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

2022-04-19

[摘要]专业群建设要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面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开放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创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 篇1: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探索

【摘要】“互联网+”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电商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创新障碍和创业困难。电商网店运营流量、转化及客户单价三方面是表层次上职业技能施展难点,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涵养等综合职业素质高低才是深层次的主因。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思政;逻辑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产教融合电商专业育人模式,从内在逻辑层面上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流程包含问题导向、目标定位和逻辑过程;从组成要素系统层面上分析,课程思政创新设计包括思政元素系统导入、课程思政设计框架、体现课程目标的德育元素及动态思政逻辑内涵。

一、产教融合模式电商专业思政逻辑

高职课程思政既是学生德育重要渠道,又是大思政育人主要通道,更是“大国工匠”培育的关键途径。

1、逻辑的整体性。社会实践中,指导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形态,是由内在思政逻辑主导的思维意识形态。电商专业课程思政逻辑动态发展变化。首先是必然,必然是人类社会道德修养的道德层次和方向;其次是应然,应然是道德修养的社会标准;最后是实然,实然是道德修养的现实状态。

2、逻辑的结构性。思政逻辑的结构性探析,从思政教育作用来思考逻辑起点。以思政教育的德育和使命担当作为逻辑起点,围绕“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为谁培养学生”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逻辑主线是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个人感悟和日积月累的职业道德品质。区别传统思政教育,高职的专业课程思政逻辑是,思政教育的德育元素全面渗透职教。

3、逻辑的层次性。从思维逻辑角度来审视高职学生技能水平高低,可以看出其技能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拥有散点逻辑的初级技能水平、推理逻辑的中级技能水平和严密闭环逻辑的高级技能水平。产教融合模式弥补教学实践的迟后短板,高职学生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和工作实际三者间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对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有待提高。

4、逻辑的开放性。高职学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需要保持其内在思政逻辑的开放性。高职学生思政逻辑开发性具体表现有三个特性。一是从社会实践中,发展并升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特征;二是从现有的教育制度、产教融合模式和企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出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三是社会经济、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内在逻辑开放特性的指引下,进一步与新的价值观念融合,进一步指引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地提升。

二、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系统建设理论探索

在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中,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升级,不断催生商业模式创新。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发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内在逻辑,如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与其职业技能高低相关。因此,电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尤其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宗旨。

1、思政元素系统导入。思政元素系统导入三步走。第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搭建“五品”桥梁。“五品”即职业技能行为所主导的职业品行、学生处事行为所主导的个人品德、诚实守信坚守商业道德只做真正产品的产品品质、精益求精思维不断创新的产品创新、和善友爱服务至上的服务品行。第二步优化师资力量,强化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程思政师资授课水平。第三步课程体系的全面、整体及有效融入。从德育环境、思政效果、法律法规等教学育人宏观环境层面,创建一套系统的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分别从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平台及教学实施维度,将专业课与思政元素全面、系统地融合起来。

2、课程思政设计框架。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是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整体课程思政设计框架是否坚实。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框架以课程体系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在高职学生学习、学术方面能力提升的育人作用,着力改进学风,营造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氛围。

始终坚持以培养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OBE理念教学育人模式。电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搭建,突出德育,以教学和教研管理考核评价机制贯穿育人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者有机结合。

3、体现课程目标的德育元素。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与社会岗位需求密不可分,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实践要求较高。电商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要求能够熟练地操作电子商务各类商业实训软件和掌握电商实践应用技能,特别是塑造成具体“工匠精神”内涵的“大国工匠”职业素质。

4、动态思政逻辑内涵。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原为起点出发,基于电商专业内在规律,层层挖掘思政元素,进行动态的、严谨的思政逻辑内涵建设。构建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的逻辑起點基石,是从思政教育目标出发,整合影响教育目标的方方面面,按照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评估现有育人基础,罗列影响因素,并逐步消除不良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年第4期

[2]谢长旺;刘新梅.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第43期

[3]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第2期

[4]邓飞.“立德树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逻辑与价值实现[J].现代职业教育,2020第8期

作者简介:刘东(1980.6-),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江西“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导师,江西省高校创业指导教师。

本项目为2020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XJG-20-94-1。

作者:刘东 黄柯 周声柱 桂鹏 郭涛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 篇2:

高职财会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专业群建设要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面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开放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创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开发建设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落脚点,是关键,专业群课程体系应该围绕课程体系框架、开发依据和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化的教学组织机构、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跨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是重要的建设保障。

[关 键 词] 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课程

通过知网对专业群文献搜集、研究,各种文献所能提供的“专业群”表述基本相同或相近,关于专业群的概念,较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专业群可以这样表述:专业群是由几个相近专业构成的群体,一般在群内会有一个或几个相对有优势的专业领头。专业群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业背景和服务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领域;群内各专业开设有相同的平台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

一、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建设是系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专业群建设更是一项大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培养“双师”教师团队,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课程体系建设才是专业群建设的落脚点,是关键。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素是课程,课程又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信息总和。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强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针对性,专业群课程体系更强调整体框架设计,更强调课程体系能共享、有特色、可拓展,这样才能适应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框架、依据、考核

(一)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在构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时,首先要确定课程体系框架。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拓展课程三者组合的框架模式是比较适合专业群建设的,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做到平台课程重共享、模块课程显特色、拓展课程能互选,以确保专业群内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应该还有公共基础课程,因为公共基础课程是针对所有专业开设,突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服务的,在此框架中不涉及,重点讨论与专业群密切相关的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拓展课程。

平台课程:按照行业内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群内各专业学生都能学到基本一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模块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

拓展课程:适应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技能要求的变化,尊重学生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而设置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开发依据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参照国内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有关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科技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现实依据,“职业联系”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关联。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群内部的本质联系是相近或相似的工作要素。衡量标志一个专业群的主要标志是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

1.岗位能力职业标准

专业群是面向某一行业、产业、技术服务领域培养人才的。符合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行业、产业、技术服务领域是高职专業群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依据岗位能力职业标准构建反映行业、产业、技术服务领域所需岗位职业知识、品质、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平台课程必须满足专业群服务面向需求,形成群内各专业相互联系的平台式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较有效方式是依托职业岗位群提炼出对应的职业技能点,从而开发、确定职业技能课程,再按照有内在逻辑关系职业技能点搭建技能课程模块。

2.职业资格考试要求

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称为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执业资格,另一类是从业资格,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区别还是很大的。执业资格都实行注册登记制度。执业资格是对一些社会通用性强、职业责任较大、职业水平和职业环境关乎公共利益的专业,国家实行的准入控制。它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标准。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专业或工种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也是基本标准,原则上设置有从业资格认定考试的岗位,没有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不能从事该岗位;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则表明公民具有从事某职业的必备知识、必要技能和应有素养。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工作者的主要依据,它是公民求职、任职以及企业单位开业的资格凭证。按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开发和设置的课程,通过有效的学习能让学生更顺利地通过资格考试,提高学生就业率,对一些职业准入门槛有特殊要求的更加必要,如会计、教师、医生、律师等。

(三)课程体系考核制度

1.模块课程企业参与考核

高职教育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政策层面和学术领域也非常重视,但与高职教学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包括实践课程)多以笔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专业群的模块课程多有实践环节,是依托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发设置的课程,模块课程开设以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改革考核方式以适应岗位技能课程的考核,采用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考核的办法,成绩由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认可的,也可颁发学校和企业(行业)联名的考核成绩单(或证书)。

2.平台课程实现教考分离

平台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至少能与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有紧密的对接,通过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通过本专业群的从业资格考试,这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改革日常教学方法和提高考试要求,比如,实现教考分离,毕竟国家从业资格考试不是当前大学的校内考试,不可以划范围、勾重点,就业市场认可度高的考试一般通过率就不高。

三、财会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高专最新的专业目录中设置有财务会计大类,在此大类下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管理,对应企业财务相关岗位设置,组合一个财会专业群比较合适。当然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把该专业群适当扩大,比如,增加统计专业进入等。在此根据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情况,设置包含以上四个专业的财会专业群,以会计专业为群内核心专业。依据财会相关岗位要求、会计审计职业资格考试有关要求,开发了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就业拓展课程。详见下表。

为保证专业群内各专业培养质量,更好实现培养目标,对财会专业群内五门平台课程实行教考分离,保证会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服务,为充分就业服务。提高财务会计、经济法两门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教学质量,适应学生在岗位的提升需求。各专业的模块课程技能要求高,与岗位贴近度要求高,考核由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保证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脱节。

四、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

(一)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组织机构

专业群是由几个相似或相近专业构成的群体。组织实体表现可以是一个专业群教研室,也可是一个分院(系),从便于组织实施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看,按照专业群组建分院(系),是专业群建设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

改造分院(系)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如有困难,也可以按专业群重构教研室。组建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成员由外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分院领导组成,全面负責指导、管理、检查、监督分院专业群建设任务,负责专业群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研究议定,负责落实建设资金和相关政策。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成员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教学团队负责落实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和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发展是专业群负责人的职责;专业负责人则具体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改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方案等;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料等课程建设具体工作由课程负责人承担。

(二)建立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有利于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和资源共享。专业群要建立专业群平台、专业模块、方向拓展三类教学资源库。围绕群内相关专业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搭建信息化互动平台。同时,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教学项目开发文本、题库、案例库、视频库、动画库、图片库、课件库、仿真实训平台、电子指导书等课程资源。

(三)建设跨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设计合理、建设科学、运营高效的实训体系作保障。依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需求并兼顾个性需求,以各专业的通用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调整、重构现有的实训室或实验室,形成培养基础平台技能、专业特色技能、方向拓展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训体系。跨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切实把握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目标是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专业群内优质资源。

五、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方向上应与专业群建设的其他建设内容保持一致,要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更要依靠专业群教师团队。在具体建设内容上,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教学改革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也是未来专业群课程建设领域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钱红,张庆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5(1):139-141.

[2]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3]盛健,张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分析[J].职教论坛,2012(16):20-22.

[4]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8):23-26.

[5]罗振华.构建面向海宁皮革产业的营销人才订单培养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212.

[6]鲁娟娟,王俊,王高山,等.高职院校“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职教通讯,2016(9):1-4.

[7]张新民,罗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J].职教论坛,2016(27):5-9.

[8]包忠明.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为例[J].职教论坛,2014(21):58-6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Major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UO Zhen-hua

Key words:major group;curriculum system;platform courses

作者:罗振华

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 篇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摘 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会计微课程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建设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应用是对传统会计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目前,微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会计微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其优势还没有完全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文章在梳理与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高职会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高职会计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职会计微课程 资源建设 应用

一、研究背景

受到场地、时间、教师数量、会计学生人数众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学生日益增长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于是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资源网站上建设了各种形式存在的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在政府、政策的主导和推动下开展的。教学资源内容广、开发难度大,学科的任课教师难以自行开发,还需依赖专业技术人员,而依靠技术人员开发的资源又不一定适用于教学。此外网络课程通常时间较长,一般为45分钟或1小时以上,无论是下载或是播放耗用网络流量大。课程的视频录相形式上多以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教学镜头为主,从内容量、观众聚焦的角度上有时会遭遇“门前冷落”、利用率不高的际遇。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大学生网民快速增长,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网获取最新资讯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各类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6.2亿,占网民总数90.1%;使用各类移动终端上网,20~29岁的人群占比达到29.9%;与此同时,各种微事物,例如微博、微信、微课程应运而生,各种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和微型化。大学生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移动化学习已日渐成为他们一种全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正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发展趋势下,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建设紧密地相结合,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求,已成为众多会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研究会计专业微课程建设与应用对于解决会计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实行行之有效的会计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会计微课程的特点与建设依据

(一)微课程的概述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称为“一分钟教授”,其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他的理念对微课程后来的发展与促进起了很大作用。在我国,虽然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胡铁生(2013)是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定义的人,他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黎加厚教授(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国内外研究者对微课程的研究可见,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产物,主题内容突出、短小精悍是它最大的特点。

微课程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特别其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深受学习者的欢迎。随着微课程这几年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众多研究者在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成果虽不少,但有关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则不多见。

(二)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程的特点与建设依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拥有高技能、高素质,为社会与企业提供所需会计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与方向息息相关。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多,特别在会计实务处理与操作方面要求准确与规范,有时会受教学时间有限、师资不足、场地紧张、会计学生人数众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遭遇瓶颈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相整合,建设微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高职会计微课程教学资源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是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程建设的依据。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翻转。激发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他们以往习惯于被动接受、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合作的、探究的、能力培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

2.会计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更能满足学习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需求。目前,会计学生人数众多,传统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而会计微课程的运用,让问题迎刃而解。

3.会计微课程的学习方式便捷、高效、有趣。首先是学习者可以利用其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进行。其次学习工具简单而普及,一般移动终端,例如手机、IPAD,只需利用各种互联网络即可进行。所制作的微课,内容短小精悍,资源多样、易于扩充。教师与学生之间随时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比起知识模块大、时间长、利用率不高的网络教学资源,尽显优势。再次课程内容设计生动有趣,实行进阶学习设计,类似游戏通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计微课上述特点解决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多、概念多、规范要求多,特别实务操作方面对高职学生要求高,而有限的师资、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一一为每一位学生详尽演示,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矛盾。

4.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与原有会计教学资源建设大模块化的“网络课程”思路不同。具有突出重点、短小精悍、制作简单、节省流量的会计微课程教学资源,是大模块、大流量才能下载学习的网络课程不具有的优点,也是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辟新的形式与崭新的视角。

5.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所有教学教研交流资源实现共享,对于教师自身的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变得简单而方便,有利于高职教师教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会计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与步骤

(一)构建会计微课程资源平台

平台具有微课程选项、内容、测试进阶、工具以及微课程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作为授课角色的教师将制作的微课程资源上传至平台,师生将在该平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设计与开发微课程资源,通过平台发布课程信息、教学内容,布置学生作业与测试、组织混合式学习活动,指导协作交流讨论,适时进行教学笔记与反思等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则选择学习课程、利用微课程资源辅助其学习,完成有关作业与测试,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开展协作交流讨论、翻转课堂等各形式的活动。

(二)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精心设计、制用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系列微课。分别提取系列会计核心专题,对教学教案、课件、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并制作系列微课,实施教学活动。此外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师还制作了相应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形成微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包,并上传平台,经审核后进行发布。学生按需进行微学习,并在平台上对学习内容向老师进行提咨询与提问,教师及时进行解析与答疑。此外作为微课程的核心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左右,内容要短小精悍,易于学生掌握。

2.提升会计微课程质量,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会计微课程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建设会计微课程资源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会计微课视频的质量,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资源,课程内容要与高职学生学习的要求与特点相适应。视频形式要多样,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采用情境展示或模拟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开发与设计课程时,要兼顾内容“微”与“全”的关系。微课的“微”主要体现在短小精悍的特点上,但是“麻雀虽小,也要五脏俱全”,所以微课的“全”显得同样重要。再次会计微课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好课程“零散、无序化”与“专题、系列化”关系。一节孤独单一的微课是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因此只有将微课程建设系列化、专题化,整合与汇聚微课资源,才能产生集聚效应。最后还要注意将会计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对接,更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会计微课教学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适用于学习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化学习,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录像课,制作者需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并找到其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微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会计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自由度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建立多元化的学习监控与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不定期考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熟练程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另外充分发挥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教师定期通过平台应用软件推送课程进度与更新信息,提醒学生按时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练习,完成课程学习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

(四)会计微课程的教学活动,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概念多、实务实操要求规范多。在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传统的课堂,一位老师是不能做到一对一地演示账务操作,有些学生领悟得快,有些学生学得慢。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实行会计微课程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则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不足之处。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先让学生进行网络微课程的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之前,因为已经通过教师上传的微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观看与了解,对具体的操作、要求规范的事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教师通常解决的是一些重点与难点的问题,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会计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

(一)《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特征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会计专业中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课程重在考核学生将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与运用的能力,根据不同业务的性质,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于特殊及复杂的经济业务能独立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处理,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传统教学特点与缺陷

1.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安排于学生顶岗实习前一学期,学生要准确完成全套账务处理必需对已学《会计基础》、《会计分岗位实训》、《纳税实务》、《会计实务》等相关课程内容熟练掌握。受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传统《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通常是由老师讲解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受到人数众多、上课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学生操练时间少,与老师交流的时间不足,有些实务操作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影响综合实训的效果。

3.传统实训教学安排不合理。为了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在综合实训之前,學生对将要完成实训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与复习。而传统综合实训的教学,实训任务大都是在上课后才进行布置,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内容的不熟悉或有所遗忘,致使老师还要再花时间给学生讲解,规定的课时内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实训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老师也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实训操作中共同存的的问题或心得体会进行讲解与交流,从而影响综合实训的效果。

(三)《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1.微课程资源平台的构建。构建微课程资源平台,师生在该平台上开展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师将设计与制作的《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资源包上传至平台,通过信息的推送与发布通知学生分别完成每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资源平台上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并完成微练习与测试。平台上可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包括在平台上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反馈、学生之间对实务操作的讨论与交流,所有活动不再受到上课时间的限制。

2.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按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分模块设计与制作,一共为九大模块:分别依序是会计手工账实操的目的、会计手工账实操的步骤、会计手工账相关信息资料、建账、企业整月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账对账与结账、編制财务报表,以及装订、整理与归档。学生按这九大模块的顺序进行学习,完成相应的实训练习与测试便可进阶到下一学习模块。

3.每一模块对应分解成相应的微课单元。每一模块相应分解成若干微课单元。每一微课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指南(学生需要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训操作步骤要求与要点、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在微课平台所发布的微课单元内容,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确保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实现课堂翻转。

4.微课单元的视频制作。首先每一微课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应清晰,知识难点与重点应明确。其次通过搜集多方资料素材,制作微视频,视频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视频设计注重“微”与“全”、“零散、无序化”与“专题、系列化”的关系,内容包含具体的情景展示或是操作演示,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掌握。视频占用流量少,适合于各种手机、IPAD等移动工具的使用。微课视频不但可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课后学生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学习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与效率得到了提高。因为每一模块的微课单元都有实务操作的详细演示,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及时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实训效果良好。

5.微练习设计与考核。根据会计实训微课的课程要求,将知识重点与难点配套编写相应的微练习与测试题,题量少而精,多为实训操作中必需熟记的要点,并作为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将微练习或测试完成后上传微平台系统,系统自动进行批改。微练习与测试题设计成游戏过关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教学应用。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应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布与学生的课前学习。学生登录微课程资源平台,选择任课老师发布的课程信息,进入课前学习环节。学生可自主根据自已的情况进行学习时间的安排,了解课程的要求,对接下来课堂实务操作实训所需相关理论知识先作回顾、复习与熟悉。对于重点与难点部分,学生可先反复观看,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将留待课堂向老师请教。其次是课堂的教学实施。教师有针对性将学生在课前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详细地解答并现场演示,引导学生对实务操作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探讨与学习。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由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会计综合实训练习、实训成果展示与实训活动的交流。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若有需要,可登录平台将问题留言于教师,教师及时进行回复。教师在平台上布置相关的微练习与测试,方便学生课后对学习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根据笔者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实务操作能力确实得到很大的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会计微课程已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但它的产生到现在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更好地丰富微课程的内涵、更能适应高职学生的需要,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总结。期望对会计微课程的研究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与学生学习的质量。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一般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为例”(编号GDJY-2015-B-b121)。]

参考文献:

[1] 宋迎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微课程探讨[J].商业会计,2013(10):110-120

[2] 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3] 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46

[4] 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地研究——以基层电大课程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03):52-60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原南华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作者简介:张军(1972—),女,汉族,广东省兴宁县人,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会计与高职教育]

(责编:若佳)

作者:张军

上一篇:渔业资源利用分析论文下一篇: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