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分析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进一步增加,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养老基金方面的管理活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也开始朝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保障分析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障分析管理论文 篇1: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社会保障的构建模式是社会保障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社会保障经历由政府主导与“小政府,大市场”两个典型阶段以后,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在此期间,另一参与者——第三部门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关键词:社会保障;第三部门

社会保障作为确保公民获取基本生活资料、获得经济发展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8世纪以前,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个人、家庭以及一些自发性的社会团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劳资矛盾日趋激化,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保障领域,并担当主要角色。社会保障的管理运作进入了国家主导的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与优厚福利政策的短暂互动后,日益沉重的福利负担不仅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随后社会保障改革的浪潮带来了以美国为范例的“小政府,大市场”社会保障体制格局,它极大地改善了公民基本保障与国家财政负担的对立冲突,至今这一模式的社会保障体制仍是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就在人们争议不休的时候,一个由社会实践产生的新主体闯入了人们的视野——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进入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营并非一个偶然事件,或者说一切偶然皆源于必然。第三部门的特殊属性与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参与社会保障机制运作和管理的独到优势。

一、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理论分析

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界有以下理论来解释其必然性。

(一)资源互依论

这是一种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讨论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一些学者认为,组织受制于外在环境,组织的活动与结果深受环境影响。政府组织与第三部门各有其独特的资源。就非政府组织来说,其资源有服务传递、资讯与专业技术、社会的参与支持等;至于政府所具有的资源,包括提供财源、资讯、政治上的支持或正当性,以及核准各类组织设立或活动的许可权等。

应该说第三部门的出现弥补了政府的部分职能,而政府组织对第三部门的管理与辅助,则是维护第三部门自立与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两者之间不完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上下关系,而是一种资源互依关系。这说明在由政府独立经营社会保障呈现出不经济结果时,人们会选择由独立或半独立于政府的主体来更好地应用社会资源,以促使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二)社区参与理论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在社区形成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和志愿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基石。而第三部门的形成,也是沿着同样的路线进行的,并且往往是随着社区组织与发展的运动一并发生。志愿主义的几个特质,如利他主义、社会交换、社会过程和结盟,促成人们能够在社区事务参与中,将个人的需求与公益的任务和作为做出很好的连结,因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第三部门。

从这一理论来理解,第三部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社会保障的普及程度。公司不可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动作的主要载体,这是因为其一,终身工作无论对于公司的所有者还是劳动者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决定了优胜劣汰,因而在自由意志的双向选择环境中,维系这样一种协议是高成本高风险的;其二,若以企业为载体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将为此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并在其性质上产生模糊地带。社会保障具有福利性,具有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的作用,而企业其根本性质是追求效益,追求所有者的利润和收益。成本基数的扩大必定会影响到所有者的收益,而且会导致其运营成本的提高,使企业丧失竞争力。于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第三部门着眼于社区,以此時社会成员的居住地为切入点,将所有的受保障人员覆盖其中,这不仅仅包括在职的人员,对于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以及因年老或身体疾病不能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也能及时给予保障和帮助,体现社会保障建立的初衷,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民社理论

有些学者尝试着运用跨学科的视角,解释第三部门存在的共同基础,提出了民社理论。认为社会由家庭、市场、国家、民社等四个制度机制所构成。所谓民社,是指在任何文化、地域和历史时间点上,存在于家庭之外,不受市场经济与政治势力所左右的社会团体,包括俱乐部或其他会员团体、志愿团体、宗教团体、艺术团体或是其他非营利性的人民社团。

从社会组织四分化这一角度分析,在国家介入并建立社会保障以前,人们大多依靠家庭来维系成员的生活,因而家庭是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这一方法不再有效。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其他成员经济帮助的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突显了代际冲突和矛盾。毫无疑问,民社则在这个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社独立或半独立于政府,且不同于市场主体,不以利益为其活动的根本目的。另外,民社是一个泛化的家庭概念,其成员以某种意愿或目的结成组织,因而不受数量的约束,在相互承担风险上无疑是增加了基数,从而弱化了独立个体的负担。

二、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的实践成果

以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第三部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如此,由于其广泛的民众基础,行动宗旨的公益性,使其在促进社会保障良好运行、健康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保障改革风潮的兴起,第三部门在优化社会保障运行效率中的作用已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诚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第三部门在参与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的具体作用和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从各国社会保障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第三部门的发展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进程。

(一)第三部门的参与能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体系应是跨越地区、行业和阶层的界限,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公共事业。因而在社会成员面临生存危险和最基本的经济发展困难时,原则上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帮助和保障。然而,就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社会财富还不足以在短期内将全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在经济实力不能承受刚性的保险水平时,对覆盖对象的过多承诺,无疑是画饼充饥,作茧自缚,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然而,第三部门的加入能在极大程度上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改善。一方面,第三部门通过资金捐赠、调查研究和语汇广泛宣传,能够推动社会广泛关注那些资金和人力资源薄弱的部门和地区以及因此遭遇困难的脆弱群体,促进社会保障逐步将其纳入正规体系并获得帮助;另一方面,对社会政策、政府权利应当给予保障但却无力给予帮助的群体,第三部门通过聚集社会的力量给予经济或技术上的支持,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福利。在弥补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缺口,减轻经济发展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上,第三部门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资金筹集的社会化

资金短缺是当前困扰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扩充资金来源,是形成雄厚资金支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努力方向。在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开辟民间捐款、各界扶持等社会化渠道,不仅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强大的动力支持,在基本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以外,促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从我国目前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第三部门的收入来源有财政拨款,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社团会费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等数十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明确以及财政支持范围的规范化,第三部门将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作为筹资的主渠道。

(三)促进管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

在社会保障建立之初,由于其管理体制不统一,政出多门,因而会呈现管理混乱的局面,一些政府部门承担了具体项目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这种情况不但影响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有效管理和稳定运行。因此,建立一套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若由第三部門如社区服务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慈善机构等来承担一些具体的社会保障事务则会收到单纯依靠行政权利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行政部门依靠的是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第三部门依靠的是其成员内在的自律力量自觉地去实施,可以调动民间的积极性,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真正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事业。如将原来由政府、企业举办的生活服务机构交由职工居住所在地的社区服务机构来承办,则不仅得到了不交或少交费的福利服务,而且还开拓了一些就业机会,使居民自觉地参加进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4、促进监督机制的社会化。社会保障监督机制是社会保障健康发展并发挥其积极意义的重要保证。但在社会保障建立之初、锐意改革、模式探索的时期,管理体制的弊端,将导致其监督体系严重失效,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中除了应有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外,还应有社会监督。第三部门从事的是非营利性事业,其宗旨是为群众的利益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群众进行有力的监督。第三部门的有形资产大多来自社会的捐赠,是人们的自觉贡献,最终要全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从这一点上讲,其有形资产为零。然而其合法性和社会声誉、社会公众信任度才是其真正拥有的最宝贵的资产。第三部门将社会公众信任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从而有利于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他们通过对各自拥护人群的宣传组织,强化公众参与社会保障监督的意识,推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可操作化,从而实现监督机制的法制化。

三、结束语

如何构建一个完善而有生机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它在稳定社会秩序,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增加经济负担,阻碍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而任何一种尝试都是进步的契机,第三部门的特殊社会功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途径,翻开了社会保障模式探索的新篇章,它将在补充政府作用、市场缺陷,发展公民社会、提高民主意识,促进经济良好运行,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第三部门内涵探析[J].前沿,2004(2).

2、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谈,2003(7).

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张莉,风笑天.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J].社会科学,2000(9).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作者:熊 丹 戴 鑫

社会保障分析管理论文 篇2: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私有化趋势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进一步增加,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养老基金方面的管理活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也开始朝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私有化;趋势分析

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活动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打破僵硬的制度管理活动,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与时俱进。

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得以迅速推进和实施,就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保障,但是实际上社会保障层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活动的内容应该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待遇、保障资格、保障条件这三个因素,也就是对每一个社会保障的受益者要具备劳动关系、就业年限、缴纳保费金额等等。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活动并不完善,很多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当颁发新的政策或者是文件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上级部门口头下达的通知或者是复函所实现的,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法律效应并不强。

(二)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角度出发

由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巨大差异,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大部分群众都是从事于农业活动,而农业的经济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生活的需求,因此,农村贫困人口比较多,從而必须要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实际上,农村地区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才可以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三)从资金缺口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当中资金链并不稳定,有的地区甚至还会出现资金匮乏的情况,养老金保险资金链断链,出现保险赤字,而这些都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缺乏完善的筹措机制。同时,在我社会保障发展过程当中,隐性债务的增长率在不断提高,而产生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中国社会开始朝向老龄化的方向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实施减员增效的政策,很多在职的老员工会提前退休,从而退休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在职员工,增大了社会保障当中养老保险方面的压力。

(四)从社会保障缴费的角度进行分析

自从我国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要求每一位受益者都要有自己的个人账户,相关部门通过不断对个人账户进行推广,将受益者个人的贡献也就是养老保险的交费金额和受益者退休之后所获得的收益,也就是养老保险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虽然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受益者缴费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下来个人账户方面的工作开始逐渐出现漏洞,很多个人账户出现了空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年度社保基金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受益者个人账户当中所积累下的资金也被转移到其他退休者身上,进行退休养老金方面的支付,并且空账的规模还在不断的增加,这严重打击了受益者缴费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保费征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从社会保障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保障活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制度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社会制度管理模式比较混乱,并严重落后于目前的实际工作。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管理体系比较分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交叉,内部凝聚力比较差,从而在筹资过程当中各个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权力方面的攀比导致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大,相互推卸工作当中的责任。同时,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方面还缺乏硬性的规范要求,缺乏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在资金层面,很多工作者不仅玩忽职守,同时还滥用自身的权力,挥霍和浪费国家资源,甚至出现挪用公款的情况。

二、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之下对社会保障私有化所提出的措施探讨

(一)明确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本质

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类型的物品是不同的,社会保障的公共性在信息层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需要政府不断发挥自身稳定社会的职能,一些逆向的选择,或者是道德风险都会导致某些商业保险出现不确定性,比如说在人寿保险当中,对于受益者个人的寿命是无法预测的,医疗险当中保险人和受益者之间的信息也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市场上的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因此,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正确了解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本质特征,要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1]。

(二)在管理活动当中追求效率性,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运行

在经济社会当中进行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平衡社会当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追求社会公平,因此,在管理活动当中应该树立起高效率的管理目标。比如基金制度是否能够顺利运行,主要是取决于资金投资是否要高于社会当中劳动者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或者是社会通货膨胀率最高点的收益率,如果不做好这方面的卡点工作,那么个人账户当中所积累的养老资金是无法支付未来的退休金额的。和个人账户相对应的是公共账户,公共账户主要是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再分配,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是受益者交费方面的积极性比较低,那么也会影响到公共账户功能的发挥。

(三)促进管理制度的私有化,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当中的重点难点,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某些层面是相容的,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自由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基准制,分别是受益基准制之下的公共账户转为供款基准制下的个人账户,而另一个则是政府公共部门下的集中垄断性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型竞争性管理。在这两个基准制的基础之上,政府部门必须要改变局内人的位置,要从局外的角度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缴纳,进行控制,做好税收方面的优惠工作[2]。

(四)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范围,增加社会保障收益群体

要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促进社会保障的私有化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群体的覆盖面,以此来维护我国劳动居民的合法权利,促进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的经济主体越来越丰富,除了国有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私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等,而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居民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之下,社会保障制度也应该进一步普及,不能只局限于国有企业的员工,而应该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提高覆盖面,以此来提高征缴率,保证社会保障基金资金链的稳定。

(五)加强社保费方面的改革,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工作是面临整个社会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而要想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强有力的措施来作为工作开展的保障。以此,在社保费征收工作当中,相关人员不配合拖欠或者是拒绝缴纳社保费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每一位社保受益者的行为,促进社保征收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我国地方政府以及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做好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社保改税方面的改革,将社会保障费纳入到税收管理体系当中,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税征收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执行的刚度[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必须要站立在国际的角度之上,对各国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了解目前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发展趋势,并认清改革过程当中的利弊,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以及听取专家领域在方面所提出的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永新.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发展趋势[J].新商务周刊,2018,(023):38.

[2]席恒.新时代、新社保与新政策——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040(001):24-30.

[3]辛静.基于公共管理的社会保障私有化发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000(030):135-136.

作者:徐宽凤

社会保障分析管理论文 篇3:

我国社保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现状的研究,进一步剖析当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加强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四项对策:一是加强立法,强化社保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二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保障基金管理安全;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减缓空账现象;四是设立专营机构,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对策

【中图号】D912.5【文献标示码】A

社会保障资金是根据立法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一种专项基金,即国家和社会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公费医疗事业等项目的资金的总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资金预决算制度与资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是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1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1.1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社保资金预期收支偏紧,面临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2000-2004年四年里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数据表明,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人数一直以150万人/年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可预见的事实是未来要发放的人数必将以更大比例增加。虽然自2000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收支一直有盈余,至2004年底已累积了2975亿元的结余。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我国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自1997年以来实行的一直是“混账”管理: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其“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将两个账户混在一起,这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资金的转移提供了可能,社会保险机构就是利用“混账”管理的便利,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不断地透支个人账户来填补统筹基金的不足。

1.1.2社保资金监管不到位,挤占、挪用资金现象严重2006年8月,在上海查出我国最大规模的社保基金挪用案。经调查,该案中违规挪用的社保基金,连本带息共计37亿元。而上海社保案仅是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同年11月27日,浙江金华爆发数亿社保资金被挪用的大案。就在2006年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上海再爆27亿元企业年金通过“委托贷款”再次流入房地产企业的大案。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1998年以来,全国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160多亿元,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国家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三项社保基金(养老、医疗、失业)的审计结果中,发现违规问题的金额达71亿元。一边是数以亿计的资金被违规挪用或是流失,一边是过去7年来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超过7000亿元。

1.1.3统筹层次过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及节约管理费用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由各级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是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分级管理,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其他险种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对于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有方便之处,但是由于统筹层次的不同,资金管理主体分散,使资金结余分散,影响了存量规模,必然削弱运营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各地都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管理成本必定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成本为3%,而国际上一般在1%左右,美国加州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成本则只有0.16%。运营期间,各级管理中心的经费主要是从当年征收的保险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这并不利于资金的完整和保值增值。此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抽调,这部分人大多没有大资金运作的经验,专业化素质不高,缺乏操作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分析市场潜在风险的能力。客观而言,无论在目前投资品种单调的情况下运营社会保险资金,还是未来社会保险可能按市场化运作,各级管理中心都难以承担实现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

重任。

1.2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所遵照执行的各种文件和规定,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财政部,1993)、《关于加强企业和职工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劳动部和财政部,1994)、《社会保险审计暂行规定》(劳动部和审计署,1995)、《企业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暂行规定》(劳动部和财政部,1998)、《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实施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等。但比较系统和权威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大法一直没有出台。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来构建一套权责分明的法律体系对各级保障部门、管理机构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就带有明显的部门主义色彩。

1.2.2社会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在许多国家,社保基金管理体系中政府的监管者角色、信托公司的信托人角色、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人角色泾渭分明,各司其职,并形成互相约束、互相牵制的局面。而在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下,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监督,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等政府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7个省市成立了由有关企业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但是在实际监督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很难发挥独立的监督作用。由于个人账户普遍未做实,社保基金的最终受益人对个人账户的余额及投资情况基本上毫不知情,更谈不上履行自己神圣的监督权力了。受益人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政府监督不足还要严重得多。

1.2.3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运营机构在很多发达国家,依法逐月收缴养老金并承担保管责任、负责资金清算业务的是信托公司;负责设立投资计划、做出投资决定,并按照市场通行做法和基金增值目标提取管理费用的是资产管理公司。而我国缺乏专业的运营机构,各省市的社会保障监督管理部门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国家机关下,而各个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又负责地方社保基金的管理,即地方政府社保部门既当监管者,又同时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容易使社保基金缺乏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

2加强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立法,强化社保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完善和健全法律制度,提高对社保基金管理的立法层次,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从法律的根本上规范和建立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尽快出台比较系统和权威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大法,如《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或《中国社会保障法》等与社保基金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统一法律规范,构建一套权责分明的法律体系,对各级保障部门、管理机构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保证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的效果。

2.2建立社会监督体系,保障基金管理安全。良好的法律还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来保证。完善的监督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人大对社保基金预决算的审批,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以及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首先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只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发放,相关的监督职能予以剥离,单独设置机构进行全面具体的监督工作。对于监督机构的管理方面,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各地分设办事机构。一方面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辖制基金监督部门,使监督工作能够避免地方政府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社保基金监督机构的垂直管理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监督工作的干扰,但是也存在监督缺失的可能性,所以社会监督就成为全方位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健全,也使得社会监督受到制约,社保基金的最终受益人无法及时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力。是否可参考国内外基金业信息披露的规定,增加诸如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表、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变动表等财务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每月或每季度以委托契约、基金定期报告的形式,按照证券投资的类别分类公布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使公众可以借助网络或者其他大众媒体获取相关的信息,了解社保基金的投资成本、收益、积累、运营和其他重大事项。

2.3多渠道筹集资金,减缓空账现象事实上,如何解决目前我国社保基金中存在的空账现象,许多专家学者都已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办法。综合起来可分为主动偿还和被动偿还两类。主动偿还包括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險的补助支出。中央或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并借鉴智利政府的方法,采取给原体制下的职工发放类似“认可债券”来偿还。通过发售社会福利彩票来偿还。国有资产变现或证券化来偿还。征收特种税来偿还等。被动偿还包括通过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资金运作受益来偿还。其他的开源节流方法。如可以通过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扩大制度的覆盖面、降低养老金待遇的替代率、规范养老金调整机制等偿还。这些偿还方式具有某种“隐性”的效果,即通过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一定程度的隐性的待遇降低来逐渐偿还。

2.4设立专营机构,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由国家对社保基金的补贴到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正是我国社保基金从外部调节转为自身调节的趋势所在。那么,有没有更安全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呢?我们认为可以设立社保基金专业银行,让社保基金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服务,以取得的的经营收入作为充实个人账户、偿还隐性债务的来源。

3参考文献

1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国际劳动局编.社会保障导论[M].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3李绍光.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翁 枫 黄云鹏

上一篇:银杏整形修剪分析论文下一篇:原则城市家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