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文化力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创新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实现期刊的品牌价值最大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期刊文化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期刊文化力管理论文 篇1:

出版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公众信息网络接触行为的常态化发展,融合转型已经成为媒介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承载学术成果的产品,科技期刊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播最新科研动态及研究成果的重任,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融合背景下的内容传播新生态。通过对当前科技期刊发展业态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加速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创新变革。

【关键词】出版融合;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一、出版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业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社会公众的信息接收渠道,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7%,[1]这使我国信息内容传播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信息技术在传播活动中的推广应用,丰富了当前内容市场的相关产品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信息接收过程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加强。为了提高传统信息传播活动的数字化适应能力,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推进我国新闻出版等信息内容传播业的融合发展。

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出版活动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及时、科学的期刊出版能够通过常态化的出版发行环节,有效加快相关信息的传播,在扩大知识内容传播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其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作为出版活动,期刊出版能够通过传统纸质产品、现代数字产品等载体实现信息内容的体系化、条块化存储,有效延长信息知识的生命周期,彰显出版活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社会职能。数字化浪潮下的期刊出版活动能够通过数字化的采编、出版、发行环节,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的快速精准传播,扩大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播效果。而随着出版融合的不断深化,期刊出版也需要加快融合转型,通过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高期刊出版产品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移动场景时代,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不断碎片化、使用场景不断移动化,这与传统期刊出版内容需要沉浸式阅读的特点存在冲突,不利于期刊出版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期刊出版业需要加快自身融合发展,提高期刊产品在融媒体环境中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在移动场景下的传播潜力。

同时,作为承载最新科研成果、彰显科技研发实力的出版产品,科技期刊产品在国家科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科技期刊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研发及应用领域的话语权,相关部门在2019年正式推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当前是期刊大国,但远非期刊强国,仍缺乏世界一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这一行业现状。因此号召通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相关策略,有效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力、影响力,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而要真正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高水平发展,既需要严格把控内容、提高质量,也需要不断增强其传播效能、扩大期刊知名度與影响力。

二、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必要性

在出版融合实践的过程中,相关学者专家对当前出版产业内容、渠道、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知识服务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图书的知识服务,实现出版社由单一的提供纸质图书产品向提供全方位、多媒体的知识服务的角色转型应当是出版产业经营发展的最终走向。[2]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具有充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 根据用户问题环境, 融入用户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3]通过将传统的内容供应转化为科学合理的知识服务供应,出版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履行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而在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期刊出版者和文献作者等相关主体都拥有专业化的相关知识,能够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同时,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在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用户解决相关问题、重演相关实验的能力,这同样需要相关出版主体提供高效能的知识服务。

(一)国家政策号召

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未来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提高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

在提高学术期刊水平、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矩阵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快相关研究机构、产业单位对政府相关规划的响应速度,通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集团等具有一定学术、专业资源的机构开办学术期刊,加大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的建设力度,构建集数字采编、发行、传播等流程于一体的数字化期刊服务平台,通过网络首发、专家智库等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服务,利用精准的知识服务供应,强化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效果。为了满足国家发展对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提出的这些新要求,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在传统的内容分发生态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

(二)期刊融合升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版产业活动逐渐数字化、融合化,《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3.08亿元。[4]数字化期刊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期刊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当前期刊出版活动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部分期刊出版意识落后、产品开发与新技术的融合度不够、知识资源和产品经营力量分散等问题突出。这种以纸质出版产品供应为主导的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与移动场景下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知识获取需求充分匹配,大大降低了期刊出版产品的影响力、传播力,也影响了期刊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期刊出版活动在学术扩散、知识普及过程中的支撑性作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产品的市场号召力、品牌影响力、学术话语权,需要加快我国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通过知识资源数据库支撑下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有效满足用户知识信息需求,从而发挥科技期刊对学术科研成果传播、科技实力提升的赋能作用。

(三)用户信息获取需要

出版产品作为一种体系化、结构化的信息产品,是社会公众信息接收的重要渠道。而科技期刊出版产品作为一种刊载学术成果、传播科研动态的连续性出版物,在国家科技创新和公众知识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基础性信息服务产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的日常信息接触场景更加多元,个性化需求不断凸显,而相对有限的科技期刊出版无法充分满足所有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这一矛盾必将造成用户信息接收效果的差异,导致“数字鸿沟”的不断加深。为了有效弥合不同用户群体信息接收的需求差异,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加快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全体公众供应,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科技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加快从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通过知识资源的传播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支持社会文化建设。

三、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实现路径

由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是数字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高质量的知识资源及服务供应,科技期刊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为学术知识传播载体的担当。而实现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务转型,需要相关产业主体在产品、传播、经营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和观念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生态的结构性转变。

(一)数字产品开发

技术与内容的结合为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扩大其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传统纸质期刊出版产品向数字化产品的转变,构建以纸质期刊为中心的衍生产品生态,充分利用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丰富优质的知识资源,实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为此,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该大力开发新的知识产品,例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期刊音视频讲解服务,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一般是当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科技研发和文化发展提供动力,但是受到期刊出版产品内容体量的限制,可能存在知识理解困难、实验无法重演的问题,因此科技期刊出版者可以通过音视频讲解,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结,有效解决读者在获取相关知识时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产品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科技期刊还能够在提供音视频讲解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付费听书的知识产品服务。在付费听书模式下,用户能够通过讲解员的解读在几分钟内快速了解书籍的核心内容,参照此模式,科技期刊可以提供“跟着大牛读论文”等类似的知识服务,邀请行业内知名学者对论文进行解读,对于经典文献在内容之外可以介绍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对于前沿论文可以介绍突破和创新之处以及未来可继续研究的方向。[5]通过开发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数字化产品,知识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也能更好地开展。

(二)社群关系构建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赋予了用户强大的信息接触和交互能力,技术的高效赋能促进了用户社交网络的迅速扩张,使用户从传统的独立个体转变为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因此,为了充分满足移动场景下用户信息接触过程中的社交性需求,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加强其社交产品服务,通过构建期刊出版者、作者、读者等多方共融的网络场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基于科技期刊知识资源传播及服务机制的社群关系,并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效能,充分扩大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及信息普及活动中的传播力、影响力。

知识服务作为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应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信息服务,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为实现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而设立的OSID(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该标识码能够作为读者与作者长期交互的入口。读者能够直接通过论文中的二维码与作者产生一对一直接交互,论文作者作为该方向研究的先行者,能够解答读者提出的有针对性问题,让读者更快更清晰地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起到开放式后评价的作用。[6]通过构建这种交互关系,科技期刊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知识资源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获取障碍。

(三)产业活动扩展

在优质内容供应和社群关系构建的基础上,科技期刊还应该关注用户的特殊需求,尤其是作为承载科研成果、传播科技知识的学术类出版产品,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要功能。科技期刊的信息知识资源来源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相关产品则面向其他科研人员和业界研发人员,因此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出版产品的中介性质十分突出,但受到期刊定位、版面、发行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科技期刊产品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难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知识服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知识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的重大政策制定、科研单位的项目论证甚至商业活动的开展筹备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资源基础上,因此,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加快知识服务产业链构建,充分发挥其知识资源优势。

为了有效延伸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相关出版单位应该最大化发挥其知识资源效能,例如可以通过构建专家智库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大小源自期刊上发布观点的研究实力,以及关键领域的读者共同体对期刊的认同。高水平期刊能自证科技观点与科技思想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并且自带受众的信任,以科技期刊为核心的智库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是智库能力综合直观的体现,建立一个以高质量科技期刊为核心的传播平台,对于科技智库的整体实力来说,至关重要。[7]而科技智库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相关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知识资源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和用户的相关信息知识需要。

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科技迅速产业化应用的赋能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上层指导与底层技术的共鸣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信息知识传播平台的社会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科技期刊需要加快自身转型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优质知识资源效能,加快从传统内容服务到现代化知识服务的转变。通过构建以学术论文为核心,以高质量衍生产品及服务为扩展的新型科技期刊出版生态,实现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在为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发挥科技期刊传播学术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出版价值。

注释:

[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J].网络传播,2020(10):66-72.

[2]张新新.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中国出版,2015(24):23-26.

[3]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5):30-35.

[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李广宇.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20-25.

[5]李琳,吴国云,游小菊,王杨.在线知识付费对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建设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9(06):660-664.

[6]陈晓峰,刘永坚,施其明,刘琦.基于现代纸书模式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8):75-79.

[7]杨柳春,文彦杰.科技期刊作为智库传播核心的作用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38-1243.

(作者:么慧贤,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贺子岳,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责编:姚少宝

作者:么慧贤 贺子岳

科技期刊文化力管理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创新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实现期刊的品牌价值最大化。基于传播学视角,结合国内科技期刊在内容传播上的探索,梳理科技期刊在内容专业化、资源分散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策略,可以从品牌化建设思维提升期刊专业性、大数据思维弥补技术平台发展缺陷、跨界发展思维整合科技期刊资源三方面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效果,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科技期刊 传播策略 创新发展

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伴随着媒体环境不断调整传播策略。从传统媒体时代迈进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以及面临编辑方式、内容传播、人才缺失等方面的挑战,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也让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传播方式,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成为期刊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不仅是大众科学信息的普及者,还是前沿科技信息的传播者。从传统科技期刊到数字化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创新中,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科技期刊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1.差异化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受众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差异化发展策略,以细分市场的方式,做精做细每一份科技期刊,转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同质化发展的弊端。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从对自身的定位上寻找突破口,对自身定位进行重新规划,从而找准自身与众不同的定位,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传播的改进。

2.品牌化发展。科技期刊需要对期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提升期刊的学术品质,进而彰显期刊的特色、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其品牌化发展策略。在探索品牌化发展中,科技期刊需要具备科技信息传播的严谨性,特别是在内容传播上,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又不能过于严肃,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的出版人才,也需要采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期刊所传播信息,既承载科技信息,又能够实现合理化表达,这样才能树立好期刊的品牌形象。

3.互动化发展。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大众媒介传播中,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借助各种社交平台,受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发表意见,媒体再根据受众反馈的意见改进信息传播方式,这种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也成为科技期刊探索内容传播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在当前科技期刊的互动化发展策略下,主要是通过建立期刊门户网站、借助微信公众号及期刊数据平台等发布信息,并且实现和受众的互动。近年来,这种互动化传播方式收获大众较好口碑,成为科技期刊新的探索方向。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引进,一些科技期刊开始探索运用大数据进行内容资源优化,探索互动传播的进一步表现。

二、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内容传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从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获得信息,而不是去购买纸媒。传统纸媒面临着发行量减少、传播力和影响力下降的困境,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刊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媒体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专业化程度不足,影响期刊质量给予。内容专业化是科技期刊出版专业化的核心和根本特征。从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看,几乎都是专业性科技期刊。所以说科技期刊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在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科技期刊的专业性不足,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如在某领域研究上,没有创新的内容,只是重复别人的研究,往往造成期刊内容过于枯燥,无科学参考价值。另外,在一些專业性更强的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上,由于期刊自身定位的模糊,以及对期刊稿件的审理等存在的不合理管理,使得期刊流于形式,这不仅造成期刊资源的浪费,有的甚至给前沿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在新媒体时代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期刊市场传播细分化、互动化环境下,缺少专业性的科技期刊,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2.新媒体技术不足,影响期刊平台创新。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子期刊有大幅增长趋势。而多数科技期刊没有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出版,还停留在纸版的基础上,只是把电子版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自建的网站上传后,供读者去浏览和下载,甚至还需要付费下载,没有达到完全的共享和免费阅读。没有利用新媒体技术从传播的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线下期刊到线上传播,传播平台老旧,有的甚至很少更新,无法实现期刊平台的传播创新。所以,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打通内容和技术环节的“壁垒”上,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给我国科技期刊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带来很大阻碍,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的特性进行科技期刊内容传播平台的拓展将成为大势所趋,但截至目前,这种技术性缺失阻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

3.资源分散不集中,影响整体竞争力提升。多数科技期刊都是单打独斗,没有整合和集群化发展意识。集群化是大数据和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科技期刊改革过程中突破出版体制瓶颈,摆脱科技期刊“散”“小”“弱”困境的重要举措。多家科技期刊联合起来,对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全新的平台,以“聚变”的方式,开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国内这种集群化发展的思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只有几个领域的科技期刊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如医学期刊、气象学期刊等,他们开辟了专业领域的平台,为受众提供集中、高效、专业的信息搜索,丰富受众的信息阅读。但更多的科技期刊对自身资源的管理上,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概念,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有失偏颇带来的孤立发展,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对资源的整合程度决定了期刊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整个行业对科技发展创新的贡献,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迈向全新发展状态环境下,期刊工作者需要从思想上到实践上,对期刊资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内容传播的创新策略

以优质的内容实现科技类期刊的社会担当,拓展期刊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科技类期刊发展和探索的方向。综合近年来科技期刊的发展来看,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科技期刊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并且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效,为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以品牌化建设思维提升期刊专业性。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科技期刊的阅读是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品牌化建设思维提升期刊专业性,这既是对期刊内容的提升,又是对期刊经营的整合,对科技期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提升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就要在内容上以质量取胜。作为站在时代科技信息发展的最前沿的传播刊物,科技期刊的专业性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如《国家科学评论》(NSR)在全球综合期刊中名列前茅,期刊社将期刊定位在反映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和重要科技政策上,专业学者加上前沿信息解读,独具特色的栏目设置,给期刊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感受,也发挥了期刊的信息传播职能,期刊的内容专业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这给科技期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对内容的筛选上,编辑一定要发挥好“把关人”的职能,做好稿件的筛选,严控质量。此外,在期刊的经营上,品牌化的经营思维也不可少,以服务读者、创建精品期刊为经营导向,科技期刊在经营策略上也要将专业性作为基本的发展思维。在新媒体时代,期刊对大众的服务意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受众准确推送信息,以及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方式,让受众接收到前沿的科技信息,这是实现期刊经营专业性的重要保障,需要在互联网新技术下得到有效的实施。

2.以大数据思维弥补技术平台发展缺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科技期刊既是挑战,也蕴含了无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前,大数据、5G、区块链技术使得大众传媒传播创新探索又有了新的方向,这也是弥补科技期刊创新转型中存在技术平台缺陷的重要方式。大数据思维是当前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利用大数据搜集到的信息,了解受众对科技期刊的诉求、受众阅读的兴趣爱好等,为制定经营策略提供参考,为贴近市场提供保障。其次,大数据经营思维是搭建受众和科技期刊之前良好互动关系的桥梁。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特别是互联网“云传播”技术,互联网技术挖掘读者、作者的相关数据信息,明确相互之间的信息需求,就可以在科技期刊和读者至今利用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准确推动,这既让信息得到有针对性的传播,也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也弥补了技术平台不足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限制。

3.以跨界发展思维整合科技期刊资源。新媒体时代,大众更注重影、音、图、文等信息接收方式的全方位体验,新媒体技术也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求。但在期刊经营中,需要认清一点的是,内容才是根本。“内容为王”是新媒体时代期刊传播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就需要既关注内容的质量,又提升技术含量,以跨界发展思维,整合内容和技术创新成为必须。在期刊内容和技术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分清主次关系,继而在创新的过程中,以期刊资源集聚发展的方式,创建合作平臺,分享优质资源,实现数字出版模式,并以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科技期刊产业链的融合式发展,既以新技术为受众提供视、听、触、动等多方位的体验,又以专业、丰富的内容满足读者的内容阅读需求。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崔开源,门爱华.中国科技类期刊的未来变革方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2]李思蕾.科技类期刊从“窄众市场”向“大众市场”的探索研究——以《汽车科技》杂志转型为例[J].新闻前哨,2019(03).

[3]杜辉,杨红,李俊,陶雪娟.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类期刊网站的吸引力[J].编辑学报,2019(S1).

作者:亓国 聂颖

科技期刊文化力管理论文 篇3:

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

[摘 要] 阐释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论述科技期刊编辑应承担政治责任、把关责任、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创新责任、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责任、实现两个效益的责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责任、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指出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编辑 社会责任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求是》杂志2010年第12期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文章,全面阐述了当前文化建设发展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个方面重要关系,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指导、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包括新闻出版工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共谋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大计座谈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讲话指出: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十年后建成新闻出版强国[1]。

文化建设春天的到来,强化了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国际化的进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承载科技信息、传播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1 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的职责与义务[2]。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信息收集、交流学术思想、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的主体,期刊的内容主要靠作者提供,但要通过编辑的策划、选题、组稿、审读和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编辑人员实现的。

科技期刊出版既可能对社会的思想意识产生有益的积极影响,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对社会的思想意识造成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影响,产生负面社会效用。这就决定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出版每一期刊物,编辑都要考虑它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类进步,是否有益于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3]。

编辑是期刊的精神主宰、智慧源泉和道德尺度,期刊编辑的智慧和信念,表现在刊物上面。由此,编辑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激励、启迪、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的社会责任。

编辑的社会责任对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除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编辑技能、良好的文字修养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审美能力外,熟练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管理能力、竞争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也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素质[4-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事业的繁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延伸。

2 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报道最新科技信息和先进科研成果的科技期刊来说,承担的社会责任亦不断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不仅有大众传媒共有的政治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和传播信息责任,还包括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应对突发事件等责任。

2.1 政治责任

不少科技期刊编辑认为科技学术类刊物专业性强,接触的都是学术、技术类稿件,远离政治,因而放松了政治责任心。实际上,任何期刊都传递着某种思想观点,表述着对事物的好恶取舍和褒贬扬弃。期刊是一种时效性较强的出版物,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武器。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及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编辑要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在工作中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文化安全,坚决杜绝有政治性错误的论文发表。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审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辨析能力,严格检查稿件中的理论、观点和有关提法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涉及知识产权、科技秘密、国家领土主权、民族宗教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有无学术不端行为等。对一切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无益于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文章,一个有政治责任感的编辑都应该拒绝发表[6-7]。

2.2 把关责任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重要的“把关人”,可以引导读者、作者,甚至社会文化。编辑对选题的精心策划,可以引导读者的兴趣、习惯及追求目标。作者要使自己的文章发表,必须向编辑的选择标准靠拢。编辑通过对先进科学思想信息的选择、聚集、精化,并进行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持续编排,充分发挥传播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就能有效地促成读者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量变与质变。所以,编辑首先要把好选题方向关,主流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审稿过程中,刊发什么稿子,不刊发什么稿子,须谨慎选择把关。

把好期刊质量关,包括内容质量、排版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装帧质量及服务质量等。科技期刊编辑要看稿件是否代表了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或发展方向,辨析文章主题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畅,努力做到勤于动脑分析、勤于用眼探微、勤于用手加工、勤于查询考证,在尊重作者学术内容与写作风格的基础上,严把文章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创新性的关口。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做好校对工作,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切实消除校样中的文字、标点、数字、图表、法定计量单位及版式等错误,保证期刊质量。

2.3 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

编辑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责无旁贷地要承担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是科技人员重要的情报源。可以说,科技期刊上所刊登的文章,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某一行业的发展状况,某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同时,科技期刊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所担负的传播责任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传递给读者,宣传和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科技期刊编辑是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应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勤走访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取新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接触专家学者,组织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稿件,使科技期刊能够引导科研活动和科研方向,促进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

2.4 创新责任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编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8]。

一是观念创新,根本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打破科技期刊长期依附于某个科研机构或行业协(学)会而形成的依赖思想,树立竞争意识,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和科研前沿,实现自主办刊和自主创新,发挥引领行业和引领科技的导向功能。

二是体制创新,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观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大局。加快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着力打造新闻出版“航母”,打造精品力作,建设新闻出版强国[9]。

三是技术创新,用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首先是编辑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掌握编辑学知识,明了出版规律,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等,以适应当前出版业的快速发展,适应正逐步实现的网上投稿、网上审稿和网上编辑、排版、校对等。有高技术素质的编辑队伍才能谈得上技术创新。其次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在网络时代,要创建期刊社自己的网站,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及延伸期刊价值等方面下工夫,拓展科技期刊的服务功能。

2.5 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责任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技研究工作和科技工作者成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人员向期刊投稿,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介绍自己的发明专利,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审稿,可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使之较快脱颖而出,取得社会的承认。1930年华罗庚才20来岁,是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小店员。他写了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5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锋芒所向是鼎鼎大名的教授。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这篇文章后,他被熊庆来教授请进清华大学[10],终成一代数学大师。科技期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担负着发现和扶植科技人才的责任,使科技人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向新的科技目标攀登。

然而,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只通过对来稿的审阅和编辑加工来指导科技工作者,也就是说不能只在学术论文写作完成后对作者进行培养,更应该在他们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改进科研工作,如举办有关论坛活动,讲授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科技论文发表要求等,提高他们的论文选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6 实现两个效益的责任

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科技期刊编辑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佳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经济效益是物质基础,当两个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但是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检验两个效益的标准,就是读者是否愿意花钱购买和消费刊物,并从中获益。认可并购买期刊的读者越多,期刊的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广泛。没有读者的期刊是没有生命力的[11-13]。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围绕办刊宗旨,立足本行业,把握导向性,注重期刊质量,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并积极做好科技咨询服务工作等,努力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同时,要通过组织专题论坛、研讨会,策划相关活动,编辑出版有关的科技书籍等扩大期刊影响力,增加发行量,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积极创造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14-15]。但编辑切忌牺牲社会效益去追求经济效益,利用科技期刊是稀缺资源任由版面费水涨船高,使质量不符要求的文章因钱开道而有机可乘;将刊物若干版面或全部版面转让给出资但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单位或个人来运作。这样不但会损害期刊的社会效益,也得不到一味追求的经济效益。

2.7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责任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科学交流中的学术影响力和受重视的程度总体偏低,水平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比差距较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进程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年,相关承诺逐渐兑现。一些国际著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国际期刊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市场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审时度势,承担起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的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编辑应策划开展国际营销,与国外同行交换科技期刊,向国外知名检索机构寄送样刊,参加国际期刊展会,与引进来的优秀国外科技期刊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并通过海外期刊营销代理、版权合作经营、广告合作经营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8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编辑普遍认为科技期刊报道的内容限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热点问题不沾边,但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突发,使科技期刊编辑认识到科技期刊应承担特有的社会责任,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关注社会热点。《质量跟踪》期刊通过对打好质检系统“非典战役”、对医用口罩消毒液等的打假行动及对国家紧急出台的相关标准介绍等,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科技期刊都进行了情系灾区、守望相助、凝聚力量、抗震救灾等选题策划。但某期刊在突发事件面前缺乏敏锐的政治辨析力,以所谓艺术、娱乐形式来报道汶川大地震,伤害了国人感情,被叫停检查。现在,多数科技期刊编辑在突发社会事件中越来越敏感,越来越重视期刊的时效性和自己的社会责任。突发事件结束后,很多科技期刊编辑还会请相关专家回顾性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专业角度理性思辨,给读者以启迪。

注 释

[1]冯强.十年后建成新闻出版强国[N].华商报,2010-07-20

[2]邱丽红.浅论编辑的社会责任[J].青年记者,2007(9):113

[3][4]中国编辑学会.2007年版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郭焕芳,郑爱莲.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浅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81-383

[6]韩维栋.论编辑在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中的能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18-1121

[7][10]许清茂.杂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8]范昕悦.当代编辑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J].中国编辑,2009(4):70-72

[9]江蕾.柳斌杰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7-20

[11][15]吴晓淳.如何实现科技期刊的双效益[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5):237-239

[12]吴晓淳.论科技期刊的发展途径[J].科技编辑研究,2003,15(1-2):51-53

[13]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3-13

[14]吴晓淳.立足自我发展 力创两个效益:《质量跟踪》自检报告[J].编辑科技,2001,13(4):55-57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吴晓淳

上一篇: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