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论文

2022-04-22

专家预测,我国经济即将进入温和中速增长期。经济的温和增长离不开社会大局的稳定,這必然要求我们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上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同时发挥好社会的协同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系统阐述了五年成绩和十年经验,提出了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论述:

第一部分探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

第二部分揭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伟大意义: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4.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部分则分别从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保、健康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强调的是,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1.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2.加大政府投入和推进制度创新的关系;3.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4.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关键词:改善民生;十八大;社会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十七大以来的五年社会建设的成就,明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这就阐明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报告关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精神十分凸显,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和所提出的具体措施温暖人心,鼓舞人心。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 正确理解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

1.正确理解社会建设的含义:

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发展领域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改善民生。

2. 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924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所谓民生问題,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心”[3],民生问题不容忽视。

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我们从个三方面去正确理解:

首先,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一饭膏粱, 维系万家; 油盐柴米,关乎大局。“国以民为本”,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与人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自然成了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其次, 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曾指出,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民生是贯穿社会建设的一根红线, 社会建设反映的是公共诉求,凝聚的是社会民意, 关乎的是大众利益。

最后,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归宿。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建设的力量与积极意义。

二、 深刻领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伟大意义: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概括的不断丰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伟大的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两大核心内容: 一为“大力发展”, 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二为“共同富裕”, 因为贫富悬殊也不是社会主义。无论怎样发展, 最终都要落脚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来。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集中体现, 合乎国情, 也顺乎民意。

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因此,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既是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最终归宿。

3.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 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主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扩大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理顺分配关系, 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着力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只有切实解决好全体人民的利益问题, 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形成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4.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十年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 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 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社会建设。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申了教育的“立德育人”导向和培育“接班人”使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它不仅能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教育的公平也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公平,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一致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切实解决目前较为突出的“上学贵,上学难”等社会问题。

扩大教育规模,发展多种教育模式,使人们享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高度重视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努力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公民接受再教育的新形式,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建设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努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彰显人性,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包括函授、夜大等各式培训教育在内的完备的社会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学习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較长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 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 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我国市场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 尽可能地多增加就业岗位。

(2).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 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3).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5).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切实完善、保障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1).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4],这就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目的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此来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丰富内涵的发展和完善, 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很多分配不公的现象来源于初次分配的领域。“要高度重视我国的分配问题,重点是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5],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不断创造社会财富, 而且更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3).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民众的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强化支农惠农政策,适当提高扶贫标准、最低生活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手段,使这部分税收重新用于国家再分配,防止贫富悬殊;取缔非法收入,加大执法力度,对偷税漏税、挪用公款、权钱交易等非法收入坚决取缔和严惩。“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是改善广大人民的收入状况”[6],规范收入制度,合理促进居民消费,使生产与消费相协调。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 是维护改革大局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多层次的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完善和健全失业社会保障机制,真正落实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

(3).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规范商品房建设,保障人民利益和防止虚拟经济的扩大化;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使人们“住有所居”。

(4).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和完善养老院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5).健全殘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以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因此,改善民生,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看病难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并把重点放到农村去。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中西医结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7],完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降低疑难杂病患者的经济困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关注民生;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送医下乡,真正做到惠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多渠道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就医需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力争让百姓花最少的钱看好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舆论宣传,增强人们健康意识,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生优育,减少畸形、先天残疾、智障儿等,不断丰富发展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大环境,更好地加快民生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8],引导社会组织机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多方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等服务,加强人民内部团结;完善信访制度,解决群众告状难等问题,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多种渠道,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消除潜在隐患,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模范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杜绝贪赃枉法,真正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健全司法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惩不贷,维护人民切身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提高警惕性,坚决防范和抵制各种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乃至颠覆活动,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利益。

以上这六方面的内容,都是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也深得人心。

四、全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因此,在思想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与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发展环境和智力人才制度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及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总之,要辩证统一地来看待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使之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大政府投入和推进制度创新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转型是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相互交织的过程,而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住房、健康医疗、社会管理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期政府宏观调控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今后能否有效地缓解和缩小区域、城乡以及阶层差距,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第三步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整体思路应把握两条:一条是政府需要“投资”,也就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财力资源要向农业、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分配方面倾斜;另一条是政府不需要“投资”,即下决心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政府从组织制度供给方面加大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扶持,为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社会各项事业、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各阶层人们都参与其中。各级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要做到实处,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人人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待,推进这些事业,党和政府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公益性原则,务必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尤其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民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是多样的,运行机制也是多元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各种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的共同作用,更好完善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更好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力。

4.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从目前看,社会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的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仍然需要我们作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1]十八大报告

[2]十八大报告

[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825页

[4]十八大报告

[5]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6]易培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两个问题的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十八大报告

[8]十八大報告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左传·宣公十二年》

[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孙本文. 《社会学原理:下》[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5:634.

[5]郑功成.《民生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N] .文汇报, 2007- 10- 1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解放军报, 2007-10- 25

[7]胡鞍钢.《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N].文汇报,2007.3.19.

[8]金兴盛.《抓民生促和谐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工作》[J]. 浙江经济,2007.5.

[9]洪大用.《中国社会建设三十年:成就与问题》[J]. 学习与实践,2008,(08).

[10]李伟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04期

作者:王立平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论文 篇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专家预测,我国经济即将进入温和中速增长期。经济的温和增长离不开社会大局的稳定,這必然要求我们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上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同时发挥好社会的协同作用。

目前,国际发达国家仍然深陷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政府赤字庞大、公共债务上升、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加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依旧疲软的困境之中。据经济学家预测,2012年,在欧债危机得以控制的基准情形下,全球经济将温和放缓增长,从2011年的3.9%下降至2012年的3.6%,但不同地区之间会有所差异,其中欧元区将温和衰退、美国将温和复苏。而且,美国和欧元区大国法国2012年都面临大选,这将给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增加很多变数。温和低速增长将是2012年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相对中国而言,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我们建国以来挥之不去的情结。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就提出过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赶英超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两位数增长。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凸现,群众的不满情绪蔓延;因农村土地被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劳资矛盾、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社会成员个体的过激行为时有发生,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这里的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对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政治等需求大量上升,中国不应该再单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是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将进入温和增长期

2011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其核心就是要改变盲目追求高GDP的错误倾向,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来破解当前面临的复杂问题,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关专家预测,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我国的经济进入温和中速增长时期。

改善民生,是经济温和发展的手段,更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在经济减速时期,更加需要加强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此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一方面为经济运行减震,另一方面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此外,根据群众对生活质量、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需要完善消费政策,发展服务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是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不忘改善民生,国家的发展不忘人民的福祉。包容性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经济温和增长的保障

经济的温和增长需要社会大局的稳定。2010年底发生在突尼斯中部城市的失业男大学生在街头摆水果摊因被警察粗暴驱赶而自焚死亡的事件,成为北非中东一些国家政权更替、社会动荡的导火索。2011年,广东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因不满土地出让权益受损和村务不公开等问题引发的村民聚众滋事事件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目前,广东省政府本着尊重民意的真诚态度和对事件的正确判断,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得乌坎事件在较短时间得以解决,受到群众的认可,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这让我们看到当地政府执政为民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在矛盾凸显时期,社会走向和谐稳定的前景和希望。当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我国经济的温和中速增长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由过去重经济建设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过去“严管整治”向“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转变;由传统的“政府包揽一切”向党委政府主导下发挥社会协同作用转变;由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由硬性行政命令向运用法律、思想道德建设、做群众思想工作、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综合方式转变。具体来讲就是要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

从源头上做好社会管理,首先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经过32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但仍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即热衷于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乌坎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基层政府在卖土地过程中,忽视了失地村民的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注重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群众的合理诉求。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当前,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正确看待管理和服务的有机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的目标。

从根本上做好社会管理,需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如果在维护群众权益上政府不作为,将会失去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乌坎事件的发生就是在村民给村干部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某些村干部运用惯性的政治化思维,将群众的利益诉求定性为对抗性行为,将群众推到对立的一面,导致事件的升级。同时,如果政府对群众利益不作为,也会给其他地下组织提供拉拢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可乘之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巩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谐稳定的社会不是杜绝矛盾和冲突,而是拥有各种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体制和机制。

从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需要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政府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通过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来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培育发展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的速度加快,社会流动的规模在增加,“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使得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成为对居民进行社会整合与社会管理的新载体。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性需求要在社区中得到满足。人们的矛盾冲突要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开发社区自治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需要公众的参与。《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对于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事情,公共政策由政府制定。实际上,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没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制定的政策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很可能导致公共利益的部门化、部门利益的私有化,出现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乌坎事件就是村干部在卖土地时没有征求群众的意见,没有做到村务公开,导致群众权益受损而引发的维权事件。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事项,不仅仅是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风险评估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另一方面,扩大公民参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公民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参与的程度和技巧,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广泛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博导)

作者:向春玲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论文 篇3:

两会开幕:呼唤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国模式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两会年年开,民生话题一年比一年热。对于今年两会,群众最为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民生能有更大的改善。而这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所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紧要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地方都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出了专门安排。省部级研讨班结束之后,各地又迅速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对今后特别是今年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11年全国两会已开幕,今年两会的最大看点,无疑是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敲定中国今后五年发展蓝图。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正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国际风云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发展更加引人注目。而在两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全国两会开幕: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焦点话题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他还强调,做好政协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意识,顺应人民期待是人民政协发展的动力,始终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全面反映民思、民盼、民忧,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贾庆林在作2011年工作部署时强调,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还特别指出,政协委员要认真总结各级政协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途径新载体,逐步完善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界别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召开前,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时指出,政协委员很认真地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我们体会这个讲话的目的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的很清楚,是维护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赵启正介绍,政协委员们认为,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责任在两方面,一是要强调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要强调社会自身培育健康心理、和谐秩序、创造性的精神方面。政协委员们来自社会各界,他们对于社情民意的了解比较深、比较具体,许多委员自身也有很多管理某个单位和某一领域的经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应该能做出贡献。去年以来,全国政协加强了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编辑报送了许多社情民意信息,其中民生类提案1700件,受理办理委员会群众来访42000多件。从目前情况看,民生问题仍是今年政协委员提案的焦点,尤以房价、医疗、教育、交通等问题最受政协委员关注。

代表委员献策:

社会管理与创新的中国模式核心是民生

两会年年开,民生话题一年比一年热。对于今年两会,群众最为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民生能有更大的改善。而这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所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此,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就2011年全国两会所作的大型网络调查中,“社会保障”一度高居榜首,参与这项调查的网友超过九成认为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建议,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应尽早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再在事业单位、机关与企业职工之间分别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特殊性,可以通过企业年金或其他补充保险的形式来体现。另外,去年部分地方在招考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暗箱操作、营私舞弊事件。在新华网、新浪网关于今年的“两会调查”中,网民除了继续关注和呼吁增加就业岗位外,“促进就业公平”也成为就业话题的新热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柯锦华说,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进一步增强公务员考录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开透明度,加强监督,严防“萝卜招聘”事件的发生。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已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瓶颈。参会18年、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建议: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与辜胜阻的建议类似,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蔡继明委员专门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7方面调整。他提出,要将收入分配的相关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基尼系数降至0.45以内;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增长不低于5个百分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差别缩小至3倍以内等。

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组织的2011年“两会调查”截至3月1日,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居首的是保障住房。对此,来自河北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朱正举提出,要坚决执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购买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家庭唯一住房和非唯一住房的差别化税收政策;要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盘活存量土地,拓展住房用地供应。

兩会召开前,各界还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是,今年不仅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就连重庆、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许多企业开始陆续“闹饥荒”,外来农民工成为各地企业争抢的对象。为此,2月24日,共青团中央特别在京举办了“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活动之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市两级团委和部分县级团委,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主题普遍开展了“面对面”活动。各级团组织和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2011年同级两会上围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提出了一批重要的提案、议案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团组织在同级两会上共提出提案、议案和建议89件。

地方部署试点:

天津建8大体系,浙江开展14项试点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紧要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地方都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出了专门安排。省部级研讨班结束之后,各地又迅速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对今后特别是今年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人口和交通管理制定了一揽子制度和政策,为全国城市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借鉴,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就在省部级研讨班开班前5天,北京市于2月14日召开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座谈会,市委书记刘淇强调,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刘淇提出了五个“落到实处”,包括基层民主自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等。该市社会管理即将推出一项重大创新制度,今后,该市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四大类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将全部放开,社会组织可以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建设的活力。

紧邻北京的天津市近年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管理,探索出独具天津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新经验。这一次,仿照中央举办研讨会的形式,天津市也利用4天半的时间从2月24日下午起至28日举办读书会,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讲话。市委书记张高丽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八大体系,包括保障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体系、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系、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社会组织发展监管体系等。

浙江2010年7月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主要有14项试点内容,包括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两新组织”管理服务模式和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等。为了推进试点工作,省委书记赵洪祝于2月10日到先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诸暨市调研。2月28日,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研讨班精神,强调要扎实推进国家确定的试点工作,认真开展省内其他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局,延伸到各个角落。

针对当期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更多办法的问题,2月27日召开的河北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要深入抓好各级干部的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各级干部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同樣,作为进位赶超的湖南省委常委会也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今年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的领导,把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作者: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论文下一篇:煤矿安全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