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稿件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退稿是学术期刊稿件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退稿的恰当与否事关办刊质量、期刊运营效率和作者认可度。本文就退稿类型、可能原因、退稿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及影响进行解析,以期提升期刊编辑对退稿工作的重视程度,改进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加作者对编辑工作和期刊质量的认可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术期刊稿件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术期刊稿件管理论文 篇1:

学术期刊在线审稿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实现学术期刊稿件处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高效化,为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主编之间提供统一的信息交流及协作的平台,通过对学术期刊稿件管理业务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在线审稿平台。该平台采用IIS为Web服务器,MySQL为数据库,MyBatis为数据持久层(ORM)框架,C#为开发语言,可实现学术论文的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组稿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关键词:审稿平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MyBatis;设计与实现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Online Review Platform

HE Xiao-chun

(Network Education Colleg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Key words: review platform; online submission; online peer review; MyBat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学术期刊的稿件处理效率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发展,传统期刊稿件处理多采用邮寄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存在着稿件审阅及刊用周期长,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沟通少,稿件日常管理不便等问题。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采用基于Web的稿件处理系统,可实现作者、编辑、专家、责任编辑、主编的协作化、网络化、角色化的稿件业务处理,缩短稿件刊用周期,增强稿件作者与审稿专家、期刊编辑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稿件处理过程的透明度和稿件管理的水平。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1.1.1稿件处理流程

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一般要经过作者投稿,稿件处理,组稿,定稿等重要环节,如图1为学术期刊稿件处理的一般流程。

1.1.2稿件处理各阶段用户权限分析

学术期刊稿件处理过程中一般存在作者、文章管理员、一审专家、栏目编辑、二审专家、抄袭检测人员、栏目编辑、责编、主编等角色。不同角色在各环节具备不同的权限。

在初审环节:作者可以进行在线注册、在线投稿;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投稿列表,为稿件分类进行调整,为稿件指定一审专家;主编可以查看投稿汇总信息。

在一审环节:一审专家可以对稿件进行审阅并提交审稿意见;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稿件一审结果;栏目编辑可以查看一审通过的稿件;当期责编和主编均可查看一审结果;作者可以查看所投稿件的状态。

在二审环节:二审专家可以对稿件进行审阅并提交审稿意见;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二审结果、二审专家分配情况、近期稿件列表;栏目编辑可以查看二审通过稿件列表及二审专家意见;主编可以查看二审通过稿件列表和专家分配统计信息;作者可以查看稿件二审结果及意见,如需修改稿件,则对稿件进行修改。

在抄袭检测环节:抄袭检测人员进行抄袭检测并提交检测结果;作者、栏目编辑、责编、主编均可查看稿件抄袭检测结果。

在组稿环节:栏目编辑可以进行当期组稿;责任编辑可以查看当期各栏目组稿情况并可进行组稿调整;主编可以查看栏目编辑调整后的组稿目录。

在定稿环节:主编可以查看当期责编组稿目录并进行适当调整,确认当期栏目及稿件。

在上述各环节中,所有用户都可进行个人信息的修改。

图1学术期刊稿件处理流程

1.2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依据业务流程及角色权限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在线投稿、在线审稿、系统管理三大模块。在线审稿模块包括作者注册、作者投稿、作者稿件管理、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在线审稿模块包括审稿分配、专家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查询统计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投稿栏目设置、审稿步骤定义、审稿规则定义,专家管理、审稿意见选项管理、数据备份、作者管理等功能。

2系统主要子模块设计

2.1在线投稿

在线投稿是面向作者设计的模块,包括作者注册、作者投稿、作者稿件管理、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

2.1.1作者注册

作者在投稿前需进行注册,注册时需要提交的信息包括邮箱、密码、真实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份、最高学位、研究方向、职称、单位名称、联系地址、邮编、手机、密码提示问题等。其中邮箱将作为作者登录系统的用户名,也便于作者忘记密码后找回密码。此类元信息便于杂志社编辑在审稿专家分配、组稿、定稿时进行参考。

2.1.2作者投稿

作者注册后即可进行投稿,投稿时作者需要提供以下信息:标题、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内容摘要、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项目资助情况、邮寄地址、邮政编码、第一作者研究方向、第一作者职称、第一作者最高学历、第一作者籍贯、第一作者手机、第一作者电子信箱、文稿附件。为了提高稿件评审的透明度,作者提供的稿件附件中不能含有作者的姓名、联系方法等信息。

2.1.3作者稿件管理

作者可以在投稿后不仅可以查看所投稿件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随时查看稿件的发表状态、审稿环节、审稿结果。稿件未进入一审前,作者可以对稿件进行修改,未发表前作者都可进行撤稿。

2.1.4个人信息维护

作者可以对自己注册时提交的个人详细信息及密码进行修改。

2.2在线审稿

在线审稿模块是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模块,涉及到稿件的分配、专家审稿、审稿结果的自动计算、组稿、定稿等重要功能。其用户主要为编辑部人员及审稿专家。

2.2.1审稿分配

在稿件一审、二审环节均存在稿件的分配工作。

一审分配:由文章管理员完成。在系统界面显示所有还未分配一审审稿专家的稿件,可以对稿件按投搞栏目、审稿结果、审稿步骤、是否复审查询筛选。文章管理员依据稿件所投栏目和稿件基本情况,为稿件分配一个或多个审稿专家。文章管理员可根据专家分类、专家姓名查找专家,并指定专家。在专家列表中显示专家已审稿数量、待审稿数量、专家详细信息,避免专家评审同事或学生稿件的情况发生。

二审分配:由栏目编辑为通过一审的稿件分配二审审稿专家,栏目编辑也可通过“投稿栏目”、“审稿步骤”、“审稿结果”、“是否复审”四个条件组合查找通过一审的本栏目稿件。栏目编辑点击“审稿分配”,进入二审专家列表,根据规则选择二审专家,完成稿件的二审分配。

复审分配:栏目编辑需要对部分稿件分配复审专家,复审稿件的查找办法是:审稿步骤选择“二审”,审稿结果选择“未通过”,是否复审选择“是”,可以按栏目查看所有未通过二审但需要复审的稿件。栏目编辑按照二审分配方法为需要复审的稿件设置复审专家。

2.2.2专家审稿

专家登录系统后,专家可以通过审稿时间、审稿结果、审稿状态、稿件名称对分配给自己的所有稿件进行过滤。找到要审核的稿件后,专家可以选择在线阅读或下载文稿后阅读,审稿后专家向系统提交审稿结果和审稿意见。为保证审稿质量,在专家审稿界面,作者的各类信息及其他专家的审稿信息都不可见。

2.2.3抄袭检测

依据审稿流程,在稿件通过二审但未进入组稿环节时,抄袭检测员要对稿件进行抄袭检测,保证稿件的质量。

2.2.4组稿

栏目编辑对所负责栏目进行组稿时,通过稿件名称、投稿时间、稿件状态筛选出已进入组稿环节并符合条件的稿件,添加至要组稿的对应期数中。

2.2.5定稿

当所有栏目编辑完成某期的组稿后,即进入定稿环节。主编在定稿时,可以对组稿结果进行调整,查看该期稿件的一审、二审、抄袭检测各环节的详情和作者详细信息,还可以在线或下载阅读文稿。

2.2.6查询统计

依据编辑部各用户的权限,为用户提供相应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类:

投稿统计:按投稿时间段、投稿栏目统计投稿数量。

专家审稿统计:统计每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数量及审稿明细。便于编辑部及时了解每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数量及质量。

组稿目录查询:按年份、期数查看组稿目录,在组稿目录中可以查看栏目名称、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下载或在线阅读投稿附件。

投稿一览表:按投稿栏目、投稿日期筛选稿件,查看稿件的投稿、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详情。

组稿文章查询:按投稿栏目、组稿状态、投稿日期筛选稿件,看稿件的投稿、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详情。

以上各项查询统计的结果都可在线打印或导出为Excel文件。

2.3系统管理

为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本模块设计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审稿步骤及规则定义、专家管理等多个功能,便于不同学术期刊依据自身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

2.3.1部门管理

实现对杂志社内部机构的添加、编辑、删除,便于在添加用户时选择所在部门。

2.3.2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首先系统管理员依据需求定义不同的角色,如定义主编、栏目编辑、一审专家、文章管理员等。其次为每个角色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如一审分配权限、投稿统计权限等。最后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各类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后仅能进行角色权限范围内的操作。由于学术期刊内部可能存在同一位编辑负责多个栏目,负责全年中部分月份的组稿工作,系统设计为可以为用户单独赋予栏目操作权限和期数组稿权限。

2.3.3投稿栏目设置

不同期刊具有不同的投稿栏目,所以栏目设置功能可以灵活实现对投稿栏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保证系统的通用性。

2.3.4审稿步骤定义

系统允许自定义审稿流程,比如在二审后添加三审环节,或者取消二审环节。此功能设计是为了满足审稿流程的调整。

2.3.5审稿规则定义

系统允许自定义审稿规则,不同杂志社或者同意杂志社在不同时期,其审稿规则有可能不同,可以通过重新定义审稿规则来满足此种需求。如定义审稿规则:在二审中,如果一位审稿专家选择通过,另一位选择退稿,则需要复审。那么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当出现上述情况时,系统自动采用此规则,将稿件二审结果设置为“需复审”,栏目编辑即可指定专家进行复审。

2.3.6审稿意见选项设置

系统允许预定义专家审稿意见选项,便于专家在提交审稿意见时快速录入。比如系统可定义意见选项“研究选题”,在该选项中增加“新颖”、“尚可”、“陈旧”,专家录入审稿意见时,可以通过点选相应的选项即可在意见框内自动添加审稿意见。

2.3.7专家管理

杂志社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专家信息。专家信息主要包括:专家邮箱、密码、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系统允许对专家进行分类,也可依据“专家分类”、“专家姓名”查询专家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导出至Excel文件中。

2.3.8数据备份

系统定时对数据库数据及文稿附件进行备份,避免因为硬盘或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3系统实现

平台采用流行的三层架构,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各层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系统开发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为开发工具,IIS为Web服务器,MySQL为数据库,MyBatis为数据库持久层框架,C#为开发语言。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单元测试,保证了系统的健壮性及安全性。

4结束语

论文通过对学术期刊在线审稿平台需求及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适用于学术期刊稿件管理的在线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某杂志社并达到了系统设计初衷。后续拟在审稿平台中加入信息发布及在线实时交互功能,以更好的支持作者、编辑、专家、主编、读者之间的交流。

图2审稿平台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 MyBatis开源项目组.MyBatis官方在线帮助文档[EB/OL].http://code.google.com/p/mybatisnet/.

[2] DuBois P. MySQL技术内幕[M].4版.杨晓云,王建桥,杨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Troelsen A. C#与.NET 4高級程序设计[M]. 5版.朱晔,肖逵,姚琪琳,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扶松柏.深入体验C#项目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贺相春

学术期刊稿件管理论文 篇2:

学术期刊的退稿工作及焦点问题探究

[摘要]退稿是学术期刊稿件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退稿的恰当与否事关办刊质量、期刊运营效率和作者认可度。本文就退稿类型、可能原因、退稿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及影响进行解析,以期提升期刊编辑对退稿工作的重视程度,改进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加作者对编辑工作和期刊质量的认可度。

[关键词]退稿;审稿;稿件取舍;编辑决定;期刊质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呈井喷式涌现,科技论文数量、质量也在不断提升。2019年以来,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发展迅速。如笔者服务的期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SCI收录、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其2019年的年均收稿量、刊文量相较于2009年分别增加了将近10倍和3倍。这为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新形势下,稿件取舍成为编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业界普遍的共识,一是刊发高质量文章对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学术影响至关重要;二是提高退稿率是期刊解决出版压力,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大多数期刊而言,编辑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开发优质稿源、严格审理稿件、提高编校质量和抢先发表等环节。然而,退稿工作同样关乎办刊质量、效率和影响[2]。退稿理由是否充分、处理时间是否及时、处理方式是否得当是编辑工作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做好退稿工作,对稳定作者队伍、保证刊物质量及办刊竞争力至关重要。相反,如果退稿处理不当,直接关系到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期刊自身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导致文章被退稿的原因较为复杂,不同期刊依据的标准、处理方式多种多样,由此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4]。因此,本文就学术期刊稿件处理中退稿类型、可能原因以及编辑处理方式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改进编辑工作、增加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退稿的主要类型及可能原因

(一)期刊未送审而直接退稿

此类退稿的原因主要包括:(1)来稿报道内容不符合期刊收录范围;(2)来稿不符合投稿格式要求;(3)来稿学术质量存在问题,如创新性等;(4)来稿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如一稿多投、剽窃他人、自我剽窃、重复率高等;(5)来稿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如一些国际性学术期刊,文章的材料与方法所涉及的研究地可能存在领土争议的情况、使用的研究材料违反伦理道德等。总体上讲,退稿原因(2)的情况,多数期刊的编辑会给予退稿后再投的机会;退稿原因(1)(3)的情况,少数期刊的编辑会依据稿件质量、可修改空间、学科交叉等因素给予再投的机会;而退稿原因(4)(5)的情况,期刊编辑会毫不犹豫地做退稿处理。

(二)期刊送审,因找不到适合的审稿专家而退稿

经期刊编辑初审,来稿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投稿格式规范,据此送审。然而,有的稿件涉及特殊研究领域,如植物新种鉴定或分类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内容,可能会出现编辑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专家进行审稿。对此,期刊编辑会联系文章作者,告知送审情况,拟决定做退稿处理,并建议作者改投他刊。

(三)经专家评审后退稿

此类退稿较为常见。退稿多是由于文章学术质量问题导致的[5],如文章报道的内容缺少核心的科学问题,缺乏创新性、数据可靠性和文章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等。对英文学术期刊,英文写作水平、文章可读性也是专家作评价意见的重要考量因素。例如,笔者所在的期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将文章写作及可读性作为专家评审意见的必选指标;如果该项指标评价为poor或者very poor,该稿件可能被退稿。

(四)经评审、修改、再审后退稿

此类情况也较为常见。此类稿件经期刊初审、专家评审,认为稿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在关键问题阐述、核心数据或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建议作者改后再审,在作者依照评审意见修改后,经专家再审,稿件仍建议退稿的。此类退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未按照专家意见对关键问题做出合理回答或修改,或者作者按照专家意见修改但仍存在较大问题的;二是因涉及补充必要的试验或数据,而作者无法提供或完成的。对此类情况要求较为严格或标准较高的期刊,编辑会对相关稿件做退稿处理。

(五)特殊情况

有些特殊情况,如稿件经过专家评审并接受,在文章出版前,期刊编辑发现或稿件受他人举报文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如出现人为篡改数据、伪造数据的情况等;作者之间存在利益争端,如作者排名等;或者作者拒不按时返回校样等其他情况。对此,期刊编辑有可能做退稿处理。

二、退稿工作的焦点问题

(一)退稿工作由谁负责处理

退稿是几乎所有学术期刊共有的稿件处理环节,但退稿工作到底由谁负责处理的问题,各家期刊的答案大相径庭。一些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SCI收录)、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CI收录)、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SCI收录)退稿工作由期刊编委或学科编辑(subject editor或associate editor)负责;而另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如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SCI收錄)、Plant Biology(SCI收录)其退稿工作由学科编辑负责稿件送审、提出稿件处理建议,最终决定则由该刊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与之相对应地,众多国内学术期刊,如《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等,其退稿工作由期刊编辑部的某位编辑负责。

笔者认为,从专家办刊和期刊专业化、国际化的角度来讲,退稿决定应由期刊主编或者学科编辑负责。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权威性,其期刊主编或学科编辑大多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历,对所负责的期刊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专家群体及稿件质量具有较强的辨别、评价能力;其在审稿环节、稿件质量评价及编辑环节均体现较好的专业性。通常国内多数期刊的期刊主编并非专职,或者由单位领导兼任,其无法保证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大量来稿,让其对每篇文章做最终的选用决定是不现实的。同时,编辑部工作人员在把握稿件质量、取舍稿件方面也存在实际困难和局限性。因此,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聘请期刊所涉及领域内有足够时间的,如刚退休的、专业背景资深的专家作为专职主编或学科编辑负责稿件处理的关键环节,包括退稿。另外,学术期刊可以吸收更多的年轻专家、学者进入编委会,负责稿件处理的关键环节,包括退稿。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组建了首届青年编委会,其已在稿件取舍工作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该做法值得其他期刊借鉴。

(二)退稿工作的关键问题

对退稿工作,期刊编辑和作者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包括退稿理由、退稿速度、退稿方式和退稿影响。收到期刊退稿时,作者最希望了解稿件被退的依据或理由,如果专家评审意见具有很高的专业性、科学性、说服力,作者会欣然接受,并对评审专家、期刊编辑肃然起敬,进而增加其对期刊的认可度。相反,如果专家评审既未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也没有具体的评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的退稿,作者可能会有较大的异议,甚至是抱怨或不满。另外,一些稿件会遇到经历较长的审稿周期并最终被退稿的情况[6]。多数作者对此类情况的意见也较大。作者认为稿件因自身的质量等问题被退稿是可以接受的,但因审稿周期过长,如有的審稿周期超过6个月甚至跨年而被退稿则是难以接受的。对上述情况,期刊编辑在做退稿时,需慎之再慎、权衡利弊,并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否则,将会给期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稿件经过两个及以上专家评审,出现专家评审意见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些期刊的编辑遵从“一票否决”“少数服从多数”或“权威专家意见”的原则做退稿决定。对此类退稿,作者也是颇有异议的。客观地讲,期刊编辑对此类稿件要么继续增加审稿专家数量,听取更多专家的意见;要么提交编委会讨论。国际上众多优秀的学术期刊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国际知名期刊Plant Biology,由德国植物学会(German Society for Plant Sciences)和荷兰皇家植物学会(the Royal Botanical Society of the Netherlands)联合出版。2020—2021年度,笔者受该刊主编邀请,作为该刊的客座编辑(Guest Editor)组织研究专题:Regulatory hubs in plant stress adaptation。在稿件处理中笔者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通过与该刊主编的沟通,笔者发现该刊对专家评审意见有争议的稿件进行处理时特别慎重;如果专家提出了科学问题并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该刊主编倾向于给作者抗辩或修改的机会,或退稿同时给予再投的机会。

(三)退稿工作中编辑应持有的态度

对稿件学术价值或应用前景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学识渊博的评审专家或学科编辑,都无法保证对所有稿件的评审或取舍做到毫无偏差。因此,笔者建议对稿件的处理,特别是退稿处理,应该本着“公平公正”“遵从科学”“鼓励原创”和“尊重作者”的原则来评价和取舍。做好这些绝非易事,期刊编辑要有较强的专业背景、研究经历,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变通,态度友善。在具体工作中,期刊编辑应对来稿认真审读,并依据文章质量和形式做出客观、合理的初步判断,如决定送审,尽量将其投送给适合的评审专家,并考虑增加有效评审的数量。总的来说,没有准确的评审,就没有准确的退稿。对一些前瞻性、学科交叉性、内容充实度高的文章,评审、取舍过程需格外慎重,尽量避免“一言堂”,更不可简单、粗暴地退稿。否则,这会大大挫伤作者对期刊的认知、对编辑工作的认可,也会导致作者和期刊双方蒙受巨大损失。编辑在退稿时,从态度和做法上尽量做到“退稿不退人”。一般说来,稿件被退,作者肯定心有不悦;这时,编辑要体谅并善待作者,友善地与作者沟通,尽量为作者解释清楚,帮助作者分析原因。此外,编辑还要善于建言献策,特别是恰当地建议作者改投他刊。做好这项工作,既能减少稿件积压,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又能使退稿及时找到最佳出路,间接地促进同类型学术期刊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退稿对编辑工作、期刊发展至关重要,各家学术期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切不可草率行事。退稿要讲究艺术、讲方法、讲效果,既要坚持“科学评价”“客观公正”“以质取舍”,又要体谅作者、善待作者、帮助作者。退稿工作要力求对改进稿件质量,促进科研工作有所帮助,营造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杨世高.学术期刊如何做到退稿不退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S1):80-82.

[2]李春英.编辑工作中的退稿处理流程探微[J].出版发行研究,2007(07):38-41.

[3]陈珺,张彤,刘彦东.科技学术期刊应建立完善的退稿管理机制[J].编辑学报,2012(05):474-475.

[4]张冬霞.科技期刊退稿因素浅析—以科技期刊《高科技纤维与应用》为例[J].科技传播,2020(01):162-163.

[5]李云霞,魏春娴.农业学术期刊退稿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0):137-139.

[6]谢文亮.学术期刊退稿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0):948-953.

作者:胡彦波 黄崇亚

学术期刊稿件管理论文 篇3:

疫情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应对策略与思考

[摘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学术交流停滞,组稿工作从线下转到线上;居家办公使得编辑的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部分工作被迫推迟到集中办公后才开始进行;期刊印刷、装订、运输等工作也被迫延期或者推后。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面對疫情的冲击,一直在积极进行调整。后疫情时代,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工作上更加要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取向,加快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期刊出版转型要求,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深度策划与加工的核心优势。后疫情时代,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要在深度变革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媒体融合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是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区别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图书报纸以及网络碎片化信息[1],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传播途径中相对快捷而又客观、公正的内容供给渠道。作为以优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传播与交流载体为主要办刊目的和追求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中,对时代和社会热点的反应上相对来说是迟缓的。这一方面是受到纸质刊物所在行业体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行业蓬勃发展的影响,使得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学术期刊稿件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可以说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但面对这次疫情的考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积极进行调整。期刊编辑依托完善的采编系统,利用手中、家中常用的电子设备、办公设备迅速将采编工作从线下转移到线上[2],保证了期刊内容出版的顺利进行;根据自身特点,第一时间向社会征集相关科研稿件,引导学术界探究并反思重大疫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和规律,为共同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学术交流短暂停滞后,迅速开展线上交流与培训;在网络出版的基础上延续出刊节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使新媒体与纸媒融合发力,实现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精准传播。

面对此次疫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学术期刊,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在抗击疫情中的实时信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各自用不同的做法,化解了疫情带来的出版困境,积极发挥融媒体优势,顺利推动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一、疫情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转换编辑出版工作模式,确保期刊数字出版的准时与高效

笔者对目前国内25种公开出版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多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采编仍然采用相对传统的印刷发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采编工作目前基本可以在线上进行,但是校对、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仍需要通过物流的方式进行协同运行。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下,这些出版环节所需时间延长,甚至会造成运转停滞。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利用网络环境和手机,以及各个编辑家中常备的设备及时将工作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通过居家办公的方式继续进行审稿、编稿、稿件反馈等工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多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准时完成了期刊印刷之前的所有编辑出版工作,待到疫情缓解后及时进行了纸质刊物的印刷与发行工作。

在此次疫情中,出版地为武汉的刊物,如《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理空间信息》《测绘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Geodesy and Geodynamics》《武汉大学英文杂志》等刊物,通过网络的形式基本完成了期刊的出版工作。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采用“云出版”的方式,是面对疫情困境极具智慧和勇气的探索,充分展现了疫情环境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疫情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类期刊除了正常的网络办公,部分期刊还在微信公众账号上链接了作者投稿的页面。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期刊出版流程的反应速度,既方便了读者,也扩大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了用户黏合度,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同时,通过系统的技术接口,部分采用腾云系统的期刊,比如《测绘科学》《测绘标准化》等刊物都可以从微信公众账号中进行正常的投稿、编辑处理以及审稿工作。这一模式也使得期刊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便捷。

(二)新媒体持续发力,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精准和立体传播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及渠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共生是当今时代媒体生存的普遍现象,因此,出现了“碎片化阅读”与“专题阅读”两种现象。人们既需要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利用零星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也需要通过专题阅读,获得深度加工后的学术成果[3]。在这次疫情发生后,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尤其对一些有传统平面广告收入来源的期刊来说,受此次疫情影响的实体企业经济受挫,平面广告宣传费用降低,期刊的广告收入就会减少。

突发的疫情使得各行各业按下了暂停键,但同时也使得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出版人能够停下来思考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同时聚焦当下出版主题,快速整合期刊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纸媒的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用不同的期刊传播途径发表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满足不同类型的受众需求,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力量,通过立体传播的形式实现突破与转型。

例如,在疫情期间,《测绘学报》开通了抖音账号,以专家讲座、实事追踪、回顾经典、论文推荐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外宣传期刊,生动全面地展现了期刊的蓬勃发展面貌。《遥感学报》的梧桐会直播分别通过中国知网、腾讯会议和B站(bilibili)进行直播。同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传播媒介,积极转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资讯。

这就意味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通过纸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形式,将短平快的评论与深度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短、平、快”、纸刊“深、优、精”的不同传播优势,同时实现了精准和立体传播。

(三)深度策划疫情专辑,积极约稿,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专栏、专辑出版优势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同时也冲击着期刊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是相对严谨的,因此,快速应对社会热点不是科技期刊的优势。但是,当前,新媒体的碎片化、快速化、海量化的特点,恰恰彰显了科技期刊严谨、深度的优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从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优势这一点进行切入,深度策划,积极进行约稿,组织专家学者从测绘地理信息角度出发,及时出版了与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专栏和专辑,把热点背后的思考向学科纵深方向进行推进,用更宏大的视野和眼光来聚焦热点。

《测绘学报》《遥感学报》分别从时空大数据、卫星遥感监测等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以及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4-5]。《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分别在第2020年第5期和第6期推出了“COVID-19专栏”,共推出13篇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学术论文。《现代测绘》作为江苏省省内唯一一家公开发行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类期刊,也发出了主题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抗击疫情中的应用”专栏的论文征稿启事。随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逐步进展,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与抗击疫情的充分结合,相信后续仍然会有测绘地理信息期刊出版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专栏与专辑。专栏与专辑的出版很好地契合了科技期刊的出版特点,充分发挥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优势。

(四)主动出击,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和发布渠道发布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需要顺势而为,主动出击,突破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与制约,敏锐地从各个媒体资源中捕捉学术信息、优秀作者以及优秀稿源,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出版的基础上,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从而也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很多行业按下了暂停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每年相对比较活跃的学术期刊会议面临全面的停滞。学术会议是科技期刊编辑敏锐地捕捉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短期停滞之后,测绘地理信息会议从线下的形式转为线上开展,这种“云会议”的模式不受制于距离与空间,能够及时地将信息进行发布。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云会议”往往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才能够进行,因此,这种模式并没有成为网络会议的主流模式。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线下会议模式不能顺利进行,信息沟通受到严重受阻,网络云会议的需求日趋旺盛。在这种情形下,依赖于现行及时沟通交流软件的腾讯会议、钉钉、企业微信以及微信群视频等形式的多人会议交流模式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期刊数字传播的龙头,中国知网在推动学术期刊网络会议方面走在了前面。

例如,前文提到了《遥感学报》通过中国知网、腾讯会议和B站(bilibili)进行梧桐会直播;《测绘学报》编辑部主办了“2020测绘地理信息新结束应用与行业动态线上专题讲座”,通过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协助举办的形式,利用钉钉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培训。同时,测绘地理信息期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转发行业最新动态,从而推动了整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新理论、新技术的及时传播,同时,也为期刊后续的投稿选稿、约稿组稿、专栏专刊出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这种融媒体的快速响应优势,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出版,成为测绘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后疫情时代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防疫形式逐渐稳定,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随着人们的积极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小,但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给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出版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变革,作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人,如何應对这一变化,并积极做出计划来应对未来的挑战,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一)加强与行业的交流,挖掘前沿学术动态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期刊需要不断寻找自身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需要逐步走出“学术金字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抛弃以往“投稿自愿”的原则,通过媒体融合逐步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行业中的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培养自己刊物的社交圈。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要通过各种方式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建立起关联,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其阅读特点与偏好,与他们加强互动和交流,提高期刊服务质量,从而能够精准地掌握具体学校(科研机构)乃至每个研究团队、每一个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前景,从而为期刊挖掘更多学术资源,形成良好的学术期刊办刊氛围,占据学术成果传播的主导地位。

(二)推动内容加工的多元化,延长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内容出版的生命周期

在科技期刊传播中,如何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度的策划与挖掘,显示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彰显其学术质量的权威性,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核心优势,通过媒体融合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深度的制作与传播,以延长期刊内容出版的生命周期,是科技期刊出版人需面对的问题。

从论文被录用这一节点开始,一直到期刊印制出版之前,表明论文在学术质量上已经符合刊出要求,科技期刊出版人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对外展示这些论文,在第一时间将先进的专业技术进行传播。同样,在文章刊发之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及时在各个媒体平台以多种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对文章内容的传播与后续的引用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此以往,这对期刊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策划必然起到促进作用,彰显其在学术内容质量与权威性方面的独具优势。

(三)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促进并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中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媒体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同时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改变传统的办刊方式,逐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出版形式要求。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线上采编系统进行有效的组稿、约稿、选稿和审稿等工作,并在自身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与出版相关的上下游以及平行的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实时发布行业消息,推出精品课程与培训,扩大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受众与影响力。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媒体传播呈现高低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受到经济和地域的影响非常明显。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会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者,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媒体融合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我们与其像这次在突然遭遇疫情的影响后采取被动措施应对,不如主动出击,更加积极地接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转型要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出版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出版工作,我们要深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头以及应用之处,将测绘地理信息最先进的技术逐步运用到自然资源的管理中,从被动的接收信息变成信息的主动推动者,从即时性、互动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等多方面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真正转型。

三、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冲击,作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转变自身工作方式,走出“学术金字塔”,融入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积极传播行业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行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閔甜,孙涛,赖富饶,等.碎片化信息传播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传播与版权,2020(04):73-76.

[2]白中林.疫情视域下传统出版的挑战与全媒体出版[J].出版广角,2020(07):6-9.

[3]颜莹.疫情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突围与思考[J].编辑学刊,2020(03):61-65.

[4]夏吉喆,周颖,李珍,等. 城市时空大数据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评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测绘学报,2020(06):671-680.

[5]陶金花,范萌,顾坚斌,等.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卫星遥感监测[J].遥感学报, 2020(07):824-836.

作者:张艳玲

上一篇:荀子音乐美学思想论文下一篇:劳动教养立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