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期刊管理论文

2022-04-16

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的时节,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6月14日会聚武汉东湖之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在会上讲话,祝贺年会的召开。他介绍了湖北省传媒界正在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闻专业期刊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闻专业期刊管理论文 篇1:

创新与合作

2006年4月4日至5日,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年会在无锡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记协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会议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创新与合作”。全国50余家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研究所的70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宣部新闻局研究处副处长张烨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经过两天研讨交流,与会同志就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创新与合作,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促进创新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和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会议认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规律可循,按照科学方法组织新闻报道,就能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05年,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在打造正面舆论强势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成绩反映了新闻宣传工作在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方面的一些经验。一是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作为提高正确舆论导向主导力的重要途径,更多地运用主题宣传、系列战役、典型报道和名牌栏目等多种形式,运用系列化、规模化、新颖化和精细化等有效方式组织重大宣传报道战役,切实把正面宣传理念落到实处。二是着力策划和打造一批名牌栏目,形成专栏化与品牌化的新闻宣传模式,通过《经典中国》、《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等名牌栏目,增强新闻报道、正面宣传和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充分运用新型媒体拓展大众化多样化的宣传报道平台,一方面倾力打造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媒体形态阵地,在这一领域培育一批可以承载主流媒体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精神的新型媒体编辑记者。同时,在组织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中注重分析社会心理,保证新闻传播效果;引导热点难点时,注重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供敏感新闻信息时,把握有选择和有层次的发布,始终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基调和主动权;通过法规制度建设实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管理,逐步把工作中成熟的纪律要求提升到制度和法规的高度。总结和推动新闻宣传工作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是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时代的要求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为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的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新闻研究需求水平将日益提升,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越来越看重新闻研究价值,决策层与管理层、社会与市场都会对新闻行业研究提出更高的需求;二是新闻研究组织程度将越来越高,新闻行业的研究机构将继续发展,非新闻媒体领域也会纷纷成立传媒信息研究机构,形成新闻行业研究机构与非媒体研究机构竞争互补的局面,传统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向思想库方向发展,研究队伍将扩大,知识结构将更趋合理;三是新闻研究竞争态势将有所变化,研究资源和研究领域的竞争加剧,更多高级研究人员将投身信息产品研究,研究成果与企业发展结合紧密;四是研究领域将明显扩大,新闻研究将发生结构性调整,新的研究领域和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发展扩大,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新闻产品市场空间、数字媒体技术影响等现实课题,需要传统新闻研究学者与技术学者、经济学者、管理学者、法律学者等共同参与完成;五是研究方法将发生变化,将有更多的人采取多学科方法开展协作研究、综合研究和总体研究;六是新闻研究运行方式将有所不同,重大研究课题将会更多地以合作研究或招标研究等方式运行,研究成果将会更多地以研究方案、咨询报告、口头咨询等形式体现;七是研究结构将发生演变,新闻期刊和新闻研究将由内部交流转向信息拓展,由经验载体转向对策载体,并会与专业网站在运行方式、传播影响以及拓展受众等方面实现某种程度的协同配合;八是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将发生变化,新闻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将会更多倾向对策导向与市场导向,强调研究成果的对策价值和使用价值,采纳价值与购买价值将成为重要标准;九是新闻研究的约束条件将发生变化,财政型支持将向预算型支持发展,投入渠道由单一投入向多元化演变,管理模式由辅助工作向主体任务演变,效益核算管理研究项目将被广泛运用,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将更多借鉴国际标准;十是新闻研究发展路径将产生变化,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多,多元研究主体出现,多种研究方法融合运用,新闻期刊和媒体研究机构会更加主动地协同运作,面对新的形势,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要始终坚持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新闻学术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二、促进创新与合作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贴近”原则

会议认为,新闻媒体的核心业务是生产新闻产品。推动新闻媒体业务创新,生产更多更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是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使命所在,也是实现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创新与合作的目的所在。因此,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努力做到贴近媒体新闻业务,贴近媒体工作实际,贴近媒体领导决策的需要,贴近编辑、记者的需求。要经常思考:我们登载的文章是否捕捉到新闻工作的热点问题?是否让媒体领导层和编辑记者都感到有用?是否让业内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和爱不释手,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关心热爱新闻工作的读者的良师益友?我们的作风是否深入,是在办公室等稿出刊,靠电话约稿出版,还是深入到编辑、记者、领导之中去采访、组稿?我们研究机构是否对媒体管理发挥了参谋作用?是否经常推出对新闻界具有思想启发的学术成果?等等。要通过总结新闻媒体业务创新经验来推动新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推动新闻工作创新、繁荣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合作。为此,首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用心捕捉新闻媒体的业务创新成就和创新经验,尽最大的努力推进这些创新成果的相互借鉴和广泛交流。其次,要关注和引导新闻媒体业务创新的热点和方向,关注和引导编辑、记者的采访作风和写作文风。第三,要在推动新闻媒体业务创新的同时,努力实现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工作创新。总之,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才能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才能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在创新与合作方面大有作为。

三、促进创新与合作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寻求突破

会议认为,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要实现创新与合作,关键是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需求为目的,在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与会同志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出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一是要树立新闻专业期刊的权威性。注重期刊作品的针对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选题及其成果要把握现实性和时效性,针对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力求从理论上解疑释惑。二是要顺应形势和适应市场。新闻专业期刊市场的大小决定于内容影。向的大小,新闻专业期刊应具有将学术化和市场化结合的探索意识和拓展方略,从创新内部体制机制人手,顺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三是报社的新闻研究机构要把推进报业创新为己任,以报纸办得好坏作为衡量尺度,为推进报业队伍建设和推出优秀新闻人才服务;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主调研能力,学会借助科研院校、权威调研机构的力量,增强调研成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切实发挥报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四是新闻专业期刊要把定位准确作为发展自己的基础,把提高办刊质量作为推动自我发展的动力。五是新闻媒体研究机构要扩大研究视野,专业研究队伍要吸收诸如传媒分析师等非传统意义的媒体研究人才。六是地方新闻专业期刊要结合地方实际打造地方特色,依靠创造性劳动改变办刊生态环境,堵塞有偿发稿道路,把新闻专业期刊真正办成公益性刊物。

作者: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

新闻专业期刊管理论文 篇2:

推进期刊创新 达成“武汉共识”

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的时节,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6月14日会聚武汉东湖之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在会上讲话,祝贺年会的召开。他介绍了湖北省传媒界正在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大讨论的目的是使媒体和媒体人树立建设主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他说,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对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考和认识,探讨如何在新闻理论层面深化“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在会上致辞。她说,年会是应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而生,伴随新闻专业期刊的改革而成长。自去年首届年会达成“杭州共识”以来,传媒业的改革不断深化,新的课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同研究。她代表参加年会的所有同仁,感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承办年会作出的贡献。

《中国记者》执行总编辑文璐在会上讲话,希望大家踊跃交流,互相学习,多出成果,使年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务实。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思勇在会上致欢迎辞,热烈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他说,马克思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新闻专业期刊在获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在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化、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新闻专业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海量呈现的新闻传播学术成果如何科学评价,新闻专业期刊的认知度如何不断提高等等。此次年会围绕新闻专业期刊创新发展和评价标准开展讨论,必将促进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

年会由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承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领导十分重视,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邹贤启要求一定要组织好;总编辑蔡华东衷心感谢全国新闻期刊各位大家、名家对集团的支持;总经理张勤耘希望年会多出成果,为集团发展留下宝贵经验。

湖北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许万全到会祝贺。

年会开得热烈、俭朴。与会代表围绕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方向和探索新闻专业期刊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讨论,形成了“武汉共识”等成果。

会议认为,新世纪以来,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移动技术改变了阅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传统媒体在实现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作为为业界和学界服务的专业期刊,不仅需要追求学术价值,更应直面时代课题,关注新的形势,关注前沿问题,研究现实问题,探寻来自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和学术研究服务,在推动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是新闻专业期刊的共同职责。

会议认为,建立符合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规律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亟待提上议事日程。新的标准体系,要以质量为导向,注重社会影响力评价,避免盲目追求“引用率”和“转载率”而出现的“互引同盟”和“互转同盟”等学术欺骗现象,坚持文章的原创性、精准性和重要性,坚持期刊的指导性、可读性。

与会代表还探讨了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新闻专业期刊办刊方向思考

1.关于办刊方向。

方向就是目标,定位影响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期刊的发展进行思考,必然要对新闻传播学类期刊现状进行总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有65种左右,这些期刊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和实务型,其中实务型居多。走学术路线,发表的文章大多属于纯研究类型;走实务类型路线,发表的文章多为从业人员的工作感受,对文章的要求相对宽松。

在整个社会都在转型的过程中,刊物的定位一直困扰着刊物的运行和发展。有代表认为,办刊中定位与发展一直是很矛盾的,是往学术方向走,还是往实务方向走?有时自己做不了主,因为有主办单位管着,有相应的读者群。作为媒体办的刊物,要转向学术,尤其是基础研究,确实是做不过高校学报。目前业界主办的期刊承担着为职称评定服务的职能,如果追求纯学术,许多稿子就没有出口了。

新闻专业期刊,无论怎样改,也逃脱不了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三是传播。内容就是怎样贴近媒体人的实际,怎样增强权威性,怎样努力传播前沿学术观点;形式就是好看,怎样做得图文并茂;传播就是不断扩大影响力,包括借力新媒体,让学术刊物触“网”。

2.关于稿件形式。

稿件的表现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对期刊的价值体现有重要影响。有的代表认为,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新闻专业期刊可以适当规范化,如加入摘要、关键词、注释等等。但要实事求是,比如学报发的文章1万字以上,为了提纲挈领,搞摘要是可以的,但实务类期刊文章一般是3000字左右,就没有必要搞摘要和关键词,否则,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总之,不宜过度追求,我们办刊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检索。

3.关于内容升级。

——作为业界主办的学术期刊,开放是其自身的一个重要特色,应该面向所有人开放,使期刊的内容生产与发行摆脱同仁办刊,由社会一起参与,使稿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角度更加多元。把杂志的门打得很开。

——要注重做课题研究。做课题能够针对当前业界的问题,学界的问题,找一些专家和学者,找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媒体,共同开展研讨,建立学界和业界共同的话语平台。

——要增强服务功能。比如在文章中谈到的某一个事件,谈到的某一个问题,对读者来说,不会像学者那么清楚,那么编辑要做一些链接,做一些简短提示,对读者是一个知识的弥补。

4.关于期刊经营。

有的代表指出,当前期刊的生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有些期刊要自己养活自己,只好收取版面费,结果每期厚得像书,文章质量明显降低。因此,理论刊物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首位。

二、新闻专业期刊评价体系的探索

科学的期刊评价标准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内容。在创建新闻传播学期刊评价标准议题讨论中,与会专家代表围绕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评价主体、客体、内容、参数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一些看法:

1.关于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具体由评价参数体现。辩证法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优点与不足。现有的期刊评价的出现与存在,表明它们有合理性,探索符合新闻传播学特征的期刊评价标准,应该要科学对待其他评价体系。目前社科类期刊有3个不同的评价体系,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评价标准探索,一是不要否定其他的评价体系,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标准,只是让文献检索的方便,包括三个体系都没有说,你们可以拿去做学术性的标准。新闻专业期刊的评价标准,在吸取其他体系长处的同时,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标准,包括:发行量;获新闻奖情况;论文被年鉴收录比例;被重要的期刊转载等等。

2.关于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要素。评价主体也就是由谁来进行评价,是探索期刊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问题。新闻专业期刊应该由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国家传媒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组成权威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定。

3.关于同行评议。

同行评价是行业内的专业评价,是社会价值的真实和具体反映,对于期刊社会价值有重要作用,在评价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专业期刊的评价,不应该仅仅以量化数据为标准,而应该建立“同行评议+读者+新闻专业工作者”的综合评价标准。

4.关于行业规范。

期刊评价是为了促进行业发展,因而,行业规范应是期刊评价的一个指导原则和内容体现,反映行业现在和引导行业发展趋势。新闻专业期刊发展需要行业规范的体系指导,以质量为导向,有助于新闻专业期刊办刊质量的提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扩大完善新闻专业期刊年会这一协作的平台。期刊的平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希望全国所有的新闻期刊都吸纳到平台上来。有了这样一个的平台,我们的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展开,才有影响力。

(执笔:肖 曜 梁 锋 陈 卉)

作者:新闻前哨编辑部

新闻专业期刊管理论文 篇3:

新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思考

目前,陕西省的高等师范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新闻专业。它们已经成为陕西新闻战线和梯队里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发展势头和潜力很大。然而,检视各个学校新办新闻专业的现状,让人在充满信心、备受鼓舞的同时,不得不为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忧心。尤其是西安外围薄弱院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新办新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新办专业缺少足够的实训平台。新闻专业是术科专业,“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七分采三分写”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实习训练,给学生多多创造练笔和与社会碰撞摄取新闻素材的契机。然而我们注意到,由于体制和认识的原因,有关机构给新闻专业学生创造的实训机会还不是很多,甚至教学设备也严重缺乏。

在高校,宣传部门和主体教学部门各有分工,各自拥有自己的资源和话语权。在许多薄弱学校,党的宣传部门往往掌握着校报、广播室、电视演播中心等舆论硬件设备,由于人手缺乏、条块分割等原因,或者搁置,或者弃用,平时很少使用或者未能充分使用,根本不进行人员培训、选拔,紧要时刻才找人“救火”。新闻专业学生缺少“练武”的机会,只能待在教室里想新闻,听老师讲新闻。学生实习更是问题多多。

师资力量还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全国新闻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许多学校当年几乎都是只有一两个专职新闻(写作)教师或者只有少数有报社工作经验的人员申报了新闻专业,其他教师都从中文或相关专业借调。一个专业老师教四五门专业课是经常的事情,导致有些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是一片嘘声:“呀,老师,怎么又是你呀!”在西安外围学校,开设选修课主要是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而现在各个学校的新闻教学科研骨干基本上是近年毕业的新闻学研究生,大多属于未定职或低级职称人员。而且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落后,再加上大部分薄弱院校片面重视引进人员的学历层次,没有考虑到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大批高校紧缺的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没有相应学历的新闻业界人士不能到高校工作。

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发表的载体不足

陕西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老院长刘路曾经说过“写作教师要学会做‘三师’:理论师、实践师、教练师”,新闻专业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打铁先须自身硬,教师科研上去了,专业凝聚力、战斗力自然就有了。可是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状况不容乐观,不仅经费极度匮乏,而且科研发表的平台少,导致科研层次低,科研成果少。现在许多薄弱高校还存在着“新闻无学问”的认识,认为新闻是一门应用技术,无须专门的研究,就是教人写新闻稿。新开设新闻专业院校的新闻教师一般很难申请到校级科研课题,没有横向的和纵向的经费来源,新闻教学和研究活动常常处于一种自发和自流的状态,基本上是自选题。如笔者就曾经想带领学生在陕西一些地市城市建设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地区进行“火化”问题的调查,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进行;过去笔者也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关中西府地区庙会持存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经费全部自筹。学生也有前往凤翔泥塑民俗村进行陕西家族式企业发展出路的相关调查的打算,都因为缺乏经费而放弃。而且由于新闻方面的论文主要偏重于经验介绍和知识信息传递,学术性不是很强,因此一般的大学学报很难发表。

目前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状况的确让人忧心。许多老师踏踏实实地做起了教书匠,对新闻科研兴趣不大;许多新闻专业教师因为晋级等的压力,被迫选自己不喜欢的与新闻专业相去甚远的课题来做。因为那些课题发表平台多,只要稍加用心,都可以很快做出成果,而真真正正投身新闻科研的人少之又少。凡此种种,不但影响到新闻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基本的指标,就是他的社会生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不论他是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是借助现代的电子媒介,这些能力的养成往往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可以说,搞科研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设立在中文大专业之下的新闻专业教师科研压力较大,在许多薄弱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已经拖了整个中文系的后腿。虽然新闻科研不一定就是写新闻论文,但是新闻专业教师科研无动力已经成为最大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积极寻求党和政府的支持。新闻专业主要为党报党刊、各级宣传部门培养后备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宣传战线的稳定和威信。各院校应该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合作,一方面使得物尽其用,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双向受益的目的。同时,因为宣传部门负责校内报刊的申办与管理以及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责,在编辑内部报纸方面可以对新闻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比如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就有一份学生自办的内部报纸《新闻实践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采稿、自己编辑和组版,一级级轮流去办,学生兴趣很大。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该报出版9期以来,受到校内各方的关注和好评。同时,新闻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地方电视台、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沟通,主动和《华商报》等强势媒体合作,积极为学生寻求实践机会。

结合薄弱院校面向国内各省份招生的实际,积极提倡自主实习。选报新闻专业的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各种社会关系,和生源地新闻媒体有着相对密切的接触。能够在自己家乡的新闻单位实习,各方面条件都很便利。同时,让学生回原籍实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薄弱学校的办学压力,为本省节省了有限的新闻资源。这就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争取学生生源地新闻单位的支持,加上学校再采取一些刚性的政策制约措施,堵塞“教学实习”变为“盖章实习”的漏洞,相信学生的新闻敏感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省实现新闻师资资源共享,老牌学校应该作出示范。现在,各薄弱学校都在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建设,除选派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外,还采取比较优厚的待遇吸引外来人才。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名校新闻毕业生备受青睐。应该指出的是,老牌学校的新闻专业建设比较有成效,应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在相关机构的协调下,尽可能实现省内师资资源共享。

开辟新的研究平台,提升薄弱学校新闻专业师生的社会贡献率。教学是船,科研是帆。传统的“新闻无学问”观念可以寿终正寝了。21世纪是传媒时代,新闻传媒的样式五花八门,新闻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彩,新闻产业的种类名目繁多,新闻市场的竞争与日俱增。这里面的学问,已非昔日可比。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不仅是“研究型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学科规律及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党报党刊、各相关部门应该扶持薄弱院校新闻事业的发展,克服“大树底下不长苗”的危险。

陕西新闻界媒体众多,报刊林立,可是纯粹的新闻专业期刊很少。这么多的新闻专业,有限的发表平台,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寻求和省外有影响的刊物合作,以团队形式集中展开科研攻坚,已经成为突围的最好形式。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资源是各个薄弱院校最大的财富。不管哪个层次的高校,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大批在各个媒体或重要行政岗位工作出色、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校友。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都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联络、充分利用,力争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发表园地、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新闻专业的社会贡献率。

在教学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新闻调查文体写作的教学和科研。争取政府以调查报告形式结题的各类课题是改善新闻专业科研困境的好方法。事实证明,只有与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新闻专业科研才能做大做强。

回顾30年来陕西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坎坎坷坷,一路走来。陕西各开办新闻专业的高校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薄弱院校新办专业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挑战无限,潜力无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整个陕西新闻事业一盘棋的理念指导下,克服了发展瓶颈问题的薄弱院校新闻专业,必将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张力,为陕西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作者:孙新峰

上一篇:应用实验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化学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