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现如今,校园信息化管理已处于常态化,运用网络化远程管理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校园邮箱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在远程教学、居家办公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日常校园邮箱的使用中会遇到诸多的常见问题,如何在拥有时效性、便捷性的前提下,解决邮箱日常产生问题的同时,以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助力校园邮箱,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是值得去开展实践与思考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 篇1:

开展学术交流工作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学术交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激发高校活力、推动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通过对学术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评价、围绕学科建设重点、注重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提高学术交流效用,提升校园文化层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学术交流;校园文化;对策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立以来,在由内而外不断积累、由外而内不断吸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高校成长印迹、自身风格、发展趋势的形态。高校校园文化有其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既存在于教育过程,又体现在教学内容;既是精神文明的综合效应,又是物质形态的校园风貌;既有时代的创新,又有历史的沉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起着意识的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着保障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环境的支持;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起着准则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体现在思想政治建设、网络信息文化建设、文艺体育活动建设、科学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而这些要素都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以学风建设、学术会议、讲座报告、科技竞赛等学术交流形式为载体开展活动,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二、开展学术交流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学术交流工作是激发高校活力、推动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深化知识内容,接收到书本以外更丰富的信息;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学术交流活动是信息流通,知识传播的过程,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同时,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强化高校交流,促进科技合作,对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交流工作可分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普及型的学术交流。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通常指学术报告、国内外学术会议、高层论坛等形式,内容涉及国内外较新领域的研究现状或专业知识的深层剖析,具有内容深刻,专业性强等特点;普及型的学术交流通常指教育教学讲座、学术沙龙、交流会等形式,内容可以是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展,贴近课堂知识,浅显易懂,也可以是交流者最近的研究进展等内容。

(一)形成良好学术氛围

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在学校内部展开,也可延伸到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行业之间开展;更有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科交融,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学习,互通互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比较,发觉优劣势,明确个人和团队研究方向和目标,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传承校园文化。

(二)促进科学研究发展

学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高校教师通过学术交流展示思维方向,探索研究思路,明确研究重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开展课题研讨,有助于形成科研团队,产生科研合作,加大研究力度。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术交流过程丰富学生思想,强化素质培养,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学科发展动向,增强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提高自学能力。学术交流活动是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教师通过学术交流过程产生思想碰撞,了解学生需求,拓展教学方式,辅助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四)激发科技创新合作

与行业、企业之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和研究人员接触到行业前沿,了解到社会需求,还可以通过交流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促成校企合作。

三、开展学术交流工作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学术交流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高校更是不同程度地开展与其他院校、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交流效果有好有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高校学术交流氛围不浓厚。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对学术交流工作了解不够,宣传不到位,学术交流活动普及不到大多数师生和研究者,也有一些师生和研究者忙于其他事物,而忽视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二是组织单位的经验不足。学术交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目前存在学术交流活动随机性、表面性的现象,活动缺少整体规划,活动目标不明确,组织不规范,后续工作更不上,导致交流停留在表面,交流研究不深入,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三是缺少合理的学术交流工作评价机制。由于缺少要求,高校虽然意识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标不明确,面对参差不齐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校很难评价一项活动的效用,是否達到举办这项活动的目的。四是学术交流活动缺少重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交流的目的是推动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导致一些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效果不明显。五是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学术交流没有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停留在学术交流表面,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四、对策研究

(一)营造学术交流氛围

营造学术交流氛围是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基础条件。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基础宣传工作,让师生意识到学术交流的好处,有助于个人和团队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有助于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高校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鼓励学术自由,学科交叉,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引进外来的知识源泉,鼓励向外展示研究成果,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活动模式。鼓励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普及型的学术交流多种形式存在,既满足想获取国内外较新领域的研究现状或专业知识的深层剖析,又满足贴近课堂知识,浅显易懂,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展。同时,学术交流活动是体现一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传承、独特风格。在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着力彰显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地域文化的学术交流,有助于建成1-2个品牌活动,提升文化品质,建成一所院校的特色文化,加强学校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有利于学术交流活动持续发展。学术交流工作具有规律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制度化、专门化的管理。首先,学术交流工作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行业规律、师生学习周期、学科专业特点,确定交流频率,制定交流计划。其次,学术交流过程本身是激发创造力,产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根据参与者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因此,学术交流工作需要加强制度化管理。在相应政策和制度下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得到学校相应组织、政策、经费上给与支持,保障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同时,学术交流工作与高校其他业务工作一样,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制定计划,开展宣传,提供服务。良好的制度管理,适当的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学术交流工作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三)强化绩效考核评价

学术交流工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不是投入产出简单衡量的。有些学术交流活动产生的效益的时间段,效果容易显现,有些学术交流活动需要长期坚持,形成习惯,树立品牌之后,逐渐产生辐射效果,这样就给学术交流工作评价带来了难度。通常从学术交流本身的内容、层次、级别、受益面等方面评价一次活动的优劣。可以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定性和定量评价。在开展学术交流工作的初期,鼓励开展学术交流,适当的制定数量和层次指标是有一定依据的。在高校逐渐形成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下,就会更倾向于考虑受益面和实际效果,指导性和指令性目标考核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围绕学科建设重点

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开展学术交流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之间积极开展广泛的学科交流活动,在学科内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科之间产生学科融合、文理渗透,获取资源、活跃思维,提升论文和项目质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交流过程中,各自展示优势和特长,形成互相交叉、互相补充,形成研究团队,产生拔尖人才,促进学科队伍建设。在重点学科和普通学科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工作,对于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建议开展高水平、高层次,面向国内外的大型学术会议、高层论坛、学术报告,重点放在开拓视野、提升社会影响力;对于相对实力薄弱的普通学科、筹建学科鼓励多进行研讨、交流会议、学术沙龙,一定范围内走出去,请进来,逐步培育学术交流活动氛围。

(五)注重成果转化应用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一要定期开展成果转化学术交流工作。根据研究的进度和规律性,制定学术交流计划。促使科研人员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帮助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促进科研论文、项目成果转化,通过交流的过程传递给企业、行业和相关机构,搭建起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到实际中的应用,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二要针对专门课题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对于研究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集中的课题,着重思考,可以经常性地召开阶段性学术交流活动,推进研究进度,使研究得到及时的借鉴、补充、提高与优化,使得研究与社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的效率。三要开展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校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行业进行直接交流,争取合作的可能性,确立高起点的研究方向,争取大的合作项目,提升高校整体研究实力。

参考文献

[1]杨征,吕建秋.高校学术交流的问题、对策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

[2]江英飒.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基金项目:文章由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農林类高校学术交流文化氛围建设的研究”(编号:Y201329535)立项资助。

作者简介:曹嵘(1979-),女,湖南资兴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曹嵘

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 篇2:

校园邮箱个性化服务的若干思考

摘要:现如今,校园信息化管理已处于常态化,运用网络化远程管理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校园邮箱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在远程教学、居家办公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日常校园邮箱的使用中会遇到诸多的常见问题,如何在拥有时效性、便捷性的前提下,解决邮箱日常产生问题的同时,以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助力校园邮箱,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是值得去开展实践与思考的。

关键词:校园邮箱;邮箱密码;邮箱扩容;邮箱异常;个性化服务

Key words: campus mailbox;password;dilatation;debuff;personal service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如今,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知识的互相融合,线上办公、网络教学、身份认证、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追踪等等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新兴事物,迅速覆盖到我们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中,且密不可分,整合资源,协调能力,实施方案迅速落地。各种大胆尝试、勇于突破、诸多挑战与反思,加快推动了校园信息化发展前进的步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趋势正在深化,伴随而来的是,如何在信息化服务给师生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去完善与提升管理与服务。以高校信息化管理服务——校园邮箱管理为例,由此引发了若干思考。

2信息化服务的变化与挑战

校园信息化管理已在各大院校中逐渐被重视,智慧门户、OA系统、校园邮箱等各种管理系统都已普及应用,但仅作为日常常态化管理辅助模式运行,无论是个性化功能或者智能管理服务并未完全深化其内涵及应用场景。

隨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大院校为了开拓学生学习渠道的多样化,纷纷开启了线上教学;考虑到寒暑假教职员工轮班轮休,启用了居家办公模式。为了应对这些种种师生在工作中、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催生了各类信息化系统极速上线,各种办事流程迅速新增启用,一网通办、智慧教室、空中课堂等。很显然,对于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来说,运用网络化远程管理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此次应对疫情的信息化服务中,因为管理需求增大,也引发了诸多服务问题。如何在完成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去提升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便捷性,是目前高校信息管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已然成为目前信息化发展的新态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针对学校对校园邮箱管理的实践,以上海健康医学院校园邮箱管理服务为例,对信息化助力个性化服务开展实践与思考。

3 以校园邮箱管理服务为例的管理与存在的问题思考

3.1 电子邮箱简介

电子邮件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载体,是高校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学术交流等的重要途径。随着电子邮件服务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数据价值的增加, 电子邮件账户和数据的安全管理成效, 已成为体现电子邮件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自建邮件系统, 其具有提高办公效率、增强数据安全、提升单位形象、应用及管理灵活、方便进行个性化定制等优点[1]。

3.2 校园邮箱日常基础管理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园邮箱使用Coremail论客XT5.0版本邮件系统。目前主要服务对象为本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同工同酬人员及外聘人员等。在人员新入职报到时,持有人事处盖章的新进人员报到单,到学校信息管理中心进行登记,按照入职单上的个人信息,由邮箱管理员进行邮箱的开通操作。管理员账号登录后,会显示人员姓名、邮件地址、所属科室、创建日期、邮箱状态、邮箱容量及已使用容量等信息。

3.3校园邮箱日常管理中常见问题

3.3.1密码重置

由于网络安全的要求日益递增,大家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也大幅提高,从而对登录密码的复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现如今需要密码登录的软件越来越多,校园邮箱密码的重置率也高居不下。目前校园邮箱的重置方式为:使用人须登录学校智慧门户,在E办事模块中进入“业务系统密码重置申请”,填写个人信息后勾选校园邮箱后提交,线上流程流转至邮箱管理员处,邮箱管理员收到申请后登录邮箱管理系统,将用户密码重置为邮箱初始密码。

这样的管理方式,在时效性方面存在着不足。邮箱系统管理是邮箱管理员的兼任工作,并非专职,在遇到有使用人提出密码重置申请需求的情况下,邮箱管理员如果不在电脑旁,或者正在进行其他重要工作,即造成无法及时为申请人进行密码重置,如申请人急需重置密码获取邮箱内信息,也只能等待。

3.3.2邮箱容量不足

从校园邮箱的使用数据显示,对比使用邮箱的收发邮件功能,用户更看中邮箱的存储邮件功能,保留原有邮件,可以清楚地查询到邮件的发件人、附件内容、发件日期、邮件回复情况等信息,即使附件内容已下载保存至电脑,邮箱中的综合信息更完整,只需登录邮箱,不限于时空的限制,查询更便捷。这就导致邮箱的容量往往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邮箱的扩容方式目前为线下流程:使用人提出申请,部门领导审核同意后,将申请单提交邮箱管理员进行扩容参数设置。

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便捷性方面存在不足。线下流程过程烦琐,如遇领导外出会议、出差等情况,无法完成申请流程,时效性也有所滞后,无便捷性可言。

3.3.3突发情况邮箱处于异常状态

校园邮箱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预计的会发生邮箱处于停用或异常状态。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系统默认设置,邮箱超过6个月未登录,自动锁定;可能是邮箱遭到外部不明原因攻击,系统自动保护停用;也可能是使用人反复输错密码,系统自动保护锁定等。目前,恢复邮箱正常功能流程:需要先联系到邮箱管理人员,查明原因后恢复,再通知使用人,流程烦琐,时效性差。

4 校园邮箱个性化服务思考及设想

4.1校园邮箱个性化服务的思考

现如今,提供个性化服务已然成为目前信息化发展的新态势,如果能做到一种需求,有多种解决方式可供选择,无论从时效性或者用户体验度来说都是一种提升。例如密码重置的渠道,保持现有的管理员重置外,增加与使用人手机号码绑定后,通过手机短信验证方式找回密码;或与使用人企业微信号或工号绑定,由企业微信号验证或者智慧门户验证等途径找回密码。这些方式,提高时效性的同时私隐性也更具保障。

对于邮箱容量扩容,可以在智慧门户,E办事模块中新增“邮箱扩容申请”模块,实现线上审批操作,同时在企业微信号中同步增加申请模块,如此简化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

由于突发情况邮箱被锁定,可视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尽量提高用户的便捷度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如是邮箱超时未登录造成锁定,可在页面设置验证码登录界面,由手机获取验证码;如是密码反复输入错误造成,可提示用户进行业务密码重置申请流程,密码重置后,结合验证码重新登录,所有验证码均可通过手机获取。

4.2校园邮箱个性化服务的设想

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教职员工参加各类会议、培训、学习,不在办公电脑前的机会较多,这就大大增加了对于移动端操作校园邮箱的需求。如何能将这种需求既便捷又高效的实践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呢?现如今,为了提供个性化服务需求,各类App层出不穷,那么校园邮箱可否推出专属的App呢?如果可以实现,首先在登陆方面,结合智能手机,邮箱登录的方式可使用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进行验证登录,大大减少了因为遗忘密码而造成的登录失败及密码重设的烦恼;其次,选择收件人收件地址方面,能否将手机电话簿中的号码信息匹配个人邮件地址,方便对收件人收件地址的搜索及选定。对于年龄偏长的教职工使用者而言,无论是PC电脑端的键盘输入还是手机端的输入,都缺少了便捷性,耗时较长,那么在邮件的编辑方面,是否可以借鉴类似语音笔的语音同步转换功能,对着手机口述邮件内容的同时进行语音识别的文字转化,完成以后只需稍做个别文字的修改,就能轻松完成邮件的编写,对于邮件附件的添加,直接同步手机的相册和存储,完成后邮件一键发送。可能这些设想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去实现,但是既定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5结束语

校园邮箱是全校教职员工使用率非常高的通讯联系方式之一,对于校园邮箱使用的便捷性、时效性的探索始终在路上。对于邮箱管理者而言,换位思考,身临其境,用户对于邮箱使用中会碰到的问题,以及所希望得到的服务需求,不断地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服务相融合的方式去完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是永久的课题。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怎样才能处理好技术、管理以及服务之间的关系。信息化圈内曾流传一句名言:信息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而服务则是技术与管理融合后的体现,在信息化实际工作中,可能甚至是“一分技术,九分管理”,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充足的经费、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落地。而只有管理理顺了,信息化工作才能够协调推进[2],个性化的服务才能体现,两者如何完美的结合,是后疫情时代更多人需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露阳,罗国富.高校自建邮件系统的账户安全管理优化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9,28(12):232-237.

[2] 王世新.于俊清:信息化工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J].中国教育网络,2020(8):50-52.

[3] 钟约夫,赵云霞.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身份认证关键技术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12):43-46.

[4] 谢幼如,黎佳,邱艺,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9(5):63-69.

[5] 焦迪.关于安全电子邮箱的标识密码技术研究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2):19-21.

[6] 杨宏伟,滕建,刘淑梅.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20年第二十四届网络新技术与應用年会论文集.北京,2020:124-127.

[7] 刘柳.电子邮箱在中国[J].互联网经济,2016(11):88-93.

[8] 贾志伟,秦铭谦,林勤.高校信息化运维服务模式与应用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20,4(14):134-136.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江峰 丁颖 王莉

学术交流校园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数字化校园变革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不仅是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教学水平,提高学习和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更是高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的相关概念,数字化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模式分析,论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 模式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早在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中就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1] 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消费、水电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完成校内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数字化与信息化是一致的,两者等同,数字化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设施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环境,而信息化校园是在学校全面推广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信息化环境,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涵盖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应进行统一规划、承前启后、分步实施,应满足以Internet、移动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校内师生员工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方式(AnyType)的访问及应用(AAA应用)。

二、数字化校园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据悉,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大都建有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现有应用系统一般有办公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用户计费系统及图书馆网络应用系统等,而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对多种应用系统的改造、丰富、统一和扩充。一般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其特点是:具有统一的集成平台将多样的系统整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用户信息管理服务;多种应用都以Web方式实现服务,并提供统一和易用的门户站点;成熟的流程管理、协同工作应用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教学办公方式;校园的外延无限扩大,上万、几十万的学生和教师存在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数字校园范围之中。[2]

2002 年 5 月,在中山大学举行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研讨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近 10 所高校介绍了各自的经验,标志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多数院校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环境:存在多校区的高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甚至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 Internet 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 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教学资源有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图书联机检索、网上教育、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等。校内教务教学管理有相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该说目前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字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应用基础,其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4] 但从整体上看,目前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停留于起步阶段,如何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种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是大多数高校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数字化校园模式分析

针对以上数字化校园的相关描述,如今,各高校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主要工作中。但是,由于各校的基础条件、科研能力、建设进度、建设规模的不一样,导致各高校采用了不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数字化校园的模式很多,以下列举两种。[5]

1.模式一: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简单地说,顶层设计就是在规划指导下,对规划内容中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及层次进行总体设计,确定相关各部分与层次的技术体系、共同原则及标准路线。这种建设模式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规划,要确定统一的技术路线、完整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实施与管理机制。具体地讲,包括从基础网络、软硬件设备、共享数据中心、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到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等都需一一规划设计好,才可以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该模式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分为数字化校园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应用建设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应用接入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应用表现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安全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管理决策支持解决方案六大部分。

其中应用支撑平台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系统和一卡通系统(校园金融消费与电子识别解决方案)建设四个部分。在建立共享数据中心之前,需要建立全校统一的信息标准。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

(1)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学校可以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

(2)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使硬件基础建设与应用软件环境、人才培养同步展开,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3)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局制定规划,会引起校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有效地体现“第一把手”原则。

(4)早期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集,便于以后数字化校园中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开发、集成与共享。

缺点是:

(1)整体规划、调研时间周期长、项目建设初期见效慢,不易取得学校资金上的进一步投入。

(2)对学校的相关人员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3)推翻学校现有的应用系统,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上要发生很大的转变。

(4)对全校的工作影响较大,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支持。

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有清华大学、中山大学。

2.模式二:以一卡通系统平台为框架集成建设

这种模式是以一卡通系统为框架的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一卡通系统作为一个平台,概括地讲就是以一卡通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本信息库,以一卡通系统的数据格式作为输出标准,实现与其它各应用子系统的统一与集成。人事系统、教务系统、办公系统、财务系统等各种应用子系统虽然都是独立的子系统,但是通过开放接口,可以与一卡通系统统一数据格式,共享一卡通系统构建的中心数据库,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流通。

一卡通系统成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在全校范围内构建了统一的、优良的信息化共享环境,促进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各职能部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服从于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是数字化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卡通系统在数字化校园中,演化成一个应用服务平台。它对所有应用子系统提供基于卡片的服务功能。一卡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数字化校园系统中的一个金融信息的采集系统,它为门户、信息发布系统、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

(1)整体规划周全、具有长远性。校园一卡通系统遵循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原则,做到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具有统一的数据存储模式、统一的软件体系结构,各个子系统间共用同一张校园卡、同一个账号,不论是何种操作只需要进行一次,并能实时完成全校用户的身份统一管理和认证,使信息发布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

(2)一卡通系统集成学校整体的数字化校园,它对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结构没有太大的影响,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只要开放了数据接口和数据标准,就可和一卡通平台实施对接,整合成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校园体系。项目实施周期较短,对接一个即成功一个。能够做到数据共享集成使用,各个子系统紧密相联,不依赖于人工操作的POS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将使高校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3)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整体规划为数据的开放和系统功能的扩展提供了可能,除了信息管理、消费功能外,还有设备控制功能,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扩充,使得校园一卡通可以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可持续性发展和升级。

缺点是:一卡通项目的实施是前提条件,如果不实施一卡通平台的建设,其他应用系统则无法集成;由于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异构,导致不是所有的应用系统都能完全与一卡通平台进行对接。

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有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211工程”及相关计划的推动,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四个:

1.资金紧缺

如何合理利用资金,把握好建设中的轻重缓急,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能发挥更大的效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硬件资源缺乏等问题(学生与教师还没有能够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与学习),为数字化校园中的各项应用服务提供坚实可靠的运行环境。

2.“信息孤岛”问题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容易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交换,形成“信息孤岛”,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研发的信息系统分别建立,又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各不相同,采用不同软件技术,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应用系统各自独立,无法相互访问数据和功能,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孤岛”。

3.信息集成方案的选择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问题也很多,不仅涉及学校内部不同信息系统模块之间、学校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还涉及学校间的系统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另外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对于集成方法,已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包括基于XML)、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

4.用户缺乏统一的界面

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稳定的资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各级部门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配合,努力开拓,早日实现数字化的目标。[6]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信息与应用规范、提供集成的个性化的服务,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整合的重要目标。[7]而后几者则是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各个高校必须对全校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合理整合,建立起一个全校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及其数据库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实施对原有各种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全校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始终能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服务。[8]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用层次化和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实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搞好高校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9]

五、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方向

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高等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体来说:[10]

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校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

总之,数字化校园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涉及学校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会不断出现,这就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使用的技术会不断丰富和提高,因此数字化校园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提升。在进行具体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实施时,需要学校不断地投入、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才能完成。但是它的成功应用,会给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会大幅度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促进学校乃至整个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数字化校园计划的实施也是提升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一项有效途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各个学校开花结果。

六、扬州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状况

近年来,扬州大学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了一系列建设项目,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的提高。

1.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基础的、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扬州大学成立了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校信息化建设。为了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学校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扬州大学校园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重新修订校园网的管理办法和收费办法,包括:流量计费办法、IP地址管理办法、校内电子邮箱(教师和学生)管理办法、网站(网页)建设管理办法等。通过各类管理办法的出台,重新整合校内各种信息资源,从而达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目的。

2.加强网络基础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环境

扬州大学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基于千兆因特网技术、横跨8个校区、覆盖全校130余栋建筑的光纤网络。校园网以三台Cisco6509千兆三层交换机为核心实现了各校区之间以及主要楼宇之间的星型高速连接。校园网以1G的速率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同时与本地电信、网通、联通及铁通各有100M宽带互联,用户可以通过专线、因特网方式或拨号方式接入校园网。同时,根据专业应用的需要,利用丰富的自建光缆的资源优势,建设了连接全校380余个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专网、连接五个校区图书分馆的图书馆专网以及财务专网、医疗卫生专网、食堂一卡通专网。通信线路基本建设达到了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3.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实现身份统一管理

启动了校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成功地完成了学校电子邮件系统的硬件平台的升级,进一步提高了邮件服务系统的效能和存储容量,将每个用户的10M信箱及10M网络存储分别扩充到100M。部署实施基于802.1x的校园网安全认证系统,使教职工从校外方便地访问校园网,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于教学科研,加强用户管理,力争打造安全、快速、可靠的校园网。

4.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环境

目前学校教学资源网拥有1173个课程资源,包括45个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总量达18430个。数字化图书馆提供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拥有国内外大型光盘和网络数据库36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电子文献下载率达到了260.66%。建设了现代教务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成教信息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网等信息系统,以及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设备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学生工作交流平台、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从而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平台保证。

扬州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不断满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切入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虚拟化校园,从而使学校的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实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筅

参考文献:

[1]“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研究.http://hi.baidu.com/songbaoju/blog/item/68f3e60371599dec08fa939e.html

[2]洪明.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7).

[3]万里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

[4]李卫红.努力把高校校园网建成立德树人新阵地[N].中国教育报,2007.12.

[5]潘俊.基于BPR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研究[D].

[6]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探讨.http://www.shuzihua.net/post/70.html.

[7]蒋东兴,陈怀楚,刘启新,王映雪.数字校园信息整合之我见[J].中国教育网络,2007(5).

[8]万里鹏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

[9]刘贵富.大学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9-90.

[10]数字化校园概念.http://www.edu.cn/xin_xi_zi_xun_ 1625/20061214/t20061214_209853.shtml

作者:李开荣 刘小燕 高卫颖 沈 洁

上一篇:高校德育创新研究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