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民航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国内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民航特色,加强校企合作,整合外语与民航地面服务方面的资源,构建及推行地面服务EOP教学,创建科学有效的民航地面服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民航企业地面服务用人需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针对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交流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其作为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兴专业的一种,加强学生对航空服务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的民航事业输送更多的英语人才。本文主要是以《航空服务英语》为例,阐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航空服务英语

引言

高职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我国输送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就业的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这种专业素质与技能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实践,将航空公司对学生专业的航空服务英语能力的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对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目前的航空公司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教学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生对航空服务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的民航事业输送更多的英语人才。

1.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思路

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课程设计的理念为“服务过程系统化、高质化为导向、项目教学为引导”。将航空服务英语住哪也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职责、流程作为依据,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航空英语服务能力为核心,有效的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整体提高学生航空服务英语的运用能力。

《航空服务英语》是融合了航空相关服务知识与交际英语为一体的实用型职业英语课程,其需要面向航空服务一线岗位,因此关于航空服务英语的高职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各种基本的航空服务英语词汇、短语等,掌握基本的与人交流与服务介绍等,需要应用到十分规范的英语用于。考虑到航空服务英语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场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能力[1]。

2.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践

2.1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方案

(1)进行航空服务岗位调查。在针对以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之前,首选需要对目前的民航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下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的方向、具体的岗位职责以及上岗需要的各种相关职业资格正是,为课程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2)进行课程设计[2]。在对每个民航航空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根据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尽心课程建设,同时还需要以工作过程作为基础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方式例如项目任务教学法、公司实际间隙、模拟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2.2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主体结构

关于《航空服务英语》课程,其整个主题结构氛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3]。其中关于课程设置,主要包含了基础的课程简介、课程设计与定位、教学要求与目的、考核评价方法等。关于教学内容,需要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版教案等。而针对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内创设模拟情境、校外见习等方式,还可以举办各种英语比赛等。同时将电话订座、问询、办理出港手续、安全检查、海关、空中乘务加入到具体的教学当中。

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航空服务英语,在教学初始进行了Im afraid you are in the wrong seat.20c is just two rows behind on the other aisle.Fasten your seat belts immediately.Due to the aircraft engine failure,will make an emergency landing.、We cant take off because the airport is closed due to poor visibility.等这类短语的基本教学,从而逐渐延伸出更加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帮助高职生打好英语基础。

2.3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实践创新

针对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实践创新,其中最需要创新的是体现在“服务”两个字上,其中不仅包含了航空公司需要用到的主要词汇、具体短语、对话等,还包括了各种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视频资料、听力训练等,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具体的画面与听力借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学生展示各种以后工作岗位中需要面对的实际场景。将这种文字、生硬、图像、视频等多种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课程体系,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示范性练习之后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有效提高其英语的综合运用水平。

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针对在具体的航空服务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Thank you for waiting sir.Here you are.anything more、Our captain has confidence to land safely.All the crew members of this flight are well trained for this kind of situation.So please obey instructions from us.”的相关场景进行了实际演练,要求学生在利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同时模拟实际场景,有效提高其航空服务英语运用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以《航空服务英语》课程为例的高职院校课程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了解目前的航空公司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教学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良翌.“任务导向、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1):152.

[2]宁红,李伟.高职航空服务(机场运营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9(11):197-198.

[3]薛兵旺,王康生,丁永玲.基于“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3(04):165-166.

作者:郭颖

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的民航地面服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在民航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国内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民航特色,加强校企合作,整合外语与民航地面服务方面的资源,构建及推行地面服务EOP教学,创建科学有效的民航地面服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民航企业地面服务用人需求。

[关键词] 校企合作;民航地面服务;人才培养

一 前言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既有新技术应用能力又有较强国际语言交流能力”的新要求。在民航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民航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航类高职院校应顺应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沟通能力,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实际上,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沟通能力方面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各项学科的校内评估考核,但是对于工作场景中外语的实际运用却无计可施。这些外语的实际运用指的是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英语能力,即专业用途英语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EOP教学模式基于学习需求及目标需求,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或目的相关,旨在满足不同行业人群的实际英语学习需求。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特征。在民航这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推行EOP教学,有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 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束定芳(2014)认为,课外的语言实践对外语教学也非常重要,因为人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驱动的状态下才能拥有最大的创造力。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应依托企业行业合作开发各类实践课程与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如下:

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并掌握地面服务各专业专项技能,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际能力。具备初步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交际策略,交际的语言基本得体而有效。

信息技术能力。现代化产业进入一个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这就要求行业从业人员要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工作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具有独立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 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外语人才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等原则,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应该以岗位对民航地面服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主导,将民航地面服务专业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定位于“语言交际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模块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民航地面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公共基础模块。基础英语课程应该涉及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大学英语视听说、通用英语口语等。

2专业技能课模块。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面服务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融合,提升综合职业素质。主要课程设置有民航国际客票销售、民航货运销售实务、飞机载重与平衡、值机与行李运输、民航呼叫中心实务、民航旅客中转服务以及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运输基础英语口语(民航涉外服务英语、民航安检英语、物流岗位服务英语等)。

3专业实训课模块。为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而设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专业性,能充分凸顯高职教育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实训内容主要包括:

语言实践,强化地面服务英语听说语言能力;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地服专业学生要在巩固夯实基础英语的同时,增强岗位英语词汇积累和岗位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比如:值机柜台常用服务英语、候机楼问询处工作人员常用英语表达等。

素质拓展实践,强化工作技能,提高旅客服务沟通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将语言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比如设置值机柜台、中转柜台、航站楼问询处、VIP休息室等场景,模拟地面服务工作岗位的真实情景。聘请企业专家来校给学生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民航地面服务环境中接受企业式的实训,使“教、学、用”充分融为一体。

4校外实践课模块。民航类高职院校广泛联系航空公司或机场地面服务部门,与企业签订专业实训协议,创建学生实训基地,设置企业实习对口岗,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安排学生去相对应的单位实践训练,使学生的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锻炼中得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高职院校还可对学生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观摩企业职业技能比武竞赛,举行模拟岗位职业技能大赛等模式,倡导学生自己组织和参加技能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专业EOP实践教学探索

1根据民航特色,基于民航企业对地面服务人才的外语需求现状,整合外语与民航地面服务方面的资源,构建及推行地面服务EOP教学,总结民航地服外语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在培养地服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基础,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搜集民航地面服务的各种英语资料,重新定位民航地面服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民航企业需求与民航院校地服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差距,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外语+地服专业”的一体化配套课程体系。

2校内教师可深入企业拍摄,或由企业自行拍摄典型地面服务岗位英语场景案例,形成可用于教学和培训的视频案例库,进行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专业EOP教学。民航地面服务行业英语EOP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满足民航地面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行业英语学习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相对接,提升学生在民航地面服务职场环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

3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对企业调研、访谈的基础上编写体现实践性的教材,进行行业英语EOP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展生动真实的职场情景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专业相关的真实场景和内容,从而对民航地面服务岗位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

(三)民航类高职院校地面服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将行业、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到教学过程中去”(姚吉祥,2010)的能力。因此,需要共建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根本、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双师教师培养为重点,每年选派几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深入了解最新业态,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服务,开展专题培训、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提高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国际化的民航地面服务外语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与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或机场地勤服务部门充分展开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发挥校企各自优势资源。分批次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改变英语教师“纯语言型”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让他们获取一手信息,充分了解地面服务各岗位的英语沟通需求,结合职场实际开发行业特色教材,制定相应教学方案,展开“语言+岗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实施。

四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實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彭新宇,2005)。行业院校高职外语人才培养将企业纳入教育主体,高校与企业联合,实施优势资源整合,实现校企双方主体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创造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使培养的行业技能人才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切实培养优质的实用型人才,提升社会信誉度。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民航地面服务行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体现职业院校特色,使培养的外语人才能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合格的职业技能,并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46-455.

[2].StandardsforForeignLanguageLearning:Preparingforthe21stCentury[M].AllenPressInc.,Kansas,USA,1999.

[3]JackC.Richards,林立.交际语言教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胡成富.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7-40.

[5]钟岚,吴寒.高职院校“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8(2):83-85

[6]王文婷.高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112-113

[7]彭新宇.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作者:赵明明

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篇3:

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 基于国家职业院校改革的指导方针,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比较了不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模式。其次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师资共育、资源共享、设施共融、人才共建等提供参考范例,不断挖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 航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师资共育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职业院校改革和航空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航空类高职院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对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承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不仅是人才的使用方,还是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明确提出,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可以由合作院校提供,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硬件设施优势参与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

航空类高等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工科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同类型的航空类高职院校未见有成熟的模式见诸报端,尚都处在摸索阶段。本文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由初具雏形发展到全面建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贡献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后续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伴随着产业模式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各个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变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建设优势,积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全面深入合作。

(一)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已经不太能够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对各岗位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構,提升对企业工艺的熟练操作水平,对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达到共赢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缩短原本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周期,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达到共赢。

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使企业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加紧密地学习企业第一线的生产知识,学习更接近生产应用的本领,增强学习有效性。

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开发,能够助推学校进行针对课程的深化改革,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对其技能水平和实操能力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是供需双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校就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及时将自己的就业愿望与工作岗位需求匹配,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有方向和针对性的调整。学生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践,将前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应用到企业工作岗位,企业能够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及早地熟悉工作岗位,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时间和对工作环境的熟悉时间。

二、不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快速发展的航空产业,对航空类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工学结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相互融合,紧跟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专业的时代性。企业需要高素质学生,学生需要到生产一线,专业建设要跟上企业的发展。

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文件,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主动开展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职教改革号召,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探索之路。目前见诸报端的成熟模式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博西华公司举办的特色班,通过采用淘汰制、教考分离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德国工商行会的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引入学校课程教学中,为博世集团和西门子集团定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构项目课程,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计课程为若干模块;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实现职业资格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融会贯通,学生毕业即可实现“一教双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设定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且绝大多数都处在起步阶段[1][2]。

江苏航院作为具有典型航空特色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工科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同类型的航空类高职院校未见有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见诸报端,尚都处在摸索阶段。

三、江苏航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随着国内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给航空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航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就业愿望和工作岗位的接洽,在校内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前与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培训和熟悉环境的时间,将极大地提高航空类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这就对航空类高职院校是否具有成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2019年6月22日江苏航院开展校企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上,学院围绕航空产业需求,确立校企合作发展理念,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校企共建“大飞机班”,与我国国产大飞机制造产业链精准对接,为国家大飞机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自“大飞机班”设立以来,我校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积极落实校企合作“大飞机班”培训协议,探讨了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

(一)师资共育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自校企合作冠名班设立以来,学校在课程和师资方面积极与合作企业提供配套,通过派遣我校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到型号一线参与生产实践、课程开发、教材编制等工作,通过校企融合共同制定标准,完善定制培养工作[3][4]。年轻教师到冠名班合作企业定岗挂职,教师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对口企业解决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挂职期间,教师还可以在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实现双赢。

(二)资源共享提高校企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相融,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融入,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各专业技术创新、学生对企业文化传承等领域与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企业承担起实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义务,利用自身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势,与合作院校开展合作,促进自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内设备设施等软、硬件的利用率。

(三)设施共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具备条件的企业将其用于生产的设备设施和培训场地,适时适度开放给我校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尽快融入企业生产一线,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受到行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新员工的培养从企业前移至学校,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工作磨合时间[5][6],将极大地提高航空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力,减少人才培养成本。

(四)人才共建助力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

校企合作双方在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实践时间安排、毕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方面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双方在各方面全面共享资源,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冠名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实行联合激励机制,使学生提早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技能,及早适应岗位需要,为学校培养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为企业发展输送新生力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快的成长。

四、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需要科学甄选合作企业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合作企业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未来。在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有科学合理管理制度的企业。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放在首位,不能仅仅把企业对学校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作为衡量标准,只有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共赢,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必须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明确,以免后续出现问题,影响合作效果。

(二)需要畅通校企沟通平台

通过冠名班能够直接有效地深化校企合作,为了架好好企业和学校间沟通的桥梁,企业需要设立“学校冠名班班主任”。学校要额外设立“企业冠名班班主任”,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第一时间针对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畅通校企合作的渠道。

(三)需要完善冠名班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航空特色,借助学校6S管理和航空礼仪服务规范,合理设置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方案,并与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做对比区分,针对航空企业特点,对课程体系和职业素养做针对性改进。对冠名班的学生培养做到善始善终,让学生在企业真正得到成长,适应企业的需求[7]。在冠名班合作的全过程中对两种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渠道、在企业的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方面建立全程的差异化对比研究,找出不足并有计划地改进,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四)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

冠名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实现校企合作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同步学习。在理论的具体实施上,学校可以以设立奖学金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掌握专业课知识,引入淘汰机制提高成绩不达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8](291-292)。在實践课程教学措施上,一方面可以聘请冠名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实训课程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车间,通过真实场景的工作环境,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不是单一地以分数决定,而是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评定,切实保证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避免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浪费。

(五)需要针对现有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对于现有课程的考核,需要进行调整,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采用课程设计方案、研究报告、实践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10](130-132)。在最后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学校可以将考核权限下放到企业,由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考核,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就实际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11](85-86)。

五、结语

校企合作是国家职业院校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航空类高职院校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大飞机班”为我校首个落地实施的校企合作成果,“师资共育、资源共享、设施共融、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下航空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我院后续校企订单式合作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就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校试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同类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范例,不断挖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

[2]唐宇,于娟,王兵,魏金民.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06).

[3]朱来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视阈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路径探析[J].学术探索,2016(12).

[4]周春玲.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

[5]张震,王本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6]陈建国,张婉秋.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

[7]孙兵.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2014(Z2).

[8]唐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探微[J].教育现代化,2019,6(49).

[9]吴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困境与解决思路研究[J].纳税,2020(06).

[10]王敬华,李爱华,邱忠君.校企合作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J].教育現代化,2015,5(9):130-132.

[11]李丽.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运行措施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6(1).

课题项目: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编号:JATC20020202);江苏省镇江市社科院2020年社科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YBL052)。

作者:王立慧 戴金跃 李小亮

上一篇:舞台杂技表演美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