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出版社承载着大学使命。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必须立足大学优势,优化出版机制,聚焦学术出版,破解出版困局。同时,大学出版社还要夯实出版基础,制定长远规划,组建出版联盟,整合大学资源,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篇1: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揭晓

编者按:日前,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共计62项(详见下表)。这62项是按照“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从112个受理申请的项目中通过评审产生的。

背景链接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简称“出版基金委”)管理下的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是1997年国家财政拨出专款建立的专项科技出版基金,旨在为支持我国优秀科技学术著作出版, 繁荣科技出版事业, 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面向全国, 专项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优秀的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使用以国家科技发展政策为导向, 与国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 坚持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及《基金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对基金资助的范围、重点及项目的申报、评审、审批、管理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基本资助项目的审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出版基金委依据评审结果,审查批准资助项目。自1997年开始至今共批准资助了400多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出版事业的繁荣。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每年受理申请一次,受理时间为1月15日至3月31日。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请受理机构——出版基金委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基金委办公室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5号,邮政编码:100038,联系电话:(010)68514019。

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篇2:

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方向

摘要:大学出版社承载着大学使命。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必须立足大学优势,优化出版机制,聚焦学术出版,破解出版困局。同时,大学出版社还要夯实出版基础,制定长远规划,组建出版联盟,整合大学资源,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出版资源;出版规划;挑战

大学是一个聚集知识、传承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天然地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从而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作为大学思想的载体,大学出版社承载着诸多使命。大学出版社同时也是新闻出版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具备、必须具备的功能就是对文化知识的选择功能与传播功能。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学术资源与文化资源,将其开发为适合文化传播的优势出版资源,是大学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立足大学优势,优化出版机制

大学的学术优势决定了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优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为原创性学术著作出版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特色为优秀教材的出版提供了丰富资源。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紧紧抓住大学的特色资源,优化出版机制。

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从出版社管理层来说,要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大包大揽”。要确定重点发展的选题方向,在建构优质教材体系的同时,学术著作选题的研究与开发应成为出版社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要建立专家与编辑的高效沟通机制和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大学出版社要充分发挥大学专家的学术研究优势,让策划编辑及时地了解学科前沿,同时,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策划优质的选题。通过这一机制,让编辑了解专业,专家了解出版。

再次,要充分发挥大学学术交流平台多元化的优势。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是高起点、最前沿、多元化的,它可以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使得学术研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热情,启迪科学思维。同时,它也为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大学出版人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争取在第一时间系统了解国际前沿领域的科研进展状况,和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如策划编辑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出版管理者可以从中学到或发现平时无法看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聚焦学术出版,破解出版困局

从目前的出版现状来看,学术著作出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出版压力与矛盾。如技术进步与资金投入的压力、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困局、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界限、出版数量与出版质量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学术著作存在着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两大优势。一是学术著作与一般图书相比,研究前沿,思想深刻,成果原创;二是学术著作比学术期刊的内容更系统,大部分作者都会第一时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性成果,但是学术期刊限于版面不可能很系统、很全面地展示研究成果。因此,大学出版社要自觉担负起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坚定学术著作的出版,充分发挥学术著作的出版优势。

要真正做好学术著作出版,大学出版社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内容的思想性与原创性。学术著作的核心,或者说竞争力的要素,就是其内容的思想性与原创性。缺少这一点,就不能叫做学术著作。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学的功能,策划出版一批有影响力的、反映大学研究前沿水平的、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每个出版人都必须做到坚决不出没有思想性或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这一定要成为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奋斗目标,否则就等于放弃了大学出版的社会责任。

二是内容的参考性与指导性。学术著作除了成果发布的社会功能外,将学术研究成果向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传播也是其重要功能。因此,学术著作的出版必须能够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作者在书写作品时应当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讲清研究的缘起、背景、主要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可能应用范围。

三是写作方式的可读性。目前这是被学术著作出版领域忽视的一个问题,但这一点对出版而言至关重要。没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其传播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这里所说的可读性,一方面要求内容结构大体完备,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让更多的读者喜欢读、读得懂。

四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著作出版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学术著作的出版不能走单一纸质出版的道路,要开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既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数字的;纸质出版也可以按需印刷。这样既节约了出版成本,又提高了出版效率与传播效率。

五是要关注学术著作的深度开发。学术著作出版应当成为出版资源建设的开始。学术著作出版后,要组织相关学术编辑对学术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二次开发、深度开发。要从可读性、数字出版、整合开发等方面下功夫。为了提高学术著作的传播范围,要从学术著作的可读性上下功夫,将高精尖的学术著作开发成为学术读物,拓展出版的受众面,也可以将学术著作开发成实践层面的参考指导,甚至可以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出版;为提高学术著作的传播效率与传播范围,也可对一些受众群体较小的学术著作采用数字出版和按需印刷的方式。同时,从长远发展考虑,学术著作出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大学出版社之间建立高效的学术著作出版联盟,整合大学之间的学术出版资源,出版社可以真正将时间与精力花在选题内容与写作方式的策划上,减小大学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消耗。

三、夯实出版基础,制定长远规划

当前,新闻出版业存在很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国家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趁着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秉承文化的使命,不断开动脑筋、拓展思路,推动新闻出版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要发展,就必须谋划长远发展,进行战略部署。

第一,适时进行资本运营。大学出版社要在夯实现有教育出版优势业务的基础上,优化选题结构,优先发展优势出版资源,逐步塑造具备各自大学特色的教材出版品牌与学术出版品牌,整合大学的数字资源与教育资源,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融合社会资源进行资本运营。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资本积累程度也不尽相同。发展势头较好的出版社已经具备了资本运营的条件,这些出版社可以适时适度地进行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可分为实业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证券资本运营、智力资本运营、风险资本运营等多种形式。从经营本身来看,资本运营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从现状看,大学出版社资本规模较小,难以吸引专业性人才参与其资本运营工作。笔者认为,大学出版社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一些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的资本运营项目进行运营尝试,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拓展资本运营的范围。

第二,实现产业升级与改造。大学出版社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不断研究新业态,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单位要利用技术实现管理升级,适时适度地实现产业升级与改造,让出版管理适应或匹配出版的需要;近几年,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业态来临之际,大学出版社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否有面对与推进自助出版、按需出版的战略对策与工作措施?是否为产业整合做好了准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速度的提升,数字终端的普及,网络阅读与数字阅读越来越普及,“点击量”“下载量”将成为衡量大众对文化的选择性,所以新媒体时代,文化的选择性将成为一个出版业重要的研究课题。微时代的到来成就了一大批网络写手,这批网络写手积聚了大批的网络粉丝,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已经形成了网络文化圈,传统出版单位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将优质的网络资源转变成为优质的出版资源。

第三,整合大学资源,组建出版联盟。目前,全国有一百多家大学出版社,由于各种原因,各出版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整体呈现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趋同化等现象。应通过大学版协、教育部社科司等职能部门,搭建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平台,组建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出版联盟,有效地整合大学资源,降低行业竞争风险,实现整体发展。在出版联盟的组建上,可以从实行单一项目联盟开始,时机成熟时再逐步走向实体联盟。

第四,公民文化阅读环境的塑造与形成对出版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成至关重要。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示范作用,引领文化风尚,积极营造公民阅读的社会环境,让更多人喜欢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只有这样,大学出版甚至出版业才有发展的土壤。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各自大学的优势与特点,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阅读环境。

总之,大学出版社背靠丰富的大学优质学术资源,如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出版资源与教育服务资源,如何真正实现角色重塑,是一个长期的、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和战略发展定位。大学出版社承担大学研究资源的社会转化重任,一方面可以将研究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有力地推动大学的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社会传播。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充分发掘大学的资源,将优质学术研究资源转化为优势学术出版资源,通过优质文化产品的出版,推动所在大学教学科研的提升和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

(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作者:吕建生

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篇3:

出版大厦需要“根基”,更需要“王冠”

10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通知》的宣传推广和落实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巡视员张拥军、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出席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主持座谈会,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宣读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等行业协会代表,中科院出版委、社科院科研局、教育部社科司等部门代表;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等出版集团代表以及50多家重要学术著作出版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提高学术著作出版门槛”成为业界共识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会上强调,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就是要按照严谨的科学态度,推动出版一批反映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步、方法创新的优秀学术著作,发挥出版工作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基础性文化工作。

邬书林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有影响的重要学术著作还比较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名社、大社还比较少,整体学术研究环境、出版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为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科技部、社科院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已采取多项措施;许多重要的出版单位在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新闻出版总署今年9月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专门就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提出具体措施。他强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减少平庸之作,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名社、大社。

中宣部出版局副巡视员张拥军则指出,从全世界范围看,真正能产生世界影响的出版物都集中在学术出版领域,“学术出版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支撑点,没有质量过硬的学术出版,很难称得上是文化强国”。他介绍说,这些年国内出版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出版规模的增长和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主业的增长不成正比、出版品种数量的增长和效益的增长不成比例、学术出版“门槛”太低,等等。一些出版社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但从长远看则扼杀了出版社的创造能力。

各出版单位负责人表示,作为学术成果出版、推广的平台,学术出版单位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代表50余家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单位宣读《倡议书》:严格遵守、切实贯彻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通知》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学术出版规章制度,将出版规范工作落到实处;严格依据目前学术界、出版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具体问题做起,逐步提升书稿处理水平,使书稿更臻完善;秉持专业立场,严格区分书稿学科边界,逐步实施编辑按学科编审稿件,以保障学术著作出版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提升学术出版门槛,降低乃至消除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现象;尊重学者的原创劳动,以学术质量为第一要义,确保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加强学术出版规范是出版单位“安身立命”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后他曾经系统地考察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出版社,“而给我最大震撼的是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是什么让这家规模不大的出版社拥有如此之高的社会地位?带着疑问,邬书林专程走访了这家出版机构的负责人。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教育出版和以小说及政治家传记出版为主的大众出版,是他们的两个主要经济收入支柱,而更为重要的是有以《自然》杂志为核心的学术出版集团。“我们的学术出版,是依靠百余名具有科学家水准的编辑以及数万名著名科学家支撑的,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都在这里首先发表。”这位负责人还指出,出版大厦需要“根基”,更需要有“王冠”,“学术出版是我们出版大厦上的王冠,而《自然》杂志则是这顶王冠上的明珠”。

邬书林说,多年前他考察哈佛大学出版社时,那里的专业编辑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本书来了,编辑会对每一个词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了解和把关,要把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比如作者做了哪些创新?是思想上的创新还是方法上的创新?是有新的科学发现还是有重大的技术创新?编辑一定会弄明白了才考虑是否有出版价值。邬书林认为,“一本真正的学术著作如果没有20%—30%的创新,就是在炒冷饭,是不值得出版的”。

邬书林认为,出版的本质功能在于传播和积累知识。好的出版物,尤其是学术出版,恰恰是要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把有创新精神的东西以出版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相关出版物只有在传播知识上做了创新性的工作,才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当前由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不够,学术著作已被我们出滥了,大量的平庸之作挤占了出版资源,如果我们继续在数量上增长而无法保证质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文化大繁荣是忽悠不出来的,是靠一本本书做出来的。而中国人的世界形象最终要靠文化形象来塑造。”

邬书林呼吁,规范学术著作出版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出版单位应该把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当做“安身立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履行自己在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工作中的重要职责。

邬书林介绍说,历史上我国的出版有很好的经验,出版界应把古代的优良传统和当代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比如目前《不列颠百科全书》已经能够做到将最新学科的最新名词,在36小时内完成同行评审和相关鉴定,并立刻发布到网上。“要承认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于丹到世界各地讲《论语》,所到之处广受欢迎。许多出版社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规范,而这也正是我们有信心推动学术出版规范的重要原因。”

针对下一步如何做好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工作,邬书林表示,近期新闻出版总署将从八个方面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一是坚决落实好《通知》精神,用行政措施推动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二是提倡大社名社率先抓好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三是通过重要出版社发出《倡议书》,努力营造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尽快制定国家标准,提升学术出版规范;五是通过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国家级优秀图书推荐、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与验收,以及出版单位年检、等级评估等工作,引导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六是抓好专业培训,普及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七是引导学术研究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八是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宣传好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重大意义,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术著作的出版规范,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上一篇:科研团队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房地工程管理产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