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监管风险转移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国内企业出现了一股上市潮,伴随着这股热潮,许多企业高层决策者开始对“企业内控”这个概念从陌生到逐渐熟知,进而加以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对申请上市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主管备案审查机构评价的核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证券监管风险转移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证券监管风险转移管理论文 篇1:

关于中航油破产案的简要分析

作者简介:程文琪(1991—),女,汉,山东省青州市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摘要:中航油破产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此破产事件入手,分析了中航油破产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对行业发展的启示,对金融衍生品行业发展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航油;破产;分析

一、 事件简介

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

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而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

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5.5亿美元之巨。

二、 原因分析

(一)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行为的自身缺陷

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益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最终亏损由国家承担。中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并非企业所有者,所以无须担心承担损失,以致大胆从事风险较高的投资活动。

(二) 经营决策错误

在战争之后,石油价格一般会持续降低,而且做空期权会获得不菲的权利金。陈久霖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为依据,兼之石油期权自身的魅力,判断国际油价在未来会持续走低,因此作出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经营决策。

但在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对业务很不熟悉,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中航油作为期权卖方本身承担了极大的风险,而其交易对手是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技术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机构交易者,几乎将所有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中航油身上。

(三) 决策者个人原因

总裁陈久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却将自己定位于投机者,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机交易的博弈上,把现货交易看得淡如水,而这正是期货市场上最忌讳的。

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作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与日本三井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合同,贸然进行了期权交易,这种无风险意识的金融赌注行为,为中航油公司设下陷阱。

(四) 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陈久霖不仅是总裁,还兼任集团副总经理,所有决策基本由他一人决定,董事会形同虚设,失去了重大决策的作用。这样也导致整个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没有对公司投机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完全履行职责。

中航油集团总部与新加坡子公司信息沟通不畅,对子公司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也是其破产的重要原因。

(五) 外部因素

1、证券监管部门的不足

目前,证券监管部门对境外期货精力主要是准入监管,以高门槛原则“把关”。证监会期货部有关处室仅三名成员,主要集中精力应对企业的许可证申请,实质性监管根本无法提上议程。

监管部门直接任命管理人员,即陈久霖的总裁兼副总经理职务,既不合法,也没有得到中航油总部的认同,又使公司董事会不必承担选错高管的风险和责任。

2、国际环境的影响

中东等地区恐怖事件频繁、墨西哥湾飓风、石油需求增加和美国大选,西方机构趁机炒作石油期货因素,使油价节节上升。

三、 启示分析

(一)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结构

改变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将所有权分散,以对经理人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包括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外包等,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管理者的决策和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管,避免后期“失控”局面的出现。

(三) 完善外部监管机制

证券监管部门、国资委等的监管机制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将对企业的实质性监管落到实处,对国企的投资做出更详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严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防止企业造假行为和对公司真实状况的隐瞒。

(四) 加强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企业要更合理地任命决策管理者;另一方面,决策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根据企业自身实力、行业发展情况和风险水平等因素作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

四、 结语

中航油新加坡子公司作为一家曾经迅速翻身发展的企业,其破产事件给人们无限警醒和启示。金融衍生品行业必须以中航油破产案为经验教训,更加谨慎合理地作出经营决策,以促进本企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作者:程文琪

证券监管风险转移管理论文 篇2:

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国内企业出现了一股上市潮,伴随着这股热潮,许多企业高层决策者开始对“企业内控”这个概念从陌生到逐渐熟知,进而加以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对申请上市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主管备案审查机构评价的核心。因此,从收集分析未通过证券监管机构上市审查企业的案例入手,研究探讨提升拟上市企业内控水平的措施手段,以期突破困局,顺利实现上市的目标。

关键词:拟上市;企业;内控

近年来,各地市政府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将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国内新三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国内企业出现了一股上市潮,伴随着这股热潮,许多企业高层决策者开始对“企业内控”这个概念从陌生到逐渐熟知,进而加以重视。我国证监会要求:所有境内拟上市公司要先建立内控体系,审计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上市。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三个指引要求,从2012年起中国境内的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控体系。在企业上市实践进程中,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对申请上市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和内核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主管备案审查机构评价的核心。

一、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方面存在缺陷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对企业内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从决策、执行、监督等全方位,梳理优化制度流程、辨识评估风险点、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最终实现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系列活动。内控目标旨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所有运营及管理流程实质上都需要纳入内部控制标准的范围以内。作为拟上市企业尤其要注重对内控体系的建设及其严格规范执行。笔者通过查阅收集被证券监管机构否决的一些申请上市企业的案例,发现它们在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项缺陷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设计缺陷

1.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2.机构设置臃肿,管理级次多,管理职能重叠交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制度,导致信息传递与沟通不畅。

3.董事会下未设立专门管理委员会,如战略管理委员会、风险评估委员会,相应地造成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缺失;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缺失和可以胜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欠缺。

4.内控制度未能紧密契合业务实际,个别业务流程、风险及控制措施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关键环节流程设计不清晰,流程控制混乱,操作流程不规范。

5.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强调财务层面的控制,忽视经营管理层面的控制。比如,有些企业重视对资产的核算而忽视对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控制,从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发生;重视对会计核算差错的查处而忽视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系统控制,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6.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设计未及时更新优化,与时俱进,致使原有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7.内控监督体系不健全,监事会没有起到真正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及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缺乏对执行过程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记录和反馈,比如,对于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仅限于立项和验收,对于项目建设运营过程的跟踪管理缺失。

8.内控目标不明确,内控制度在及时发觉、有效预防并纠正错误和舞弊发生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对内控结果的自我评估系统。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运行缺陷

1.财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对业务活动的监管和控制职能,如业务合同的签订没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形成销售资金回笼风险,影响资金的正确使用与分配。

2.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少专业IT 人员,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由于硬件资源不足,缺少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测试,信息系统存在被病毒攻击的风险。

3.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权责分明与制衡的原则未完全有效实现。

4.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只是落在纸面章程上,实际由股东直

接经营,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权力高度集中,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酬晋升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投资股东的直接领导,财务监督被蓬架,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5.对拟投资项目未能完全按照公司内控规范要求在实施投资前进行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论证,并形成相应信息资料。

6.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审计范围有限,审计内容单一;只注重事后监督,事前及事中控制缺失;只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略对公司整体运营状况的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内审机构实质上受经理层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均较差,无法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7.没有意识到内控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所以不能严格执行流程制度,并对结果进行评估。有些企业既使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操作规范模糊笼统,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责任标准。出现问题后互相扯皮,无法追责,无法按制度考核,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8.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风险意识淡漠,一些企业决策层实质都是“内部人”,受利益动机驱使,往往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从企业普遍存在的以上内控缺陷,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的企业管理应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始。对于拟通过资本市场获取发展后劲的企业来说,更应该使企业决策管理活动建立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下。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职责。规范的内部控制涵盖公司层面的控制、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的控制,涉及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

二、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一)解决内部控制设计缺陷的措施思路

1.企业需要在已有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中补充相关规定或修改原有规定,按照企业既定的管理制度报批程序对做出的补充或修改进行审批;对于需要整改的内控运行缺陷,企业需要加强内控的执行力度,要求控制执行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2.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设置实施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体制。

3.厘清关键区域的权责并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明晰每一个部门的责任与权利,使每项业务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并建立部门、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印证制度。

4.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风险,必须强化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为此,要重视培训,并贯穿始终;要统一员工认识,提升管理理念和技术技能。其次,针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的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等风险逐步增大,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最后,针对网络风险,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职责权限和约定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相关业务,以防范技术风险和计算机犯罪。运用专用网管软件进行网络监控,过滤阻止各种恶意内容入侵,针对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电脑病毒的威胁,建立系统备份计划。

(二)解决内部控制运行缺陷的措施思路

1.营造内部控制氛围,提升全员内控意识。对人的控制始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人员素质的高低实际上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质量和运行效果。只有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凝聚成一种文化氛围,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相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执行。

2.做好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企业决策管理层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思维,自觉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将精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首先要设立适当的内部控制目标,并与管理层风险偏好相一致,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引导管理层内部控制目标始终不偏离。其具体实施步骤是:(1)建立风险评价组织,制定风险评价制度,明确评价准则与职责;(2)根据评价对象和范围,选择适当的风险评价方法;(3)依据评价准则,识别危险、有害因素;(4)针对危险、有害因素,总结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级;(5)依据风险评估表,确定风险等级;(6)根据风险等级,制订隐患治理时间与措施。

3.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任何制度没有监督就不可能被很好地执行,《公司法》明确规定: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对内控执行监督职能。实践中,企业可以在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

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畅通的信息传递系统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企业管理层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使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传递对象、内容、方式和渠道,以便信息能按既定的路线和层次准确、有序传递。企业要想实现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整个空间内进行有效传递,必须借助网络化的沟通渠道,达到信息即时共享,如借助企业办公自动化OA系统、内部微信群等畅通开放的交流平台。员工们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关键性经营问题,因而他们总是最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要使这些信息能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就应当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反馈渠道,诸如例会制度、工作日(周)报、举报投诉制度、董事长信箱等做到信息交流和反馈。上述各项制度必须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才能确保及时报告和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5.建立规范和齐全的内部控制标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为此要将内部控制标准融入到流程设计和流程优化中。大量地进行员工培训和教育,将内部控制标准深入到所有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以降低企业的商业风险和规避在商业中出现舞弊和欺诈等非正常商业行为的发生,以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维护股东利益。

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制度。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步加快的趋势下,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不断超越,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更大化。唯有跻身强企行列,才真正具备了在资本市场辗转腾挪的实力。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企业上市并在资本市场挂牌交易便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姜瑾.论我国上市公司内控机制的完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 张海兰,冯建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王雪慧

证券监管风险转移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 开设股指期货交易,是我国进行金融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它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为投资者提供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市场的顺利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 股指期货 股票指数 现货 期货经济公司 证券公司

股指期货,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对于一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发展金融资本市场的扩张,投资风险也日益上升,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的工具,于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股指期货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时间,有关在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的原因、可行性以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一、股指期货的定义及特征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是指在交易所进行的以某一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割结算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

股指期货交易的特征与流程与普通商品的期货交易基本相同。它们都是订立某一标的物的未来买卖的标准化合约。但由于股指期货买卖的标的是经过统计处理的股票价格指数,因此它又与股票市场有关,投资者可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这是股指期货与其他种类期货合约的最大区别。股价指数是一种抽象化的资产,本身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具体实物。

2.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人主观赋予的。股票价格指数是若干股票价格变动的综合反映。一般是用指数化的点数来计量,它本身并没有价格,不能直接进行买卖。所以,进行股指期货交易,首先要采取某种方法规定指数期货合约的价值。

3.双重虚拟性。股指期货交易是以股票价格指数这一虚拟资产作为标的物,使股指期货市场完全脱离实物资本运动而无限扩张,远远超过现货市场规模价值,从而具有双重虚拟性。

4.既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又有利于防范非系统性风险。由于股票价格指数以一组经过选择的股票代表了整个股市的走向,所以,股指期货本身就是一种组合投资,可以用来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不仅如此,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投资者还可以对冲股票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它既是一级市场上股票承销商的避险工具,又能为二级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转移风险,带来收益。

二、在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开办股票股指期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股票市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波动较大,风险较高,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要求较为强烈;期货和现货两市的开市时间大致相同,能提供价值发现功能;投资人数较多,市场较为活跃等。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以上所需的条件,也就是说,我国设立股票股指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

1.股票现货市场初具规模。首先,截止2006年6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数达1375家,市价总值44200.79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6749.07亿元,在结构上分布全国各行各业和各个地区基本反映了我国整体经济状况。因此在这种市场规模和结构下,设计或选择一种适当的股票指数用于期货交易已不成问题。其次,注册开户的投资者达7526.03万户,其中机构投资者数量逐年增长,并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力,必将成为股指期货交易的潜在投资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已具备发展股指期货的市场的条件。

2.法律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有助于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首先,《证券法》的实施,为股市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控制机构、大户操纵股市,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明文规定,可以在—定程度上达到遏制违规、违法操作的成效。同时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规范运作的规定,有利于股市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与证券市场密切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会计准则》等的逐步完备,也有助于股市运行的规范发展。再次,伴随着股市的成长,经历了股市上各种风风雨雨,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手段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3.全国性指数编制方案的出台为股指期货交易的推出奠定了技术基础。2000年10月10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科学院、北方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新华指数实时版正式推出。该指数的编制严格依照国际惯例,同时充分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指数体系科学细致、全面、合理,具备世界一流指数的代表性、标的性、简约性、稳定性、严肃性和完整性,并与市场规模高度相关,可以说全国性指数的推出,为股指期货合约的设计解决了技术性问题,为今后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我国开设股指期货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股指起火期货仿真交易来看,一方面,我国的股指期货可以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开设股指期货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IB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引尚不明确。IB业务如何具体实施,目前仍缺乏实质性指导意见。目前我国对期货公司与合作券商之间如何界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如何开展IB业务并无具体的说明,而这对于规范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行为是十分不利的。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IB制度将更倾向于中国台湾的模式。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关于证券公司IB业务的调查问卷,我国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从事IB业务,将主要限于如下业务范围:一是为期货公司招揽投资者;二是协助期货公司为投资者办理开户手续;三是为投资者从事金融期货交易提供便利;四是协助期货公司向投资者发送追加保证金通知、强行平仓通知和结算资料。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不得办理期货保证金业务,不承担期货交易的代理、结算和风险控制等职责。

2.技术系统准备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账户目前共有大约7500万个,而期货市场账户仅有16万个,相差450倍以上,这为期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人预计,未来股指期货投资者的数量可能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加上期货保证金交易本身的高风险性,要保证未来股指期货交易的正常运行,期货公司的信息技术系统将是关键,从客户开户、交易通道、资金划拨、结算,到风险控制等各个运行环节,都需要技术上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证券公司的技术系统也需要相应的适应性升级改造。

此外,在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系统对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系统开发商在接口方面是否互相提供或兼容,以及选择系统开发商的软件是否性能稳定可靠,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检验这些新的行情和交易系统,匆忙上阵会带来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目前,进行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一般都是网上交易的形式,对证券公司柜台系统没有任何影响,无法检验对将来证券公司柜台的影响。仿真交易只是让大家熟悉交易规则,对交易所的技术系统进行检验,由于大多数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技术系统还没有真正实现改造,因此对它们的技术系统的测试还没有完成,而这个检验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3.员工培训和投资者教育开展不充分。一方面,员工培训工作尚待深化,期货经纪业务很大一部分风险集中在客户开户和保证金出入上,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对投资者和广大经纪人的培训更是一项持久深入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效果。

4.规范类券商如何参与股指期货业务。在政策方面,证监会已明确“金融期货经纪业务由期货公司专营,创新类券商可申请期货交易介绍商(IB)业务。创新类券商只可给其从事期货业务的控股子公司提供IB业务”。根据这个政策,如果股指期货推出,只有创新类券商可以去做IB业务,而规范类券商只能以所谓的“灰色IB”的角色参与股指期货。灰色IB也称为“居间机构”,规范类券商作为居间机构,与期货公司建立业务上的战略联盟,也可以进入股指期货的代理市场,同时得到佣金分成。但IB与居间机构不同的是,首先IB资格必须向证监会申请才能获得,其次要和期货公司签订IB协议,此外还可以进行业务宣传。而规范类证券公司作为机构居间则不能像IB那样做“期货投资咨询服务;在证券公司营业部大屏幕上显示期货行情;拥有期货从业人员。”这些限制条件将会使机构居间向其营业部客户推荐股指期货业务时受到影响,甚至有客户流失的可能。

四、对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要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必须要解决我国当前在期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培育有利于股指期货发展的良好内外环境:

1.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期货市场的IB业务,管理层应尽快推出《证券公司期货交易介绍商业务管理办法》,明确期货公司和合作券商之间在股指期货业务中如何合作以及双方职能划分、业务流程和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界定。

另外,针对规范类券商参与股指期货业务的问题,从目前看,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的区别只是对其净资本、流动资产余额、对外担保及其他形式的或有负债等方面要求不同,但券商的IB业务既不经手期货保证金业务,也不参与交易和结算,风险控制也基本都在期货公司,所以客观上对券商的净资本要求并不是很高,作为规范类券商也完全有能力做好IB业务。因此,管理层完全可以尽快地放开规范类券商的IB资格,能够让大多数的投资者分享到到股指期货带来的市场的机会。

2.尽快完善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技术系统。目前,我国的期货交易技术系统并不是很发达,而公司要顺利开展业务,需要对其柜台系统、行情系统进行升级以及增加数据库服务器容量,但这必然会给期货经纪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造成很大的成本负担,甚至导致公司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放弃较先进的交易处理系统,转而采取较为落后的数据处理系统,使得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由政府及相应的金融主管机构出面,对建立交易系统提供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以便各公司能尽快建立起具有较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交易服务系统,以便减少将来的风险。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壮大股指期货的交易主体。股指期货的引进意在使现货市场的投资者获得一种避险工具,但避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取更大收益的可能,而追求高风险背景下的高收益恰恰是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动机。另一方面,是否有股指期货这一避险工具也不是未入市机构的唯一考虑因素。例如保险公司目前已经能够通过购买二级市场的基金和配售一级市场新发行的基金而间接进入股市,然而公司目前入市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存在避险工具缺乏、对现有证券投资基金操作能力不肯定、证券投资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仅仅给机构投资者提供股指期货这样的避险工具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有意识地培养机构投资者。

4.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范市场操纵行为。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发展股票现货市场,提高证券监管效率。

(2)合理设计股指期货合约。除了遵循国外股指期货市场合约设计的成功经验外,还要注意到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情况。

(3)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投资者风险管理水平。当前中国应该培养专业金融衍生品交易人员,提高投资者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

(4)建立有效的措施防范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操纵行为。操纵使得财富集中于庄家手中,虽然某些散户在坐庄初期可以获得收益,但总的来说是亏损的。所以,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操纵行为的发生, 才能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上海中财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分析部:《股指期货业务顺利开展还应解决五个问题》.http://shzcjn.blog.hexun.com

[2]贾晓东:《我国开设股指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16期

[3]王 安 余 亮:《中国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创建分析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9期

[4]黄骏飞:《我国股指期货的开设及其风险防范研究》[J].《长江期货》.2005年第50期

作者:于 超

上一篇:提升学生素质酒店培训论文下一篇:核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