,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地选择在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并不能使贫困阶层安居乐业[1]。

二、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实施情况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央推动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加速跑”阶段。

(1)中央推动阶段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2)稳定发展阶段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了住房保障体系。国家通过各种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满足了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8%。

(3)“加速跑”阶段 在“十二五”建设的第一年,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旧房改造住房1000万套。通过大规模的建设,截至到“十二五”末,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提高到20%以上,基本满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这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住房设计落后、住房质量差和政策与法制不完善[2]。

(1)住房设计落后 中国各个地方的保障性住房在前期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的配套基础设施都是相当的落后。多数政府在进行保障性住房前期选择的时候,会选择低价便宜,距离城市中心遥远的地段。在这些地方,往往交通落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就造成了选择居住保障性住房的居民生活、就医等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2)住房质量差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质量存在着严重问题。政府在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对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等环节监督不力,把关不严,导致了这些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3)政策与法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更大范围的中低收入人群,并采用科学合理的保障方法。在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政策法规模糊不清,存在分歧。同时,国家尚未颁布具有法律效应的住房保障政策,这就造成了住房管理松懈,住房建设者有空子可钻。

三、强化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保障性住房设计,提升居住品质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比较完善的功能,相对合理的结构,比较适宜的造价,相对优美的环境等,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设计。具体的策略如下:

(1)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 第一,可以借用空间,包括借用交通通道和各空间相互借用。另外,各空间也要注意相互借用,如门厅和餐厅,客厅和通道,相互借用后不仅能公用面积,还能够增加空间的气势。第二,集中功能,不要过于细分。比如,冰箱尽量与厨房设置在一起,衣柜尽量与床设置在一起。一居室居住人口有限,卫生间尽量不做干湿分离,节约面积。第三,要合理摆放家具。比如,床要平行窗户摆放并能两侧上下,沙发与电视的距离要在2500毫米以上,餐桌要选用4人以上的,以保证家庭的正常使用等。

(2)完善保障性住房功能 第一,加大对中小套型保障性住房设计的研究。保障性住房虽然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不能因为“低收入”这个字眼就降低住房标准。因此,保障性住房需要保证居住质量,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人文关怀。第二,通过精细化设计提高居住品质。除了卧室、餐饮、厨卫等功能空间的设计布局不可或缺外,细化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小面积的套型设计,往往可以通过细节满足多功能需求,对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监督和处罚力度 为了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监督,必须进一步放开舆论,实现言论自由,提升舆论的监督能力,同时政府应向新加坡等地学习,成立专门的中立的权威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并督促行政政府部门对违反行为的进行处罚,实现“零容忍”,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标准及科学性进行调研分析,确保不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使其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三)制定保障性住房法,完善相关行政法规 保障性住房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我国尽快制定《住宅法》来规范住宅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建立长期而稳定的监管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消费等环节加以规范,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加强考核监督。

四、结语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和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改善其生活品质,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这一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幸福感,而且也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旧城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能够改善城镇的整体面貌,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一重要举措能够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信心,这一群体主动去改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消费,从而加速经济有序发展。

本文提出的保障性住房管理策略是在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强化策略。这些策略并不只是保障性住房监管策略的一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逐渐完善这一部分策略,并形成科学、全面的监管系统。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路.[J].中国房地产,2005,(3):51-54.

[2]卢有杰.安居工程—社会保障性商品房体系.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4.

作者:李颖倩

社会保障建设管理论文 篇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作为社保专业的主要学科,在高校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该课程建设存在教材匮乏、教材结构编排差异性大及习题案例库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推进该课程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性质 困境 对策

一、课程起源与地位

1999年我国首次开设社保专业,至2016~2017年期间,共140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社保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涉及到经济、社会、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及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保的基本政策、对社会作用的发生机制、基金投资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建设性[1]。近几年在社保制度的改革完善中,社会各界对基金管理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作为这门社保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向来被列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近年来也大受关注,在高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把经济、法律、管理的相关理论融为一体,创新性地建立起一门各学科相交叉的课程。具体包括基金的筹集、运营、监管、给付等环节的运作机制以及规范事项,还包括对这几个环节的管理方法的阐述,如统计、财务精算法。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社会保障概论》、《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对这些前期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后,才能更好更深入地接受理解社保基金管理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三、课程建设中的困境

(一)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缺乏

1.教材匱乏,更新较慢

目前,相对于成熟学科,针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高校教材非常少。以《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命名的教材,有首经贸出版社的吕学静编写的(2017年第四版),复旦出版社的宋明岷编写的(2012年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曲大维等人编写的(2014年第一版);张留禄编写的(2010年第一版)。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命名的有林义主编的(2015年第三版)。除此之外,还有龙菊主编的《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2007年第一版)。

由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加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时间,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导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现实情况已经不相符。以我国近年来养老金制度的调整为例,2013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将城镇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力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在这两次调整之后,中国的养老金体制体系就产生了改变,养老金征缴范围也产生了改变,但在教材中没有提及[2]。

2.教材结构编排差异性大且理论性过强

现有的教材名称尚没统一,所以编排内容存在差异。相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涉及到的基金管理的对象范围要更多,前者管理对象仅局限于基本医疗、养老及工伤,而社会保障基金除了以上对象以外,还有社会救助、福利、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除了社保基金管理的筹集、支付、运营和监管之外,有些教材侧重于写社保基金与资本市场、公共财政关系,有些则侧重写社保基金管理的方法,如会计制度、统计制度等。也有学者将社保基金管理的筹集、支付、运营和监管,渗透到每一个社保项目下进行编写。而大部分教材在编写时理论居多,而关于实操方向内容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教材结构内容编写的差异性以及理论性过强,虽然是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发展现状所导致,但是致使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以及重难点的把握存在难度。

3.缺乏习题和案例库建设

现有教材课后习题较少,题型单一,主要是概念和思考题,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训练不够,同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教学资源不多,这些后续练习的不足给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带来了不便。

(二)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1.专业教师稀缺

首先,由于劳动与社保专业建设的时间短,所以一方面老师学历较低,在社保基金管理专业有所建树的人才本就不多,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研究生学历,对于理论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都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在高校中,真正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很少,大多数的教师的原始专业是社会学、行政管理、人资管理及法学等,后期因其需要而转化为社保教师,在转化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这门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对管理学、社保学有系统全面掌握,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知识。教学老师如若不能满足这两项需求,就难以为学生清晰地阐释课程内容。但往往这样学科综合素质强的教师资源更加匮乏。

2.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现今,很多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在实践中锻炼的经历,因而教学只局限于理论,实操方向的教学目标无法真正难以协调一致完成,或者即使完成效果也有所欠缺。

3.教师梯队建设不合理

专业课教师队伍中层次分明,无论是职称结构上还是教学梯队上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情况。大部分社保专业的教师组人员都趋于年轻化,使教师梯队的建设在学历、职称及年龄上难以协调一致。这就阻碍了该课程建设进程。

四、课程建设的对策分析[3]

(一)丰富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第一,好的教材是课程建设基础。在已有的教材中,可将不同层次的社保基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论述的教材,如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核心课经典系列的吕学静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面向21世纪课程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保专业课程教材的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也可以选择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管理系列曲大维等编写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在社保具体项目内容下具体阐述其基金的筹集、支付、监管和运营;前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发比较完备,后者展现了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以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用。第二,一定要有其他参考书作为辅助材料,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监管研究》等,补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第三,时刻研究社保制度的政策变化,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和探讨理论。

2.着力编写教材,拓展实践性教学

社保基金管理作为近些年出现的课程,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编写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要包含的内容和系统框架,这就需要顶层专家进行研讨和商定;其次,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师可以积极探索编写教材,可以结合地方特色,结合院系特點,编写适合于本地区本专业的教材。

社保基金管理课程不仅应有丰富理论知识,还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通过配套教学软件以及教学实验室来补充理论教学。要积极和有关软件企业完成软件的研发和利用,通过软件辅助进行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走进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实习,要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积极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具体工作。通过拓展实践性学习,不仅摒弃了理论性的乏味,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一定深化和运用,提升了其实践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基础。

3.进行试题和案例库建设

学习需要一个接收和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习题进行。针对目前习题不仅少而且类型单一的问题,要鼓励教师进行习题集的编写,让学生在习题练习中加深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和应用;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涉及到现实的管理问题,所以,不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全国层面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因为只有选择典型事例,让学生用心思考,才可以提升其兴趣,增强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科综合素质

重视教师建设,除了要引进专业老师,还要重视现有队伍学历和知识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能够参与继续教育创造机会,让有需求的教师能够进入其他高校进修或者努力获取更高的学历,以此来深化理论认知,开拓学术领域。

2.增加教师实践能力,利用校外专家资源

可以直接派教师去社会保障部门挂职,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另外,学校也应聘请社保机构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定期为学生讲授社保基金管理实操业务。比如,在负责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人员从事一线工作,有大量实务业务处理的经验,能够利用各种案例为学生讲授理论之于实践的应用,不仅能使课程避免枯燥,还能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3.建设专业教师梯队,推进课程建设

团队才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源源动力,一定要注意老中青教师的储备和以及梯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团队既可以老中青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互补,又可以对课程的教学、习题、案例库等建设进行研讨和建设,对于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来临,社保基金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为社保基金的管理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必将随着时间和学者们的努力,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吕学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2]王晓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9):136-138.

[3]马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40-141.

作者简介:

柴梅(1982.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现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从事社保基金管理方向研究。

王华丽(1972.7-),女,河南沈丘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研究。

作者:柴梅 王华丽

社会保障建设管理论文 篇3:

地市级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分析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亦开始呈现出了较为良效的发展态势。然而,在这种整体发展背景之下,尽管我国的社保卡发行范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但很多地区对于社保卡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很多社保卡尽管发行,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依托实际社保卡数据库的基本资源,力求能够构建合理的社保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于社保卡的“连动式”应用,突破一直以来社保卡单一的应用现状,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卡的全方位、多角度应用。

关键词:地市;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亦开始逐渐完善。随着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保卡持卡人数不断增加,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社会事业单位等用卡单位对于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要求。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我国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社会保障卡系统开始逐渐呈现出了城乡全覆盖、全民都享受、异地流动服务的整体发展态势①。在全文中,笔者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卡建设提出了更深程度上的研究和分析,逐渐推动社会保障卡的管理与服务结合,切实推动地市级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的升级打造,带动其深入发展。

2.构建整体目标

社会保障卡的诞生,是社会保障体系综合性和服务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卡整体构建目标是,以逐渐呈现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卡为综合性载体,以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相关工作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逐渐打造能够满足社会民众要求,全面、系统、高效、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并以此为综合性的高层次的应用支撑系统平台,实现对涉及社会保障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将医保、养老保险等涵盖于社会保障中的各个业务领域以及各层级经办机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性录入共享,力求在协同办理和流程方面实现有效的“无缝衔接”,真正能够实现人民群众“一卡在手,办事无忧”②。具体来说,其细化性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起城乡居民保险的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托,逐渐打造起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呈现出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信息交流的高度统一,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全市范围内的统一管理。

其次,推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逐渐融合统一,积极实现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业务统一,实现统一社会保障地域和系统信息的有机融合,打破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顾各”的尴尬局面,使市民能够借助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障各个环节办事的便捷性,能够保证居民个人信息的有效性和多重应用性,使之能够在信息登记、身份认证、财税金额缴纳、账户管理等方面获取更多的便捷途径。

最后,接着社保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实现对于个人信息以及信息化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的推进发展。通过对于社保卡的高度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实现对于包括自助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线上服务、定点就医等服务方式的高度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综合性和便捷性③。

3.系统搭建

3.1 技术支持搭建

社会保障卡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构成,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①硬件环境:为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等的必要硬件支撑;②软件环境:为平台运行提供数据依托软件以及应用服务器等的软件支持;③中间服务平台: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体系提供包括流程、后台等的中间支持;④网络环境:为平台运营提供流畅的网络支撑;⑤辅助性应用:为平台运营提供手机APP、语音软件等的辅助性支撑。

3.2 系统软硬件构建

社会保障卡服务平台系统的打造,需要软硬件两个系统进行共同作用——在硬件构成方面,要配备相关负责人对内外网络、相关服务器进行综合性维护,保障系统流畅运营——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服务中心网络整体架构,相关工作技术支持以及硬性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良好的硬件支持,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于社会保障卡服务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性发展;

在软件构成方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数据库平台、信息系统搭建等等进行综合性管理维护,真正能够实现对于社会民众的便利服务,能够使得社会保障卡成为城镇居民方便社会生活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常规的社会保障系统服务平台搭建往往由监管决策平台、业务办理、横纵信息数据交换以及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等“四维”体系构成,其整体搭建可以依照下图进行:

图3.1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服务平台“四维”构建体系

总之,以此为模板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一卡通”,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报酬发放、财税缴纳等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了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平台极强的信息化、现代化特征,依托数据库等可靠信息,真正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服务④。

4.结束语

依托人社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我国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卡这一便民措施,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最终呈现出社会保障卡的全覆盖状态,这种规划的提出,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卡相关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实际上,通过对一些国外国家的观察,笔者发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搭建、社保卡应用等等,在平台搭建、多角度覆盖、便民信息共享以及整体的系统规划等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体系在搭建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壁垒还要破除,有许多矛盾还要攻克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从事者、管理者要不断实现探究式工作,逐渐实现更多社会保障部门数据资源、数据库信息深入拓展,推动相关数据之间的有机整合,将社会保障卡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更多行业、更多领域,使之能够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便民服务方面能够走得更好、更远,这不仅仅是对于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卡发展的合理化畅想,更应是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瞄准的方向。(作者单位:宁德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及注解:

①彭震宇.衡阳市社会保障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构建[D].南华大学,2013.

②康春.上海市社会保障卡建设现状和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③李莎.云南省社会保障卡发行服务管理系统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2.

④谢文哲.美国的社会保障卡及其启示[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6:234-235.

⑤聂文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中社会保障卡的设计[D].苏州大学,2014.

作者:陈亮

上一篇:犯罪构成刑法探讨论文下一篇:管理创新知识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